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达摩四十九讲 玛欣德尊者》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阿毗达摩四十九讲 玛欣德尊者- 第3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例如:我们说的nicca是永恒的、恒久的,再加上a,anicca。anicca是什么意思?是无常。或者我们又说raõ;a,raõ;a是争吵,或者说古代又翻成ra¤¤a就是争吵、嘈杂的,再加上a,是什么意思?阿兰若,ara¤¤a 就是安静的地方、无争处,没有争吵的地方。所以,阿兰若就是没有争吵的地方。又比如说,经常念叨的amita,mita是什么意思呢?是有限的、有限量的,再加上a,就是无限的、无量的。所以在很多的词里面,如果再加上a,它就表示否定。

比如说,现在yoniso,再加上a,就是ayoniso,就是不如理,再加上manasikàra,就是不如理作意或者简称非理作意。如果非理作意,英文叫做 wrong intension 。就是错误的注意。如理作意和不如理作意,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呢?我们尝试以意门心路过程来讲一下。

首先应当要了解我们心的运作。具体心的运作我们将会在讲完心法之后,在讲到心路过程的时候再一起来学习。但是,我们在这里再简单地讲一讲心的运作。当我们的心接触到任何一种对象的时候,首先会生起一种转向心。转向心有两种:一种是五门转向,一种是意门转向。转向心的作用就是把心拉到所缘里面去,就是转到所缘。

例如:现在这里突然有人叫我们,我们把注意力转到那边去,这个叫做转向。同样的,如果没有转向,接着的心理活动不能产生。所以首先第一个心识刹那是转向,以意门心路过程来说,转向了之后,接着会有几个称为速行心的,速行心是主要负责造业的心。对于凡夫和有学圣者来说,欲界的速行,或者三界的世间速行,必定不是善就是不善。

在转向的心里面,如果是五门转向,它有十一个名法。如果是意门转向,它有十二个名法。在这些名法,就是在一个心识刹那里面,有若干种心理作用在同时执行着把心拉到对象的作用。其中有一种心所(一种心理作用)就是作意。这里的作意心所,它承担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这一转向心的作意是正确的去注意目标的话,那接着的所有的速行心,就是造业的心,它都是属于善的;如果是错误的注意的话,它都是错的。我们再用图表来看一看它们之间的关系。

若意门转向心的作意心所是如理作意,紧接着的速行心必定是善心,这里我们就以意门心路过程为例子。

当心接触到对象的时候,必然的,心会做出一系列的反应。这一系列的反应表现在道德上,或者从伦理学的角度上来说,它可以分为善或者不善两类。

善或不善,这两类心到底是怎么样产生的呢?它就和转向心里面的作意心所息息相关。在一个人的心流不是很活跃的时候,也就是说,当一个人的心还没有处在看、听、嗅、尝、触、想这种状态,那个时候我们称为有分心。有分心一个接一个,极快速地生灭。一旦有目标呈现在意门,这个时候就生起了一个心,这种心能够使心流转向于目标。因为这一个心是由意门所转向的。

就正如说,好像当我们睡觉的时候,突然听到有人叫我们,那个时候我们睁开眼睛,这个时候睁开眼睛类似于转向那个作用。因为有了睁开眼睛,我们接着会看:哦!到底是谁叫我们,是不是?这只是个比喻。在这一个转向心里面,有一种心所称为作意心所。

转向心里面有很多的心理作用,例如有一个心识,还有触、受、想、思、一境性、名命根、作意、寻、伺,有这些心所。其中的作意心所,就能够把心转到对象里面去,它起到这样的作用。但是,它转的好与转的不好直接影响到紧接着生起的那些心。

如果这种作意是如理作意,就是我们说往好的地方想,紧接着所产生的速行心,一般意门转向心和欲界的心路过程,速行都是七个,紧接着的速行心就必定是善心。为什么呢?因为意门转向心能够把心流拉向对象,如果拉的方向是正确的话,那么一系列的心都是正确的。

如果意门转向心的作意心所是往坏的地方想,往不好的地方想,这个我们称为不如理作意,紧接着生起的速行心必定是不善心。

例如:这些是有分心,等有分心灭去之后,生起了一个意门转向心,这意门转向心承担着把心流拉向对象。如果它拉的方向是好的,那生起的是善心。如果拉的是不好的话,那我们称为不如理作意。只要是不如理作意,紧接着生起的所有速行心,七个速行心都是不善心。

当速行心灭去之后,通常会落入有分。如果对象是很清楚的话,那么它还会有两个彼所缘生起。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关系呢?也就是说作意心所如果是对的话,紧接着就是善心。作意的心所是不对的话,生起的是不善心。为什么呢?我们举开车的例子来说吧。

