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达摩四十九讲 玛欣德尊者》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阿毗达摩四十九讲 玛欣德尊者- 第6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黑夜如白天就是如果你在白天的时候作意光明想,修光明想,那么你晚上也要犹如白天一样继续地修光明想,如果你是在黑夜的时候修光明想的话,那么你在白天也要犹如黑夜一样继续修光明想。当你修光明想的时候,你将能够去除昏睡。

如果这种方法仍然不能去除昏睡的话,你就应该决意来回想而经行,就是你站起来,然后来回地、前后地走——经行,那个时候应该诸根向内、意不向外,这样来经行,就是说动一动身体。

如果这种方法仍然不行的话,你就可以以右胁作狮子卧,足足相叠,具念正知,作起来想。也就是你可以向右侧躺下来,犹如象狮子一样躺卧着,两只脚相叠着,保持正念和正知,作起来想。作起来想的意思就是你在睡眠的时候先决意说:我要在什么时候起来。例如:你想小睡片刻,我想要在休息十分钟之后起来这样,当你醒来的时候就迅速起来,不要贪著于躺卧之乐、横卧之乐、睡眠之乐,就是等你醒来之后你就起床,起床继续禅修,这样的意思。

通过这几种方法可以去除昏沉和睡眠。这是在《增支部》第七集第五十八经《睡意经》里面佛陀教导的八种去除昏沉、睡眠的方法。

在《义注》里面也讲到了几种去除昏沉、睡眠的方法。第一、饮食知节量。也就是对饮食不要撑得过饱,但是也不要吃一点点,由于吃得太少会造成精力不足,如果吃得过多,会助长睡眠、昏沉,所以吃饭要吃得适量。

第二、可以透过来回经行来去除昏睡。我们在禅修的时候,如果感觉到睡意很浓的时候可以透过经行,或者可以透过改变威仪,就是先站起来,那个时候由于改变威仪,我们可以暂时的去除睡眠。先可以张开眼睛,然后站起来,如果再不行就经行。

第三、作光明想。作光明想的时候我们可以张开眼睛,看着光明,看着户外明亮的东西。如果有修过光明遍的禅修者,那个时候应该修光明遍。

第四、住于露地。就是我们可以到室外,室外的空间。

第五、亲近善友,亲近善知识,去听取如何去除禅修障碍的这些教导。

第六、做适当的言谈。透过这些可以去除昏沉和睡眠。这是昏沉和睡眠两种心所。

接着我们再看另外一种心所,是疑(vicikicchà)。疑的特点是怀疑。作用是摇摆不定;表现为犹豫不决;近因是不如理作意。

在“阿毗达摩”里面的疑跟我们平时所说到的疑有点不同,在这里讲到的疑是特指在信仰上、在宗教上的怀疑、不信。平时我们讲到的疑问的疑并不包括在这里的疑。平时我们在学习的时候经常会产生怀疑,例如:这道数学题怎么解?这个字怎么读?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在我们学习经教的时候,这段经文是什么意思?佛陀所说的含义是什么?这种疑并不叫做我们在这里讲到的疑。或者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所碰到的疑问,你叫什么名字?到江西宝峰寺该怎么走呀?这条路走还是那条路走才对?这种疑问并不是我们在这里所说的疑。这里所说的疑是指对信仰上的疑。

在Dhammasaï;gaõ;ã;(法集论)里面提到了一共有八种疑。

第一、satthari kaï;khati vicikicchati就是疑惑、怀疑导师。这里的satthari是指导师,特指佛陀。因为我们在经典里面经常讲到用satthu或者satthari来表示佛陀,也就是导师的意思。

对于导师的怀疑包括两方面:第一,我们的导师是不是真的具有三十二种大丈夫相、大人相?是不是有八十种随行好呢?这些是对佛陀身相的疑;而对佛陀的智慧证量的疑,佛陀是不是真的拥有一切知智呢?佛陀是不是真的是透过圆满种种的巴拉密才成佛的呢?佛陀是不是真的具有大悲智呢?佛陀是不是真的已经觉悟了?这是对佛陀的疑、对导师的疑。

第二、dhamme kaï;khati vicikicchati,就是疑惑、怀疑法。也就是对佛陀所教导的法产生怀疑。比如说佛陀所教导的法是不是真的能够导向灭苦,是不是真的能够断除烦恼?这是对法的怀疑。

第三、saï;ghe kaï;khati vicikicchati,疑惑、怀疑僧。怀疑佛陀的弟子们是不是真的已经断除了烦恼?是不是佛陀的弟子们也能够证悟呢?或者僧团是不是真的属于圣者的僧团呢?这是对僧的疑。

