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要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要釋- 第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冢摹⒄撚茫濉⑴薪獭S奈㈦y見曰玄,深有所以曰義。用此五重釋睿A先發摚Ы浿杏奈㈦y見,深有所以之理,挈示經前,使人一樱Ы涱},便知經中大意,故曰五重玄義。 
    因為一經有一經之名,一論有一論之名,所以凡講一切經論須先出名。尤其是由假名而會實體(真理);所謂實體當借假名而顯示,故釋名之後,接著即須顯體;既識其體,則從體起修(宗),所謂依真理而立行,故顯體之後,接著即明宗趣;依實行而獲功用,所謂由修因而證果,大用乃彰,故明宗之後,接著即須論用;由功行之溕睿至τ弥畡倭樱^以勝劣而判教相之權實,因用有大小勝劣不同,故論用之後,當判教也。這種道理可舉一個例子:比方要結交一個朋友,第一步要先知其姓名(釋名),這是不消說的,其次則識其面目(顯體),三知其性伲髯冢闹洳艑W(論用),五知其人格(判教),於是方不濫交於人,用五重解釋經睿鄰腿缡恰!
    初、釋名:釋為解釋,名為名目,即解釋一經之名目。古人講解一切經論,均用七種立名。那七種呢?一、單人,二、單法,三、單喻,四、人法,五、人喻,六、法喻,七、人法喻,而「人」有因人、果人;「法」有修法、性法;「喻」有片喻、全喻。 
    一、單人立名者——如維摩經、佛說阿彌陀經等。維摩是人,乃因地修行之人,為「因人」。佛說阿彌陀經——上佛字即能說人,指本師釋迦牟尼佛,下阿彌陀是所說人,即樂邦教主,二俱果上之人,為「果人」,經睿裏o法無喻。 
    二、單法立名者——如圓覺經、涅槃經等。「圓覺」、「涅槃」二者皆為修行成佛之法,經睿裏o人無喻。 
    三、單喻立名者——如寶雲經、梵網經(經云爾時世尊觀諸大梵天王七寶所成之網羅幢,因而說無量世界猶如網孔,一一世界各各不同,廣說如華嚴經)等。「寶雲」、「梵網」二者是喻,經睿裏o人無法。 
    四、人法立名者——如文殊問般若經、藥師如來功德經等。「文殊」、「藥師」是人,「般若」、「功德」屬法,經睿裏o喻。 
    五、人喻立名——即如來雍鸾洝⑵兴_瓔珞經等。「如來」為佛十號之一,是人(果人),「雍稹故怯鳎í{子為獸中之王,一吼則眾獸俱伏,佛為法中之王,無畏說法而十界同遵,故以雍鹩魅鐏碇f法);又「菩薩」是人(因人),「瓔珞」是喻,經睿裏o法。 
    六、法喻立名——即妙法蓮華經、金剛般若經等。「妙法」、「般若」是法,「蓮華」、「金剛」是喻,經睿裏o人。 
    七、人法喻立名——即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方廣」是性法,「佛」是果人,「華嚴」是喻(因行微妙,如大寶華莊嚴一乘佛果);又佛說雨寶陀羅尼經,「佛」是人,「雨寶」是喻,「陀羅尼」是法,三者具足,故以人法喻立名。 
    佛經雖則多至萬卷,但以此七種立名,可以賅括無餘了。 
    現在所講的這部般若心經,到底以何立名?「般若」是法,「波羅密」是喻,經睿袩o人,又不是「人法」、「人喻」、「人法喻」立名,那末,正以「法喻」立名也。 
          ┌一、單人—佛說阿彌陀經、維摩經。
          ├二、單法—涅槃經、圓覺經。
          ├三、單喻—梵網經、寶雲經。
七種立名表├四、人法—文殊問般若經、藥師如來功德經。
          ├五、法喻—妙法蓮華經、金剛般若經。
          ├六、人喻—如來雍鸾洝⑵兴_瓔珞經。
          └七、人法喻—大方廣佛華嚴經、佛說雨寶陀羅尼經。 
    第一釋名竟。 
    二、顯體:顯是顯示,體為性體——真理——即顯示一經的真理。前釋名是假名如賓,為能詮;今顯體是實義如主,為所詮。經之名目如人之姓名,經之實義如人之身體。經若無體,則不符佛說,而邪倒無印,不可流傳於後世,猶人之但有其名,而無其身,則張三李四莫知所指,那就等於龜毛兔角無事實了。須知經中文字無非方便語言,其意在令人循名得體,這正與「因筌得魚」,「由指見月」的意思相同。若逐名迷體,雖則遍樱厥柯}典,咬文嚼字是獲不到真實利益,好像老鼠嚙生薑——得不到什麼好處;故釋名之後須顯體也。一切經論分為大小兩乘,常言小乘經以三法印為體,大乘經以一法印為體;或云以實相為體。這是一種唤y的說話,據實研究起來,每一部經論都各有其特具之理體。如華嚴經以一真法界為體,楞嚴經以如來藏妙真如性為體,彌陀經以常樂我淨四德為體。然則此經以何為體?乃以第一義空為體,本經所說的「無所得」三字就是第一義空的意思。或云以實相為體,經云:「是諸法空相」。 
