《书屋2001-09》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书屋2001-09- 第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吧中的狂欢者齐靖,也在情人被抓后感到极度的寂寞——“我想一定是寂寞了,因为已经好久没有想朱力了”(《蝴蝶和蜜蜂的舞会》)。寂寞、空虚的都市女性自我在内心无法找到归宿,便疯狂地把自己交给城市,试图用物资的享受来填补心灵的空白,但美丽的城市却令她们更加失望:城市如一个盛大的舞会,它有着蝴蝶一样美丽的外表,同时又有着蜜蜂蜇人般狠毒的实质,它是“一个五颜六色快乐的大陷阱”(《蝴蝶和蜜蜂的舞会》)。在这个陷阱中,每个人都像一个舞者,“女孩子编些很美丽的名字,男孩子造些很高尚的职业”,都不自觉地戴上了假面具,从来不以真面目示人。于是人与人之间本应有的真情、友情、爱情统统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隔膜、猜忌、怨恨、算计。在这些争斗中,人无可避免地逐渐成为一个寂寞无助的孤独个体,城市也逐渐成为冷酷无情的冰窖——怀孕后的燕玲与丈夫离婚后,众叛亲离,生计艰难(《冬季里的燕玲》);“顾华丽因为憎恨有外遇的丈夫,而袁和平是需要顾华丽的身体和庆丰的钱”,两人联手把庆丰杀死了(《蛛丝马迹》)——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不仅是爱情、友情,就连人的生命都变得不堪一击。
  这样,现代都市人一方面面临着一个冷酷而又残忍的外部世界,另一方面则又不得不正对自己一颗孤独寂寞的心,内忧外患令他们无处可逃。然而值得欣慰的是,在这几近绝望的都市人群中,仍然有那样一些女性,对真情、爱情依然保持着一份执著的热情,尽管对真情的渴盼使她们常常陷入幻觉与错觉之中:《酒店大堂》的少妇“她”生活安逸、富足,“无一事须挂心”,但过分安适的生活反而让她感到空虚和无聊,在她的内心深处,掩藏着一些不为人所知的隐秘渴求。于是,在看完电影《得克萨斯州的巴黎》后产生了幻觉:“三个背着酒囊拍着手唱歌的光头和尚”,行走在山道上。这种幻觉跟随她经历种种现实生活,华丽的舞会、美味的点心丝毫都不能影响她对三个和尚的牵挂。她常常身临其境般操心三个和尚的冷暖安危——“山道上那三个背着酒囊拍着手唱歌的光头和尚是否要拿一块芭蕉叶来遮住那个聪明绝顶的头颅呢?”“他穿着草鞋走在雪地上不会冷吗?她这么一想,脚底板马上变得冰冷,寒气升上心来。”——一个奢华的酒店大堂因为有这种美丽幻觉而变得温情脉脉、感人至深。无独有偶,《错觉》中的敏雨认为“错觉是一种很美妙的感觉”,它可以让人把“人生乏味之说看做是一种偏见”,从而在枯燥无味、寂寞无聊的生活中产生“许多想入非非的的念头”。敏雨在某个下午把红玫瑰看成深紫色的玫瑰,忧郁的深紫色使她“一时间竟回想起自己美艳如花的少女时代的种种乐事”。错觉似乎总与某些美好的意象相连,当敏雨把一个穿一件灰色长袖衬衫的男子错觉成一个穿雨衣的男人时,这个男人便为敏雨这个渴盼真爱的大龄女青年带来了一段美好的爱情。但美丽的恋情、忧郁的紫玫瑰都只是一种错觉:穿长袖衫的男人只是一个钓色的骗子,紫色玫瑰也只不过是一朵普通的红玫瑰。在现实与错觉的交替处,孤独寂寞的敏雨宁愿生活在虚无缥缈的错觉中,也不愿意女友珠珠揭穿这个骗局,把她拉回到现实中。——毕竟,在错觉中她还有美丽的遐想,有难得的爱意与温柔,但在现实中她却一无所有。
  世间的温情只能存在于幻觉、错觉中,似乎是城市人的莫大悲哀。不过弥足珍贵的是,在这个人情、温情已杳若童话的城市,这些现代女性在淡淡的绝望、迷茫中,似乎又有着某种锲而不舍追求,她们那看似漫不经心的目光,时常能够穿透令人眼花缭乱的物质景象,回归到心灵的最深处,在那里寂寞地守护住一道似真似幻的情感风景线。尽管她们赖以自慰的东西是那样的飘渺虚幻,但毕竟她们是在用自己的心灵去捕捉、去追寻着,这对于一个求索者而言,已经足够了。
  城市精灵
