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欲人格--弗洛依德》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爱欲人格--弗洛依德- 第1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会停止,人可能停留在原处,不能登上更高一级台阶,这种心理现象叫作“固着”。

    固着也是对焦虑的一种防御机制。 他们焦虑什么?是什么危机造成了他们发展的停滞状态?弗洛伊德认为,主要危机是不安全、失败和惩罚。失败对一个人的自尊心是一种打击,害怕失败便成为心理焦虑。 在人生的道路上,前行,往往会导致失败;原地踏步反倒更安全。于是就用固着来防御焦虑。比如,儿童常常因为吮吸拇指或口吃而受家长的惩罚,儿童不断遭受挫折,反而强化了这种不良的反应。 即便是一位聪明的儿童,在演算数学习题时也会屡屡出错,这同样是因为早期挫折所形成的刻板行为。当然,一个人的各种发展水平不可能是同步的,有些行为可能已经进入了下一个阶段,而有些行为则可能仍滞留在前一个阶段。 从整体上考察,每个人的人格发展中,都或多或少地有一些固着现象。 弗洛伊德曾将幼儿性本能的发展描述成三个时期:口腔期,肛门期和阳具期;与此相对应的是三种不同的人格变态:依赖性人格,强迫性人格和独裁性人格。 依照人格的流变规律,个体走出幼儿期之后,人格变态也就消失了。 但是,由于固着的原因,即便是进入了成人期的人格,依然有着或依赖或强迫或独裁的特征。

 156

    焦虑——人格之碍151

    第六种消释焦虑的方法是“退行”。如果说“固着”是滞留于此阶段,那么“退行”则是后退到前一个阶段。 我们常常看到,一位已经长大成人的青年,本来应该独立了,自食其力了,却依然像个小孩子,什么事都要依靠他的父母,甚至包括一些日常生活的小事,也不能自理,结果被称为“长不大的孩子”。这便是人格的“退行”

    ,主体通过倒退至人格发展的前一个(甚至前几个)阶段,来消除他自己对成长的恐惧。 又比如,一个三四岁的孩子,本来已经顺利地通过了口腔期,但是,当其母又生了一个小妹妹或小弟弟之后,父母的注意力便转移了,这个孩子便受到冷遇。 可怜的孩子为了消释失去母爱的焦虑,于是选择了“退行”

    :退回“口腔期”

    ,重新吮吸手指、咬指甲、乱吃零食等等。 弗洛伊德把退行与固着比喻为战争过程中的撤退,在行军过程中,一旦遭遇到为不可克服的障碍或失败,只好以退为进,从长计议。也有一种对身心有益无害的退行,比如“老夫聊发少年狂”

    ,年迈者返老还童,表现出与自己的实际年龄完全不相符的天真、单纯、顽皮、执著和快乐。 这种“退行”昭示了个体的人老心不老,无疑是心理健康的表现。 包括“退行”在内的上述六种防御性机制,对于人格的形成与发展,都是有利有弊,有得有失。

 157

    柳暗花明——人格之升华liuanhuaming——rengezhishenghua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生活是不容易的。 人格的生成与流变也是不容易的。 俄底浦斯情结的缠绕,梦的遮蔽,心理焦虑的阻滞……形形色色的障碍,曲曲折折的心路,人格的冲突与分裂,似乎要置个体灵魂于恐怖的炼狱,永无解脱之日。然而,人毕竟是人,人总是要冲破桎梏,总是超越障碍,

 158

    柳暗花明——人格之升华351

    总是要走向明天,走向彼岸,走向更高的境界。 个体人格靠什么去超越各种心理障碍?靠什么走出心灵的炼狱?

    靠“升华”。

    上一章已经谈到的六种“心理防御机制”

    ,对于人格的去蔽、越障,无疑是有意义的;但这种“意义”是消极性的意义。 只有“升华”

    ,才是一种具有积极性意义的去蔽与越障。因此,升华在弗洛伊德的诸种“心理防御机制”中,无疑是最为重要的一种。 在一个更宽广的范围内考察,升华理论在弗洛伊德的爱洛斯人格理论中,其地位也是举足轻重的。人格流变中的各种障碍,究其根源,大多来自本我的冲动,来自本我与自我、本我与超我、本我与外部世界的复杂冲突。 因此,无论是哪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其主要任务,就是如何对付本我。 无论是压抑、投射、固着,还是反向形成、内向投射、退行,对于本我的挑战都是名副其实地“防御”

    ,是被动地消极地防守;唯有升华,才是一种主动地、积极地、以攻为守以退为进的“防御”

    ,是一种最富有建设性的心理防御机制。 严格地说,升华不能叫“防御”

    ,应该叫“进攻”

    (或者叫“进取”)

