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欲人格--弗洛依德》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爱欲人格--弗洛依德- 第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它情景。 这种创伤性的经历,为日后整个恐惧网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准备好了心理原型。在以后的漫长的日子里,每当遭遇到类似于婴儿期那样的无能为力的情景,都会触发焦虑信号,都会导致现实性焦虑。 可以说,人一生的所有的恐惧,都与早年无能为力的经历相联系,并且还有一种发展上的先后关系。弗洛伊德曾打过一个很著名的比方,说人生历程,恰似一个向上飘升的风筝,借助秋天的风,风筝徐徐上升,渐渐地,与蓝天融为一体。 然而,风筝不管飞多高,只要还未断线(断线=死亡)

    ,它总是通过那根几乎看不见的线,与地上的那双放风筝人的手紧紧地连在一起。 那双手,就是人的童年。 爱洛斯人格,她的冲动与拘谨,她的冷漠与激情,她的随和与庄重,她的欢欣与苦涩,她的从容与恐惧……都通过那根神秘的线,与“童年之手”紧密相连。哦,我那梦幻般的童年!

    与童年经历藕断丝连的现实性焦虑,因其紧扣现实人生,所以引起人们的格外注意。人与现实是一种悖论式的存在。现实是由人构成,用马克思的话说,“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现实对于人,是一种集合式的、契约式的存在,为了人的健康与安全,为了人际关系的和睦和社会秩序的安定,现实社会

 148

    焦虑——人格之碍341

    必定要制定出许多的准则与戒律,来约束人的行为,来规范人的生存方式。 另一方面,社会的运行以个体的人的存在为前提,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以个体的人的进步发展为前提。 从理论上讲,社会应该为她的成员提供便利创造条件,应该帮助并鼓励个体的全面发展。 而事实却常常相反。 首先,社会的那些整体性规范与准则,很可能衍为对个体身心的桎梏,衍为对个体创造性的束缚。 其次,在一个灾难性的社会,或者说在社会的某个灾难性时期,现实与人为敌,由人所构成的现实,成为罪恶的渊薮,成为恐怖的根源,成为人的地狱。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人类的许多灾难,其实都是由人自己造成的;个体的诸多现实性焦虑,其实来源于人自身。我们来看一个《靓女外嫁》的故事。 现代女性,有着太多的现实性焦虑,其中最典型最强烈的,恐怕就是找一个什么样的男子作配偶。 本来,新社会解放了妇女,解开了妇女身上的四条绳索。 男人在失去对女性的统驭权时,也卸下了对女性负有的相应的责任;女性在解开“父(夫)权”绳索时,也担起了自食其力的重任。 然而,父权制意识渊远流长,绝非一两次社会变革能荡涤干净。 一个已经变革的社会,已不再为男性特权与职责提供理论与现实的可能,而这个社会的男性与女性,却依然滞留于父权制意识的阴影之中。 于是就有了现代女性的现实性焦虑:渴望找一个有钱有势的男人。《靓女外嫁》所写的几位上海姑娘,不愿意重复她们的母亲她们的奶奶的命运,不愿意将娇嫩的双手和娇好的脸庞支付给灶台、菜篮子、尿布和奶瓶。 她们要闯出一条“新路”

    ,要靠个人奋斗为自己开辟出全新的生存环境。 经过一番(或数

 149

    41弗洛依德:爱欲人格

    番)苦苦拼搏,她们终于如愿以偿,嫁给了老外。照理说,已经外嫁的靓女们,其现实焦虑已经解除。 非也。 不错,她们做了阔太太,不用上班,不用带孩子,不用挤公共汽车,不用到菜场去讨价还价。 但得到这些是要付出代价的:那就是作为一个现代女性所应该具有的独立自主、个性尊严、自我价值的实现,等等。 靓女们发现,当初“靠自己”惨淡经营殊死搏斗,原来是为了今日“不靠自己”只靠丈夫,是成为丈夫的“禁脔”和“私有财产”。

    “不靠自己”

    ,也就是失去了自己,失去了自我,失去了人格的尊严。 至此,靓女们才恍然大悟:闹了半天,她们是打着“新潮”的旗帜,走回了历史的老路,开了一趟历史倒车。“靓女外嫁”四个大字,其实是叠映在“夫贵妻荣”的阴影之中,甚至飘出几丝“夫为妻纲”的阴冷之气。 当她们清醒地意识到这一点,并为此而苦闷时,她们实际上是从现实性焦虑转向了道德性焦虑。对于外嫁的靓女们来说,现实性焦虑的消除,却导致了道德性焦虑的产生。这是一个悖论。她们的新潮意识越浓,返回传统的速度越快;越是以强烈的现代意识反传统,越是陷入传统的泥淖而不能自拔;或者说,她们自以为是在与传统观念决裂,其实是在同传统观念拥抱。 她们只好感叹:生活真不易啊!