    第二顯體竟。 
    三、明宗:明是明白,宗為宗要,即明白一經之宗要。亦云宗趣——語之所尚曰宗,宗之所歸曰趣,乃趣向之歸宿,會體之樞機。良以體非宗莫會,宗非體不立,欲會正體,須明宗趣。若行人不識宗趣,則行業無所歸,怎能領會不思議之妙體,故宗趣不可不知。前顯體俾行者悟理,屬性德;今明宗俾行者起修,屬修德。性德乃秉之於天,人所同具,而修德必須人力進修方得造詣。所謂依性起修,由修證性,自然獲到真實受用。現在來說一個譬喻:家屋喻宗,虛空喻體,虛空雖周遍一切,但須建以家屋方能遮風避雨,居人藏物。若有體無宗,就好像雖有廣大之虛空終不可一日安住。故顯體之後須明宗也。但一切經論,都各有它的宗趣——如法華經以一乘因果為宗;金剛經以發菩提心為宗;彌陀經以信願持名為宗。可是,現在所講的這部般若心經,什麼是它的宗趣呢?「觀照般若」便是本經的宗趣,經云「照見五蘊皆空」。 
    第三明宗竟。 
    四、論用:發摚бx曰論,即討論說明的意思。「用」為功用——修行成就為「功」,所獲利益為「用」。又云力用,「力」有「能力」和「感力」;「用」有「作用」和「受用」。能力和作用屬因約修行方面言;感力和受用屬果約證悟方面言。又滅惡為「力」屬斷惑,生善為「用」屬證果。要之,即修行結果,發生效「力」,應「用」之謂。本經是以觀照般若為「功」行,而獲到下面所說的妙「用」。前明宗是會體之方法,今論用是得體之妙「用」。若無妙用空修無益諸行誰肯為之,故明宗之後須論用也。每一部經論都各有它特具的妙用——如楞嚴經以離愛得脫為用;金剛經以無住生心為用;彌陀經以往生不退為用。然則本經以何為用?乃以破三妄除三障究竟成佛為妙用。經云:「無色無受……乃至無意識界」此破凡夫著色之妄相;「無無明乃至無老死,無苦集滅道」,此破二乘著空之妄相;「無智亦無得」此破權乘菩薩著空假二邊之妄相;故云破三妄。又「心無罣礙」即除「業障」;「無有恐怖」即除「報障」;「遠離顛倒妄想」即除「煩惱障」;故云除三障。「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云究竟成佛。觀此,則本經確以破妄,除障,究竟成佛為妙用,可以了無餘疑矣。 
    第四論用竟。 
    五、判教:判是判別,教為教相,謂判別一經所屬之教相。佛陀化導眾生之語言文字叫做教;判別一代時教之次第溕钪^之相。 
    釋尊三十成道,八十入滅,始自寂場,終至鶴林,其間說法四十九年,談經三百餘會,結集為三藏十二部拢洹l吨写笮鄬崳D漸偏圓之理各各互陳,若不經判釋,那怎能知道現在所講的這部般若心經,它所詮的教義究竟是頓是漸,或權或實,就不免要混濫經旨了,所以要判教也。 
    如來一代說法浩如煙海,天台智者大師,臁接H承,大蘇妙悟,以五時八教,把如來一代拢蹋袟l不紊地,判釋得昭如日月、罄無不盡。五時八教為佛陀教化眾生的一大綱領與順序(五時為時之順序,八教為教之順序)。換句話說:如來一代教化眾生其眨麢C宜的次第,在時間方面分為五時,在教法方面分為八教。當知如來一代說法無非對機施教,因為眾生的根器(個性)千差萬別,所以如來的說法也就不能一致;所謂時有先後,教有權實。你看,四十九年的說法,時間總算不短,三藏十二部的結集,教義不算不多。若不加以整理,實在無法探悉其內容——說法的階段——教義的類別。智者大師,特具手眼,把一代說法之次第,嚴格而精密的判釋為通別五時;把一代所說之教義,明細而適當的判為兩種四教——八教。先明五時次明八教。 
    五時是佛成道後於四十九年中其應機說法的先後,總其次第分為五個時期,謂之五時。何謂五時?有「通」、「別」兩種,通則五時可以互通,別則五時各別分限。現在先講別五時—— 
    一、華嚴時:即說華嚴經之時(以萬行因華莊嚴一乘果德。晉譯六十卷,唐譯八十卷),於七處八會所說的。世尊初成道時,為暢演一真法界妙理,現千丈盧舍那身(佛之報身,譯為淨滿,謂煩惱淨盡,福慧圓滿),為大機菩薩說自證法門,談華藏境界。可惜一類鈍根的小乘們都不領解,如聾若瞶,不見不聞,所謂有耳不聞圓頓教,有眼不見舍那身,徒負如來一片婆心。要之,直談大乘圓頓法門,令其頓超直入,專被大乘利根菩薩機者,是為華嚴時。 
