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达摩四十九讲 玛欣德尊者》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阿毗达摩四十九讲 玛欣德尊者- 第8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シ鸷拖衷诜鸺负醵际遣畈欢嘁谎模遣煌皇鞘倜煌⑸砹坎煌⑺堑墓獠煌⑺堑母改傅拿植煌⑺浅黾业慕煌üぞ卟煌@缥颐堑腉otama佛陀出世,他是骑着白马,骑着马去;还有他们在成道的时候,金刚座上面的树不同。例如:我们的Gotama佛陀(释迦牟尼佛)是在Assattha树,也就是现在的菩提树下;而据说未来的弥勒佛将会在龙华树下而成佛;而且每一位佛陀他的种姓不同,例如:我们的佛陀是属于剎帝利,而过去的Kassapa佛是属于婆罗门;这些种姓不同,但是他们的传记都差不多,都是出生,然后就出家,一切佛陀必定现出家相的,不会在家的;出家之后成道、成道之后转*法*、转*法*之后入般涅槃,这是一切佛陀他的传记,我们称为法的定则。

因此我们说到的规律,说到的定则有这五种规律,这五种规律平时给人研究得最多的应该是属于第一种时节的定律,这也是属于最粗的定律,最粗显、最明显的定律,一般的世间法都有的;种子的定律就包括植物学和动物学的;然后业的定律已经涉及到比较高级的,一些宗教方面才会涉及到。例如:在比较高等的印度教、婆罗门教就已经涉及到这个;而心的定律就很少人涉及到了,例如:心的运作等等,这些几乎在除了我们佛陀的教导之外,其他的宗教都几乎没有涉及到心的定律;而法的定律,即使现在还是有佛法的时期,这种定律现在没有出现了,这个只是佛陀出世的时候所呈现出来的而已。

接下来将要讨论的是心的定律,在学习心的定律的时候,我们主要是讲心路过程,心路过程的意思就是心的运作规律。我们之前零零碎碎的讲心的不同种类,但到底心是怎么运作的呢?接下来就准备学习心是如何运作的,我们是透过什么样的方式来认知这个世界、来认知周围的这些环境,用“阿毗达摩”的话来说,心以什么样的方式来识知所缘。

讲到心路过程之前我们先来学习六个六,其实就是六组六法。第一是六识,这六识大家应该很清楚了,是哪六识呢?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这些都是属于名法,称为六识,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这六识。

还有六种依处,六种依处是什么?眼依处、耳依处、鼻依处、舌依处、身依处和心所依处,这些都是什么?都是色法。那六识和六依处的关系是什么?六识必须得依这六依处而生起,眼识必定依眼依处而生起,眼依处是什么?是眼净色,耳依处是耳净色等等,依次这样。而意识是依靠心所依处而生起的,依处是色法,所以这六种依处分别是六种识生起的物质基础,或者打一个不是很恰当的比喻,就好像它们的家,它们依这些而住的。这是不恰当的比喻,要不然有的人又会想,那肯定会有个心存在了。

还有六门,这里讲到的依处是指心识生起的物质基础,而六门是指心透过这些门而认知外在所缘的管道。所以依处是指物质基础,而门是指管道。一共有六门:即眼门、耳门、鼻门、舌门、身门、还有意门。眼、耳、鼻、舌、身这五门称为五门,它们是属于色法,而意门,有的人说是有分,有的人说是有分波动。这些意门能够导致意门心路过程生起,说它是有分也好,有分波动也好,甚至说它是意门转向也好,都好,没有了意门就不可能会有意门心路过程的生起。那这是六门,这些都很好记。

我们再看另外的六是六门心路过程,这六门心路过程和我们刚才讲到的六门也是相应的。也就是眼门心路过程、耳门心路过程、鼻门心路过程、舌门心路过程、身门心路过程、还有意门心路过程,眼、耳、鼻、舌、身这五门心路过程我们称为五门心路过程,意门心路过程是单独的。要知道眼门心路过程和眼识是不同的,眼识是执行看的作用,当眼识灭去之后还会有领受、推度、确定,然后有速行,然后两个彼所缘有可能会生起,这些都是属于眼门心路过程。眼门心路过程所取的目标必定是颜色,耳门取的是声音等等这些一对一的,所以我们说能够认知对象的其实就是由这些心路过程来执行。

在这六门心路过程里面,眼门心路过程只取一个目标、一个所缘即颜色、耳门只取一个目标即声音、鼻门只取一个目标即气味、舌门心路过程只取一个目标即味道、身门心路过程只取一个目标即触,然后意门心路过程可以取什么?任何的目标,任何的所缘。

然后我们再看六所缘(六种目标),依目标来分,可以分为六种:即颜色所缘、声音所缘、气味所缘、味道所缘、触所缘,我们把它简化成色、声、香、味、触,还有法所缘。颜色、声音、气味、味道和触所缘称为五所缘,这都是属于色法,而法所缘就很复杂了。

法所缘一共可以分为六种。哪六种呢?

