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葬明- 第67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基层官吏可以通过各种实权敛财,高级官员自然也不甘示弱,处处伸手,到了明末崇祯年间,锦衣卫和东厂的权力被削弱之后,官员们敛财更是肆无忌惮了起来,朝廷开始的时候也不是拨不出粮饷,可是户部拨发下去的粮饷,经过官吏和军将们的层层盘剥之后,到当兵的手中,已经所剩无几了,这也是明军战斗力不强,另外还有大批明军干脆直接造反的原因之一。

大中朝既然新立,这方面的事情,便不能再重蹈大明的覆辙了,所以肖天健虽然手头不宽裕,可是对于官吏和兵将们们的俸禄,却绝不吝啬,各级官员所定薪俸都相当高,而且减少官员之间的等级差距,让官吏们凭借着所领的薪俸,便足以养家糊口,过上比较体面的生活。

虽然高薪养廉不见得就是治理官吏贪腐的终极办法,可是一定程度上,也让有点良知的官吏们不会再像以前那样横征暴敛中饱私囊了,再加上监察院暗访使流动到各地监察,大中朝官吏们想要贪墨,就要冒很大的风险。

肖天健的想法很明确,老子给你们钱花,让你们有钱花,还能过的不错,但是如果你们这些官吏,还敢伸手的话,那么对不起,老子再杀你们的时候,就用不着客气了!

这也是变相的提高了官吏们的犯罪成本,既然在生活有保障的情况下,再伸手他们就先要考虑一下,一旦被抓住,抄家问斩对于他们来说值得不值得了!监察院说白了,也就是类似后世香港的廉政公署,专门收拾那些无良官吏,再加上今后推行司法独立制度,肖天健相信通过各种手段,还是可以控制官吏贪腐的问题的。

侦捕房的设立,并不是一句话的事情,这些人不但要身手矫健,而且这些人在入职之前,全部都要先让人对其宣讲大中律,另外肖天健还下旨,重新大量刊印宋代法医专家宋慈所著法医专著《洗冤录》下发地方,供各级侦捕房人员以及仵作学习之用,省的这帮家伙都是粗人,办出太多的蠢事。

警察的问题解决了,那么下一步就是检察官和法官的问题了,这一点肖天健决定从上至下进行改革,类似法院的东西,古代也不是没有,大理寺其实就是相当于国家最高法院,所以肖天健就现在大理寺下手,令大理寺今后便执掌审判之事,名为大理寺,实质上行的便是后世的法院之职,人员也都以熟悉法学之人充任,职权独立,不受任何人干涉,名义上只对皇帝负责,拥有完全独立的审判权力,省的各级官员动辄就插手干涉审案之事。

而且肖天健决定,将大理寺先设置到地方的府一级地区,今后条件好了之后,再朝州县一级铺开。

这一下法院系统也就建立了起来,接着肖天健便又在刑部下设?)置了司狱系统,这个司狱古?)来有之,就是专司执掌?)牢狱之事,所以不算?)是新创,不过却要在全国今后建立起专门的监狱,以供罪犯服刑之用。

犯罪的人,该杀的杀,罪大恶极之人,还是判处凌迟,这在这个时代,这种酷刑还是有存在的必要的,毕竟人权这东西,现在还没人提出来,肖天健也认为,有些混账东西,刮了都不解恨,所以他并未废止凌迟之刑!另外判处死刑的,也可以斩首,罪责轻一点的也可以判绞刑,总之根据犯罪轻重,死刑方式也进行区分。

对于那些罪不至死的罪犯,就判决活刑,活刑之中,又分为徒刑和体罚之刑,体罚类的刑罚,肖天健下旨废除了割鼻、挖眼、割耳朵、穿面这一类的酷刑,而是改为了鞭挞。

肖天健很欣赏后世新加坡的鞭刑,认为通过这样的鞭刑,也可以惩治一些犯错之人,让他们体验到犯罪的可怕,今后不敢轻易再犯,但是割掉鼻子、耳朵,就太残酷了一些,所以他便以鞭挞之刑,替代了这些使人致残的酷刑。

徒刑就好说了,肖天健决定,对原来的徒刑加以改善,在各地设置类似于后世的监狱,让判刑的犯人进入到监狱之中服刑,这么一来,可以集中罪犯,来充当免费劳役,集中起来干一些活,比如说国家出资的修河堤、修路、开垦农场、开矿之类的事情,让这些罪犯去干,还是比较合适的!省的还要白花钱养活他们,劳动力是要充分的利用起来的。

但是肖天健没有彻底取消流刑,因为他又另外的打算,今后大中朝肯定是要开疆拓土的,这一点他坚信不疑,而且今后开拓的疆土,肯定生存条件会相对恶劣,单单靠着鼓励汉人移民,先期难度很大,所以一些犯人便可以判处其流刑,先期将他们发放到边远之地负责开拓和建设基础设施,当边远之地基础条件好了之后,再鼓励大批移民,而这些被判流刑之人,刑满之后,便就地安置,不得返回原籍,使之成为边远之地的原住民,以此可以加强大中朝中央对于边远地方的控制力。