比如说:如果一个司机开着一辆车,到了分叉的路口,到了十字路口。假如说一条道路是往好的地方走,一条道路是往不好的地方走,如果司机把方向盘打向左边,如果左边这个是不好的话,那么,一旦司机把方向盘打到左边,所有在车上的乘客怎么样?车会怎么样?都会开向错误的方向,是不是?如果司机又把方向盘打向右边,右边就好比是好的地方,那这个时候整辆车连同乘客都会往正确的方向行走,是不是?在这里,我们可以说,作意心所就承担着犹如司机或者犹如方向盘这样的作用,而这一辆车,我们就比喻为好象是我们的名法,就是心。而里面的乘客,就好像是里面那些其它的心与心所。如果汽车走的方向是对的,那整辆车的方向都是对的。如果司机开错了路,整辆车必定也跟着走错了路。对于名法也是,一旦在转向的时候,我们所作意的是错的,往错的方向,就是往不好的方向想的话,那么整个心流就被它拉到错误的地方去。如果我们往对的地方想,好的地方想,那么整个心流就往好的地方走。

如理作意和不如理作意是怎么样运作的呢?刚才我们讲的可以说都是些理论,可能有些禅修者特别是新学员,他们可能会听了有点感觉比较难理解。在这里我们尝试举几个例子,来说明一下作意的心所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的运用,看作意是多么的重要。

假如我们遇到一个不喜欢的人,但是又不得不跟他在一起,不是冤家不碰头。例如说,在公司里面,有一个你的竞争对手或者说你的上司、你的同事老是想要整你。但是,你们在一个地方工作,不得不在一起。当你跟他在一起的时候,即使他没有对你做任何的事情,你都感觉到不舒服,你的内心就感觉到很排斥他,你一见到他,你就很自然的会联想到他过去曾经跟你过不去,或者曾经伤害过你,曾经在背后中伤你、毁谤你、造谣,给你穿玻璃小鞋。

当你想到这个的时候,你就想着他的不对,想着他对你的不好,这个是不如理作意。一旦你的心对他产生排斥、抗拒,你讨厌他,由于不如理作意,你就会认为这个人是不好的,只要你认为这个人是不好的,你的心就会排斥,一旦会排斥,你会生起的是憎恨的心、讨厌的心。憎恨和讨厌的心是属于什么心?属于嗔心,嗔心就是不善心。如果你在碰到这样的一个人的时候,假如你只是追随着自己的习气,一旦见到他,你就讨厌。你一旦讨厌,你的心就变成有排斥,有排斥就是不如理作意。那你的心就讨厌他、恨他,甚至想尽办法想要报复,想要报仇,或者说一旦有机可乘,我们也要整回他。这样的话,你的心一天到晚都是在一种算计、在一种仇恨、在一种不满的不善心当中。

如果同样遇到这个人,我们能够一转念,我们可以想一想,其实这个人也很可怜,他一天到晚都想着往上爬,自私自利,都是在造不善业。由于不善业,虽然他现在可以得逞,他现在可以春风得意,但是一旦他的果报成熟,他还会受苦,他必定还会得到果报。如果我们这样想的话,我们反而能够生起怜悯的心或者同情的心,我们反而不会再去计较他曾经对你的一些中伤。你的心变得更加开阔,能够包容,容得下他对你所做的不是。你可以这么样想的话,你的那种抗拒、讨厌的情绪就将能够逐渐的消除,能够消失。

或者我们又可以思维业果法则。我们可以想想:我为什么会跟他在一起呢?我能够跟他在一起,这不是缘分吗?虽然说缘分,人们一旦提到缘分,好像都是好的。其实,缘有很多种缘。例如说:俗话来说,有顺缘也有逆缘、有善缘也有恶缘、有好的缘也有不好的、坏的缘,是不是?无论什么样的缘,我们至少现在跟他在一起。既然现在有缘分碰在一起,不过现在这个只是逆缘而已,只是恶缘而已,那么我们就承受吧。

为什么会有这些缘呢?我们思维下业果法则:在世间上的任何人、事、物,任何的现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没有一样是没有原因的,是不是?由于过去的因,我们在过去造下来的业,我们现在只是承受而已。我们现在能够跟他在一起,这个就是果报而已。既然这些是我们过去所造的,那现在因缘成熟了,为什么我们自己不敢承担呢?为什么不敢承担我们过去所做的行为带来的结果呢?所以我们要敢作敢当,现在所承受的果报还是由我们自己所造下的,既然是自己所造下的,那么就坦然地接受吧。

如果可以这么样的思维,那你就可以通过业果的法则,我们就可以接受这样的现实。一旦你能够接受现实,你的心就不会充满了不满、你就不会充满了排斥、不会充满了抗拒。只要我们这么样想,那这样的思维、这样的作意,我们称为如理作意。一旦有了如理作意,接着那种心是什么?如果你一旦思维业果法则,你思维到他和他之间的缘,至少你的怒气可以消,你的怨气可以消,甚至由于你思维业果法则,业果法则本身是属于什么?拥有智慧的心,拥有智慧的心是善心还是不善心?

