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鼎白宫》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问鼎白宫- 第2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1944年大选是1864年以来第一次战时选举,后者成就了一位维护联邦统一的伟大总统,那位总统不久就倒在了他所捍卫的神圣职位上。这一次又逢战争,只不过是一场规模更大、更具正义性的战争,美国人民会成全罗斯福这位领导着自己的国家和世界反法西斯事业的战士吗?    
    罗斯福在1944年1月向国会发表的国情咨文中提出的经济权利法案可以看成是他参加竞选的前奏。民主党内这次依旧没有向罗斯福提出挑战的人,因此在7月底芝加哥的代表大会上,第一轮他就获得了压倒的多数提名。但在选择罗斯福的竞选伙伴时,大会又出现了四年前的情形:代表们不同意华莱士再次参加提名,大会几近分裂。民主党的头头们看到,以现在的健康状况,罗斯福很难熬过四年的任期,他们可不想把华莱士这样激进和乖僻的人放在总统的位子上。为了使民主党不致陷于分裂,罗斯福这次作了让步,同意更换人选。经过几个党魁们的协商,最后选择了来自密苏里州的参议员哈里•;杜鲁门。心思还在欧洲战场的罗斯福接受了这个建议,这个事件被称为“新密苏里妥协”。罗斯福在圣迭戈海军基地发表了接受提名的演说,指出1944年美国人民的任务是:“第一,赢得战争……第二,成立世界性的国际组织……第三,为我们即将回国的战士和所有美国人建立一种经济体系——它将提供就业机会,带来像样的生活水平……”    
    共和党的候选人提名进行得很顺利。他们也在第一轮就以只差一票就得全票的绝对多数通过了纽约州州长、年轻且精力充沛的托马斯•;杜威的提名,与之搭档的是俄亥俄州州长约翰•;布里克。在竞选纲领上,共和党人接受了罗斯福大部分的主张,包括国内的新政措施和对外建立反法西斯战线的政策。同以往一样,他们又故伎重施,抨击政府对企业干涉过多,运行效率低下。同时,针对罗斯福的年龄和身体状况,杜威极力把自己装扮成有生气和高效率的形象,说民主党已经“变成老态龙钟的执政党”,现在“是进行改变的时候了”,需要用新鲜的血液取代那个“疲倦的老头儿”。据1981年8月17日的《华盛顿邮报》披露,当时杜威还想用“在珍珠港事件之前,罗斯福就知道袭击即将来临”这件事攻击民主党。后来经乔治•;马歇尔的苦苦劝阻,说罗斯福确实一无所知,虽然破译了密码,但由于国防部的疏忽,在注意到时为时已晚,况且一旦将此事公布于众,日本人就会更换密码,对当时还在进行的战事不利,杜威最终还是没有透露此事。此计不成,共和党又将攻击的焦点转向了更能引起轰动的共产主义问题上。他们利用与苏联建立的战时同盟以及国内共产党对罗斯福的支持,大肆鼓吹共产主义对罗斯福政府的影响。罗斯福对此十分恼火,说1944年大选是他“一生中遇到的最卑鄙的一次竞选”。    
    为了回击对手对他健康状况的指责,罗斯福在9月底发起了最后的竞选运动。在华盛顿,他对卡车司机工会作了把人们带回大萧条记忆的竞选演说。他说:“不瞒你们说,我确实老了四岁——这令人十分恼火,但是自从1933年我们开始清除把我们陷进去的那个烂摊子时起,千百万美国人都老了11岁。”他还发表了著名的“法拉演说”,回击了几星期前共和党指责总统利用职权派驱逐舰寻找丢失在阿留申群岛上的爱犬法拉,花掉纳税人两三百万美元的事。他说自己已习惯了对他本人和家人的诽谤,但他的法拉“是条苏格兰狗,它的苏格兰脾气是狂暴的”。    
    选举结果同往常一样,罗斯福获得的选举人票数是一边倒的,432票对99票。但是在选民票上,罗斯福只比杜威多不到360万张,是他历次竞选中同对手最势均力敌的一次。令罗斯福感到欣慰的是,在参众两院议员的选举中,孤立主义者遭到了抛弃。获胜之夜,罗斯福为了准备答谢杜威的贺电,一直等到深夜,但是这份他一生中最后的当选贺电始终没有来。    
