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密码》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莎士比亚密码- 第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女王陛下最喜欢和平。还要在女王的耳边唱颂歌,让她快乐就对了。 
  这是相当不错的建议。伊丽莎白王室里的每个朝臣都知道,所有大事小情,如果请求女王同意,就一定要把所有想到的好话说尽才行。要称赞她的美丽,她的迷人,她的洁身自好——要面面俱到,还得夸大其辞。而伯爵不可能这样做。培根劝他说,你只能将自己的行为与女王想要看到的保持一致,就像当年莱斯特贵族成功做到的那样,“因为我不知道还有更好的方法能让女王陛下放心,使她相信你没有野心”。 
  如果埃塞克斯伯爵照此行事的话,那他很有可能会躲过此劫。但一切都太迟了。他是王子,已经有很多人知道了此事,他所做的一切都更令人相信他有野心。他在王权的争夺上,已经走得太远,历史明白地显示出了这一切。 
  不过,他还是部分地听取了弗朗西斯的建议。他给女王写了几封充满奉承词句的信。这一点,他沿袭了莱斯特贵族的做法。还算有点效果,一切恢复了暂时的平静。埃塞克斯伯爵还呆在宫廷里,他开始向女王谄媚,并毫无羞耻地与宫里的其他女人打情骂俏。 
  他的行为马上招徕了风言风语,而且传到虔诚的基督徒安妮·培根夫人的耳朵里,她感到必须亲自向他提出警告才是。于是,她像以往那样,写了封信,像告诫自己儿子一样对伯爵提出了忠告。伯爵收到信后,马上回信给安妮·培根夫人,告诉她,不用担心他的一切,因为她听到的都是无稽之谈,都是他的敌人造谣中伤。 
  随着时间的流逝,女王与爱臣、母亲与儿子的这种不良关系,再度陷入紧张状态。接下来,就发生了历史书上所说的那次重大冲突事件,但后人并不能理解当时所发生的一切。在任命谁去爱尔兰担任总督的问题上,女王与埃塞克斯伯爵发生了激烈争吵,伯爵居然做出了令人大惑不解的举动。女王拒绝了他的提名,他一肚子怒火不能发泄,突然一转身,他把后背给了女王陛下。 
  将自己的后背留给统治者,这在任何王室里,都是绝对不允许的,也是犯大忌的。在伊丽莎白看来,这几乎等于犯了谋反大罪。她一下子说出一堆诅咒的话,狠狠地抽了他一个耳光。埃塞克斯伯爵也狂暴地撒起野来,他猛地拔出剑,怒目而视盯着伊丽莎白女王,他狂叫道,自己绝对不能忍受她的欺负,甚至她父亲的欺侮。亨利八世的女儿一下子愣在那里,几乎处于震惊的状态,她盯了这位亨利八世的外孙良久,这时,诺丁汉伯爵疯狂地从外面闯进来,把他的剑给解除了。 
  这场面太令人吃惊了。整个王室连大气都不敢喘地等着女王发落。埃塞克斯伯爵的脑袋会不会搬家,与那些叛乱者一起,高悬在伦敦桥上?还是仅仅被送到伦敦塔楼里囚禁起来?他已经把剑抽出来了,这就是犯了谋反罪,她会采取什么样的举动呢? 