第四、sikkhàya kaï;khati vicikicchati,疑惑、怀疑学。这里的学用sikkhàya,它是指诸学,包括戒学、定学、慧学。例如:现在有些人会怀疑说:“依照戒、定、慧是不是能够断烦恼?依照戒、定、慧是不是真的能够证悟涅槃?是不是现在这个时代还能够证悟涅槃?是不是这个时代还能够证得禅那呢?这种摇摆不定或者怀疑,称为疑学,就是疑戒、定、慧三学。

第五、pubbante kaï;khati vicikicchati,疑惑、怀疑前际。这里的前际是指过去世。有些人不确定到底有没有过去世?有没有前世呢?我的前世、我的过去世是怎么样的呢?我是从哪里来的?这些是对前际的疑。

第六、aparante kaï;khati vicikicchati,疑惑、怀疑后际。就是对未来世的怀疑。有没有未来世?我死了是不是一了百了?我死了之后将要到那里去?这就是对后际的怀疑。

第七、pubbantàparante kaï;khati vicikicchati,疑惑怀疑前、后际。前面第五种是专指只是怀疑前际不怀疑后际,后面一种是只怀疑后际不怀疑前际。但是在这里就是对前、后际都怀疑。例如有些人虽然信了佛,但是他对过去、对未来世还是处于摇摆不定的状态,这一种称为疑,这种疑也是属于不善心所。

第八、idappaccayatà pañ;iccasamuppannesu dhammesu kaï;khati vicikicchati,疑惑、怀疑此缘性、缘生法,就是对因果法则,对缘起法的怀疑。到底是不是造了善的业能够带来福乐的果报?造了不善业是不是能够带来恶报?这是属于对缘起、对因果的怀疑。

这里讲到的疑和邪见有什么区别呢?例如:我们讲到的对过去世和未来世,现在很多人都有这种烦恼,他不确定,你说现在没有过去世但好像又有过去世,你说有过去世好像又没有过去世,这种摇摆不定的状态称为疑,疑是种不善心所。如果一个人已经相信了、接受了没有过去世、没有未来世这个就叫做邪见。

邪见已经比疑造的恶业更重。例如:到底人家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有没有呢?为什么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但是那些作恶的人却飞黄腾达?那些善人却贫困潦倒呢?这样的话天理何在?因果何在?难道真的有因果法则吗?这种摇摆不定的状态称为疑。但如果一个人相信没有过去世、没有未来世、没有因、没有果,你造了善造了恶也不会带来果报,你现在的这种善恶的福乐果报也不是你过去造的因,或者人纯粹只是偶然生的,他没有结生或者他不是由业结生。当他相信了、接受了这叫做邪见micchà…diñ;ñ;hi,如果还是处于摇摆不定叫做疑。疑和邪见就是这么样区别的。

如果一个人要彻底地断除这八种疑,他惟有证得了初果, sotàpatti…magga(入流道)才能够彻底地断除。即使一个人修到了缘摄受智,他可以观照过去世、观照未来世,由于这种观智只能够镇伏疑,由于他已经见到了过去世、见到了未来世和它们的因果关系,就不会再有这种疑,但是要完全把它连根拔除惟有是出世间心,出世间的圣道才有这样的能力,而断除疑、断除邪见的就是入流道。

到此为止我们已经讲了十四种不善心所,这十四种不善心所,第一是通一切不善心的心所:即痴(moha)、无惭(ahirika)、无愧(anottappa)和掉举(uddhacca);还有十种杂不善心所:即贪(lobha)、邪见(diñ;ñ;hi)、慢(màna)、嗔(dosa)、嫉(issà)、悭(macchariya)、恶作(kukkucca)、昏沉(thã;na)、睡眠(middha)和疑(vicikicchà)。在我们讲了这十四种不善心所之后,现在我想来问一问大家:这十四种不善心所大家有没有?哪一样没有的?请举一个例子哪一样没有的?有没有没有的?我想这十四种不善心所可以说一直以来都是我们的好朋友,是不是?承认吗?承认吗?对。这十四种不善心所我们说到的都是一种心理的体验、一种心理的作用。十四种不善心所哪一种大家没有体验呢?哪一种没有体验?也可以说,我们平时讲到的烦恼都离不开这些,它的表现就是这些。

例如:我们讲的烦躁、愤怒、紧张、悲痛这些是属于嗔;如果我们讲到喜欢这个,这个也想要、那个也想要,这个是什么?这是贪。认为有一个灵魂、有一个我、心在轮回或者有时候我们不相信因果法则,这个是属于邪见;而我们经常都会自以为自己很了不起,如果我们自己稍微有一点点的成就的时候,我们就会怎么样?会慢;但是一但我们遭到了挫折之后就会怎么样?很自卑,自卑也是属于一种慢;别人修得比我好,我感到自己很不舒服,这是什么?这是妒嫉;别人得的比我多,甚至别人经常很乐意做善事、你少一点做善事,你也感到很妒嫉;悭也是,别人向你要东西你舍不得给,这也是属于悭;追悔,就是后悔做了事情,这些属于恶作;昏沉和睡眠就是当我们在生起被动的不善心的时候,这两种心就会生起;对疑也是,我们经常都会生起。在生起这些不善心的时候一定伴随着痴、无惭、无愧和掉举。痴就是由于我们没有透视到世间法的真相,没有透视到诸法的真相,由于无知,我们才会生起贪、才会生起嗔、才会生起痴。我们在做这些不善事,生起这些不善心本身就有无惭、无愧在,同时心处于散乱、摇摆的状态,这属于掉举。

