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多年前的荣辱是非:大宋的人大宋的事(选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一千多年前的荣辱是非:大宋的人大宋的事(选载)- 第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赵昌言是太平兴国三年的进士,是个“文思甚敏”的文臣,只因为没有儿子留在京城当人质,就惹得别人起了疑心,可见当时宋朝上上下下对“武”都得了过敏症,谁要是沾上了“武”就没好日子过。武将们也是满腹的委屈,那个曾在幽州城下解说螃蟹的曹翰,还真有些歪才,一天在赵光义面前赋诗,说“曾因国难披金甲,耻为家贫卖宝刀”,大发牢骚。
  发牢骚也没有用,自第二次北伐失败以后,赵光义已经没有了尚武的勇气,再也不想舞刀弄枪,而是每天读书、写字、下棋,过上了风雅的文士生活。要不就是组织人编书,宋朝四大书中的三部《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文苑英华》都是在赵光义时编修完成的。
  文官政府的建立无疑有利于国家的安定和建设,可宋朝当时外患严重,辽军时常骚扰边境,掠夺人口牲畜,过度的抑武无疑是危险的。因为宋辽军力对比,宋军本来就处于下风,面对辽国快速机动、冲击力极强的铁骑,堂堂大宋几乎毫无办法,无可奈何的赵光义只好采用了沧州刺史何承矩的建议,在西起保州(今河北保定)西北,东至泥沽海口,利用河渠湖泊,筑堤储水,营建方田,史称北宋“水长城”。
  “水长城”的名字,深深地反映出中原王朝挥之不去的长城情结。长城,不仅是军事防线,更是一种精神、心理上的防线。
  不过赵光义对边防的事一点儿也不热心了,他认为:“国家若无内患,必有外忧,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是边事,可以预先防备。而奸邪却难以觉察,若为内患,深为可怕。帝王合当用心于此。”赵光义把心思全放在了防止别人篡夺他的龙椅上,再不复当初雄心勃勃、气吞天下的锐气。
  朝廷上的一些文臣也认为“朝廷上不安生,边境上就会有动荡;朝廷稳定了,边境自然就没事了”,并据此提出了“欲理外,先理内,内既理则外自安”的论调。既然失去了武力对抗的勇气,宋朝便采取了屯兵聚粮,坚守不战的原则,这种在边境消极防御,把主要力量用在防范和镇压境内的篡权夺位和农民起义的政策,就是“守内虚外”。
  既然“守内虚外”了,宋朝的边境守军就相应地添了许多奇怪的规定:在辽兵来犯的时候,只许坚守城池,不许出战;迫不得已必须出战时,也要紧靠着城池布阵;最奇怪的规定是“临阵不许相杀”,不相杀临阵干什么?要是胆敢“相杀”,是会受到处分的,那个建议修“水长城”的何承矩,就是因为敢和辽军交战,还杀了辽国大将铁林,结果被赵光义调离了边境。
  这简直是一厢情愿的“鸵鸟政策”。
  宋朝费了好大的劲“安内”,可辽军照样想来就来,想走就走。

  宋太宗这个人(1)

  赵光义兴趣广泛,是个喜欢风雅的皇帝。
  他最大的乐趣是读书,而且是什么书都看,颇有些博览群书的意思。但他读书并不是死读书或看热闹,经常会提出自己的见解,他读《阴符经》时,就说:“这书专讲诡诈奇巧,不是正道。”
  在读书上,赵光义给后人留下了一句成语——“开卷有益”。那是在太平兴国八年,他下令编撰的一部大型类书完成,这部书共一千卷,搜集和摘录了一千六百多种古籍的重要内容,分类归成五十五门,堪称大部头。这么一部巨著,估计现在很少有人能下决心啃完,可赵光义一见就喜欢上了,尽管政务繁忙(赵光义很勤政的),还是规定自己每天必读三卷。
  这三卷书每天由史馆进呈给侍读官,天天如此,有的大臣怕皇帝累着,就劝他说:“一天看三卷有些多了,恐怕您会劳累。”赵光义却说:“我天性就喜欢读书,读起书来神清气爽,怎么会劳累呢?而且只要打开书卷就会有收获(开卷有益),时间也不会被浪费。”结果他用一年的时间,读完了这部巨著。
  本来这部书的名字叫《太平总类》,因为皇帝陛下亲自看了一遍,就被改成《太平御览》了。
  赵光义能文,这一点他确实超过了哥哥赵匡胤。他与大臣游玩唱和史书上记载的很多,他还经常给臣下赐诗,赵普就曾在得到赵光义的赐诗后,流着泪拍马屁:“我要把陛下赐的诗刻在石头上,永远带在身边,直到进了棺材。”享受赵光义赐诗的人很多,包括隐居华山的老神仙陈抟。