    对于人生的这种窘困,荣格有一段描述颇为精彩:

    令人悲哀的事实是,人类的现实生活是由各种无情的相互对立的合成物构成的——白天与黑夜,诞生与死亡,幸福与痛苦,善良与邪恶……

 150

    焦虑——人格之碍541

    生活是一个战场,它一直而且永远是一个战场。一旦它不再是这样的话,那就意味着生命的终结。(转引自BR赫根汉《人格心理学》)

    A其实,大可不必悲哀。 没有各种心理焦虑,哪来人格的重铸与流变?没有本我、自我、超我与外部世界之间的相互冲突与搏斗,哪来爱洛斯人格的生成与升华?在一个更为广阔的文化——心理背景下说,没有各种观念的交叉碰撞,哪来灿烂的思想火花?没有不同主题的相互对斥,哪来气势磅礴的交响?

    没有互引互斥的张力,没有这“张力”的反弹,历史又如何能踽踽前行?

    人格就是这样,生活就是这样。

    4红灯之后是绿灯A无论哪一种焦虑,对人来讲都是一种痛苦的感觉。 有人或许希望焦虑可以被废除掉,或许希望焦虑越少越好。 暂且不说这种希望其实是“侈望”

    ;即使能够废除,也最好不要废除,因为焦虑对于爱洛斯人格的生成与发展,是必不可少的。焦虑的心理功能,是对自我起危险信号的作用,一旦这种信号在意识中出现,自我就可以采取措施来对付所面临的危险。在人格流变的心路历程上,焦虑是红灯。 焦虑产生了,红灯亮了,它提醒主体:你面临着威胁与危险,你必须采取措施去防止或避免危险,你必须想办法保护自己。红灯之后是绿灯。 焦虑消除了,红灯熄灭了,心理流继

 151

    641弗洛依德:爱欲人格

    续前行,直到下一次焦虑的来临。个体人格不断地遭遇焦虑,不断地排除焦虑,犹如船舶在暗礁的空隙间艰难地穿行。 如果没有这些红灯,危险就得不到排除,焦虑就会堆积起来,并最终给个体造成灭顶之灾。 这种情景,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到了精神崩溃的边缘。从红灯到绿灯,并不是一个自发的过程。 其间暗蕴着复杂的心理活动与心理过程。 弗洛伊德把人格主体对焦虑的缓解与消弥,统称为“心理防御机制”。弗洛伊德生前并无专著讨论这一问题,但在不少著作中都谈到了防御机制。 弗洛伊德的女儿安娜。 弗洛伊德将散见于她父亲著作中的自我防御机制归纳为十种:压抑,投射,内向投射,反向形成,固着,退行,合理化,解脱,认同,升华。 后面的四种,我们留待下一章讨论;现在我们来谈谈前面的六种。在所有的心理防御机制中,压抑是最重要的一种,也是其它九种防御机制的基础和最基本的方法。 我们在《冰山下的神秘》中,将“压抑”的心理功能喻为“三楼入口处的警卫”。

    在对待心理焦虑的问题上,压抑是指的意识所不能接受的欲望、冲动、意念、情感和记忆等等,抑制到潜意识之中。弗洛伊德把压抑分为两种:原始压抑与真正压抑。 前者指排除本能的心灵表象进入意识,如乱伦的欲望;后者指强迫某种危险的知觉和记忆离开意识。 因为原始压抑并未根除被压抑的内容,其本能欲望仍潜在地依附于它,并且本能所选择的危险对象,还可以同那些变成了意识了的对象联合起来,共同引起焦虑,所以就需要一种真正的压抑,迫使痛苦的知觉、记忆离开意识。 压抑可以阻止一个人看见某种东西,或将看

 152

    焦虑——人格之碍741

    见的东西加以曲解或改造。 压抑还适用于创伤性记忆或与创伤经验有关的记忆,最常见的就是遗忘或健忘症。 比如一个被侮辱的少女,事后患了癔症性遗忘,因此不能回忆起受害事件的经过,这就可以减少她自我方面的痛苦。如果说压抑的心理指向是向内,那么投射的心理指向则是朝外。 投射又可称为外投或推诿,指自我把那些它自己不能接受的欲望、冲动和意念归咎于他人。 弗洛伊德说,当一个人的自我受到本我或超我的压抑而感到焦虑时,他可以将这焦虑的起因推诿于他人,或归咎于客观。 司马迁在《史记》中写到,楚霸王项羽,四面楚歌,兵败如山倒。 他无颜见江东父老,自刎于江边。 临终前,项羽悲叹:“此天之亡我也,非战之罪也!”项羽认为,他的失败是命运所致,是无可逃遁的客观规律,与他自己的主观意志及行为没有什么关系。这便是利用“投射”的方式来消除心理焦虑。 司马迁对项羽的这种“投射”颇为不满,他认为楚汉之争,楚亡汉兴,楚霸王当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你项羽临死之时,尚不觉悟,也不自责,而说什么“天亡我”

