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事做起》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从小事做起- 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记,并不断改进方法,使课堂笔记能更好地为自己听课、复习、掌握知识服务。    
    


第五部分:认真进行预习细节小锦囊:如何听课与做笔记

    (1).紧跟老师的思路    
    课前认真地进行了预习,并不是说听课时思想就可以放松了。我们应当认真听讲,紧随老师讲课的思路。一位同学总结了这样的方法:    
    1。认真听讲,紧随老师讲课的思路(何为重点,何为难点……);    
    2。没听懂先做个记号,课后再说,先跟上老师的讲解;    
    3。尽量将老师讲的知识当堂消化;    
    4。听课时大脑要如同参加考试一样机敏、紧张。    
    5。记好笔记,笔记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书本上没有的内容;二是听课时不懂的地方。    
    总之,老师的思路,是一节课的精华。抓住了老师的思路,也就等同抓住了一节课的精华。    
    (2).前松后紧法    
    所谓“前松后紧”,是说听课时前几分钟不妨松弛一点,后头再紧张起来。一节课45分钟,一天好几节课,要想每节课自始至终紧张、专注地听讲,说实话也难。为此,全国高考河北省理工类第三名高峰同学认为,听课时不妨前松后紧。他说,有的同学上课时一开始还能集中精力,可上到半截就开始走神;而老师上课时往往一开始是回顾以前所讲内容并引入新的内容,这些往往比较简单,接下来才是较深入的分析和讲解,这些才是最重要的东西。可偏偏此时不少同学已经是心不在焉了。因此不妨反其道而行之,刚上课时先放松一点,后半节课再紧张起来。    
    据心理学家研究,青少年的注意力,一般只能持续20~25分钟。超过这个时间,注意力就会下降。有人对高一100名同学(50名男生,50名女生)就听课时间的长短进行调查,大多数同学认为一节课45分钟太长,45%的同学认为30~40分钟为宜,37%的同学认为20~30分钟最好,甚至有13%的同学主张一节课在20分钟左右。这样,注意力可持续时间与正常教学一节课45分钟之间,就产生了一定的矛盾。    
    如果听课是“前紧后松”,前半节课尚能保持注意力,到了后半节课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开始松劲。而课堂教学的内容,往往恰恰相反,后半节才是重头戏。所以,听课不妨前松后紧。    
    (3).有重点地记下老师讲课的内容    
    对于不同的学科,记笔记有不同的记法。例如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中的一些概念和定理,书上都有,而且内容完整、语句严谨,科学性与逻辑性都很强,所以不必记。就着重记老师对概念的解释,理解上要注意的地方以及解题的技巧等。政治课上,主要记老师在解释名词、概念时比书上讲得更通俗、更形象的地方,再记一些理论如何联系实际的要点,从而帮助自己掌握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语文课主要记课文的时代背景、写作特点,某些词语的用法以及老师补充的有关内容,外语课则主要记词汇的各种用法和区别等,总之,课堂笔记主要是记老师关于教材中重点、难点的分析阐谜和对某些内容的归纳总结,记老师的解题思路或者是老师的独到见解。特别是对于自己不理解的和老师的讲解与自己的理解不一致的地方,更需要记下来,以便课后研究比较。这样学习知识印象最深,得益最大。    
    (4).整理笔记“七步法”    
    我们在学会记笔记以后,还要学会整理笔记。因为只有经过整理的课堂笔记,才能成为清晰、有条理、好用的参考材料。上海南洋模范中学的顾佳飞同学,创立了一套“整理课堂笔记七步法”,很有实用价值。这七步是:    
    第一步,忆。“趁热打铁”,课后即抓紧时间,对照书本、笔记,及时回忆有关的信息。实在忆不起来,可以借同学的笔记参看。这是整理笔记的重要前提,为笔记提供“可整性”。    
    第二步,补。课堂上所做的笔记,因为是要跟着老师讲课的速度进行的,一般的讲课速度要较记录速度快。于是笔记就会出现缺漏、跳跃、省略甚至符号代文字等情况。在忆的基础上,及时作修补,使笔记有“完整性”。    
    第三步,改。仔细审阅笔记,对错字、错句及其他不够确切的地方进行修改。其中,特别要注意与解答课后练习,与教学(学习)目的有关的内容的修改,使笔记有“准确性”。    
    第四步,编。用统一的序号,对笔记内容进行提纲式的、逻辑性的排列,注明号码,梳理好整理笔记的先后顺序,使笔记有“条理性”。    
    第五步,分。以文字(最好用红笔)或符号、代号等划分笔记内容的类别。如,以语文为例,哪些是字词类,哪些是作家与作品类,哪些作品(课文)是分析类,哪些是问题质疑、探讨类,哪些是课后练习题解答,等等。为分类摘抄做好准备,使笔记有“系统性”。    
    第六步,舍。省略无关紧要的笔记内容,使笔记有“简明性”。    
    第七步,记。分类抄录经过整理的笔记。同类的知识,抄在同一笔记本,或一本笔记的同一部分里,也可以用卡片分类抄录。这样,日后复习,使用就方便了,按需所取,纲目清晰,快捷好用,使笔记有“资料性”。    
    