    二、阿含時:即說阿含經之時(阿含譯為無比法,謂世間一切諸法無可與比者);又名鹿苑時。從所說之經立名則稱為阿含時,從所說之處立名則稱為鹿苑時;因為說阿含經最初在鹿苑故。說華嚴後的十二年中,佛為引誘一類小機,說了四阿含經(一、增一阿含五十一卷,明人天因果;二、長阿含二十二卷,破外道;三、中阿含六十卷,明真寂深義;四、雜阿含五十卷,明諸禪定),專談小乘法門,特被鈍根眾生。因為華嚴會上小機不契大教,所以如來耄Т蟋F小,為實施權,先於鹿苑為五比丘(憍陳如,額鞞,跋提,十力迦葉,摩男俱利)等說四諦,十二因緣,繼而撸v十六大國說諸小乘法門——四阿含經;以及九部修多羅(十二部中除去「方廣」及「授記」,「無問自說」之三部,是為小乘之九部。若十二部中除去「因緣」,及「譬喻」,「論議」三部是為大乘之九部。但常言九部者多指小乘也。詳明參照涅槃經第三)。要之,專談小乘教義,獨被一類鈍根眾生,令其由小轉大,超凡入拢菫榘⒑瑫r。 
    三、方等時:即說方等經之時。方等為一切大乘經之通稱。方是方廣,等為均等;謂「廣」說大小乘教,使其「均」等受益。又等即平等——倡導大乘真俗平等之理。說阿含後的八年中間,佛為普應群機,說維摩詰經、思益經、解深密經、金光明經、大集經等;讚揚大乘,彈訶小乘。雖云方等融談四教,實則意在倡導大乘法門,策進小機。因為小乘人得小為足,不肯進求上乘,所以如來於方等會上借維摩等諸大士互相酬唱,極力彈偏斥小,嘆大褒圓,令其恥小慕大,回向上乘。要之,偏圓並陳,權實兼施,以引小入大為目的,是為方等時。 
    四、般若時:即說般若經之時。說方等後的二十二年中間,佛為蕩空破執,於四處十六會(一、王舍城臁惿狡邥欢⑹伊_筏城給孤獨園七會;三、他化自在天王摩尼寶藏殿一會;四、王舍城竹林苑中白鷺池邊一會),說諸部般若(有十類八部之別,大般若共六百卷),開示真空實相,真俗圓融之理。諸小乘人因經過方等會上的種種彈斥,雖則心慕大乘,而情執未銷,故見未亡,不敢直下承當,對於淨佛國土,洠в泻脴分模妒侨鐏硖匾园闳舳蕴R仆@真,即色明空,令其掃除餘執,融通轉教,趨進中道實相之門,為法華會上授記作佛之本,是為般若時。 
    五、法華涅槃時:即說法華經與涅槃經之時。說般若後,於七年間佛見眾生根基已經成熟,為開權顯實(開除權小之執,顯示圓實之理),說法華經七卷,淳談圓滿法門,開示一乘因果。說法華後三個月於佛將臨涅槃的前一晝夜,為收拾群機,說涅槃經二卷,重示常住佛性。 
    法華乃如來四十年來最後之極談,由前彈斥(方等時),融會(般若時),至此機已純熟,猶如長子堪承家業,太子當紹王位。乃於臁綍现毕麻_示佛之知見,二乘至此各蒙授記作佛。固知法華為開權顯實,會權歸實之究竟一乘教也。據此,則前四時是權設,今為實義,蓋前四時雖然亦明圓教,但是兼說前三教之權理,是對待之法,非法華時之純圓一實之教。要之,會三乘之權,歸一乘之實,所謂「正直捨方便,但說無上道」,是為法華時。 
    涅槃為如來最後之顧囑,是具談四教,然有二種不同:一、追說四教,如來恐怕法華會上有漏落之機,未預圓妙之旨,故追說以收拾之,使其同歸一乘之實。但除收拾當時殘機之外,亦為末代鈍根眾生重施方便,故云追說。二、追泯四教,泯者,滅也除也。謂雖追說前四時所說教義,然而隨說隨除(開除權小),故云追泯。總之,「追說」為施權,「追泯」為顯實。也可說,追說是為實施權,追泯是廢權立實。因為佛陀在臨涅槃時,還有一類突來之機,如須跋陀(是一位老梵志,年百二十歲)來求佛出家,佛陀先為說權法令得阿羅漢果,此為施權——追說;後為說常住佛性,指歸三德秘藏,此為顯實——追泯;這也就是廢權立實的意思。要之,重施教法,收拾餘機——追說,追泯,是為涅槃時。因為涅槃與法華皆明大乘究竟成佛之理,故合為一時。如來大事至此才算完畢,出世本懷於茲始暢。 
    茲當申明數語:方等與涅槃雖說同是具談四教,但其內容有兩種不同的地方,學者不可不知的。一、方等四教中之圓教,初後皆知常住佛性與涅槃一樣。別教初則不知而後方知。藏通二教則初後俱不知。至於涅槃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