    ,岂不谬哉!从心理学的角度看,项羽的自我不能忍受“自己要负战败的主要责任”这个真实的结论,只好选择了“投射”。司马迁若能设身处地,还是可以理解项羽的心情的。还有一种分享式投射,也就是与他人分享情感和思想。自己幸福便认为别人也幸福,自己悲痛便认为别人也悲痛。 仔细分析一下,所谓“分享”其实也是一种“防御”。如果别人不幸福,自己的幸福就会遭到损害,因为在别人不幸福而仅仅自己幸福的时候,自我就有一种负疚心理。为了消除威胁,

 153

    841弗洛依德:爱欲人格

    人就把幸福也加于他人。 又比如,有说谎习惯的人,总认为世界上大多数人都是说谎的,有这种分享式投射,说谎者就很容易做到既不诚实也不惭愧。 一贯考试作弊的学生,常常以人人都作弊来原谅自己;同样,认为大家都在乱搞男女关系的人,会借以原谅自己的越轨行为。 这一类投射并不压抑真正的动机,也不用其它的动机来代替,而把他的道德焦虑投射到他人身上。投射也可以是内向的,称之为“内向投射”。有这样一个笑话:一个人很爱他的儿子,有一次,儿子在爷爷面前调皮捣蛋触怒了老爷子,当爷爷的一气之下责打了孙子。 做父亲的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又急又气又怜又恼,无奈之中,自打耳光。 他老父亲问他为何要这样,他回答:“你打我的儿子,我只好打你的儿子。”

    在这个例子中,作父亲的看到自己的儿子受到责打,他的超我受到刺激,但他也不可能因此去责备他自己的父亲——因为这同样是为超我所禁止的。 他别无选择,只好“转向反对自己”

    ,用内向投射来减缓自我的焦虑,用自我惩罚来保护自我,来抵御超我对自我的谴责。第四种防御性机制叫“反相形成”

    ,这也是日常生活中常常能见到的。 斯特林堡是西方著名的文学家,但他有两大人格缺陷:心胸狭窄,爱情偏执。 身为一个大作家,心眼却很小很小,有一次,他们夫妻俩陪几位朋友在海滩散步,妻子与其中的一位男士正在海边拍一张合影照片,斯特林堡见状怒不可遏,硬是当着众多朋友的面把妻子从那位男士身边拉开,弄得他妻子分外尴尬。 他要求妻子只爱他一人,不允许妻子爱别人,甚至不允许她爱他们的孩子。 斯特林堡知道自

 154

    焦虑——人格之碍941

    己的这些性格特征是病态的,他的自我为此也时常遭受道德性焦虑。 为了消弥这种焦虑,他在公开场合竭力表白他的“正常”。有记者问他:“你最讨厌什么样的男人?

    最喜爱什么样的女人?“

    他不假思索地回答:“最讨厌心胸狭窄的男人,最喜爱有母爱之心的女人。”

    我们不能简单地指责这位作家口是心非、言行不一。 他是在运用“反相形成”来消解自己的心理焦虑。“反相形成”

    在日常生活中屡见不鲜,如吝啬者故意表现慷慨大方,虐待动物的人狂热地反对用动物作实验,对你恨之入骨者却向你套近乎,一向沉默寡言的人突然口若悬河……诸如此类,都是把某些不允许的冲动欲念,潜意识地转化成强烈的相反形式,以获得超我的认可,从而减轻和消除对自我的压力和威胁。 在弗洛伊德看来,反相形成是由本能的成对性(如生存与死亡,友爱与仇恨,建设与破坏,主动与被动,支配与顺从等等)及其相反相成所致。 一种本能,无论是直接对自我施加压力,还是通过超我对自我间接地施加压力,均可导致自我的焦虑。 这时,自我便向着与这一冲动相对应的本能转移,否认或掩盖其真实感情,并在表面上以一种极端相反的形式予以表现。还有一种性别角色上的反相形成。 在父权制的文化预设之下,男性标准成为唯一的标准,成为人格定位的准则。 有些男人把温柔与女性相提并论,因而害怕任何温柔的表现。为此,他们在装饰上极力显出刚强和男子气,结果弄成了一幅男性讽刺画。 还有些女性为了做“女强人”而在衣着和举止上模仿男人,为服从男性价值观而牺牲自己的个性特征。 上

 155

    051弗洛依德:爱欲人格

    面的这些例子告诉我们,反相形成在消弥焦虑的同时,却歪曲了现实,屈从了虚假和伪善,使人格变得呆板、固执。 这些负面影响是应该引起我们警惕的。弗洛伊德把人格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婴儿期,儿童期,青春期和成年期。 人格的正常发展,就是稳定地从一个时期过渡到另一个时期。 然而,进展有时会停止,人可能停留在原处,不能登上更高一级台阶,这种心理现象叫作“固着”。

    固着也是对焦虑的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