    ,尽管这种“进攻”或“进取”采取了迂回和转移的方式。我们知道,本能的原始性冲动,一旦行为化,操作化,对于社会是一种破坏或威胁,因而是为社会所禁止的。升华,就是将本能的欲望冲动(主要是性冲动和攻击冲动)

    ,转化到被社会所允许或赞成的目标或对象方面去。 例如,一个同性恋男子,可将他的为社会所不容许的“同性恋”欲望,升华为雕塑家的艺术才能,而最终使他自己成为一名出色的男子健

 159

    451弗洛依德:爱欲人格

    美造型的雕塑家。 同样,一个攻击性、破坏性冲动很强的人,可以把他的冲动升华为运动场上的搏击、拼杀,可以将自己变为拳击家,变为体育健将。 而最常见的升华,是将性欲冲动升华为诗歌、戏剧、小说、电影、音乐、美术等艺术创作。升华的实质,是将原始的本能冲动,转向对更高级更具有社会价值活动的追求上。 弗洛伊德曾指出,像达。 芬奇的圣母像,莎士比亚的爱情诗,柴可夫斯基的音乐,都是天才者的升华的表现,都是人格升华的杰作与奇迹。 非天才者也一样地需要升华,他们常常是把自己的本能能量,转向一般性工作,如从事一般职业、公务和宗教活动。升华的心理学原理是“需求与满足”

    ;而升华的理论前提是“走出自恋”。我们从后者谈起。

    1不做水仙花A美丽的森林仙子艾柯(Echo)

    ,一往深情地爱上了英俊少年纳西施(Narclsus)

    ,拼命地追求他。 可是,纳西施却不理睬艾柯。 可怜的艾柯由于失恋,憔悴而死,化为山谷里的回声(echo就是“回声”的意思)。这件事激怒了神,神决定惩罚纳西施;从此后,纳西施不准追求、爱恋任何姑娘,只能爱恋他自己。 于是,纳西施终日徘徊在水边,看着映在水中的自己的倒影。 他深深地爱上了自己在水中的影子,如痴如醉,却是可望而不可及。 受着“自恋”折磨的纳西施,身心憔悴,神志恍惚,扑向了他的所爱——水中的影子,落水而死,化成了水仙花。

 160

    柳暗花明——人格之升华551

    这是一个很有名的古希腊神话,弗洛伊德借用它来说明“自恋”。

    在拉丁语中,Nar-clsus的含义是“水仙花”

    ;而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词典”里,这个拉丁词的含义则是“自恋”。弗洛伊德认为,当个体人格的爱洛斯贯注,固着于自身而不向外流泄时,就会形成“自恋”。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莱特》,美丽而忧伤的奥菲莉娅,最后落水而死,也被一些评论家解释为纳西施式的自恋。中国古代也有一个很著名的“自恋悲剧”。明朝末年,有一位江南女子冯小青,不仅容貌出众,而且才华丰赡。 怎奈红颜薄命,十六岁嫁与杭州的一位姓冯的男子作妾。 冯夫人是出了名的悍妇,对小青百般刁难,肆意凌辱。 小青的丈夫又是一怯懦男子,唯悍妇马首是瞻。 小青在家中的遭遇便是可想而知。 可怜的小青,每每呆立于池边,看着自己在池水中的影子出神,真正是“顾影自怜”。形单影只的冯小青,把自己的影子作为自己爱恋的对象,她在诗中写道:

    瘦影自怜春水照,卿须怜我我怜卿。

    卿,指的是她自己的影子。 这两句诗形象而生动地勾画出冯小青和她的影子之间的缠绵缱绻的感情。 受着自恋的折磨,冯小青终日以泪洗面,郁郁寡欢,不到两年,便悲惨地死去,年仅十八岁。 冯小青死后,不少文人为她作传,还有不少的文学艺术家将她的悲惨遭遇写成小说,编成剧本。 到了本世纪的二十年代,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和性心理学家潘光旦先生,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剖析冯小青的“自