于是通过这一番调整之后,刑部的权力被扩大很多,也将地方行政官员的审案权力收归到侦捕房和大理寺和司狱这三个强力部门共同构架起来的独立司法系统之中,为以后大中朝的长治久安,先打下基础。

本来肖天健还想立即推出检察官的制度,但是考虑到时下这件事推行还不成熟,检察官完全是一种全新的事务,即便是西方,也是在很久之后,才有这种制度的,所以考虑再三之后,肖天健暂时没有推行检察官制度,但是这并不代表今后不会推行,反正今后他会专门设置一个司法学院,来培养这些司法人才,条件成熟之后,再推行也不迟!总之他就一个想法,那就是今后大中朝必须要逐步从人治社会,转变到法治社会,这样才能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

第六卷 终战 第一百四十二章 南方战前准备

另外就是军事准备方面的问题,随着北方平定之后,建奴暂时失去了南下叩关的实力,短时间之内,北方会处于一个相对平稳期,这么一来大中朝便可以腾出手,来完成内部的大一统的事情。

而且在肖天健率部返回南京之前,交代给卢象升和罗立等人的事情,卢象升也正在北方着力办理,原来前明就朝的官员们,在肖天健入京之后,已经进行了一次大清洗,将其中一些酒囊饭袋以及尸位素餐之辈,该杀的杀,该抄家的抄家,将前明勋戚几乎一网打尽,剩下了部分前朝之中比较有能力的官员给予留任。

这些人肖天健也没有尽数都留在北方,这次返回南京的时候,将一大批前朝旧臣同时也带回了南京城,吏部又从南方给北方补充了一些大中朝选拔的官员,使得北方前朝的旧势力被拆分的一塌糊涂,也使得北方前明的旧势力无法再在北方兴风作浪。

而卢象升在肖天健南返之后,按照卢象升的想法,已经开始行动了起来,特别是有关对建奴一方的分化之事,开展的还是相当顺利的,随着一批被俘的蒙古人被秘密通过宣大一带被遣送回了漠北。

很快漠北蒙古诸部,便开始有了反应,毕竟这一次蒙古八旗跟随建奴大军南犯一战下来,损失非常惨重,建奴每每都拿蒙古人充当炮灰使用,使得随军出征的蒙古兵将损失非常大,同时却又没有捞取到半点便宜,这一次他们的买卖可以说是赔大了。

最重要的是通过通州和山海关这两战下来,使得蒙古人也彻底的看到了大中军的强横实力,使得他们也看清了局势,知道继续跟着建奴跟大中朝作对,他们已经没有了半点便宜可占了,既然如此,他们就必须要重新考虑今后的出路问题。

漠北蒙古人对于内地的依赖程度非常大,特别是对于中原的茶叶、铁器、食盐,都是他们生存所需的必须之物,如果抢不来的话,他们也只有通过互市,来和中原进行交易,获取这些生存所需的必需品,指望建奴给他们提供,他们想都不用想,建奴为了控制他们,是根本就不会将这些物资给他们的。

现如今建奴被大中军击败了,大中军也推翻了明朝,全面掌控了关内北方局势,关闭了所有通往关外的商品供应的渠道,抓捕屠杀了一大批曾经私通关外建奴和蒙古人的商贾,彻底断掉了蒙古人和建奴获取这些商品的途径,也让他们所产的东西无法贩售出去,挤压在了他们的手中,关外的各种物资便变得异常紧缺,战争红利已经没有了,所以他们就要找到新的供应途径才行。

现如今大中朝主动派人联络他们,表示愿意将他们蒙古人和建奴区别对待,只要他们放弃继续为虎作伥,帮着建奴跟大中朝为敌,那么大中朝便同意对他们进行互市,而且可以给予他们一个“公道”的互市价格,这无疑对于蒙古诸部具有着非常大的诱惑力。

而且现如今蒙古诸部早已经是分崩离析,失去了统一性,在大中朝抛出这个诱饵之后,马上便有一些蒙古部落开始主动的向大中朝投诚,表示愿意接受大中朝的条件,今后接受接受大中朝的管理,今后也不再为建奴卖命,愿意接受大中朝互市的要求,跟大中朝互通有无。

如此一来,本已经对建奴心怀不满的蒙古诸部,随即便在内部,更是分崩离析,相互为了今后继续跟着建奴主子还是转投大中朝怀抱,开始发生了一场场的内讧。

而卢象升遵照肖天健的意思,对于一些表示愿意投靠大中朝的蒙古部落,采取怀柔政策,在宣府万全右卫外的兴和开放互市,仅对愿意投顺大中朝的蒙古部落通商,凡是派人投顺表的蒙古部落,授之于通行文书,可用骡马牛羊以及皮张、毛毡等物,在兴和一带从大中朝手中,换取他们急需的茶盐布料之物,虽然眼下这种情况还不算很多,但是假以时日,在大中军武力威慑之下,蒙古人肯定会逐渐的疏离建奴,重新大批归服于大中朝。

