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莲华经大意_净空法师共66会》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妙法莲华经大意_净空法师共66会- 第3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养。可惜他没有很认真的做,肯认真好,把你什么一切事业统统丢掉,我们住帐篷、托钵,弘法利生,我们走到哪个地方都讲经说法。你这个寺庙请我讲经说法,我不住在你寺庙里,我不打扰你寺庙,对你只有贡献,没有一点点的骚扰。我们住到野外搭帐篷去住,我们吃饭到街上去托钵,弘法你借地方给我们,我们在这里讲经说法,我们组成这样的僧团,就把佛法给兴起来。你们想想看,如果有五个人在台湾这样弘法,台湾佛法就兴起来,可见得事情不难!当然这个事情女众不行,不相应,这个事情要男众,女众不相应,女众还是要有精舍,还是要有道场不能住帐篷。这个里头佛法决定能够兴。我们还是要赶进度,诸位看后面几行,后面倒数第五行:
  【是故欲证自心。当以灭意为首。记其成佛。必曰供若干佛。造若干塔者。】
  这个几句话要留意,这是讲修行,你要想『证自心』,「证自心」就是正报,就是证真如本性,也就是证法身理体。从哪里起?从『灭意』起,就是转识成智起,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前头讲的统统是这个道理,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要从这地方做起,不转不能成就。佛在本经里为诸弟子授记,每一次都讲到他曾经供养多少尊佛,曾经造多少塔。也许我们听了这个话我们完了,我们一尊佛也没供养到,我们没指望,成佛没指望。诸位要记住,一切众生各个都是佛,就是因为你没供养是真的。如果我们拿对待佛菩萨一样的恭敬心,对待一切人,你就供养无量佛。如果以《华严经》来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无量无边佛一天到晚都围绕著,你不晓得供。一切大乘经里面常讲的,「一切众生皆是未来佛」,你见这个众生还过不去,那个众生还跟他发脾气,那你有什么办法?你要跟佛做对头,你怎么能成佛?你想想看,这不学善财行吗?善财的眼睛里面,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统统是佛,他每天供养无量佛。你说是每天供养无量佛有问题,他每天接触的人还是有限,纵然像我们天天讲经的,讲经的时候接触的人也不过几百人、几千人而已!纵然还有几万人来听经,这个场面殊胜,那也不是无量佛。诸位要晓得,有形的事相看起来不多,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一刹那当中,你已经供养了无量无边诸佛,信不信?我们凡夫是只看到事相这几个人,你没有看到心之所及。你要晓得这个道理,供养无量无边恒河沙数诸佛原来也不是难事情,也不需要很长的时间,都做到了。
  起塔是做什么事情?起塔是供佛舍利。说这个两句是有始有终,佛灭度后留下舍利,大家都起塔来供养,这是说明什么?就是这个供养恭敬有始有终。不是供养有开始,后头就没有了,这不可以,这不是恭敬心,这两句的意思就是代表无尽的心。所以我们对供养父母,一生都要供养的,父母不在了,到忌日还要祭祀,慎终追远,念念不忘。我们对老师也是如此,老师跟父母一样,老师在我们要供养他一生,老师不在了我们要纪念老师,老师还有后人、还有眷属我们还要照顾,这就是此地的意思。如果连这点都做不到,成个什么佛?你们那天到中兴大学听我讲孝,孝是无始无终。孝道横遍十方,竖穷三际,那个大纲,就印在《弥陀经要解》最后的一页,这个书里面都有,你们打开看就在那篇。这是我给个日本人讲的,东西很简单、很扼要,已经把一切世出世间法给说尽。孝道就是佛道,孝就是法身、就是理体,表现在事相上万德万能,就是此地供养恒沙诸佛,『造若干塔』就是这个意思。