  张梅在小说集《酒后的爱情观》中塑造的女性似乎都有这样一个特点:她们对世界、对生命总是保留着一颗十分敏感的心灵,世界上第一次不经意的生命律动与人生辉煌都会触动她们那根易感的心弦。在她们看来,“世间万物都有灵魂”(《摇摇摆摆的春天》),她们敏感的心灵与万物的灵魂握手,为冷酷无情的城市、凄凉孤寂的人生守住那最后一抹温情。《摇摇摆摆的春天》中的草鸣是“一个有灵性的女人”,她对世界保持着一种细腻的直感,“她看到春天里到处萌发着生命,丰富的感觉膨胀着她每一个毛细孔”。一个能感悟生命的人,自然会对世界、对任何生都怀有一份真挚的爱心:天桥上吹泡泡的乞丐、商店里各种各样绿色的裙子、博物馆中古色古香的文物等等无不让她怦然心动、爱不释手。小乞丐“身上的肮脏对比着他脸上的笑容和明媚的春天里飞扬的七彩泡泡”,让她真实地体会到这个男孩是“一个感到了美和欢乐的生命”。出于一种对美好生命的“崇敬心情”;她激动不已地向丈夫、保姆、同事讲述这份美丽。但无一例外地遭到嘲笑。敏感的她感到极度的愤怒:“难道这个世界就是这个样子,没有人体惜……”——现代都市正以它的喧闹驱赶着万物的灵魂,灵魂缺场的都市只是一片心灵的废墟。为了给这片废墟守住那最后一丝春意,草鸣把小乞丐在天桥上吹泡泡的一幕镶进了油画,它的背景是一座沙漠中久废的城镇。油画存放在美术馆中,给人以永恒的启迪。
  如果说草鸣试图用一幅苍凉的油画去为这个精神废墟城市留一片最后的绿色与温情,那么《爱猫及人》中的慧芸、《酒后的爱情观》中的“她”、《紫衣裳》中的“我”与紫云则以另一种方式为这城市作最后的守候:《爱猫及人》中的慧芸是一个孤独的少妇,她没有朋友,也不想有朋友,人间真情于她是一片空白。一次偶然的机会,她收养了一只母猫,温顺可人、善解人意的母猫“迷糊”开启了她尘封已久的爱心。“迷糊”产下七只小猫为慧芸带来了极大的快乐,在养大小猫和分送小猫的过程中,慧芸结实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朋友,并且还有了许多“猫亲戚”——这样,猫以其生命独有的灵性而成为人类“真性情”的启蒙者。在《紫衣裳》中,扮演着同样角色的是美丽的大自然山水风光:它给紫云带来了新生的勇气,给“我”带来了源源不断的诗情。而在《酒后爱情观》中。“酒”充当了情感的天使。常言道:酒后吐真情,“酒”是过滤虚情假意的最好用具,主人公“她”就是在酒后找到了渴望已久的爱情,同时也找到了人间的真情。
  在张梅看来,这样的女性犹如都市精灵,她们穿行在都市的尘嚣中,用一颗易感的心去发现和留住城市中仅存的点点温情、滴滴爱意。通过她们,张梅不仅书写了都市女性的存在真相,更表达了她对现代都市新女性形象的全部理解和希望。
  现代意义上的女性写作自本世纪以来,便一直是名家辈出,但无论是二三十年代的冰心、丁玲,还是九十年代的林白、陈染,她们的作品最终似乎都走不出某种固定的模式——冰心的小说避不开泛爱论的主题;林白、陈染的小说离不开憎恶男性社会、幽闭自我的主体倾向。张梅的小说则与此不同,她当然也有自己偏好的主题与题材,但更重要的是,她有着对当下都市女性生存真相的深入了解和体会,因而她能够在《酒后的爱情观》这样一部篇幅并不算长的集子中,刻画出如此之多形形色色的女性形象,呈现出如此众多而丰富的现代女性生活图景。
  张梅对现代女性生活实感的拥有与表现,在当下的女性写作群体中可能是独一无二的,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张梅尽管似乎不是当下女性写作的潮流领导者与风头人物,然而在某种意义上,她的创作却正可以说是暗示了一条也许是更为宽阔的现代女性写作道路。

  心智的早熟

  
  ? 吴劲薇
  读罗曼·罗兰与梅森葆夫人的通信,会有两个不一般的印象。首先惊讶年仅二十三岁的罗曼·罗兰的涉猎之广,居然能与大有背景且已年逾七十的梅森葆夫人作如此广泛而有见地的交谈;再就是发现“性灵”一词频繁出现在他们的书信中。
  当时已年届七十三岁高龄的玛尔维达·封·梅森葆男爵夫人系歌德的后裔,赫尔岑、瓦格纳的挚友,包括尼采,“她都认识他们,这些本世纪伟大的自由之鸟”;她本人还著有回忆录和小说。而年轻的罗曼·罗兰不过就读于高等师范,才完成了学士学业进入研究生阶段。
  然而,我们看到罗曼·罗兰与梅森葆夫人谈鲍蒂契里、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基罗、鲁本斯、伦勃朗、丢勒、德拉克罗瓦;谈巴赫、贝多芬、莫扎特、瓦格纳、门德尔松、舒曼;谈索福克勒斯、莎士比亚、歌德、席勒、拉辛、托尔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福楼拜、莫泊桑。谈音乐、绘画、雕塑、文学。归根结底,谈对这些天才及其作品隐含的“性灵”的理解。由此提炼出自己的生活观、世界观。正是基于这样广泛的交谈解读,罗曼·罗兰认识到真正的人创造自己的生命;而且显然很成功地实践了它。