  被冒犯的女王做出了反应,可这反应令整个王室震惊。 
  伊丽莎白女王什么也没有做。她只是淡淡地打理着王室里的日常工作。她让埃塞克斯伯爵根据自己的意愿到乡村住处好好休息一番。几个月过去了。那位老国务大臣为国家的诸多公开与秘密的事情所缠绕,越来越感到力不从心,外加又有太多在他看来根本没有办法解决的问题困扰着他,于是,他悄悄地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伊丽莎白为失去这位老臣,感到万分沮丧。他为女王效力了那么多年(从1558年她即位开始已经40多年了),虽说彼此也有很多意见相左的时候,但他们都能克服困难,走过诸多风风雨雨。此时,英国在世界大环境中,处于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尽管伊丽莎白个人生活有很多瑕疵,但在世界上,她自信使这个岛国屹立于蓝海之上而受到尊重。老国务大臣可是一直为女王尽心尽力服务的。他在女王的带领下,一起走了这么远,当女王陛下坐到老人的床边,亲自喂他肉汤时,自己也禁不住流下了苦涩的泪水。 
  当伊丽莎白与埃塞克斯伯爵之间的争斗暂时缓解时,弗朗西斯开始忙于以自己的真名出版一本书。多年来,他一直以别名写作和发表作品,他认为此时是以真名出版图书的最佳时机。1597年,他的第一部知名作品问世,那年他36岁!这位饱读诗书的天才,宣布了自己最大的愿望:归隐乡下,“当一个有些让人怜悯的做书的人”。这位杰出的作者在最好的年华岁月,写出了当时看上去很不值得发表的作品。 
  他现在要出版的书是个小册子,其中包括了他的头十篇论说文(其他都是后来出版时补充进去的)。所有论说文都献给他“可爱的哥哥”安东尼·培根先生。小册子很快受到读者的欢迎。弗朗西斯的笔触简洁明了,又极具实用性。书中的所有文章,都是这个人在深刻思考人性的方方面面之后,得出的结论,是一个人对自己的整个思想进行凝炼的结果,所以文章都呼之欲出,有“传神现场演说”的效果。此外,他所使用的语言,“非常大众化,人人都能理解”。有评论家这样说道,“他把自己定为局外人,冷眼观看人生舞台上表演的各种闹剧,比表演者还更入木三分地看到了事物的本质。所以,他能给出更有智慧,也更令人信服的建议。当然,他在评论与建议时,也会对观察到诸多人性中的错误,做出善意的讽刺。” 
  弗朗西斯一直使用这些处世技巧,尽全力不让埃塞克斯与女王之间的争斗走到死角。但埃塞克斯伯爵再一次耍起都铎人的脾气,鲁莽地闯了祸。他无法控制自己再去赢得一场战争胜利的诱惑。埃塞克斯伯爵跑到女王跟前,说自己就是那个可以平息爱尔兰叛军蒂龙部队的人。那家伙是个军阀,老谋深算,行事风格经常出人意料,此时还没有什么人能制服他。而让埃塞克斯伯爵感到惊奇的是,女王非常爽快地同意了他的意见,并任命他为爱兰尔的副总督。“我向上帝起誓,我一定要在战场上打败蒂龙,因为还没有任何胜利值得以女王陛下的名誉来夸耀。” 
  伦敦街道上的欢呼声和喇叭声此起彼伏,人们都在准备欢送自己的偶像带领队伍出征爱尔兰蛮荒之地。据说,蒂龙手下的部队大多由未开化的人组成。他们穿着野兽皮,躲在树后搞野蛮的突然袭击,自己却毫发无损。而埃塞克斯伯爵的部队配有精良的武器,个个气度不凡,样子威武。那些人根本不是对手。   
  魂断法场(1)   
  埃塞克斯伯爵踏上征程前往爱尔兰的那天,天空可以说很晴朗,女王也满脸笑容地来欢送他。但当他的部队走出伦敦不远刚过伊灵斯顿时,却有乌云笼罩在他们上空,天空一下子变得阴霾密布,欢送的人群突然静了下来。据说,这是一个不祥的征兆,也许暗示整个征程将有灾难降临。这在当时很令人感到恐惧。但当时整个英国都对他们寄予厚望,全国人民都相信,埃塞克斯伯爵不会失败。“莎士比亚”也在《亨利五世》中把这个意思表露无余: 
  “那就是我们圣明女王的将军 
  去把爱尔兰征讨, 
  看来不消多少周折, 
  就能用剑挑着被制服的“叛乱”回到京城; 
  那时将会有多少人离开那安宁的城市 
  来欢迎他!” 