  理上通达,没有障碍,事上要做到,没有事修,性德不能现前,性德要靠修德才能够显,我们这一生才能到如来地。所以佛法是真实法,一丝毫的假都掺不得,别人对我们假的,我们清楚不是不清楚。像道安老和尚被人家骗他钱一样,他晓得,晓得还是让人家骗,这叫慈悲。我们样样明了,心如明镜,自己做的事情正大光明,随顺一切众生,众生在迷,他不觉悟,那就随他迷。到可以觉悟的时候再把他唤醒,好像一个人睡觉一样,他还没睡好,你把他叫醒他发脾气,他恨你。你让他睡,睡到他差不多,快要醒的时候你再叫他,正好他睡醒了,精神饱满,你把他叫醒,他感谢你,所以什么都有时节因缘。那个人正在迷,他迷得很起劲,不能唤他,唤不醒他,那是成反效果。这个底下一段诸位自己去看,我们下一节讲「化城喻品」。
 

妙法莲华 经大意  (第二十二集)  1981/7  台湾圆觉寺  档名:08…02…22
  「化城喻品」,化城这个意思是变化所作;换句话说,它不是真实的,是变化的。这在菩萨道里面它算是个中途站,因为有些小根性的众生,听说菩萨道长远就不敢修。譬如佛在一般经典里面常讲,成佛要修行三大阿僧只劫,三大阿僧只劫这个时间太长,往往就把人吓住。实际上给诸位说,三阿僧只劫所修的不过是藏教佛而已!你们学过天台藏通别圆,藏教佛。圆教的佛,你们看看《华严经》里面,这些大乘经里面无量劫,哪有什么三阿僧只劫就成就了!所以心量一定要有大,要有耐心。今天下午如虚法师来看我,听说我来讲经,他来看我,就说到现在人缺乏耐心。他今天谈了一些话,跟我的见解完全一样的,没有耐心就不能成功。我们今人说实在话,比不上古大德的就是耐心,坐不住。古来大德坐在一个寺院里面,就能够二十年、三十年都不下山的,如如不动。所以他这个影响力太大了,几千年之后那个地方寺庙都没有了,还有人到这个古迹的墙角里去拜一拜,你们想想这个影响力有多大!今人没有这个耐心,喜欢今天跑这个地方,明天跑那个地方,心都跑散乱,纵有一点成就,那个成就是很有限。佛知道众生的根性,所以对二乘人,不得已而说化城。这个前面几句我们念一念:
  【化城不实。宝所非真。为显二非故说此喻。】
  这两种都不实在,所以佛才说这「化城喻品」,就是说这章经。
  【前品中许三与一。】
  这个『三』就是三乘法,『一』是一乘法。
  【将谓三假而一真。宁知一亦非实。一若是真。何云等赐。】
  这个几句话,就是六祖大师所说的「本来无一物」,诸位要记住,这是说功夫到了家的人,根熟的众生。绝不是我们现前这个程度,我们现前这个程度来讲,不但一真是实在的,三乘也是实在的,这是诸位要晓得的。所以学大乘经典,古人常说「宁可执有如须弥山,不可执空如芥子」,道理就在此地。最怕的是恶取空,一看到三乘是假的,一乘也不是真的,那我学个什么?算了,我不学了。这就堕在恶取空里头,佛法里头最忌讳的就是这个。这个法是对什么人说?是对般若已经毕了业的人,入到法华会上。你们要想想看,我们今天连阿含也没有毕业,所以大家要记住,我们还是要老实从根本上来修学。这些都是真理,真理我们可以闻,可得而闻,难解,甚深难解。我们今天信这是信圣言量,为什么?我们自己没有证得这个境界。这个境界就是禅家所谓百尺竿头上做的事,已经到百尺竿头,听了这个开示之后就更进一步,就成佛了。这个佛是圆教的佛;换句话说,这是最高的境界。底下讲:
  【三一俱亡。指归自心也。夫自心无朕无相。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识识。】
  这个两句话很要紧,我们讲见性,我们要见性,大家晓得,用识心不能见性。为什么?识心是迷,所以叫你说离心意识。好,识心不能见性,转八识成四智,智能不能见性?智能见性。但是诸位要晓得,智只能够分破无明,不能够把无明断尽;换句话说,你用般若正智你可以到等觉菩萨。你要是用八识你可以到阿罗汉,阿罗汉上去用识就达不到。你舍识用智,转识成智,你可以到等觉菩萨,不能成佛,成佛怎么样?智也不能要。你要不相信,你们天天念《心经》,你想到没有?「无智亦无得」。所以有智也不行,不但说有识不行,有智也不行。可是大家要记清楚这是向上最后一著,我们现在还没有到等觉菩萨,你能够用智那就很不错,你要是能够用智的话,在念佛法门里面可以念到理一心不乱,生实报庄严土。那个连智也不用,那是到了西方世界之后,阿弥陀佛那才去证去,我们现在距离还是太远,我们晓得这些事情。经里面讲的「大通智胜如来」也是我们自性佛,在此地把大、通、智、胜这些意思,都简单扼要的给我们解释出来,诸位自己细细的去看。在这一页最后一个字:
  【枣柏云。十世古今。始终不离於当念。无边刹海。自他不隔於毫端。】