  因为本来他正稳步走向今后的教书职业,几乎可以相信不久就会多一位衣食无虑的不错的教师。是他早熟的心智抵触这合乎常规的平凡生活途径,构成罗曼·罗兰的内心张力。“我在高等师范其实并不快乐;在那里,我真正的天性经常被一种不适宜的生活和永远不愉快的工作逼迫着,受到伤害”,并为离开那“奴役心智的地方”,投身于艺术和生活而感到自由和“深深的喜悦”。于是,他决定放弃已经一步步铺垫好的、无疑会是轻松而有保障的未来,代之一种未知的艰难得多的创作生涯!这在今天的人看来是多么匪夷所思。可正如梅森葆夫人所言:除了目前这些注重物质利益的人所讲的道理之外,生命还有别的意义。
  “我终生不会再钻入档案处的古纸堆中了”,因为他对那些故人“并不喜欢到愿意为他消耗几年自己的生命。况且这是可笑的。这会使我有什么成就呢?……又一个头衔”。罗曼·罗兰以与他的年纪不相称的成熟和清醒独立准确地把握了生命的意义和自己的命运。显然,这份早熟比起他在文学艺术领域里的博闻早熟更难得。
  当他把这些心思向梅森葆夫人倾诉时,自然得到了早已洞悉人生的老人的赞成与支持。实际上,罗曼·罗兰的敏慧与老人的智慧不谋而合。照梅森葆夫人的说法,“我们应当小心,别让这天籁和灵感丰沛的源泉枯竭得太快。然而多少心灵、多少智力在未成熟以前就被空洞的教育方式吸干了!”相同的见解使梅森葆夫人成为罗曼·罗兰创作事业最坚定的保护人和支持者。一个可贵动人的故事!
  所以,当上了年纪的罗曼·罗兰撰写自传时,这样充满感情地回忆梅森葆夫人:了解一个人的朋友实际上创造了那个人。在这个意义上,玛尔维达创造了我。
  无独有偶,这样的理解、支持我们读柴可夫斯基和梅克夫人的通信集也深有体会。正是梅克夫人支持柴可夫斯基放弃音乐学院的教授职位,“放弃了一个与尊严或者才智毫不相称的职位,在我看来,是很对的,而且与我的原则相符”。柴可夫斯基“从可憎的奴役生活中解放出来”后,得以专心从事音乐创作。可以说是梅克夫人成就了或者说创造了一个伟大的音乐天才!
  像这类心智早熟并得到鼓励而非压制的故事,似乎已成绝唱。这种珍贵回忆是尤其值得在一个讲究世故早熟而非心智早熟的国度和一个崇尚实用素质的时代重温的。

  革命作家筱敏

  
  ? 杨 进
  《成年礼》(太白文艺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是广东女作家筱敏近10年来散文随笔的自选集。
  这年头,一本随笔集要让人感动或者震撼是极不容易的。但也有例外。
  在一个又一个深深的夜里,我像读天上的星星一样,读集子里的文章。我和筱敏对话,和她的灵魂相遇。这是不羁的灵魂,被自由之风支配的灵魂。
  在许多人眼里,她是一个弱女子,一个“小女人”。淡淡的忧伤、淡淡的哀怨似乎总是弥漫在她的脸上。然而,她的文章不小,带着雷,带着电,带着风,带着火,给我们力量,催我们奋然前行。
  对于《成年礼》中的文章,我是一读再读。虽然不免沉重,里面却有一种力量催着你去读,去思考。这里没有风花雪月,更没有绝对隐私。她不是用身体写作,而是用灵魂、用血泪。
  一位学者曾经描述过当代中国文坛的一种现状:专著不如论文,论文不如随笔。
  许多作家的随笔单篇还可读,集在一起,便不免苍白、乏味,一个面孔。
  读《成年礼》就没有这种感觉。
  《成年礼》分“风,火,道路和寓言”;“记忆:1966—1976”;“流亡与负重”;“血脉的回想”;“蓝星谷”5个部分,收入《1789年原则》、《群众汪洋》、《语言巫女》、《法西斯摧毁了什么》、《乌托邦随想》、《死刑的立论》、
  《书的灰烬》等80余篇散文随笔。
  我把这些以女性特有的细腻及独具慧根的灵魂写成的散文随笔当做革命史来读。
  多少次,我抑制不住内心的冲动,急切地想把我心目中的好文章推荐给我所认识的每一个人,想把我的读书感受告诉天下每一个人。我要对他们说:不读这样的好文章,迟早会后悔的。
  这是真正的知识分子的声音。
  当年,筱敏写下自己的理想:长期听不到知识分子的声音,对于一个民族是毁灭性的,对于生长着的青年更是毁灭性的,我们难以忍受如此可怕的毁灭。绝望迫使我们自己出来充当知识分子,充当社会的良心和理性,尽管我们匮乏知识。
  最初知道筱敏是在1998年的《南方周末》上。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