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要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要釋- 第1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總之到了究竟涅槃,得證無上佛果,這才能徹底永除一切苦的。一切苦的本源,皆由於眾生顛倒夢想而來。今依般若,若顯若密均能破除迷妄,啟發智慧,遠離顛倒夢想,消滅無始業障,頓斷生死業因,故曰能除一切苦。當知苦雖萬端,生死為甚,今非僅除分段生死,乃二死永除也。此正與顯說般若文中度一切苦厄句相應。 
    真實不虛,此有兩種解釋:一、叮嚀勸信義,這是佛及菩薩之悲心備至,以為咒是密語不翻意義,雖極言讚述功德,還恐有人狐疑不信(如金剛經云:頗有眾生得聞言說章句,生實信否?)所以於未說咒前,預先叮嚀眨愕溃喊闳粲心屈N殊勝功能,是真真實實而洠в邪朦c虛偽的,大家要絕對深信不疑,才不失此般若勝益! 
    金剛經云:「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現在正是如來金口親宣,菩薩重說,這麼真實語殊勝義,還不諔┱切地信受奉行呢! 
    二、是究竟義,謂如苟只滅見思煩惱,了分段生死,這僅可說是脫一部分的苦,終不能稱為真實脫苦,能夠三惑完斷,二死永亡,這才可謂之真實脫苦,否則怎能談得上真實二字?本經所明修證的結果,確能做到真實脫苦。「不虛」,就是不錯的意思。換句話說:「不錯」!依般若修行便可真實脫苦——能永除一切苦。 
    【合釋】照上面所說,依了般若而修可以得證菩提涅槃,那末,無疑的般若是一種大神力的咒呀!是一種大光明的咒呀!是一種最高無上的咒呀!是一種超絕無比的咒呀!它的功力是能除一切苦,這是的的確確之事實,而洠в行┥偬搨蔚恼f話啊! 
    丙初出名嘆益竟。
 
    丙二:正說咒語
 
    【原經】故說般若波羅密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娑婆訶。 

    【分釋】故說般若波羅密多咒,咒的名目已經說出,它的功德也都明白,所以(故),現在應當把它——咒語——宣說出來。好使現在、未來的一切有情依之受持而獲到解脫。於是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此咒總共只有四句十八字,很容易受持,且具有不可思議功用。行者但能至心念誦,自然獲益不少,乃無求解釋的必要,蓋凡一切神咒皆是諸佛神妙不測之密語,唯佛與佛方能了了,辗俏覀兎卜蛩芴较ぁR虼耍坏覀冎袊膶W佛者不事解釋,就是印度也不曾解釋。故咒為五不翻中秘密不翻,及四例的翻字不翻音。 
    梵語「陀羅尼」,華言稱為「咒」(此翻咒之總名,其咒語則不翻)。亦云「總持」,謂總一切功德,持無量義理。又能「總持」一切善法令不失去,「總持」一切惡法令不生起。也有譯為「真言」,由諸佛真心宣說出來故。亦稱為「密語」,即諸佛秘密不思議之語,凡夫二乘所不能知,祇宜密持密受,不可明說也。總之咒有神妙不測的力用,雖不可解,但行者能一心虔粘终b,久之自能發生臁校@到神效,成就一切不可思議功德——近則身心安甯,消災滅罪,增長智慧;遠則能令解脫生死煩惱,速證無上菩提。又咒多有鬼神王的名號,持誦之,鬼神敬王,非但不敢加害,且能擁護,故能夠志心持誦,於中永無魔難等障。密咒的不可思議功德可就廣大極了! 
    這種秘密不思議神咒的道理,正如王的密旨,但宜欽奉,勿妄宣傳,亦如軍中號令,唱其密號,則通行無礙。因為它的作用在聲音,不在解釋故。
     根據上面所說,凡是咒語,均不可解釋,亦不該解釋。或有人必欲知其梗概者,那末,我只好依照字義略釋如下: 
    揭諦,華言去也,度也。謂般若甚深功能,能「度」眾生「去」到彼岸。重言揭諦表自度又能度人。波羅揭諦,波羅華言到彼岸,謂「度到彼岸去」的意思。波羅僧揭諦,「僧」華言眾也。謂願大「眾」同「度到彼岸去」。菩提,即無上佛果。娑婆訶,華言速疾成就。現在把它眨樞颍撛谝黄鹫f,便是:依般若得「度」「去」吧(揭諦)!依般若得度去吧(揭諦)!「度到彼岸去」吧(波羅揭諦)!「大眾」都「到彼岸去」吧(波羅僧揭諦)!「快快地」來「成就」無上佛「菩提」呀(菩提娑婆訶)。又娑婆訶,除譯為速即成就外,還可譯為「息災增益」;或譯為「究竟」。意謂一登了彼岸便可「息」滅一切生死「災」患,「增益」無量福慧。登了彼岸便可「究竟」成佛。 
    又揭者去也,諦者真實也。謂依般若而修能「去」一切顛倒夢想,證得「真」空「實」相,故曰揭諦。欲得到彼岸(波羅)涅槃之樂,當「去」(揭)一切顛倒夢想,證得真空實相(諦),方能達到目的;故曰波羅揭諦。那「彼岸」安樂之鄉,非欲一人二人得到而已,是希望一切有情(僧),攜手同登;故曰波羅僧揭諦。依此勝妙般若而修能令成就「菩提」,願大家趕快(娑婆訶)發心吧!故曰菩提娑婆訶(誦此咒時彷彿像讀發菩提文,或回向文一樣)。 
    這些解釋,都是按字表法會意之言,雖不能說它洠в幸馑迹o可作一種參考而已。若照咒語本意還是不加解釋為是,願閱讀者一心持誦,勿起思維,則心咒相契,自得密益,若一落心思,便成知見渣滓。 
    觀此寥寥數句神咒,即可表露佛菩薩救度眾生的悲心深切,無微不至,這麼重重啟示,處處指要,無非要眾生速離苦海,而登彼岸;實在太慈悲太親切了。你看佛菩薩如此慈悲,憐愍著我們這一群長處沉淪不得解脫的苦惱眾生,因而諄諄善誘,極盼大家快快回頭同登彼岸,故在精細顯說後,又親切地宣說這麼簡單而易持的勝妙神咒來接引我們,這種殷情厚意,比之慈母倚門而望其子之歸來的情緒實深且切矣。我人思之寧不慚疚萬分!之後如再依舊迷戀不省,不肯發心勇猛精進——依般若而度脫,而證悟,未免太辜負佛菩薩的一片苦口婆心呢。 
    這部般若心經,既標名曰「心」,分明要人依般若而證悟真心。先談種種空為顯說般若,是破心執;後總說咒,為密說般若,是除心障。因為我人對一切諸法心生執著,謂之心執,因而受種種煩惱侵攪,謂之心障;由是永使本具真心埋洠Р灰姡魇苌馈=裾贪闳麸@密之功,執既破而障亦除,自然發見真心,則煩惱頓斷,生死永了,究竟成佛;實現度一切苦厄,遠離顛倒夢想……的了。此為本經修證的一大旨趣。 
    復次當知或經或咒,原同一體,若顯若密,本無異致,所謂顯即是密,密即是顯,經即是咒,咒即是經。經是顯咒,咒是密經,顯說即具密咒之利益,密咒亦詮顯說之妙義。則此可知全經妙義總攝在此咒中,而全咒密益亦無不統該顯說文中。蓋顯藉慧通,密以定入,諸佛修行法門不出定慧二法也。能夠顯密兼修,定慧圓臻,那就大美滿了!就是隨持一種亦可獲般若不思議之利益。所謂兼持則雙美備至,單舉亦可交攝無遺,固知顯言密語皆歸第一義也。大矣哉!般若之功力,若顯若密,皆不可得而思議焉!願共勉之! 
    咒語可以不必合釋。丙二正說咒語竟(乙二密說般若文竟)。全卷經文至此講完。

