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风景名胜纵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风景名胜纵览- 第3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的建筑群体。 
  这组占地7906 平方米、具有现代风格的建筑是依照十字形设计的,包括大清真寺、经学院、苏丹·哈桑衣冠冢及宣礼塔等主要建筑。十字形设计所体现的严格平衡和对称,象征着永恒,赋予了该寺以庄严之美。 
  大清真寺的大门高37。7 米,以青铜铸成,又用大马士革的金属工艺品镶边。寺内的枝形灯架上刻有阿拉伯风格的华丽图案。朝向麦加的米海拉布(祈祷用的壁龛)旁有用宝石作钉子的金质《古兰经》匣和体现精湛镶嵌艺术的木制讲台及读经台。寺内灯笼和彩色窗户都是用最精美的五颜六色的玻璃制成,绘有花草图案和阿拉伯铭文,墙壁则以最精美的花瓷砖装饰,富丽堂皇,美仑美奂。 
  在大清真寺的后面是4 座讲堂和一个内院,它们共同组成了苏丹。哈桑清真寺的经学院。其中,内院为核心,长32 米,宽24。6 米,正中有一个八边形屋檐的圆穹顶小凉亭,以多根大理石柱支撑,亭内有淋浴用的大水池。 
  内院四周为高大的院墙,每面中心都设有一道朝外敞开的大拱门,分别通向四座讲堂。这4 座讲堂分别属于逊尼派的4 大教法学派——哈乃斐学派、沙斐仪学派、马立克学派、罕百里学派,其中最大的讲堂占地898 平方米。 
  外院东北、西北、西南角还各有一厅,建有带尖的拱形石顶,其中东厅最大,阿拉伯—伊斯兰建筑色彩最浓。厅壁用大理石和彩色石块拼排,天花板用砖砌并以石头镶边。厅内有巨大的大理石台,十余根柱子交错支撑。大厅东侧是朝向麦加的米海拉布,其右是大理石的敏拜尔(布道坛)。 
  从东厅米海拉布两侧的两道门可直接通向苏丹。哈桑的正方形大理石衣冠冢。据墓碑记载,该冢建于1384 年,时为哈桑死后23 年。冢四周有木制围栏。两门上包有黄铜,镶嵌金银。墓上有方形的屋顶,屋顶总面积为751平方米,高48 米。寺西北30 米处有一部大水车。该寺东南还有两座石砌的宏伟高耸的宣礼尖塔,其中一塔高达81。6 米。 
  苏丹·哈桑清真寺以其精巧、细腻,巧夺天工的建筑和古老的历史,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伊斯兰教徒前来朝拜,有人还曾将它与法老时期的金字塔相媲美。                                 
马赫迪宫   
    马赫迪宫坐落在苏丹名城恩图曼的东南角,尼罗河西岸,是一座富有阿拉伯民族风格的雄伟建筑。这是苏丹人民为纪念民族英雄马赫迪而修建的纪念馆。 
  马赫迪原名穆罕默德。艾哈迈德,他以伊斯兰教为号召,提出“建立人人平等的制度”等口号,动员苏丹人民奋起反抗英国的统治。1881 年8 月,他在南科尔多凡地区发动武装起义,并宣布自己为马赫迪,“马赫迪”是“救主”的意思。1885 年1 月26 日,起义军发起总攻,一举攻占喀土穆,英国殖民总督兼侵略军司令戈登毙命于起义军战士的长矛之下。同时,经过4 年的武装斗争,苏丹也重新获得独立。新建立的马赫迪王国定都恩图曼。同年6 月,马赫迪因病逝世。为了纪念马赫迪,苏丹人民为他建起了马赫迪宫。 
  马赫迪宫建于1947 年。它是一座淡黄色的立方体建筑物,高达40 多米,直径20 多米,座基是立方体。屋顶呈高大圆锥形,作银灰色,在阳光照射下熠熠闪光。宫的周围环绕着4 个同样但较小的屋顶,气势庄严肃穆。马赫迪的棺椁停放在宫内的大厅中央,雕刻精致,四周围着栏杆。栏杆外立有一块石碑,上面镌刻着马赫迪的家谱。但是,马赫迪的遗体却已被卷土重来的英国殖民军司令吉钦纳于1898 年率部攻陷恩图曼后,从宫中取出扔入河中。宫中的遗物也大多被帝国主义分子掠走。有一座木雕大钟,就是原被英国人从宫中盗往伦敦,后经苏丹人士购买运回的。 
  马赫迪宫附近,有一座土筑的老式房屋和方方的院落,原是马赫迪继承人哈里发阿卜杜拉的官邸,现辟为马赫迪起义博物馆。馆内陈列有马赫迪早年生活经历的文字图片介绍;起义军穿的白袍、白头巾、腰带、斗篷和使用过的剑、矛、棍棒等;有马赫迪使用的正方形印章;有书写着“先知的哈里发穆罕默德。马赫迪”的殷红色的起义军战旗;还有马赫迪的不少书信和文告,其中包括马赫迪早在1880 年所写的信件。在博物馆的“击毙戈登专室”里,展示了戈登的头像,他用过的铁皮箱和部分衣物、文件及书信等。其中有一杆亮铮铮的长矛,就是当年刺死戈登的锐利武器。 
