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达摩四十九讲 玛欣德尊者》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阿毗达摩四十九讲 玛欣德尊者- 第11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些称为‘无明缘行’的行。”

因此,在这里一共讲到行有六种行,依它的本质来分,可以分为福行、非福行和不动行。而依照它表现的门来说,可以分为身行、语行和心行。

我们看一看到底哪些是福行呢?福行是施所成的、戒所成的、修所成的,我们在讲到做福业的时候、如果一个人在做布施的时候,布施的这种行称为福行。福行就是叫做pu¤¤abhisaï;khàra,pu¤¤a是功德的意思,所以福行也就是功德行、或者福德行。一个人做布施的时候,他积累的是功德、是善业,这个称为福行。而如果一个人在持戒的时候,他造作的也是属于善业,所以这也是属于功德行。而如果一个人在禅修的时候,只要他还没有达到禅那,这个时候是属于欲界的福行。如果达到禅那,那是属于色界的福行。因此,福行包括了八大善心之思,八大善心都是欲界的善业里面的思。

还有五种色界善心之思。

这就是讲到了如果一个人透过布施、持戒和还没有证得禅那之前的修行,这些心里面的思所造下的业称为福行pu¤¤abhisaï;khàra。

而当一个人有能力证得禅那的时候,他依照其所证得禅那的五种,分为五种色界的广大心。在这些广大心当中,里面的思心所所造的业就是福行。

对于非福行来说,就是透过不善心所造作的种种的恶业、不善业。不善心有多少种?有十二种,所以在十二种心里面的思称为非福行。例如:杀生、不与取、欲邪行、虚妄语、离间语、粗恶语、杂秽语、贪婪、瞋恚、邪见等。在做这些不善业的时候,他所生起的不善心里面的思称为非福行,叫做apu¤¤abhisaï;khàra,就是非功德的、会带来不善果报的。

第三种行是不动行àne¤jabhisaï;khàra 。不动行是特指一个人证得了无色界定,在他证得无色界定的时候,所生起的四种无色界善心里面的思所造作的称为不动行。

这是依所造之业的本质、本性来分的。

而如果透过门的话,那么透过门,我们称为“身故思为身业”。就是因为有了思之后,它透过身门表现出来的这称为身行。它有八大善心之思以及十二种不善心之思。为什么这么样说呢?因为,造作身业只会在哪一界造作?只会在欲界造作。所以,身行所造作的都是属于欲界的业,属于欲界的善或不善的业。如果在造作欲界的善业的时候,它是透过八大善心来造作的,造作不善业的时候,是透过十二种不善心来造作的。

而对于语行来说,语行也是可以透过八大善心里面的思来造作,也可以透过十二种不善心里面的思来造作。因此,语行也只是属于欲界的业,而不是属于色界的业。

对于意行(或者称为心行)来说,它包括了二十种欲界的思,哪二十种欲界的思呢?八大善心里面的思和十二种不善心里面的思,也就是说我们的心念如果想着好的,这个时候生起的是八大善心的其中一种,如果是想着不好的,想着贪、瞋、痴,那个时候心生起的贪、瞋、痴的任何一种,是属于不善思。

对于心行来说,它能不能够造作色界和无色界的善业呢?可以吗?可以!所以心行包括了九种色、无色界的善思,哪九种呢?五种色界的和四种无色界的,这些称为心行。

为什么说“无明缘行”呢?因为有了无明,一个人才会造作善和不善的。虽然在不善心的思里面必定伴随着无明,但是由于如果没有无明的话,一个人不会再造业,所以间接的来说,因为有了无明,它会去造作种种的善业。

讲了无明缘行之后,“行缘识”,识是什么意思呢?识巴利叫做vi¤¤àõ;a。它的意思是:
vijànàtã;'ti vi¤¤àõ;aü。
识知故为“识”。

它的相是识知;味(作用)是前行,什么前行呢?作为诸心所的前导称为前行;表现为反向连接,反向连接就是什么?pañ;isandhi结生,所以在这里的定义,识定义为结生。当然识还有其它的作用,我们等会儿再讲;近因就是行(也就是无明缘行,行缘识的行)或者依处与所缘,因为有了依处与所缘而会有识的生起。

对于识,佛陀是这么样来解释的:
“诸比库,什么是识呢?诸比库,有六识身: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诸比库,这称为识。”