第五部分:认真进行预习自测题:听课方法是否得当

    根据自己的实际状况选择:    
    A:是     B:否     C:不确定    
    1。是否因为讲课方法进度太慢而感到没有意思?(    )    
    2。你是认真地进行预习吗?(    )    
    3。你是认真地进行复习吗?(    )    
    4。你做作业态度认真吗?字迹工整吗?(    )    
    5。上课的时候,有思想开小差的情况吗?(    )    
    6。听讲的时候你和同学聊天吗?(    )    
    7。你记课堂笔记吗?(    )    
    8。对老师的提问你是主动地回答吗?(    )    
    9。你主动进行实验吗?(    )    
    10。不明白的地方尽可能地问老师吗?(    )    
    说明: 2、3、4、7、8、9、10选A,每一题计1分;1、5、6三题选B, 每一题记1分;选C不计分。总分3分以下为差,4~7分为较差或一般,7分以上为较好或很好。    
    


第五部分:认真进行预习复习

    ——学而时习之    
    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只学不习,学习的东西很快就会遗忘。只有复习,才能让你巩固已经学到的知识,同时,复习是对旧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归纳、总结,能够让你对旧知识有更深刻、更新的理解,从而获得新知识。    
    及时、科学地进行复习    
    《论语》云:“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意思是说,学习然后找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实习它,不也很高兴吗?这里强调的就是复习对于学习的重要作用。可见早在孔子那个时代,古人即已认识到:学与习是两回事。所谓学习,“学”是指接受新知识,“习”就是指要复习,要进一步理解、归纳、总结和记忆已学过的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只学不习,学习的东西很快就会遗忘。早在1885年,德国的心理学家艾滨浩斯就通过实验发现,刚记住的材料一小时后只能保持44%,一天后还能记住33%,两天后留下的就只有28%了。所以,人们通过一学再学来刺激记忆,巩固记忆,让自己所学的东西不致被很快遗忘,或者被遗忘太多,甚至永不忘记,这就是初学之后的再次学习、重复学习,就是复习。凡是在学习上取得成功的学生,都对及时科学地复习有深切体会,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同一间教室里的同学为什么会在学习成绩上拉开档次的一个原因。    
    而且,复习是对前面已学过的由新变旧的知识进行巩固,进行系统再加工,并根据学习情况,进行适当调整。这个复习的过程,不仅仅让人只是被动而简单地巩固记忆,还能从再学习中,经二次,甚至三次、多次地反复学习,获得第一次、第二次即前面的复习中未曾学到或者未理解、理解不深的新知识。这便是“温故而知新”。温,就是复习,故,就是已经学过的。温习旧的而获得新的知识。一些记性好的同学,就是因为能经常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上进行复习,做到“每天有复习,每周有小结,每章有总结”,从而形成了惊人的记忆力。因此,很多学生对所学知识记不住,并不是脑子笨,而是不善于复习,或复习功夫不深。    
    正是遵循这样的学习规律,我们在中学时,一方面,要学;另一方面,也要习。有一位高考状元甚至认为,学习成绩高下的环节,往往就在复习质量的好坏。他个人是将课余时间的7/10,都投入了复习。    
    可见,复习是我们提高学习成绩的必要条件。让我们一起看看一些高考状元的现身说法:    
    山东理科第一名于凡说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复习与初习几乎是同等重要的,两者缺一不可。不初习不能进步,不复习不能巩固。对于理科综合,主要是分开复习,各个击破。物理复习中重要的是掌握基本定律和对物理情景的分析。而化学的复习则多翻看课本,对于推断能力要求得比较强。生物复习则以课本内容为基础,同时通过报纸、杂志补充了很多前沿的内容。    
    湖南理科第一名肖喆说 :学习语文时,我的复习是分块进行的,如可以分为基础知识、阅读理解、文言文等几个知识块,学完一个知识块,复习一遍,就放一放,再复习其他知识块,过一阵子再回过头去复习一下原来复习过的知识块,不断加深印象,刺激记忆。    
    江苏理科第一名张璇说 :我的复习是非常有计划性的,怎样复习,哪天,用多少时间复习哪门科目,什么部分,都有细化。根据我的经验,每天可以安排两门,每门以一个小时或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复习为好。    
    


