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科学家发明家丛书:贾思勰》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外科学家发明家丛书:贾思勰- 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齐民要术》中记载的酒有40多种,醋有30多种,而且对于制曲和酿 

造过程中各种工艺怎样掌握讲得非常精细缜密。从书中记录的各项操作规程 

可以看出,人们当时对微生物在酿制过程中的作用已经有明确的认识,并且 

掌握了一些微生物生命活动的规律和促进有益微生物生长繁育、抑制杂菌滋 

生的许多有效措施。对于微生物所分泌的酶的催化作用也有所认识。用现代 

微生物学知识来评价,许多工艺措施是合乎科学道理的。 


… Page 17…

                         六、贾思勰的成功原因 



      《齐民要术》记载了许多精细植物生长发育及有关农业技术的观察材 

料。 

      《齐民要术》记载韭莱的特点是“韭性内生,不向外长”。记载梨树嫁 

接、接穗,“用根蒂小枝,树形可喜,5年方结子;鸠脚老枝,3年即结子而 

树醜。”还说“每梨有十许子,唯二子生梨,余生杜”。讲叙椒的移栽时称: 

 “此物性不耐寒,阳中之树,冬须草裹,其生小阴中者,少禀寒气则不用裹。” 

    这些,都是很有启发意义的观察记载材料,得到后世农学家的重视。 

      《齐民要术》提到种楮子时与麻混播,秋冬留麻,为楮树幼苗“作暖”, 

这是在深刻认识两种植物生长发育特点的基础上,相应采取简便易行的保护 

措施。 

      《齐民要术》叙述果树开花期于园中堆置乱草、生粪、煴烟防霜的经验 

非常可贵。其中叙述熏烟防霜害的方法: 

     “无雨新晴,北风寒切,是夜必霜。此时放火作煴,少得烟气,则免于 

霜矣。”(煴音yūn,意思是没有火焰的暗火。)短短的20几个字就说明了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看天气判断降霜的经验和防霜的方法,至今仍然在普遍应 