第一是净色有五种:即眼净色、耳净色、鼻净色、舌净色、身净色,这五种净色;

还有微细色,哪些是微细色呢?除了五种净色眼、耳、鼻、舌、身,还有颜色、声音、香(气味)、味道、触所缘(触所缘可分为什么?地、火、风)一共十二种,除了这十二种粗色之外的其它十六种。例如:水界、女性根、男性根、心所依处、食素、命根色、空界、身表、语表、色轻快性、色柔软性、色适业性、色积集、色老性、色相续、色无常性这十六种都称为微细色,这些是意门所识知的所缘。

我们说的水界,在究竟法里面的水界并不是我们身体的所缘,而是意门的所缘,但是地、火、风是身门的所缘;还有心(八十九种心)和五十二种心所;还有涅槃以及概念,这些都是意门心路过程的所缘。

对应的来说,那么眼门心路过程看的是颜色、耳门心路过程听的是声音、鼻门心路过程嗅的是气味、舌门心路过程尝的是味道、身门心路过程触的是地、火、风三界。而意门心路过程,对应于法所缘来说是这六种。

我想问一问大家或者考考大家:意门心路过程是不是对应法所缘的?意门心路过程是不是只识知这六种法所缘?意门心路过程还可以认知其它所缘吗?可以还是不可以?可以吗?请说一下可以吗?我们举个例子,眼门心路过程识知的是什么目标?颜色。意门心路过程可以识知颜色么?可以吗?我们闭上眼睛想着一块颜色可以吗?耳门心路过程识知的目标是什么?声音。那当我们心里面回忆过去所说过的话,可以吗?所以意门心路过程可以识知一切所缘、一切的目标,没有任何的目标不能被意门心路过程认知的,是不是?所以不要搞混淆了!

我们现在讲了六个六:六识、六种依处、六种门、六种心路过程、六种法所缘,要讲多一个六,就是属于所缘的六种呈现方式,我们留在明天来讲,明天就进入讲心路过程的论题。

现在我们大家一起来作回向:

Idaü me puñ;ñ;aü; àsavakkhayàvahaü hotu。
Idaü me puñ;ñ;aü; nibbànassa paccayo hotu。
Mama puñ;ñ;abhàgaü sabbasattànaü bhàjemi;
Te sabbe me samaü puñ;ñ;abhàgaü labhantu。

愿我此功德,导向诸漏尽!
愿我此功德,为涅盘助缘!
我此功德分,回向诸有情,
愿彼等一切,同得功德分!

Sàdhu! Sàdhu! Sàdhu!
萨度!萨度!萨度!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阿毗达摩第三十四讲:所缘的六种呈现方式 
 

阿毗达摩第三十四讲:所缘的六种呈现方式



第五期宝峰禅寺止观禅修营
阿毗达摩第三十四讲
所缘的六种呈现方式
玛欣德尊者2009。05。27讲于江西佛学院



下面请各位合掌,我们一起来礼敬佛陀: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sa! (三遍)
礼敬彼世尊、阿拉汉、正自觉者! (三遍)

各位大德、法师、居士们,晚上好!

昨天我们学习完了心的十四种作用,又讲了五种定律,以及为心路过程准备的与心路过程有关的六个六。今天晚上我们将继续学习心路过程的部分,在讲心路过程的部分之前,先讨论一下所缘的呈现方式。

所缘的呈现方式可以分为六种:它们是极大所缘、大所缘、微细所缘、极微细所缘,这四种所缘的呈现方式是五门心路过程的所缘呈现方式;还有另外两种是清晰所缘、不清晰所缘,这两种所缘的呈现方式是意门心路过程的呈现方式。

我们先简单地说一说这些呈现方式。

因为有心,就必定会有心所对应的所缘。例如:称为眼识的或眼门心路过程的,就有它所看的所缘,眼门心路过程所看的所缘是颜色。极大所缘、大所缘、微细所缘、极微细所缘,这是相对于五门心路过程所看的颜色、所听的声音、所嗅的气味、所尝的味道以及所触的触所缘。这里讲到的大与微细,并不是指所缘的体积,而是指这些对象对心的撞击力。如果撞击力大,称为大所缘;如果撞击力小,称为小所缘。

即使是体积很大的或者很粗的颜色呈现在眼门,但如果眼净色很弱,例如:一个人的视力很弱或者所缘在眼净色的高峰期已经过了才呈现,又或者光线很暗,这时这种颜色就不能够给眼门心路过程留下很深的印象、很清楚的印象,这称为微细所缘或者极微细所缘。