  现在,马赫迪宫被苏丹穆斯林及马赫迪子孙后代视为圣地,经常有人瞻仰膜拜。                                 
大莱波蒂斯考古区   
    大莱波蒂斯考古区位于利比亚科姆斯地区的莱卜达河出海口,距首都的黎波里市123 公里。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00 年,腓尼基人统治时期。 
  不过,大规模的兴建是从公元前146 年罗马人占领迦太基城,到公元439 年易手汪达尔人,前后共500 多年。其间,大莱波蒂斯逐渐发展成为罗马帝国的一流城市,为北非的第一大港。 
  大莱波蒂斯考古区的建筑呈一个个长方形,具有典型的古罗马城市建筑风格。南北主要街道名卡尔多,东西干道称德古玛努斯,城内的其它街巷都与这两条大街平行而建。沿卡尔多大街向北可直接走到地中海南岸,卡尔多的最南端是著名的塞维洛拱门,也是大莱波蒂斯考古区的入口处。它是由在当地出生、后来成为古罗马皇帝的塞普蒂米厄斯。塞维洛(公元193 年~211年在位)于202 年在东部前线获胜后,凯旋之前仓促中建造的。这座拱门的东、西、南、北各有一个门洞,石料以石灰为主,外面由大理石浮雕和檐柱装饰,高大而精美,不失为古罗马建筑的杰作。在拱门旁边,还有一座3 米多高的石碑,上面用阿拉伯文和英文写明该考古区受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保护。 
  卡尔多是原来老城的中轴线,由于公元1 世纪末,即奥古斯都罗马王朝的统治时期,大莱波蒂斯建筑不断向西延伸,现已处于考古区的西南部。当时除修建了维塔斯广场外,其西侧还矗立着利伯尔。帕特庙以及供奉大力神同为大莱波蒂斯保护神的巴科神。在维塔斯广场的东南面则修建了维塔斯大教堂和大玛特尔神庙,这些都是石灰石建筑。 
  在大莱波蒂斯周围筑有城墙工事,以防御内地部落的进攻。建造者们还扩建了港口以容纳更多的商船,1000 吨的船只可以直达城外卸货。此外,大莱波蒂斯人修建了一道堤坝和一条运河,将莱卜达河改道。修筑运河挖出的土方堆积成一座小山,即今之蒙蒂塞利山。 
  大剧场、竞技场和赛马场是古罗马人最喜欢去的娱乐场所,因而这些建筑也最具有代表性。大莱波蒂斯剧场建于公元1~2 世纪,主要由半圆形的看台和舞台组成。中间由乐池连接,形成完美的整体。大剧场临海而立,坐在看台上可以看到舞台和高大的背景墙,起身站立则可眺望美丽的地中海。大剧场是一座石灰石和大理石结合的建筑,石灰石采自大莱波蒂斯以南5 公里的地方,大理石则是采自地中海东部沿岸。值得一提的是大剧场内原有许多精美的大理石雕像,可惜保存至今的为数不多,只在舞台的两侧各有一尊立像,另有一些被保存在的黎波里的古堡博物馆中。在塞维洛王朝时期还修建了新的会堂和西门外的猎人浴场供贵族们享乐。 
  公元363~367 年,大莱波蒂斯遭到奥斯图里部落的洗劫,其间地中海沿岸发生的一次大地震(公元365 年)更是雪上加霜,使大莱波蒂斯遭到严重破坏,从此一蹶不振。到公元500 年时逐渐缩小成一个村镇。 
  1912 年意大利占领利比亚后开始了大莱波蒂斯考古区的发掘工作。而大规模的发掘和保护则是在1951 年利比亚独立后进行的。1983 年,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因大莱波蒂斯考古区在历史和文化方面的突出地位将其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萨布拉塔古城遗址   
    萨布拉塔古城遗址位于利比亚行政区境内,靠近地中海,距萨布拉塔市中心仅1。5 公里。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至佐乌亚拉的海滨大道正好穿越该遗址。这里曾是短命的马希尼萨努米底亚王朝的组成部分;腓尼基人也曾在此建立加工非洲内陆地区产品的基地。公元2~3 世纪,该城被并入罗马版图,并得到重建。 
  遗址位于的黎波里以西的地中海岸边。现与的黎波里和列普蒂斯马格纳共同构成“大的黎波里地区”。这里最早的遗址是约建于公元前7 世纪的海边码头。现在能看到的同一时代的遗留物品仅仅是一些卡塔戈陶罐和希腊式陶杯。卡塔戈(普尼卡)人统治时期,萨布拉塔为了防范其他部落侵扰,建起了坚固的城墙,后来成为司法广场北面的端点。到恺撒统治时期,该城逐步繁荣起来。 
  萨布拉塔城南是宏伟的司法广场。广场东北端的一个平台上是一座规模不大、灰色墙壁的小寺庙。西南端有一座宏大的神殿,即朱庇特神庙。这是萨布拉塔城最重要的寺庙。广场东南部还有一座建于公元前1 世纪的规模宏大的教堂遗址。 