  还没等宝贝儿子跨出英国的土地,伊丽莎白就开始询问有没有从爱尔兰传来的好消息了。这是《安东尼与克莱奥帕特拉》现实版中的克莱奥帕特拉:一个焦虑不安、固执任性的女王进入我们的眼帘。剧中的埃及艳后克莱奥帕特拉没有从她珍爱的才返归罗马的安东尼那里得到只言片语。她那埃及式的焦虑,此时全挂在英国女王伊丽莎白的脸上。那么,《安东尼与克莱奥帕特拉》里的人物是不是根据伊丽莎白女王创作出来的呢?有些评论家就曾这样暗示过:焦虑不安的女王日复一日地找事做,藉此打发时间。她只想着埃塞克斯伯爵。这种状态几乎达到某种偏执的程度。正像克莱奥帕特拉一样,她整天与身边人唠叨的就是正在爱尔兰的那位埃塞克斯伯爵。 
  伯爵那边终于传来了一点消息。有人禀报说,伯爵他们吃了败仗,进展受到阻碍,同时也禀报了一大堆吃败仗的理由。伊丽莎白却越来越感到烦躁不安,她对埃塞克斯伯爵不称职的行为感到特别气愤。她没有从他那里得到自己想得到的一切。为何还不打败那个爱尔兰匪徒呢?他本应该取得胜利,甚至是辉煌胜利的。他现在要人有人,要钱有钱,还有女王赐给的上方宝剑。事实上,他现在应有尽有,巨大的资源都前所未有地归他支配,成功的要素已经完全掌握在他的手里,英国人有权盼望他凯旋而归。但是,这胜利却迟迟不到。 
  女王给他写了封信,枢密院跟着也写了信,他们都要求他给个满意的说法。但这说法却一直没有等到。相反,埃塞克斯却有太多的借口,他发回一封措词强烈的信,要求得到更高的职位。事实上,只要他能完成自己的使命,那么,这场胜利抵得上无数封信。但伯爵的脑子,并没有集中于打胜仗上面。 
  爱尔兰的局势越来越恶化。英国白白花去了大量的银两,也浪费了大量的担忧。埃塞克斯酷爱战争的胜利,却没有能力率领军队前进。哥哥远在伦敦焦急地看着事态的发展,弗朗西斯心里清楚,这一切到底是怎么回事。 
  有一天,女王把弗朗西斯叫到身边,当面把埃塞克斯痛骂一顿。弗朗西斯劝她召回埃塞克斯,最好让他呆在女王身边,“因为,既然女王对他这么不满意,可又把军队和权力都交给他一个人,这样会使他变成一个麻烦,而且很难驾驭”。 
  但弗朗西斯的话已经不能奏效,伯爵已经让女王无法忍受。她对他的疏忽,对他不能有效地进攻敌人,对他没有听她的话反而派南安普敦指挥骑兵作战,统统进行了无情的谴责。 
  埃塞克斯伯爵像一个受到围困而惊慌失措的人,他的行为令人无法理喻。他在帐篷里,一会儿抑郁不安,一副怏怏不乐的样子;一会儿又想像自己不在皇宫里,那些人一定在实施对他极其不公的阴谋活动,他感到阵阵绝望。 
  1599年9月7日,这一天是女王66岁寿辰。埃塞克斯伯爵终于率一小部分军队与叛军首领蒂龙会面了。这次会面一直让历史学家们困惑不解。蒂龙要求与埃塞克斯单独会面,双方约定骑在马上在一个叫伯拉克林河的河边见面。不知什么人埋伏在河边,也不知他们听到了什么,总之,有人向女王报告,说埃塞克斯伯爵犯了叛国罪,他选择了与敌人妥协的危险道路。 