反过来,如果是一个体积很小的所缘,例如:一个很小的东西,但它正好是在眼净色的高峰期撞击根门,或者一个人的视力很好,又或者光线很强,那么,哪怕是这个东西很细小,他都能够看清楚;或者又与一个人的注意力有关,例如:我们现在在很认真地修行,专注自己的业处,即使有时候外面有很大的风声雨声,我们都不会去留意它,是不是?虽然这些声音不断地撞击到我们的耳朵,但如果我们不去留意它,它对我们的耳根、对我们的意门的撞击也是很小的。

如果我们很用心地去听,远处一些虫鸣的声音,或者远处一些人走过的声音,乃至到很远的地方汽车的声音,我们都可以听得到,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去作意它或者说我们的听力、听觉很好,这个时候它对我们的五门撞击力也算是强的,因此这也是属于大所缘。大所缘和微细所缘,并不是从所缘对我们的大小来分的,而是说它对我们的五门和意门的撞击力来说的。这些所缘之所以称为大所缘或者称为微细所缘,主要还是与在心路过程里面撞击之后,心路过程生起了多少或者它引起了多少个心路过程心生、灭,与这个有关。我们接着学到心路过程的时候就会了解。

对于意门心路过程也是,当一个意门心路过程,例如:我们记一个东西,记得很清楚,或者当我们记一个东西的时候,印象很模糊。对于印象很清楚的,我们可以称为清晰所缘;如果是比较模糊的,这个可以称为不清晰所缘。也就是说,当一个所缘呈现在意门的时候,它是以很清晰的目标而被意门所识知,这个称为清晰所缘;如果它并不是很清晰,就不会有很明显的呈现方式。对于意门来说,一般清晰的所缘会有两个彼所缘生起;如果不清晰的所缘,一般彼所缘并不会生起。

那到底心路过程是怎么样发生的?我们接着来讨论,在我们讨论的时候,先来了解一下什么叫心路过程?心路过程巴利语叫做vã;thi,vã;thi直接的意思就是路,但是我们称为心路过程,也就是心的呈现方式或者心运行的轨迹、轨道。我们每天生活在这个的世间、生活在这样的一个世界,每天我们都会接触很多的信息,我们会看、听、尝、嗅、触、想,但是每天每时每刻都发生的这些心或者这些心理现象,到底它们是怎么发生的?它们的运作方式是怎么样的呢?我们平时简单的说到的看,具体它是怎么运行的呢?

为什么说我们看了一件东西,有时候在回想起的时候还能清晰的记起呢?为什么会有所谓的记忆?或者现在当一个人在说到一样东西或者在想到一样东西之后,会很清楚地对它有个印象呢?为什么一样东西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时候,我们能够说:我们能看到、听到呢?它们的运作方式又是怎么样的呢?其实这些和我们的生命、和这个世间、和我们的内心息息相关,但是我们是不是清楚它们是怎么运作的呢?我们对这种本身属于我们生命很重要的现象、认知行为了解了多少呢?现在,我们就接着来学习一下心路过程,心路过程就是我们的心是如何运行来认知对象、认知所缘的。

讲到心路过程,我们先讲一讲色法和心法的寿命。在“阿毗达摩”里面,一个心生起就灭去,从生到灭这个过程,我们称为一个刹那,刹那是梵文ksana的翻译,如果用巴利语叫做khaõ;a,这一个刹那我们又可以称为心识刹那,那心识刹那,一个刹那有多久呢?它的时间度有多长呢?我们很难用一种具体的时间段来衡量。如果要说一个心识刹那有多久,我们只能够用这样的比喻:例如:我们眨一下眼睛,或者说一弹指,乃至到一闪电,就这么短暂的时间已经有数十亿个心识刹那生灭过去了,所以心识刹那快不快?

正是因为心识刹那那么快,所以佛陀才会这样说,他说:“诸比库,我不见有任何法比一法生灭得更快,那即是心。”也就是说,心的生灭是很快的,连佛陀的智慧范围,都发现没有任何一种现象的生灭会比心更快的,更无常的。即使心是那么快的生灭,但是我们仍然可以把它分为三个小刹那(生、住、灭三个小刹那)。因为即使一个心再快,还是会有生起的那一极短的瞬间,然后还有灭去那极短暂的瞬间。在一个心识刹那一生到立刻就灭去,这么短的时间,我们仍然可以把它分为在生的时候,那是一个小刹那;然后在灭的时候一个小刹那;而对于住,由于心识刹那它根本就没有停住的,没有一刻的停住,我们只不过可以用一个比喻:当我们把石头往空中一丢,石头到了最高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