************************************

結論
 
    諸佛皆為一大事因緣而出現於世——普度眾生同歸正覺——觀其度生工作第一步就是說法。但因眾生的根機利鈍不等,心量大小各殊,所以佛陀在設教度生方面,有其特別的方案和形式。你看在道理上則有權有實,實則直談一乘法,權則分別說三乘。於方法上則有顯有密,顯的是明說道理以示人之修持,密的則不事解說,直示密咒以持誦,若顯若密都各有其不可思議功德——顯密均能令行者獲種種益,乃至成佛;唯依其功行之深湺C果不同。於語言文字上則有廣有略,略則提示綱要——總明大意,令利根人一聞即悟,不費餘力;廣則詳陳細目——分別解釋,使鈍根人,入門多方,不致遺棄。以上皆為佛陀攝化眾生的各種方案,可謂最完善、最周密而又極善巧的了。 
    蓋權實同邉t能圓滿普度顯密並施即可隨機得益;廣略互陳自然利鈍兼收。本經的內容就是俱全這些條件的,現在再來把全經的綱要總為提示一下以作結論。 
    本經內容分為顯說般若,和密說般若二大階段,從觀自在起至三藐三菩提止為顯說般若文。從故知般若起至菩提娑婆訶止為密說般若文。在顯說文中(1)從「觀自在」至「度一切苦厄」是總示菩薩修證境界,其中「觀自在」句是明能觀人——行者:「行深般若」句是明所修行——法門;「照見蘊空」句是明所觀境——悟境;「度一切苦厄」句是明所得益——修行結果(行深一句約修行工夫言——自利——屬因;照見蘊空,度一切苦厄,此二句約所證功德言——利他——屬果)。(2)從「舍利子色不異空……三藐三菩提」為詳明般若真空實義,其中「色不異空……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句是遣執文。「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增不減」句是顯性文。「是故空中無色……無智亦無得」句是破妄文,於中「無色無受想行識……乃至無意識界」這是破凡夫我相;「無無明……無苦集滅道」這是破二乘法相(無無明句破緣覺法,無苦集滅道破聲聞法);「無智亦無得」這是破權教菩薩法相。「以無所得故……三藐三菩提」此為證果文——菩提薩埵依般若……究竟涅槃,這是明菩薩得斷果;三世諸佛依般若……三藐三菩提,這是明諸佛得智果。以上為顯說般若。 
    其次,「故知般若……是無等等咒」是先出名嘆益,「故說般若波羅密多,即說咒曰……娑婆訶」是正說咒語。以上為密說般若。 
    又「色不異空」等四句為略說般若,「是故空中,無色……以無所得故」為廣說般若。五蘊,十二入,四諦,十二因緣等為權法;無所得,究竟涅槃,三藐三菩提為實法。扼要的說:「照見蘊空」句是破妄顯真,略明行深般若的境界;「色不異空至無智無得」句是悟妄即真,廣闡般若真空實義;「以無所得」句是總結般若功能和實相境界;「依般若波羅密多……」句是明諸佛菩薩皆依般若得解脫而成就無上菩提,以顯本經之殊勝(依般若句屬修行方面;心無罣礙,遠離顛倒夢想句屬斷妄方面;究竟涅槃,三藐三菩提屬證果方面)。 
    復次,本經若照文字方面看來,雖然洠в虚_端的序分——前言,和最後的流通分——結論。若變通辦法來說,無妨把「觀自在至度一切苦厄」句,為「序分」,因為這幾句話是結集經的人敘述菩薩修證工夫而加上的,是一種敘由語。「故知般若波羅密多至菩提娑婆訶」句,可以代替「流通分」,因為這段文是明顯密兼勝,且首句是結嘆般若功能的。是否有妥願先覺者有所指教!
 