我们再回到之前讲到的七种遍一切心心所、六种杂心所,每一样是不是大家都能够体验到的呢?是不是?例如:触、受、想、思、一境性、名命根、作意、寻、伺、胜解、精进、喜和欲,这些都是我们平时的体验。

我们学阿毗达摩只是怎么样?只是分析我们的心理而已,让我们更有条理地认知自己的内心,更重要的就是“阿毗达摩”所讲的每一样东西最终都是为了指导实修的,在我们修名业处的时候就要观照这些,这些是我们到时分析所见到的究竟法要认知的对象、要观照的所缘。

在修观的时候由于不如理作意仍然还会有不善心的生起,即使一个人修到维巴沙那还是有不善心生起。当生起不善心的时候他也应该如实地观照,他观照的就是这些不善心。正如佛陀在《大念处经》里面讲到的:有贪心时他了知我有贪心,离贪心时他了知我无贪心;有嗔心时了知我有嗔心,无嗔心时了知我无嗔心;有痴心时了知我有痴心,无痴心时了知我无痴心。是不是?这些就是佛陀在教导修观的方法。

讲了这十四种不善心所之后,我们接着再来讲美心所(sobhanacetasika)。为什么称为美心所而不称为善心所呢?为什么要这么样叫呢?这里的美sobhana,意思就是好的、美丽的、庄严的、光辉的、漂亮的。美心所和善心所有点相像,不过美心所涵盖的面更广。因为善心所只是生起在善心里面,善心是一种能够造业的心,但是美心所既可以生起在善心里面,也可以生起在善果报心里面,还可以生起在唯作心里面。唯作心就是佛陀和阿拉汉圣者所生起的那些相当于善心的那种心,但是由于佛陀和诸阿拉汉已经不会再造业了,所以那种心我们不能够叫做善心,而称为美心。

因此美心包括三类的心即:善心、善果报心和唯作心。

美心所一共有二十五种:即十九种通一切美心的心所。

这十九种通一切美心的心所即:信、念、惭、愧、无贪、无瞋、中舍性、身轻安、心轻安,身轻快性,心轻快性、身柔软性、心柔软性、身适业性、心适业性、身练达性、心练达性、身正直性和心正直性。这十九种之所以称为通一切美心的心所,也就是说在一切的美心里面这些心都会生起,而且一生起就一起生起的。就犹如不善心里面有四种通一切不善心的即是痴、无惭、无愧和掉举。同样的在美心里面一旦生起了美心,那么这十九种心必定是一起生起的。

而剩下的六种美心所分别是三种离心所,就是正语、正业、正命;还有两种无量心所即:悲悯和随喜;最后一种是无痴,也就是慧心所。加起来就是二十五种美心所。

在这里我们先讲第一种,信(saddhà)。这里的信的意思是信仰、有信心。其特相是信心,对应该相信的事情有信心;作用是净化,犹如净水珠,能够让浊水变得清澈、澄清;表现为不迷蒙,即能够去除疑等心的不净;近因是八种应当相信之事或者听闻正法,透过听闻正法来相信应当相信的事情。

是哪些应当相信的事情呢?一共有八种,这八种称为当信之事,也就是我们在讲到疑,就是怀疑这八种,而信就是相信这八种。即:第一、导师;第二、法;第三、僧;第四、戒、定、慧三学;第五、前际,就是过去世;第六、后际,就是未来世;第七、前后际,也就是对过去、未来世都相信;第八、此缘性、缘生法,就是对业果法则能够相信。这八种是值得相信、应当相信的事情,而且这八种是一切圣者所坚信不移的对象。

如果一个人透过听闻佛法,或者透过修行而证得了初果,那么他对这八种事情就是决定不移的相信。如果一个人已经证得了初果,这种人就称为具见者,就是他拥有正见的,拥有正见的人惟有证得初道、初果或以上的人才能够称为具见者。在中部的《多界经Bahudhàtuka suttaü》里面,就讲到了一个初果圣者,一个具见者不可能造作六种逆罪。有如在《宝经》里面讲到的:

catå;h'apàyehi ca vippamutto;
cha càbhiñ;hànàni abhabbo kàtuü。
idam'pi saï;ghe ratanaü paõ;ã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