  最有意思的是,他还曾写过戒酒诗。翰林承旨苏易简虽才华横溢,却嗜酒如命,赵光义就亲笔写了劝酒、戒酒二诗赐给了他,还让他对着自己的老娘吟读。苏易简从此上朝值班的时候再也不敢喝酒了,可回到家私下里照喝不误。后来苏易简终于因酒致病,不治身亡,赵光义还叹息道:“苏易简竟因为杯中物送了命,太可惜了。”
  不过赵光义写的诗虽多,却大都佚失没有流传下来,究竟写得如何不敢妄测。(会和乾隆的水平相当吗?)不善文的赵匡胤却留下一首《日出》诗:“欲出未出光辣达,千山万山如火发。须臾走向天上来,赶却流星赶却月。”文字并不精巧,但境界宏张,气势逼人,流传很广。
  一心想在“文”上超过哥哥的赵光义,要是知道千年之后是这个样子,心情会怎么样呢?估计会郁闷死。
  赵光义诗写得如何不得而知,但书法确实很高明,不仅在历代帝王中是出类拔萃的,就是和别的书法家也有得一比。他精通草、行、飞白、篆、籀、八分书,群臣都以能够得到他的作品为荣。他曾飞白书“玉堂之署”四字,赐给那个喜欢喝酒的苏易简,苏易简得到了皇帝的墨宝,便邀请好友毕士安等前来观赏,一起分享他的荣耀。
  宋太宗赵光义赵光义听说此事,派使者赐宴,众大臣纷纷赋诗颂扬,一时间热闹非常(和现在的领导题字相似,不过现在领导的字远远赶不上赵光义)。
  赵光义的书法好,围棋下得也不错(都是文人雅士的勾当啊),连当时的高手棋待诏贾玄,国手杨希紫、蒋元吉等都不是他的对手。据说赵光义对围棋钻研得极其精深,还创造出三个定势,名称叫“独天飞鹤势”、“对面千里势”和“大海取明珠势”。创造出新的定势,不是名家高手断不可能,中国第一个围棋九段陈祖德就以独创“中国流”定势名扬天下。由此看来,即使当时的名手有让棋的嫌疑,赵光义的棋力也会是相当不弱。
  许多大臣看到他痴迷围棋,又怕影响“龙体”安康,劝谏不断(当皇帝太不自由了,下个棋也被管制)。
  赵光义倒很平静,对进谏的大臣说:“我下棋不过是为了躲开六宫美色的诱惑,大家对此不用多说了吧。”似乎自己很不近女色的样子,其实赵光义喜欢下棋是真的,喜欢女色也是真的。李后主的妻子小周后貌美如花,南唐亡后随李煜客居京城,被他多次宣召“宠幸”,宋人画的《熙陵幸小周后图》描绘的就是这件事。可怜多才多艺的李后主,国破之后还得承受妻子被侮辱的痛苦。
  风雅的赵光义不但强睡亡国之君李煜的老婆,还干过一些别的阴险之事。
  在他刚刚继位不久,还保持着和赵匡胤一样的私访习惯。一天傍晚他又微服出访,想到市场去听听人们都在议论些什么,不料看见一个乞丐因为乞讨不到东西急了,就满脸无赖相地靠在一家店铺的门口大骂起来,惹得人人驻足观看,影响了店家做生意,店老板也不敢得罪这个恶丐,就赔着笑脸劝他走。
  恶丐就是不理,照样大骂。(不给钱,就不走!)
  就在纠缠不休的时候,忽然从人群里冲出一位爷,不由分说一刀结果了恶丐,然后撒腿跑了,消失在薄暮之中。因为走得慌忙,杀人刀都没顾得取回。堂堂京城,光天化日下杀人,这可不是小事情。第二天赵光义严令开封府限期追捕。果然在限期内抓住了凶手,原来是店主人实在压不住火,就一刀杀了那个恶丐。
  赵光义对开封府的办案结果表示满意,嘱咐再查实一下,并把那个罪犯和凶器一齐带来让自己看看。等开封府尹来了后,他问:“审定了吗?”开封府尹回答:“审定了。”
  这时出现了惊人的一幕,赵光义回头告诉小太监:“把我的刀鞘拿来。”刀鞘到手,他把杀人的那把刀插进鞘内,居然顺顺当当、严丝合缝。赵光义阴沉着脸说了句:“这样办案,不是枉杀无辜吗?”然后一甩袖子走了,把开封府尹晾在那里尴尬不已。
  为了在刚继位时树威,一国之君竟然杀了个乞丐,把大臣们给耍得团团转,赵光义算得上阴险至极。
  另外,当时的开封府尹是他的皇弟赵廷美,里面牵扯的事情就多了,下面马上就会知道。
  等龙椅坐安稳以后,赵光义也力图表现得仁厚。一次殿前都虞侯孔守正和另一位大臣王荣在御花园侍奉他喝酒,结果这两个人喝得大醉,竟相互比谁的功劳大,两人还真争出火来,谁也不服谁,打起了口水战,皇帝被冷落在一边,真成了“孤家寡人”。
  侍宴的人见二人连臣子的礼数都没了,就奏请赵光义将他们抓起来送吏部治罪。赵光义一笑了之,吩咐把这两个醉鬼好好送回家去。第二天两个人酒醒了,越想越后怕,连忙去皇宫见皇帝请罪。赵光义更绝,装作什么也记不清的样子,对两个人说:“昨天我也喝醉了,究竟发生什么事了?”