在这里的识,它可以是特指果报心的识。对于果报心来说,有多少种果报心呢?有多少种?世间的果报心一共有多少种?世间的果报心一共有三十二种。

是哪三十二种呢?无因不善的果报心有七种,即眼识(眼识是舍俱的,是与舍俱行的),耳识、鼻识、舌识、身识,还有领受心和推度心,其实这些我们只是复习。

而对于无因的善果报心有八种,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一个领受心以及两个推度心(这两个推度心分别是舍俱行的和悦俱行的,也就是它伴随着舍受和伴随着乐受的)。

七种不善果报心和八种无因善果报心加起来十五种,这些称为无因果报心。

还有十七种是有因果报心,有因果报心就是欲界的大果报心一共有多少种?八种。

色界的果报心有五种,无色界的果报心有四种,因此一共三十二种。

如果在八十九种心里面,所有的果报心一共有三十六种。但是,其中有四种果报心是属于什么心?出世间的果报。出世间的果报就不是我们说的无明、行、造作这些带来的,它是属于出世间的,它是由出世间圣道带来的,属于出世间的善心。而这里讲到的是世间善心,就是导致投生,导致我们在生命期间体验的这些心,是属于这里讲到的识。所以,这里的识是特指果报心来说的。

我们讲了这三十二种果报心之后,我们再来分析刚才佛陀所说到的那六种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这五种,在八十九种心里面一共分为几种?分为十个。也就是说眼识有善果报和不善果报的,如果我们看到好的,这个是善果报的;如果我们看到不好的所缘,这个是不善果报。因此,一共有十个,这十个称为双五识。双五识就是善果报的五种和不善果报的五种,加起来一共十种。

而对于意识,这里的意识也是特指果报的意识,所以一共有多少种?有二十二种,即:领受心两种,推度心三种,这五种称为无因的意识;还有欲界的大果报心八种,色界的果报心五种,无色界的果报心四种,因此,这加起来一共是二十二种。

这就是佛陀所讲到的行缘识的识。

那对于行缘识是如何来发生的呢?我们现在再讲一讲这些结生心。结生心里面的识是属于行缘识的识,而在生命期间由于我们过去所造作的业,在生命期间仍然能够成熟带来果报,是不是?而这些果报也是被我们的心体验的,而能够体验过去所造的业带来的这种果的心也是属于果报心。

因此,行缘识的识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在结生的时候,由于过去造作的业带来我们结生,这个时候是属于行缘识的识。还有另外一种,就是由于我们过去所造作的业在今生带来果报,我们体验到果报的这种识。

我们在这里先讲在结生的时候的识。

结生一共有多少结生心呢?有十九种。哪十九种呢?这十九种果报心分别是:两种推度心,这两种推度心是无因心。不善果报的推度心使一个众生投生到恶趣里面去;而善果报的无因心使一个人投生到低等的人和天;而欲界的大果报心使一个众生投生到欲界的人、天善趣;色界的果报心使有情投生到色界成为梵天人;而无色界的果报心使一个人投生到无色界的梵天人。

因此,结生心有十九种。这十九种结生心都属于什么心?哪一类的心?属于果报心。因此,这十九种果报心跟结生的关系就是:不善果报的舍俱推度心,可以使众生投生到恶趣,所以这个属于恶趣结生;善果报的舍俱推度心使一个有情投生到欲善趣的无因结生;八大果报心使一个有情投生到欲善趣,就是人天善趣,这是属于欲善趣结生;五种色界的果报心使一个众生投生到色界;四种无色界的果报心使一个众生投生到无色界。

这一种识在结生的时候表现,我们就称为属于果报心的识。

然后,还有另外一种识是在生命期间我们能够体验到的。在生命期间能够体验到的是哪些心呢?就是刚才所说到的三十二种世间的果报心。哪三十二种呢?即:双五识有十个;两个领受心和三个推度心;这双五识和领受心、推度心只会发生在哪里?只会发生在五门心路过程。而五门心路过程就是表现为我们看到的、听到的、嗅到的、尝到的和触到的。还有八大欲界的果报心,这个表现为彼所缘和表现为有分心。色界的果报心和无色界的果报心只能够以什么方式出现呢?离心路过程。一个梵天人不会直接在生命期间知道这个是生起什么心,而是属于一种离心路过程的心,这样的方式出现的。

我们在这里讲了识之后,我们再看看什么样的行带来什么样的识,什么样的业带来什么样的果报,这个就是讲行和识,就是造作了哪一样的业会带来哪一样的果报,所以行缘识是这样的意思。