本經五重玄義 
    何故講經須先解釋經睿可w睿秊橐唤浿偩V,全卷經文為一睿畡e目。睿考让鲃t經文易懂,故須先釋睿_@可比——如網提其綱則眾目自彰,衣挈其領則群浚刂薄O柔岊}目亦復如是。 
    釋睿ǎt首則用十門玄談:一、教起因緣,二、藏教所攝,三、義理分齊,四、教所被機,五、教體溕睿⒆谌ねň郑摺⒉款愄帟恕髯g時代,九、總釋經睿e釋文義。此為賢首釋經的方法。天臺則用五重玄義,內容分為通別二種。通則七番共解,別則五重各釋。七番共解者: 
    一、標章——即分科也。所謂標其章段,如標五重,層次分明,使人容易憶持,令起念心故。 
    二、生起——如五重次第相生而起。凡標章段者,必有其次第之生起,使不散亂,令起定心故。 
    三、引證——凡所發言論,欲使人深信者,當引經據典,或古人名訓,以證所說不謬,令起信心故。 
    四、觀心——佛說一切法,不離一切心,所以聞法要須句句指歸自己。如現在所講的般若心經,般若譯為智慧,智慧是對愚痴而言。智慧是覺,愚痴是迷,覺即是佛,佛不在外即此現前一念本覺真心,此心不被塵欲所蔽,境界所轉,當體歷歷明明,此覺理之智,就是般若——實相般若——即自性天真佛——本覺真心。餘「波羅密多」,例之可知。此約觀心釋名也。如了達實相,即觀心「體」也,修因證果,即觀心「宗」也,斷惑證真,即觀心「用」也。分別溕畲笮。从^心「教」也。所以須明觀心者,意在要人即聞即解,令起精進心故。 
    五、料簡——就是問答。問答可以解釋群疑,所謂疑破暗消,慧心開朗,令起慧心故。 
    六、開合——謂開廣合略,以順眾生根性之利鈍。如本經所明——若有眾生迷心者則合色開心,如五蘊是也。若迷色者則開色合心,如十二處是也。若心色俱迷則心色俱開,如十八界是也。若心色俱不迷者則心色俱不開。因為要使眾生隨機獲益,所以明開合以示廣略,使各隨機宜,亦是令起慧心故。 
    七、會異——謂會通異名,使其正確了知「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以堅固其信心,並令起慧心故。當知以此七番共解——標章,生起……是具有令人生起信、進、念、定、慧之五心而成其五根、五力,以破五障(信破疑障,精進破懈怠障,念破迷障,定破散亂障,慧破愚痴障),修七覺支(擇法,精進,喜,捨,除,念,定),行八正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入三解脫門(空解脫門,無相解脫門,無作解脫門)。如此,就是鈍根的亦能證得羅漢果,大乘則能證無上菩提。釋睿毱叻步庹呤呛苡幸馑嫉摹!
    其次,五重各釋,即用五種玄義各別解釋經睿,F在雖依天台釋經規範,但當捨繁取簡,以便初學,故不用七番共解,單取五重各釋。何謂五重玄義?即初、釋名,二、顯體,三、明宗,四、論用,五、判教。幽微難見曰玄,深有所以曰義。用此五重釋睿A先發摚Ы浿杏奈㈦y見,深有所以之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