  一场风波,就这样被他化解于无形。
  对在朝廷上公然顶撞的大臣,赵光义也能宽容,寇准还是员外郎时,曾和他顶撞起来,赵光义生气了,想拂袖而去。谁料寇准竟拽住他的衣服不松手,硬是把事情给解决了才放赵光义回后宫。结果寇准不但没受处分,居然还得到了他的表扬。
  不只是对大臣,对身边的侍从赵光义也表现得很宽厚。喜爱书法的他经常练字,一天感觉砚中的墨有些发滞,下笔时不顺畅,就想把砚池里的积墨清洗掉,左右看看身边一个人也没有,就屈自己的“九五之尊”到池水边洗砚台。可巧,刚刚洗完,侍从就到了,赵光义甩甩手上的水,慢条斯理地说了句:“你们从哪里赶来的啊?”丝毫没有怪罪。
  在赵光义统治时期,仍然还有特务在明察暗访,横州知府王嗣宗抓住一个特务,不由分说就打了一顿乱棍,还上了枷锁扭送到京城,附带上了一本:“陛下不信任天下的贤人俊杰,反倒宠信这类人,让他们充当耳目,我私心里替陛下不值。”这还了得,打狗还得看主人呢,赵光义大怒,下令把王嗣宗枷起来押解进京。等到了京城,他也消了气,反而表扬王嗣宗正直,官升太常博士。
  赵光义生活比较节俭,不肆铺张。在一次宴会上,枢密使王显等一大帮锦衣玉佩的高官都出席了,饮宴之中王显发现皇帝竟然穿了一条旧裤子,不自觉就多看了两眼,赵光义发现了,呵呵一笑说:“我不穿新衣服,就是体谅纺线织布的劳苦,为天下人都能俭朴起个表率。”
  俭朴的赵光义痛恨腐败,对贪赃枉法的官员绝不轻饶。虽说宋朝不杀士大夫,但有一条例外,就是贪赃的官吏坚决处死。赵匡胤统治时期,就曾有大名府主簿郭,员外郎李岳,太子中舍王治,将军石延祚、桑进兴,洗马王元吉,侍御史张穆,左拾遗张恂等因为贪污被杀。
  到了赵光义时代,在整顿吏治方面也没放松,太平兴国三年,泗州录事参军徐璧,侍御史赵承嗣等也因贪污丢了脑袋。赵光义又下诏规定只要是贪赃枉法的官员,一律严肃处理,就是逢国家大赦也不能免罪,宣布这个制度“永为定制”。可见宋初无论赵匡胤还是赵光义,在反腐败上都是认真对待的。至道三年(997)三月,宋太宗赵光义终因高粱河之战中受的箭伤经年不愈,再次发作,不治而死。
  赵光义早年力图开拓,完成了中国主要地区的统一,但在向北进军时几经失败,晚年被迫守成,内外形势也不太平,内有四川王小波、李顺起义,外有北方的辽国南下侵扰,西有夏州党项部族的时降时叛,给后代留下了一个形势不明的江山。幸运的是赵光义有知人之明,给继承人留下了寇准、吕蒙正、吕端等一批人才,保证了政权的顺利交接。
  赵光义统治时期,扩大科举取士规模,加强对官员的考察与选拔,进一步限制节度使权力,改变武人当政的局面,确立文官政治,鼓励垦荒,发展农业生产,国力持续发展……一系列措施为宋朝稳定度过瓶颈期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四章 和约,注定了的道路

  “听天由命”的皇帝(1)

  太宗赵光义去世,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宋朝从扩张阶段进入了守成的时代。
  接太宗赵光义班的是真宗赵恒,他能当上皇帝相当地幸运,因为在通往龙椅的道路上,曾经有过几个似乎难以逾越的障碍。
  最大的障碍就是宋初几大谜团之一的“金匮之盟”。
  “金匮之盟”据说是赵匡胤的老妈杜氏,在临终之前把赵匡胤叫到面前,问他:“你的天下是怎么得到的?”
  赵匡胤哽咽了半天,才说:“这是祖先和您老人家积善积德保佑的。”
  杜氏叹息一声说:“不对啊,你之所以能取得天下,是因为后周以幼主管理天下,假如是年长成熟的皇帝,你还有机会吗?所以,等你百年之后要传位给三弟光义,光义百年之后再传位四弟廷美,廷美之后再由你的儿子德昭继位,这样朝政就会一直掌握在成熟的君主手中,社稷才会稳固。”
  赵匡胤听从了杜氏的话,让赵普记录下来,收藏在金匮之中,安放到宫中。
  这个“金匮之盟”是赵光义即位以后赵普说出来的,当时杜氏和赵匡胤都不在人世了,成了死无对证的公案,而且当时赵普被政敌卢多逊逼得快到死路上了(赵光义也和赵普不和,矛盾多多),难保不是赵普为了免除杀身之祸、取媚赵光义编造出来的。
  四、和约,注定了的道路赵光义最犯愁的事就是继承皇位的不合法性,有了这个“金匮之盟”一切就都名正言顺了,自然是欢喜得不得了,赵普也重新入相。
  要说这个“金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