  奥古斯都(卒于公元14 年)时期,萨布拉塔人在城东的河畔为伊西斯建起一座四周为柱廊、正面有台阶的寺庙。该庙在维斯帕希亚诺年间(公元69~79 年)进行过修缮。公元138~161 年,“仁慈的安东尼奥”当政时期,萨布拉塔城升格为殖民区,城市建设得到发展。 
  建筑师们进口了大量的希腊大理石,以修造萨布拉塔城的新建筑。公元2 世纪末落成的塞拉皮斯神庙即为其中之一。与此同时还建起一座大力神庙。公元363~365 年,阿斯图里亚尼斯人入侵,城市大部分被毁,朱庇特庙等一批古迹亦遭破坏。在后来修复中,还出现了一些基督教教堂,其中,位于司法广场西北的一座最为重要,因为它是查士尼皇帝下令建筑的。此外,萨布拉塔城还有许多浴池。 
  公元6 世纪,在萨布拉塔城东建起拜占廷式城墙,萨布拉塔城也逐渐缩小到仅仅包括司法广场及其周围。当阿拉伯人到来后,该城被遗弃,为漫漫黄沙所吞没,一直沉寂了1000 多年。1983 年,萨布拉塔古城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达德拉尔特·阿卡库斯石窟   
    达德拉尔特·阿卡库斯石窟位于利比亚与阿尔及利亚接壤的边境地区。 
  在这个多石高原上发现了数千件雕刻和石窟画,向人们展示了从公元前12000 年至公元1 世纪之间截然不同的绘画风格。这些绘画反映了当地动物和植物随着环境变化而发生的深刻演变,刻画了在当地繁衍生息的居民的不同生活方式。 
  达德拉尔特·阿卡库斯高原在加特城东的菲桑,是一片面积为250 平方公里、现已荒无人烟的广阔地区。 
  从1955 年起,在法布里西奥·莫里和保罗·格拉西奥西等专家主持下,意大利—利比亚联合科学考察团清点了百余个石洞,发现了数百幅雕刻画和数千幅绘画,以及许多石制和陶制物品。这些不同时期的绘画和文物以不同的风格向人们展示了由于气候的演变而使当地物种和居民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迁的情况。 
  “自然主义时期”(约公元前12000~前8000 年)留下了许多描绘大型草原哺乳动物的雕刻,如大象、犀牛和长颈鹿等;在“圆头时期”(公元前8000~前4000 年),可以看到湿润气候带所特有的动物群和一些魔幻——宗教场面,在这个时期,雕刻和绘画同时存在;在“放牧时期”(公元前4000~前1500 年),众多的牛群被画在洞穴的墙面上作为装饰,这个时期的雕刻和绘画数目最多因而也最重要;在“马时期”(公元前1500 年前后),半干燥的气候造成某些物种的灭绝并从画面上消失,驯马开始出现;最后是“骆驼时期”,即公元后头几个世纪,由于沙漠化日益严重,单峰驼是当时石窟画的主题。 
  1985 年,达德拉尔特·阿卡库斯石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迦太基古城遗址   
    迦太基古城遗址位于突尼斯首都突尼斯城东北17 公里处,濒临地中海,扼守突尼斯海峡,据东西地中海要冲,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古城遗址之一,占地300 多公顷。最早系公元前814 年由腓尼基人兴建,它比罗马城的建立还早61 年。 
  从公元前9 世纪末起的600 余年中,迦太基城曾是有名的奴隶制强国迦太基的都城,繁荣富庶,盛极一时,成为当时地中海地区政治、经济、商业和农业中心之一。公元前3 世纪,罗马与迦太基发生激烈争夺,从公元前264年开始,双方先后进行了3 次布匿战争,到公元前146 年以迦太基战败而告终。迦太基城遭罗马军烧毁,夷为废墟。现在所看到的迦太基古城遗址,是罗马人在公元前146~公元439 年占领时期重建的。该城曾发展为当时仅次于罗马的第二大城市。从残存的剧场、公共浴室和渡槽等遗迹可知当时工程之浩大,设计之精美。当时的主要建筑有长34 公里、高13 米、厚8 米的城墙以及宫殿、神庙、别墅、住房、公共浴室、竞技场、跑马场、剧场、墓地和港口等,现在均依稀可辨。 
  紧靠海边的安东尼公共浴池,为公元2 世纪罗马皇帝安东尼时期建造的,从残存遗迹中可以看出它巨大的规模,面积达3。5 公顷。从底层结构上可以清楚看到两边对称排列着更衣室、热水游泳池、按摩室、蒸汽浴室、逐渐升温的热水室、温水室、冷水室、健身操室等。由此可见,洗澡在古罗马人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公共浴室已经成为他们不可缺少的去处。即使不大的城市,也以有一个或几个公共浴室为荣。安东尼浴池的用水是从60公里以外的扎古旺通过渡槽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