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201-1400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201-1400集- 第32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第一义就是本无、就是性空、就是法性、就是实相。真正看到缘会,缘会就是并皆速灭,这缘会。《楞严》里面讲的「当处出生,随处灭尽」,缘会,缘会是本无。所以,故彼一切法,各各不相知。我们能不能从觉首菩萨这四句话里面明白过来?果然在这上明白过来了,后面这个比喻不就多余的吗?
  根,众生的根性有上中下,上根这一说就明白了。中下还不行,中下再用比喻来说。从比喻里面觉悟过来的,还算是中上根性,上上根性不必用比喻,一说就明了了。《肇论》是一本好书,文字不多,它是属於宗经论,它不是解释经的,宗经论。从佛在大乘经论里所说的诸法实相,他把它综合起来解释,解释诸法实相。所以头一句就跟我们讲「本无、实相、法性、性空、缘会,一」,是一不是二,这就正好答覆文殊菩萨所问的问题,「心性是一,云何见有种种差别」。用《金刚经》也妙得不得了,《金刚经》里面句子也很多,「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一句话也解答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也解答了,你可不能把它当真,当真就错了。
  所以我们今天一般讲知,六道众生对於这个知很重视,要求知。《般若心经》上明白的告诉我们「无智亦无得」,求知是所知障,求得是烦恼障。无知无得是法性,无知无得是实相,我们的话就说到此地,希望诸位同学细心去体会,能体会得好,你有了悟处;实在体会不得,不能想,愈想愈错,想不得也,就是说不可思议,想是思,不可以思,愈思愈错。那实在想不通怎么办?不明了怎么办?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古德讲「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
  
  诸位同学,请看下面偈颂第三首:
  【譬如河中水,湍流竞奔逝,各各不相知,诸法亦如是。】
  我们看清凉大师的注解,「第二喻况」,前面第一首法说。佛说法,对根利的人法说就行,对中下根性的人用比喻说就非常之多,这是我们在大小乘经里面常常看到的。一切众生因比喻而得开悟的,真的是大有人在,我们前面解释这段也没有离开比喻。譬如我们讲用电影,电影放映这是比喻,这个比喻很容易懂,如果对於科学根柢深一点的人,那更好的比喻电视、电脑萤光幕的影像。我们现在面对著电视,电视的影像怎么产生的?我们想想都能从这个地方觉悟。电视萤幕里的影像,我们现在知道它是从点,点延长为线,线延长为面,画面是这样子显示出来的。也就说它这个点移动得太快,速度太快了,绝对不是说一秒钟二十四次,一秒钟二十四次那我们在萤光幕上看不到影像,太快了,这样才能看到这个影像好像是真的。其实你要一分析画面就变成线条,线条变成点,画面存不存在?不存在。这个事实真相就在当前,粗心大意,我们看到的是画面;如果细心看它真有线条,真有点。
  所以你要懂得这个原理你就晓得,晓得《般若经》上讲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空间在某一种条件之下等於零,时间在某一种条件之下也等於零,空间等於零没有远近,时间等於零没有先后,这个现象在我们电视萤光幕上显现出来。电视萤光幕里头没有远近,没有先后,我们天天看电视,几个人看出这个现象原来就在眼前?一时顿现,并皆速灭,当处出生,随处灭尽。佛这几句话,把这个现象讲得真的是清楚明了,说绝了,这叫事实真相。所以通达了解事实真相,你还会不会有念头?一个妄念不生,妄念不生这个人就是佛、就是菩萨,佛菩萨跟我们凡夫不一样的地方就是他没有妄念。权教菩萨没有分别、没有执著,再向上一著,实教菩萨、法身大士妄想都没有了,妄想就是起心动念,起心动念没有了。所以,离开比喻很难讲,真的是上上根人,上根还不行,中上根人因比喻而悟入的很多。
  比喻有两个意思,我们看底下文,「一以此四喻通释诸法不相知言」,这第一个意思。这四个比喻就是这下面四首偈,这第三首偈这是用水做比喻,下面一首用火做比喻,在第三首是用风做比喻,最后一首是用地做比喻。地水火风,正好四大,用这四种来做比喻。第二个意思「别对前文诸不相知,兼通前设难」。前是前面所问的,后面还有诸菩萨要问文殊菩萨,文殊菩萨先问他们,出难题,最后这些菩萨们共同出难题也叫文殊菩萨来解答。这四首比喻通的,你能从这个地方体会,许许多多我们现在讲尖锐的问题你统统都能够理解,你都能够解答。