  大约两个小时的时间,他们坐在各自的马背上谈判。埃塞克斯同意了一些条件,这意味着英国军队几乎等于投降。专门研究埃塞克斯伯爵的传记作家勒西先生认为,两人在近旁没有一个证人的情况下进行这样的谈判,对于伯爵而言,绝对是一个卖国行为。“他简直,”勒西先生写道,“是个地道的叛国者,说到最好,他也只能被当个傻瓜看待” 
  当最后防线崩溃的消息传到伦敦时,女王陛下简直气炸了肺。他给女王造成了军事上的威胁,把她的军队、金钱和她最好的亲信都给损失掉了。在伦敦,已经有人指控伯爵篡夺权利,想借助蒂龙的势力,封自己为国王,甚至有人说他妄图带领那帮野蛮的爱尔兰叛军入侵英国,推翻女王的政权。 
  伯爵感到了彻底的绝望。9月24日,他在爱尔兰纠集了一帮部下,把大部队丢在身后,也把责任放到一边,率领他们向英国奔来。4天后,他们回到了英国。当埃塞克斯拖着疲惫的身体,愤怒地从海边一路奔到伦敦时,女王并不在皇宫里。她搬到了离皇宫十来公里远的南沙渠行宫。一种受阻的挫败感不禁在心中闪现,伯爵犹豫了片刻,但很快又重整旗鼓,跨过泰晤士河,朝南沙渠行宫飞奔而去。他骑的那匹马已经满身大汗,喘着粗气。他急急地赶路,身上的宝剑晃来晃去。到达行宫之后,他已经满身泥泞,穿衫不整了。他推开把守的卫兵和女侍,冲进宫里。 
  那时是早晨10点多钟,女王还没有露面。伯爵径直迈上楼梯,冲入女王的卧室。埃塞克斯一下子跪倒在女王跟前,这时,女王还穿着睡衣呢。 
  女王满脸惊讶地望着这个她经常称作“野马”的年轻人,看着他一脸激动的样子。女王的头发一片灰白,她还没有戴上假发;如肉馅饼一样显得有些惨白的脸上还没有化妆。她看上去很老。她被他吓了一跳。她先是吃惊,随后眼中泛出温柔的目光,看着跟前这个年轻人上气不接下气地喘息着。 
  几个站在一边的女侍,被罗伯特这种冲动的举止给吓懵了。但女王陛下却好像很开心的样子。当她终于清了清嗓子说话时,很明显地可以看出,她的确很高兴。这年轻人这么想见到她,以至一路上任何险阻都不能阻拦他。他大老远地从爱尔兰赶回来,就是想跪到女王的跟前。她最喜欢这种举动了,她认为这才像都铎王朝的人:敢冲,敢闯。 
  这里暂且不论她的这种感觉是否正常,总而言之,跟前跪着自己心爱的儿子,伊丽莎白一开口,声音中便带着一种温柔,像个母亲在说服自己的儿子。她让他先起身,快去换换衣服,她也要赶紧洗漱。过一会儿,他可以再进来,与她单独会面。 
  到了晚上,枢密院又来了好几个人,他们与女王和埃塞克斯伯爵一起,来到一间很隐密的房间,商谈事情。埃塞克斯没有办法给自己的行为做出圆满的解释,准确地说,他回来13个小时后,就被软禁了。 
  弗朗西斯尽全力来营救伯爵,并希望女王能原谅他。他提醒女王,陛下以前曾经许诺要努力改变伯爵,而不是毁掉他。“您一定要明察,”他这样写信给她,“伯爵是想一心一意地为您效忠,他好像生来就是这样思考的。” 
  女王对培根这样一而再,再而三地替伯爵求情,越来越感到恼怒,她甚至开始冷眼观望起弗朗西斯来。不过,女王最终还是允许埃塞克斯离开约克大院,回到自己的埃塞克斯庄园继续软禁。他的家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