  这个两句话是李通玄长者说的,说起这位长者那也真正是了不起,他是唐朝时候人。大家晓得,《华严经》自古至今只有两个注解,经太大了没有人敢注,只有两个人注。第一个注解就是李长者,『枣柏』大师李长者,这是第一部,第二部是清凉大师,他在清凉之前。两个人注解的方式不一样,李长者注解的叫《华严经合论》,现在我们台湾有单行本流通,好像是新文风出版的,它是精装十六开两大册,这是《华严经合论》。清凉大师的叫《华严经疏钞》,所以在体裁上不一样,《合论》是不解经文,不是一句一句怎么讲法,一章或者是一大段,后面总论这一大段的意思,所以是用论的体裁。清凉大师的注解是《疏钞》,《疏钞》什么?一句一句的解释,一个字一个字的解释。所以诸位要学《华严》,要从《疏钞》入手,《疏钞》通了之后,再去看《合论》,那就很有受用。所以《合论》是接上根的人,《疏钞》三根普被,中下根的人都可以得利益。这几句话就是《华严合论》里面,这是《合论》里面。
  清朝道霈法师这也是个很了不起的人,他把这个《论》跟《疏》合起来,会合在一起,这在我们台湾现在有单行本,就是《华严经疏论纂要》,就是这两样东西合起来。但是它合起来并不完全,摘要,所以不是个完全。实在讲《疏论纂要》要是在教学里面,做教科书非常理想。因为原书实在部头太大,它等於提要,《论》里头是提要,《疏》里头也是提要,编的一部书,对於初级教学很适用。但是有这个基础之后,还必须要看全部的《疏钞》跟《合论》,读《华严》才能够透彻的了解。《华严》教义跟《法华》完全一样,我今天在此地跟大家讲《法华经》,我能够有点心得,得力於《华严》,它这个教义是相通的,都是圆顿大法,都是一乘真实法。
  这个两句就是超越了时间与空间,这真正的入一真法界,一乘示现,不但识不用,智也不用,就《心经》里面讲的「无智亦无得」。《心经》你看看两百多字,那么简单,《心经》里面所讲的,也是把一乘法讲得圆圆满满,所以那是六百卷《大般若》的精华。《心经》你不要看很短,《心经》难懂,你要不懂六百卷《大般若》,你怎么会懂得《心经》?那是六百卷《大般若》的心,那是般若中心,得到那个,六百卷《大般若》都得到。《心经》一开端「观自在菩萨」,观音菩萨与我们的缘分实在太深。今天如虚法师也跟我谈到,学要专攻,跟我的看法是一样,要学一样。自古以来,这些有成就的、对於历史有影响的,不但对当代有影响,影响到千年万世都是一样东西,专攻一样东西。我们从近代两个居士,一个是江味农居士,一生专攻《金刚经》,你们在《金刚经讲义》序文里面去看,他在《金刚经》上差不多用四十年的功夫,写成这部《金刚经讲义》。今天我们谈到《金刚经》,他的《讲义》真的没有话说,权威,念他这个《讲义》就够了。他把古今的这些《金刚经》注解统统都看遍,四十年时间就用在一部《金刚经》上,成为《金刚经》的专家。
  今天如虚法师非常感慨,讲佛学院,谈到佛学院老师的问题。他的见解跟我见解完全一样,我上一次给洗尘法师谈也是谈这个问题,就是希望这些佛学的老师专攻,一个人专一样。佛学院与佛学院要联合起来,聘请老师联合起来,譬如说专门讲《金刚经》,这一个星期在我这里讲,下一个星期在别的佛学院讲,全台湾佛学院讲《金刚经》,就请他一个人,他轮流去讲。他自己是《金刚经》专家,当然有心得,学生也很能得受用。讲《法华》的专门讲《法华》,讲《弥陀经》的专门讲《弥陀经》。教学的专门管教学,什么事情也不要叫他去干,这个星期甲佛学院,那个星期在乙佛学院,再下个星期到丙佛学院,他一个佛学院去住一个星期,这一个星期课统统集中,都上他一个人的课。这个方法好,实在是好,他自己也能够专也成就,也不至於那么辛苦。他现在到福严精舍去教书,一个星期去一趟,很苦,他告诉我,苦得很!他是福严精舍毕业的,找他去上课,他不去也不好意思,他在那里住那么多年,那个地方与他有恩。所以说这是制度上的问题,能够说所有佛学院的主持人大家能开个会,我们聘请老师商量这个办法,老师也自在,不用一个礼拜,又要跑这里、跑那里,辛苦得不得了!他也希望一个礼拜住一个地方,住在那里自自在在的住一个星期,好好的自己教学、读书。否则的话,师资永远是个大问题,师资有问题,我们的教育不会成就,就办不好,我们的光阴也就会空过。所以这桩事情,真正是要认真来考虑。这也是我给诸位劝勉,功夫将来要用在一部经上,譬如现在佛学院样样都学,这是基础常识,佛学院毕业出去之后专攻一部。
  李长者注《华严合论》,有一段不可思议的神迹,他注《华严合论》的时候年岁已经很大,《华严经》没注解,他想给它做个注解,找不到适当的环境。他到山上想去找个地方,山上碰到一只老虎,别人看到老虎吓死了,他看到这个老虎,他不但不害怕不走,他把老虎叫到旁边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