  下面说「今初」,这个今初就是第三首,我们刚才念的,「以四大为喻,然各上三句喻况,下句法合」。这四首偈每首偈都是四句,三句是比喻,最后一句就合到法上,我们在这首偈看得很清楚。你看看,『譬如河中水,湍流竞奔逝,各各不相知,诸法亦如是』,这是合到法上,法合。「然此四喻,各显一义」,这就是下面这四首偈,这四句我们要记住,很重要。「一依水有流注,二依火焰起灭,三依风有动作,四依地有任持」。在法中,这合到法中,「法中四者,一依真妄相续」,水流注,这里头就有相续的意思,来合这个相续。第二个,这第二是讲火,依火焰有起灭,这个起灭是「依真妄起灭」。第三「妄用依真起」,这个起就是起灭。第四句「妄为真所持」,这个持就是任持。前面是用地做比喻,依地有任持,这是把后面四首偈做比喻,哪一首比喻什么,每一首是比喻一桩事情。从比喻里面就是流注、起灭、动作、任持,在法里面,那法里面都是讲真妄,流注有相续的意思,火焰的起灭;动作,动作也是有起有灭,妄用依真起,就像风有动作一样;妄为真所持,就像地有任持。所以他这四首偈比喻些什么我们要知道,这是先做了一个总的交代。
  下面大师告诉我们,「然此法喻,一一各有三义」,每一首都有这三个意思。第一个是「唯就能依,二依所依,三唯所依」,我们到下面就看到了。「今初喻中」,就是河水的比喻。「唯就能依者,流也」,河里水是流动的,讲河水、江水,从水源那个地方,水源多半是泉水,流出来,流出来一定就有前浪、后浪。中国谚语常讲「长江后浪催前浪」,从这个现象里头感发到世间的人事,所以「世上新人换旧人」,就跟长江流水一样,旧的人老了,死去了,新的人又生了,长大了,相续相,起灭相,所以前面说这四喻通一切法。这个地方这一首主要就是讲流动、流注,「然此流注有十义不相知」,就是十义不相知,「而成流注」,给我们说明不相知。你看这十句怎么说的。
  第一「前流不自流」,这水怎么会流?前面流的,不是自己流,为什么它流?后面推它,「由后流排故流」,后面排挤它,把它挤到前面去了。「则前流无自性,故不知后」。我们仔细看这流水,实在说,我们真的这个我们看得太多,粗心大意,就在面前也疏忽了,也没有想到这个事情,这主要是说前流无自性,无自性不相知,不知。第二个「后流虽排前」,它排挤前面的,「而不到於前流,故亦不相知」。后面流把前面挤,挤到前面去了,它永远到不了前面,所以它也不相知,前面到不了后面,后面也到不了前面。
  「三后流不自流」,那后面为什么会流?「由前流引故流,则后流无自性,故不能知前」。这要很细心去玩味、去观察。看小河、流水,最明显的是小溪,你要遇到小溪,溪水非常清澈干净,从上面看到溪的底干干净净,一尘不染,你看这个溪水在流的现象很明显。前面流受后面排挤,后面流,前面位置移开了,那个位置正好让它去填补,让后面去填补,这叫引。你们有没有在这个地方体会到缘会?你能看到这个现象,前面前流要不把这个位置让出来,那后流进不去,前流要没有后面的排挤它,它不会流,到底谁起作用?都没有起作用。这就是大乘教里面讲的,「众缘和合,法尔如是」。从这个法你要是明白了,整个宇宙之间一切法无一不如是。
  那么想到我们这个身体,身体是一法,跟河水没有两样,河水有前流、有后流,我们身体这个细胞新陈代谢。新陈代谢,念念不住!真的跟流水没有两样,不是说到一个阶段这才换一换,不是的,刹那刹那之间就在那边换。如果照佛法说起来,那是我们没法子觉察到的,并皆速灭,也就是《楞严》里面所讲的「当处出生,随处灭尽」,我们身体就是这样的,万物就是这样的,无有一法不如是。整个的宇宙,无量的星球、无量的众生,就如同电影银幕上的画面一样,这个画面我们知道是幻灯片影片投射而现的,真的是一时顿现并皆速灭。这在电视萤光幕上太清楚、太明白了,不是真的,没有一样是真的。
  凡夫不了解事实真相误以为真,在这里头起心动念、分别执著。那怎么样?那就把这个起灭、相续就改变了,改变变成怎样?不正常,不正常就变成什么?叫十法界。给诸位说,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里头有改变,都是不正常。四圣法界还接近,改变的幅度不大,跟正常还相似;六道可就不一样了,大幅度的改变,跟正常的不一样,完全相违背的是三恶道。那为什么会这种现象?这现象是妄相不是真相,是妄相。「一切法从心想生」,这个心想有净有秽、有善有恶,这念头把它归纳起来总不外这四大类,我们通常讲染、净、善、恶。如果是净就到四圣法界去了,净善就到四圣法界去,染善是六道里头的三善道,染恶是六道里面的三恶道,就是这么个道理!