用。 

    贾思勰在《齐民要术》序中说:“舍本逐末,贤哲所非,日富岁贫,饥 

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反映了他受到当时崇本(农)抑末(商)、 

非议经商的思想影响较深。但在全书中,在栽种蔬菜、瓜果,植树营林、养 

鱼、酿造等篇,却详细描述了怎样进行多种经营,如何到市场售卖,怎样多 

层次利用农产品等有关经济效益的内容。 

      《齐民要术》在具体叙述榆树播种,杨树插枝育苗的技术,幼树隔3至 

5年间伐作材料出售。种白杨一节,曾计算:1亩3垄,1垄720穴,1穴屈 

折插一杨技,两头出土,1亩可得4320株,3年可为蚕架的横档木,5年可 

作屋椽,10年能充栋梁。以售卖蚕架横档木计算,1根5钱,1亩岁收21600 

文。1年若种30亩,90亩地3年1轮,可周而复始,永世无穷。 

      《齐民要术》还提到,都邑郊区有市集之处,蔬菜种植安排的好,也可 

以实现周而复始,日日无穷的周年产销。 

      《齐民要术》还记载有较多以小本钱多获利的实际内容。 

    现代学者从经济科学角度研究《齐民要术》,认为贾思勰的著作不单是 

一部影响深远的古代农业技术典籍,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经营方法方面的 

百科全书。 

    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更大的一个贡献,就是保存了西汉的《汜胜之书》 

和东汉崔寔的《四民月令》。 

      《齐民要术》摘录了《汜胜之书》中很多关于区种法的文字。 

     区种法,又叫区田法,其基本原理就是“深挖作区”,在区内集中使用 

人力物力,加强管理,合理密植,保证充分供应作物生长所必需的肥水条件, 

发挥作物最大的生产能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同时扩大耕地面积,把耕地 

扩展到不易开垦的山丘坡地。 

      《汜胜之书》先用一亩地为标准对区田法作了一般性的介绍,然后又根 

据作物的种类和土地的肥瘠对区田作了具体的说明。区深和区间距离一般为 

一尺。但区深往往因作物而异,从0、5尺到3尺不等,大田上植株大而蔓长 


… Page 18…

根深,或是块根作物要求深,植株较小的须根作物要求则相对浅些。区间距 

离则因土地而异,从0、9尺到3尺不等,土地肥则小些,瘠则大些,与种植 

密度有一定的联系。 

      《齐民要术》不仅摘录了很多关于区种法的文字,还记载了西兖州刺史 

刘仁之进行区田试验,取得好收成的事例,以证实“顷不比亩善”的观点。 

      《齐民要术》作为一部科学技术名著,经历约1400年的时间,仍被人们 

奉作古代农书的经典著作。 

     农业史学家称赞《齐民要术》中旱地农耕作业的精湛技艺和高度理论概 

据,使中国的农业学第一次形成了精耕细作的完整体系。 

     经济史学家认为《齐民要术》是封建地主经济的经营指南,还有人提出 

应该称它为全世界最早、最完整的封建地主的家庭经济学。 

     食品史学家认为 《齐民要术》中有农产品加工、酿造、烹调、果蔬贮藏 

的古老配方与技法。 

     总之,《齐民要术》是一部总结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经验的杰出著作,是 

一部有很高科学价值的“农业百科全书”,是我国古代科学文化的一份珍贵 

的遗产。 

      《齐民要术》所以能取得这样大的成就,是和贾思勰严肃认真的治学态 

度、注意向群众学习,并且亲自参加农业生产实践分不开的。 

     贾思勰在《齐民要术》序中阐述他编写《齐民要术》的原则是: 

      “采捃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 

     贾思勰在撰写《齐民要术》的过程中,始终遵循了这个原则。 

      “采捃经传”——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包括《汜胜之书》、《四民 

月令》在内,共引用前人著作150多种。 

     这些古籍大多早已亡佚,由于 《齐民要术》的引用,才使我们能够见到 

我国古代农业技术一些发展情况。我国在隋唐以前,还没有发明雕版印刷术, 

书籍全靠手抄,流传不广。因此,贾思勰在保存祖国农业典籍上作出的贡献 

是十分可贵的。 

     贾思勰著书征引前人典籍,而不拘泥于前人见解,我们前边说到的贾思 

勰“不可委曲从之”的说法,就是其中的一个例子。 

      “爰及歌谣”——《齐民要术》中记载的农谚就有30多条,都是古代劳 

动人民代代相传行之有效的农事歌谣。这些农谚包含了丰富的经验和深刻的 

道理。 

      “询之老成”——前面说的这些农谚就是贾思勰通过老农而予以采集收 

录的,成为我们民族珍贵的农学遗产。 

      “验之行事”——贾思勰之所以获得成功,还得益于注重调查和实地体 

验。从 《齐民要术》的内容可以看出,既有广泛的种植业技术,也有养畜业 

的丰富经验,对当时黄河中下游地区农产品加工酿造和民众的吃食,叙述得 

也相当详尽。他的足迹并未局限于家乡附近,而是遍及山东、河南、河北、 

山西等广泛的地区。 

     贾思勰引用的民谚“智如禹汤,不如常更(经历)”,表明自己的见解 

是:即使有夏禹、商汤那样开国帝王般的智慧,也不如亲自从实践中得到的 

知识来得可靠。贾思勰自己家也养过羊,后来他在《齐民要术》中记载了自 

己养羊的经验教训:“余(我)昔(过去)有羊二百口,菱豆既少,无以饲, 

一岁之中,饿死过半。” 


… Page 19…

     贾思勰还曾经亲自尝试过做醋的方法,也记载在书中。如果没有坚实可 

靠的调查访求和亲自尝试,《齐民要术》难于达到如此精炼正确的程度,更 

不可能影响这样久远。贾思勰从事农业科技研究总结出的“采捃经传,爰及 

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的原则,几乎成为贾思勰以后我国古代农学家 

共同遵循的守则,就是现在,农学家们也不能对之稍有轻忽。 

      《齐民要术》所以成为我国古代农业科学技术典籍影响深远的著作,与 

贾思勰思路开阔,明于哲理,有济世救民的抱负也有关系。 

     贾思勰在《齐民要术》序中就已指明,学习古圣先贤的教导,其根本目 

的是“要在安民,富而教之”,即如何让民众生活安定,使他们富足和得到 

教养。对待历代人们提出的兴农主张和具体措施,他总是给以很高的评价, 

称他们为“益国利民,不朽之术。”所以,他写作的《齐民要术》也是起自 

耕农,终于醯醢,资生之业,靡不毕书。”“齐民”指“平民”,“要术” 