而且派往朝鲜的使臣,也比较顺利的在一些忠于明朝的朝鲜官员的掩护下,在朝鲜登陆,并且暗中跟朝鲜国王李倧见面。

现任朝鲜国王李倧其实不是明朝所封,作为明朝属国,朝鲜之前国王是必须要通过明朝的首肯之后,才能算是正儿八经的朝鲜国王,但是这个李倧却是通过兵变上位的,所以对于宗主国明朝来说,是忤逆之罪,绝不能接受的,所以明朝一支不肯正式同意册封李倧为朝鲜国王,这让李倧很是不满。

后来皇太极立国建立大清之后,发兵十万征服朝鲜,朝鲜军无力抵抗之下,才只得断绝了支持明朝,转而充当了清国的属国,接受清朝的调遣,还要向清朝进贡,如此一来,对于朝鲜内部来说,不少忠于明朝的官员都深以为耻,包括大部分朝鲜人也深感耻辱,所以朝鲜人这个时候,还是有相当一部分人愿意支持明朝的。

但是在肖天健遣使出使朝鲜的时候,朝鲜人才知道明朝已经覆亡,现如今中原已经是大中朝当家作主了,虽然有些人不太接受这个现实,但是也没有一点办法,于是只能转而将对明朝的好意,转嫁到了大中朝身上,在他们眼中,谁主持了中原,谁才是正统,这个观念自在朝鲜人心中,已经是根深蒂固了。

更让李倧动心的并不是他对大中朝有多大的好意,而是肖天健遣使的时候,令使臣告知了李倧,如果李倧从今以后不再受命于建奴的话,那么他作为大中朝皇帝,可以正式代表中原皇帝,册封李倧为朝鲜国王,如此一来,就等于大中朝以宗主国的身份,给了李倧一个合法的朝鲜国王的身份,如此一来,对于李倧统治朝鲜有莫大的好处。

加上朝鲜人本来就很不待见建奴,这一次建奴会师南下,逼迫着朝鲜出了一万兵马,还有两万多夫役,这一次几乎都被丢在了山海关外,朝鲜人也通过大中使臣,了解了通州和山海关两战的详情,从中看出了建奴的虚弱。

既然建奴已经不是大中朝的对手了,大中朝又愿意册封他李倧为朝鲜国王,今后朝鲜还是要听中原政权的,再加上清朝对于朝鲜的征敛颇重,使得朝鲜人对此颇为不满,所以在见到了大中朝使臣之后,两方可以说是一拍即合。

朝鲜国王李倧当即便表示,愿意接受大中朝的册封,从此之后不再对建奴称臣,但是出于现在李倧先要得到朝鲜诸臣的支持,今后将会逐步的不再支持建奴,并且停止给建奴提供各种物资。

如此一来,肖天健既定的从东西两侧分化建奴的目的,便已经基本上达到,为下一步大中朝解决掉南方以及陕西的事情之后,再次北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至于陕西李自成的伪顺政权已经不必多说,自从征西大军组建之后,大中军对大顺军的战事便呈现出一边倒的局势,阎重喜和刘宝率军,打的李自成的大顺军是满地找牙,打一场大顺军是败一场,到了过年前,如果不是陕西突降大雪,影响到了征西大军的进攻的话,估计着阎重喜等人就已经打到西安府城下了。

但是没成想李自成先坚持不住了,就在两天之前,阎重喜派八百里加急报知南京,李自成突然间放弃了西安府,率残部逃往了汉中一带,他们征西军正一边派出王承平追击,一边全军赶往西安府,估计着现在西安府已经被大中军控制在了手中,那么李自成的覆灭,也就不会太长时间了。

所以陕西的战事情况非常乐观,大中朝上下无不为此欢欣鼓舞,只待下一步将李自成主力聚歼于汉中府一带了。

当然,大中朝这几个月虽然忙于陕西战事,但是对于南方的两个南明小朝廷也没有放松,各种前期的军事准备都在紧锣密鼓的进行着,第四镇的兵马在经过整训之后,一支支的开赴到了福建周边一带,枕戈待旦对福建形成了半包围的态势,一批批物资,朝着赣州和温州府一带转运,在进行着物资的囤积。

而罗汝才则率领第三镇的兵马,大批开入到了贵州和湖广南部,开始威胁广西和云南一带,李栓柱坐镇四川,一方面向川南一带发展,一方面陈驻重兵于利州一带,防备李自成入犯四川。

最关键的是作为此次南下主力的刘耀本所部,原来的近卫第二师在跟着肖天健返回了南京城之后,奉旨一分为二,在第二师的基础上,再一次组建起了近卫第四师,并且在这两三个月时间里,在南京城外,完成了新兵补充和整训,同时也重新补充了全新的装备。

现如今在大中军大批为燧发枪装备上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