如果一个人造作了欲界的福业,欲界的福业一共有多少种?八大善心里面的思就是属于福业。由于一个人在过去生造作了八大善心的任何一种,那在今生他将能够体验到善果报的五识,因为这个是由过去善业带来的果报。还有善果报的领受心一个,善果报的推度心两个,还有欲界的大果报心一共有八个。这是一个有情在过去生造作了福业的时候他可以体验到的。

如果一个人造作了色界的福行,那色界的福行所带来的只是什么?只是使一个众生投生到色界的梵天界。而他的结生心、有分心和死心是属于跟他所造作的福业(色界的善业)相应的心。所以这里是指造的业带来的果报。所以造的业如果是福业的话,是善心所造作的,而识就是体验果报的心。

对于非福行来说,有哪一些非福行呢?一共有十二种非福行,即由十二种不善心所造作的业。它将能够带来不善果报的五识,一种不善果报的领受心,不善果报的推度心。一个人造作了十二种不善业,被体验的只是七种无因的不善果报心而已,是不是?不善果报心只是无因的。无论你造的不善业、你造的恶业千差万别,但是在体验的时候只是这七种心体验,即:不善果报的五识和领受心、推度心。而作为推度心来说,它可以成为一个众生投生到恶趣的结生、有分和死心;在生命期间所体验的不善果报是由这五种心(即不善果报的五识)来体验的。

而对于不动行,不动行是指哪些业呢?一个人证得了无色界定,那他所造作的就是称为àne¤jabhisaï;khàra不动行。不动行是指四种无色界善心,它能够带来的果报是无色界的果报心,也就是投生到相应的那一界。对于一个众生、一个有情来说,它只是属于无色界的一种心,它跟色界的果报心一样,而且它只能够表现为结生、有分和死心。

我们再重新复习一下。当一个人由于所造的善业(福行)成熟的时候,带来的结生,它们是怎么样的关系呢?例如:一个人今生是人,他的无明、爱、取就是他希望来生能够投生为天人。由于他希望能够投生为天人,所以,他错知有天人的存在这是无明;他希望投生为天人这是属于贪爱;他执取天人的生命这是取;之后他造了业,他造的业就是属于福行,礼佛并做布施这是属于欲界的福行,而造的业也是属于善业——就是礼佛并做布施。他造了这种业之后,如果下一生他投生为人的话,这个时候,这种业在他临终的时候成熟,成为他临死速行的对象(所缘),那在他临死的时候,他看到的也是礼佛,这是属于业,业相、趣相的业,下一生他就投生为天人。下一生天人的结生心是属于什么心?属于悦俱智相应的善心还是果报心?果报心。

我们在这里,就以一个人造了欲界的福业带来投生为天人的结生心的例子来讲一讲。这是有分流,有分流灭去之后生起一个意门转向心,这个时候这一个人的体验为他即将要死了,在死之前他看到了自己即将要成熟的礼佛和布施的业,那个时候看到他犹如正在造作一般,他的速行心将生起五次,这是他的生命当中的最后一个速行心路过程。

等速行心灭去之后落入了有分,然后生起一个死心宣告他去世了。之后就在死心一灭去,紧接着生起了一个结生心,于是他在天界出现了。这个结生心属于什么心?属于果报心。这里的结生心是由什么业带来的?是由他礼佛并做布施的业带来的,是不是?他礼佛和布施的业是属于欲界的什么行?属于福行。由于有了欲界的福行,所以带来天界的结生这种果报。所以,在他临死速行的时候,这些临死速行心是属于哪一类的心?是属于善心还是属于果报心?属于善心。对。哪一类的善心?如果他投生的结生心是悦俱智相应果报心的话,那么这里的心是什么心?也是悦俱智相应的善心。其实在他临终的时候,并不是临终的时候造这种业,而由于这种临终速行心只是使这种业成为下一生投生的管道而已。所以真正在造业的时候,也许是他还年轻的时候,曾经在佛前许下愿,他想要投生为天人,然后他去做布施。所以,当时他在做布施的时候造的这种业,也是属于悦俱智相应的善心。这种悦俱智相应的善心在他临终的时候成熟,所以这种福行带来结生,是这里讲到的行缘识。

我们再以非福行带来结生为例子。

今生是个人,他(她)今生杀生,造了非福行杀生的业。这一个人造作了非福行之后,如果在临终的时候,这种杀生的业成熟而成为他(她)临死速行的所缘,那么在他(她)临死的时候,就体验到他(她)仍然好像在杀生一样,那下一生投生为鱼,或者投生为任何的动物,或者投生到地狱。

那鱼的结生是属于哪一类的结生心呢?鱼的结生是属于不善果报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