为从事生产生活重要事项的技术。 

     贾思勰注重实践经验的归纳与提烦,他也很强调遵从事物的发展规律。 

有很多这方面的不朽名句,如“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 

返道,劳而无获。”“迎风散水,逆坂走丸,其势难”等。 

     贾思勰在他的著作中还表现出了要求实行改革的政治态度,这也是他在 

科学上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 Page 20…

                        七、 《齐民要术》的影响 



     贾思勰的同姓排行的“哥哥”贾思伯,字士休,在孝文帝时走入仕途, 

死于公元525年,官至侍讲,死后赠镇东将军,青州刺史,尚书右仆射,谥 

文贞。 

     贾思伯是一位儒者,他父亲为孝文帝的中书侍郎,“有学行,见称于时”, 

贾思伯也是“自以儒素为业,不好法律,希言事。”曾经上议修建明堂的事。 

明堂是古代帝王宣明政教的地方,因久已失传,历代礼家聚讼纷纭,贾思伯 

所议,“学者善其议”。孝明帝(516—528)时为侍讲,向明帝讲授杜预(222 

—284)所注的《春秋》。“延儒生夜讲昼授”而且还“倾身礼士,虽在街途, 

停车下马,接诱恂恂,曾无倦色”。他的客人问他:“公今贵重,宁能不骄?” 

他回答说:“襄至便骄,何常之有?”当世之人都作为雅谈。 

     贾思伯的弟弟思明,也是“少厉志行,雅好经史”,最早为彭咸王侍郎, 

官至侍中,死于公元540年,死后赠使持节、都督青徐光三州诸军事、骠骑 

大将军、尚书右仆射、司徒公,青州刺史;谥曰文献。 

     贾思同和他的哥哥思伯一样,也曾经为侍讲,为静帝(534—550)传授 

杜氏 《春秋)。 

     贾思勰有两个朋友,一个是冯元兴,一个是刘仁之。 

     冯元兴,字子盛,东魏郡肥乡(今河北肥乡)人。他少年时随着做太守 

的父亲冯僧集住在平原(今山东平原县西南)和张吾贵、房虬学习《周礼》, 

 “颇有文才”。23岁时,回乡讲学,经常有几百人听讲。曾经“领僚孝廉, 

对策高第,又举秀才。”通过御史中尉王显的关系做了检校御史,还曾经三 

次出使过高丽 (今朝鲜)。后来曾与贾思伯同时为孝明帝侍读(贾思伯是侍 

讲)。官至安东将军、光禄大夫、中书舍人。太昌初(532年),卒于家, 

赠征东将军,齐州刺史。有文集百余篇。 

     刘仁之,字山静,河南洛阳人。他的祖先是代人,迁到洛阳来的。年少 

时“粗涉书史”,书法也比较好。由御史中尉元昭推荐做了御史。曾经又做 

过西兖州刺史,“在州有当时之誉。”死于公元544年,赠卫大将军,吏部 

尚书青州刺史,谥曰敬。 

     刘仁之这个人“外示长者,内怀矫诈”,是个伪君子。但是他爱好文史, 

敬重人流。和冯元兴关系非常好,冯元兴死了以后,他还经常照顾冯元兴的 

家小。 

      《隋书·经籍志》“农家类”著录了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全书共10 

卷,92篇,含大字7万多,小字夹注4万左右。这部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 

农学著作,从公元6世纪初撰成,到北宋,中间经过500年左右,全靠手抄 

流传下来。北宋时期,书籍刻印业发展较快,技术趋于完善,它才得以刻版 

成书。 

     公元1020年8月26日,利州转运使李昉,请求颁布《四时纂要》和《齐 

民要术》这两部书,“诏使馆阁校勘镂本募赐,历时五六年才刻完。” 

     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刻印本出来以后,流传的速度、范围就扩大了, 

影响也随之扩大,到了后代,又出现了几本重要的农书,可以和《齐民要术》 

媲美。 

     元代的王桢(1271—1330左右)写的《王桢农书》是其中的一部。 

     王桢是山东东平人,从今天的省域概念来看,他和七八百年前的贾思勰 


… Page 21…

还是“老乡”。 

      《王桢农书》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贾思勰《齐民要术》的影响。譬如: 

     第一,《王桢农书》的指导思想“顺天之时,因地之宜,存乎其人,” 

这天、地、人三才理论,与贾思勰《齐民要术》中记载的“顺天时,量地利……” 

思想有一定的渊源关系。 

     第二,在北方旱作农业技术方面,从总体上说,并没有完全超出贾思勰 

的水平。 

     第三,在养马方面,继承和发扬了贾思勰“食有三刍,饮有三时”的经 

验。 

     当然,《王桢农书》有它自己的特点,第一是比较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广 

义的农业;第二是兼论南北农业;第三是比较完备的“农器图谱”,等等 

     第二部可以和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媲美的是明代徐光启(1562—1633) 

的《农政全书》。 

      《农政全书》是在徐光启死后,经过陈子龙的删改后成书的。《农政全 

书》共分12门,60卷,70余万言。但是,书中大部分的篇幅,是分类引录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