 161

    651弗洛依德:爱欲人格

    恋心理“

    ,写了一本专著:《冯小青——一件影恋之研究》;闻一多先生,还特意为潘先生的这本书画了一幅《冯小青对镜图》,颇为传神地绘出冯小青顾影自怜的凄楚、哀怨与悲凉。不独是女性,男性也有自恋。 陶渊明隐居南山,孤独苦寂,“欲言无余和,挥杯劝孤影。”对陶渊明非常崇敬的唐代大诗人李白,也有类似的情感经历: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诗人在月下独饮,将影子当作自己亲密的朋友,向影子倾诉自己的衷肠。 这种“自恋”颇有诗情画意,实际上是诗人对自恋的诗性处理,是对自恋的一种艺术升华。如果说,古希腊纳西施和古代中国冯小青的自恋,是一种心理变态,是一种自虐、自毁与自戕;那么,李白和陶渊明的诗,则是以艺术创作的方式,以诗歌的语言,化解了自恋,或者说,是对自恋的解脱或超越。 不做水仙花,他们走出了自恋。自恋具有很大的能量,这种能量扩散开去,便可能形成“自恋性认同”。一个有自恋倾向的个体,一旦发现他者身上也有自己所爱恋的特征,便会毫不犹豫地将自恋能量扩散到他者的那些特征上去。 例如,一个爱恋自身特征的男孩,往往会珍爱他人的那些男性特征,这并非是他想具有那些特征,而是因为这些特征跟他自己的相象。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把拥有跟我们自己同样特征的人视为同类,所谓“物以类聚”是也。 不仅是个性特征的拥有,对物质财富的拥有也是

 162

    柳暗花明——人格之升华751

    如此。 一个有家庭电脑的人,很容易将也拥有家庭电脑的人视为同类;一个拥有私人小轿车的人,对于拥有小轿车和拥有摩托车的其他人,他当然更倾向于视前者为同类。应该注意将自恋性认同与对象选择区别开来。 如果有人作出对象选择,那是因为他想要获得该种对象。 而在自恋性认同中,他已经拥有了他所要获得的东西,因而他把对该事物的爱恋扩散到那些拥有同样事物的人身上。 男性之所以视男性为同类,是因为他们具有共同的特征;而他们之所以爱恋女性,是因为女性能够减弱他们的各自身心紧张。 一个人如果自恋因素非常强烈,他就只能从他的同类中寻求爱恋对象以获得心理的满足。 同性恋的产生,也就是这个原因。 即便是在异性恋中,也有某些同性恋的因素:有的男性会跟男人式的女性成双,而有的女性则会跟女人气十足的男性成对。像纳西施,像冯小青,人们可能会爱上自己的“倒影”。所有的心理选择,都有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受自恋倾向的影响。 在恋爱过程中,如果相互之间没有任何的相似之处,一般是很难产生爱情的,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爱是有阶级性的。”——这句话如今被视为“左”的名言。 其实不然。 鲁迅就说过,焦大不会爱林妹妹,灾民不会爱兰花。 不同的阶级或阶层,有着不同的特征,有着不同的“认同标志”。由于个体在选择爱恋对象时,有不可抗拒的“趋同心理”

    ,所以他对同类者,或者说对那些与自己有某些相同或相似特征的对象,会产生偏爱。他与他的对象之间,哪怕只有一两点相同之处——同一价值观,同一拥有物,同一

 163

    851弗洛依德:爱欲人格

    组织,同一国籍,同一所大学毕业,同一专业……——他就会很容易地与对方产生认同。心理认同的目标或对象,当然是个体所爱恋,所赏识,所崇拜的。 认同的目标一旦确定,个体不仅执著地追求,而且刻意模仿。 这种认同叫“目标认同”。如果父亲正在获得儿子所渴望的目标,儿子肯定会越大越像他父亲。 同样,一个女孩也可能会认同她的母亲。反过来,如果父母所追求的目标,并不是孩子所渴望的,孩子便会在别的地方寻求榜样。 电影为什么会如此受欢迎?就是因为观众可以把自己认同于影片中的某一个角色。 歌星,影星,舞星,球星,或者别的什么星为什么被崇拜?就是因为“星”们成为了普通人所认同的目标。 追星族的产生,实际上是目标认同的结果。 追星族们虽说非常狂热,但有一点他们是非常清醒的:他们自己成不了“星”。正是因为知道自己因种种原因而达不到“星”的水准,他们才认同于已经达到水准的“星”们,他们在狂热的追星过程中,获得了替代性满足。追星族虽说是成不了星,但他们与“星”们毕竟有一些相同或相似之处。 追歌星的人,也会唱歌;追球星的人,也会打球,或者懂球。 追星族的目标认同,往往是对象身上与自己相似的某些特征,当然追星族也会爱屋及乌,由爱对象的某一点而扩展为爱对象的一切,甚至包括缺点。 这样目标认同就带有了普遍性,就是说,如果一个人与另一个人的某些特征认同,他也往往与那个人的其它特征认同。目标认同还有一种变异:文饰作用。 个体为自己树立了某种目标,希望达到却未能达到,于是他转而否认该目标所

 164

    柳暗花明——人格之升华951

    具有的价值和意义。《伊索寓言》中的那只狐狸,想吃葡萄又吃不着,便说葡萄是酸的。 类似这样的事情,在生活中屡见不鲜。 一个极想当官的人,未能如愿,便转而说:无官一身轻;甚至骂天下当官的都不是好东西,不当官的人都是清白的。 弗洛伊德把这叫作“酸葡萄机制”。与此相对应的是“甜柠檬机制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