  那我们今天学佛,佛修的是什么业?叫净业,我们是不是真的净了?没有,还是染。我们今天纵然是修得很好的,这人都赞叹了不起,染善不是净。净是什么?净是清净心现前,也就是我们在前面跟诸位报告的,你真正放下对一切人事物的对立,放下了,误会放下了,怀疑放下了,冲突放下了,你的心清净了。你这些东西没有放下,你的心不清净,你所修的一切善是染善不是净善。再说得明白一点,你对於万事万物还有分别,还有执著,这个善就是染善。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我刚才讲的放下,放下对立、放下误会、放下冲突,放下这些,都是不执著,对不对?基本的要把这个在这上面不执著,我们才能修染善。如果这个东西还要是执著,染善都修不成功,为什么?他有报复,所以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冤冤相报没断。人要能从这个地方断掉之后,冤冤相报就断掉了。顶多我们看到外面对我们的报复,那就在这一生,来生不可能有,为什么?我这边撤掉了,他那边就是一捶打来落空了,没有人还手。所以要明白这个道理,我们才能走出一条生路,这是转染成净。
  净,没有执著、没有分别,那才是净,只要有分别、有执著,哪来的净?然后你就晓得净业不容易。净业的标准不可以不知道,以为我们念阿弥陀佛、念《无量寿经》,这就是净业,那是假的不是真的,总得要搞清楚、搞明白。对一切人、一切物、一切事,能真正做到不分别、不执著,念佛哪有不生净土的道理!我们在讲席里讲得很多,放下一切执著,还有分别,执著放下了,生方便有余土;分别也没有了,生实报庄严土。净宗法门殊胜,叫带业往生,带业往生什么?我们执著没有放下。执著没有放下,你有智慧能把执著暂时放下,这叫伏没有断。能伏就能往生,伏不住不能往生,这桩事情不能不知道,要伏住。
  我们今天讲放下对立,放下误会,放下冲突,都是伏,用理智伏住。虽然是没有断,但是明白了,绝对不坚固的执著,微细的执著有,坚固的执著没有了,这就能往生,这叫带业往生;还有坚固的执著,不能往生。这个人跟我有过节,这个人对我有仇恨,非报不可,你能往生吗?不能往生,你往生就不能报仇了,你因为还要报仇,那你就没有办法往生了。所以这是我们有理性了解事实状况,放弃了,不要了,不再计较了,吃一点亏,受一点冤屈,一笑了之,这行,这种人生凡圣同居土。我们高层次做不到,这最低的水平一定要掌握到,不再搞六道轮回了,六道轮回太苦!决定不羡慕人天福报。羡慕人天福报的人修得再好,你的功德都变成来生的福德,这就错了。
  真正认识念佛往生的这个机缘,百千万劫难遭遇!彭际清居士讲的「无量劫来希有难逢的一天」,我们遇到了,要珍惜,要抓住。那你要抓住,你就万缘放下,你才真的把它抓住,还有一丝毫放不下,你没有抓住。释迦牟尼佛做的那个样子,我们要能看得出来,他统统放下了!地位放下了,他可以继承他父亲坐王位,国王;权力放下了,荣华富贵放下了,没有一桩事情放不下的。在这个世间,我们看他一生表现,你看看当时确实国王大臣拜他作老师,向他学习,这些国王大臣、大富长者提供道场给释迦牟尼佛跟他的这些学生(常随众)安居、修道、教学,佛是什么态度?这个我常讲,佛只要使用权,没有所有权,这出家。你供养这个道场,只树给孤独园这诸位都知道的,我们晓得这个财产主人是谁?给孤独长者。释迦牟尼佛接受他的供养,不要他的财产,我在你这个地方安居、教学,我离开之后,道场是你的,所有权是你的,我是在此地暂住。
  暂住有使用权,就像我们现在住旅馆一样,所有权是旅馆老板的,他有所有权,我今天在这里住一天,这一天我有使用权。我们用这个话大家容易懂。真正觉悟的人,在这个世间那就是有使用权,决定没有所有权。说个实在话,对自己身体亦复如是,这个身体我有使用权,我能不能占有?不能,它有生老病死,连身体都没有所有权,何况身外之物。所以今天有很多人把身外之物,他这些财产、房地都有所有权,那是假的不是真的。一般世人都知道,我们人到世间来,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你有什么所有权?所以多想想身体都不是自己所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