第五部分:认真进行预习细节小锦囊:掌握复习的方法

    1.不要一味学新的知识    
    要明白一个道理,不是掌握的新知识越多越好。如果一个劲赶着往前跑,两眼只盯住前方,就会忽视了把学习过的东西记住、巩固、学牢、掌握。    
    每天课后,用半个小时进行复习,效果要胜过做两个小时的习题。写作业是为了检查自己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如果缺少了复习这个环节,对知识的掌握必然会大打折扣,作业中的错题会更多,学习的自信心也会下降。    
    2.养成及时复习的习惯    
    人们对于刚学过的东西,总是一开始忘得快,过一段时间就逐渐减慢。所以在复习的时候,必须要注意这个规律,及时复习。    
    课后应及时把老师讲的和黑板上所写的知识像放电影一样,在脑子里过一遍;看看能想起多少,忘了多少。然后翻开笔记,查找漏缺。    
    从学校回来后,应该先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然后再做作业。而且,每天晚上睡觉前都可以想一想:“我今天都学了什么?”然后在头脑里把这些东西过一遍。当天学的知识,要当天复习好,决不能拖拉。    
    3.学会分散复习、交叉复习的方法    
    如果有90分钟的复习内容,你是一下子复习完呢?还是分成几段间隔复习呢?心理学家很早就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实验,实验的结果表明:分散复习要比长时间的集中复习效果好。对于中学生来说,更适合采用分散复习的方式。所以,你不妨每次复习30分钟,中间休息之后再复习。这样你就不会疲劳,复习的效果也会更好。    
    当你同时面临几门课程的复习任务时,最好采用交叉复习的方式,即这30分钟复习语文,休息后换成数学,再之后又变成别的什么,这样复习的好处是不会使自己产生厌倦心理。    
    4.针对学科特点复习    
    复习要针对学科特点,比如复习语文、外语要做到大声朗读课文,务必记住当天的生词、读写方法和语句的意义,外语要重视语音、时态句型、语法等知识的复习。复习数学要做到背熟公式、定理,适量做练习。复习历史、地理、生物要做到细读教材,深入理解学习过的基本原理,找出前后知识的联系,在理解基础上背熟基本概念、人名、地点、历史年号、大事件等。    
    5.复习中要适当做一些题    
    要围绕复习的中心来选题、做题。在解题前,要先回忆一下过去做过的有关习题的解题思路,在这基础上再做题。做题的目的是检查自己的复习效果,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做综合题能加深对知识的完整化和系统化理解,培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6.使用错题本    
    错题本,一般是每科设一个专用的本子,将该科做错的题集中在一起,并不时翻看,查找失分原因,从而达到消灭错题的目的。    
    错题本方法的最大缺点,是太费时间。将错题辗转抄录,是很费时间的。为此,改进的方法是,不再单设错题本,而只是在做过的卷子上,将错题以最省目的方式标出,并不时翻看。这样既省时,又省力,效果却一样不错。    
    


第五部分:认真进行预习自测题:复习方法是否得当

    请根据自己的实际状况选择:    
    A:是       B:否     C:不确定    
    1。是否在复习前已明确在多长时间内完成多少内容?(    )    
    2。是否有固定的复习时间安排?(    )    
    3。是否在规定时间内按时完成复习计划?(    )    
    4。复习计划是否能自始至终有效?(    )    
    5。一周的复习时间是否满足7小时?(    )    
    6。是否把所有时间都花在复习上了?(    )    
    7。复习时,是否能保持10~15分钟以上的注意力完全集中?(    )    
    8。复习时,是否已将身边杂志、足球等心爱的物品收藏起来?(    )    
    9。复习时,是否专注书本,不会想入非非?(    )    
    10。复习时是否不会与人聊天,一心二用?(    )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