我们说思维业果法则也称为业果智。这是属于世间的智慧的范畴。你能够接受现实,你能够联想到业果法则,不仅仅你能够接受这样的现实,使你自己好过一点,甚至你还生起了善心,何乐而不为呢?是不是?

如果我们抗拒他、排斥他、跟他作对,那么我们的心将充满了不满的、不好的心念,生起的是嗔恨心。甚至别人根本没有对你怎么样,甚至他只是看你不顺眼而已,或者你看他不顺眼而已。别人有些行为你只是看不惯而已,例如:他说话大声一点,他有些习气、他的性格你感觉不满你的意。然后你的心看到他就很讨厌,很排斥他,就跟他过不去。其实人家根本都没有这么样想,只是你自己多心而已,因此我们可以这么样想。

同时,我们也可以这样思维,佛陀曾经在《相应部》的《无始相应》里面说过这么样的一句话,佛陀说:“在没有尽头的无始的生死轮回以来,在现在的所有众生当中,很难找到一个众生、一个有情,在过去的轮回当中,不曾做过我们的父母、儿女、兄弟、姐妹、伴侣的(就是眷属的)。”

很难找到,如果我们可以这么样想:之所以现在我能够跟他在一起,这个是缘分。不过也许在很久很久以前,他曾经是非常关爱我的父亲或者母亲,由于现在轮回,已经隔了很久,所以都变成了陌路、都变成了冤家。如果我们可以这么样想,甚至我们想,也许在很多很多世以前,他也许曾经甚至用生命来保护我们。这样的话,我们的心就可以打开,我们就不用再为在生死轮回当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过度的耿耿于怀。

人的心其实是可以控制的,我们可以调解。如果我们看一样东西不顺眼,很多东西我们都看不顺眼。如果我们只要把念头一转,这念头就是如理作意,那很多东西都能够改变。有些事情并不是真的是这么样,而是我们自己内心里有鬼,甚至我们很多事情是自作多心的。也许对方并没有错,而是我们的内心怀着一种不好的心态、不好的眼光,戴着有色的眼镜去看别人。很多问题很可能是这么样来的。为什么我们会这么样想?这么样看人呢?是因为我们自己不如理作意。

在这里,我们想讲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很可能是在中国庄子里面讲到的一个故事。这个故事里面可提示,在很多时候我们可以自己反省一下自己,是不是有这样的心理呀?

在古时候,有这样的一个人,有一天他的斧头不小心丢了,他就在想,他到处找,找不到他的斧头,在家里头找不到。于是他就想:咦?我的斧头为什么会不见呢?这两天有谁来过我的家?噢,对,原来是邻家的那个小孩子。他几天前来我的家里玩,自从我的斧头不见了之后,这个小孩就再也没来我的家里玩过,会不会是他偷的呢?

于是,他就这么样怀疑之后,就去观察那个小孩子。结果他发现:哎,那个小孩子,他走路也鬼鬼祟祟,他说话也鬼鬼祟祟,斧头肯定是他偷的。假如不是他偷的,为什么他走路、他说话、他做事,怎么又那么鬼鬼祟祟呢?而且一直以来,他都是来我家里玩,为什么我的斧头不见之后,他就从来都不敢来我家里玩了?一定是他的心里有鬼,一定是他偷了我的斧头。于是他就认定了他的斧头是这个小孩子偷了。又过了几天,他又再到山林里面去砍柴,结果他发现,噢,原来他的斧头丢在山林里面,几天前砍柴的时候丢了。

当他发现了他的斧头之后,他再去观察那个小孩子,他发现那个小孩子无论走路、说话都不像个小偷的样子。

我们想一想:我们会不会有这样的心理?这是不是心在作怪呢?如果我们是不如理作意的话,我们看什么东西都不顺眼,很多事情都想不开。但是一旦我们一转念,用如理作意的话,很多事情都好解决。

现在很多在家人,他们要上班。我举个例子,如果你是一个公司的职员,你准备上班,在早上起来的时候,发现你睡过头了,你很紧张,甚至连早饭也不吃了,就匆匆忙忙地冲出家门。由于你迟到了,结果正好当你在上班的时候,又给你的上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