    1945年2月,罗斯福参加完雅尔塔会议后在埃及登上“昆西号”归国。当巡洋舰驶过苏伊士运河时,霍普金斯换乘飞机回国,这是罗斯福同他这个最信任和亲近的助手的最后诀别。两天后,又一位老朋友帕•;沃森也去世了。罗斯福想起了死去的豪,想到了自己的生命之烛也燃之将尽,不免变得消沉起来。“昆西号”载着孤独的总统和他朋友的尸体默默地向西驶去。    
    1945年4月12日下午3时35分,在佐治亚温泉疗养的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在审阅演讲稿时突患脑淤血,倒在了他为之呕心沥血12年的职位上,从此再没有醒来。    
    (陈波)


哈里·杜鲁门最后翻盘成佳话幸运的“密苏里犟驴”

    1945年4月,当杜鲁门接替病逝的罗斯福成为美国总统的消息传到战火弥漫的欧洲战场时,一位士兵说:“谁?杜鲁门是谁?”1948年,当杜鲁门宣布参加总统竞选时,他的对手嘲讽道:“且看小小杜鲁门,鼻青脸肿一身泥。”甚至,一家报纸在选举结果揭晓前就刊出了头版头条:“杜威击败杜鲁门。”然而,就是这位普遍不被看好的候选人,在最后一刻击败了对手,扭转乾坤,成就了美国竞选史上的又一段佳话。    
    1948年这个多事之秋举行的第35任总统选举可谓是美国竞选史上的又一部“重头戏”。凭着几分运气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临近胜利时接替罗斯福总统入主白宫的哈里•;杜鲁门,在舆论和选民普遍不看好的情况下,孤军奋战,在投票日那天出乎意料地击败了竞选对手杜威,导演了一场政治“大翻盘”。投票结果公布的第二天,记者们在圣路易斯火车站抓拍到一张历史性照片:笑逐颜开的当选总统在火车上向欢呼的人群挥手致意,手中举着一份头天出版的《芝加哥论坛报》特刊,头版头条赫然印着大字标题:“杜威击败杜鲁门。”    
    幸运的“密苏里犟驴”    
    1945年4月12日,第4届总统任期仅82天的富兰克林•;罗斯福突患脑淤血,在佐治亚州的温泉别墅病逝。这一噩耗给还未安定的世界蒙上了一层阴影,美国人民也陷入了深深的悲恸之中。但白宫并没有慌乱,他们需要有人迅速继承罗斯福的大业,这个人就是时任副总统的哈里•;杜鲁门。杜鲁门刚刚主持完一个参议院会议,正要到他经常去的“聚会室”时,一个紧急电话把他召到了白宫。当不祥的预感被罗斯福夫人证实时,毫无思想准备的他嗫嚅道:“我可以帮您什么忙吗?”罗斯福夫人回答说:“我们可以帮你什么忙吗,现在有困难的是你!”    
    当天晚上7时09分,杜鲁门宣誓就任美国总统。上一年大选中令许多人担心的事情终于出现了:没有当过一天州长的杜鲁门有足够的治国经验吗?记者们纷纷称:“无名小辈接替了伟大人物。”甚至连街头的孩童也在议论:“如果哈里•;杜鲁门能当总统,那我家隔壁的邻居也能当。”有人干脆说:“这小子运气好,白拣了个总统。”    
    哈里•;S•;杜鲁门1884年5月8日出生在密苏里州拉马尔镇,父亲靠贩运骡马养家。个头不高,相貌平平的杜鲁门从小生活在西部的农场中。受母亲的影响,他性格内向,但为人直率。杜鲁门自幼勤奋好学,喜爱读书,14岁时就已读遍镇图书馆的藏书。中学毕业那年,因为家境不好,公费的军校又以高度近视为由拒收,他只好回到家里帮助父亲维持家计。1917年5月,杜鲁门应征入伍,开赴欧洲参加一战,衔至少校。两年的军旅生活使他的性格变得开朗,平添了认真、果敢的作风。退伍后,杜鲁门和朋友合伙开了一家男子服饰店。由于战后初期的经济衰退,店铺没多久就倒闭了。于是他又转向政界,但这对他这样一个出身卑微又没有什么背景的人来说又谈何容易。1922年,借助密苏里州民主党党魁吉姆•;彭德卡斯特的支持,杜鲁门由杰克逊县法官一职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他从此一帆风顺,历任县首席法官、县长,1934年当上了密苏里州的国会参议员。1933年罗斯福当选总统后,杜鲁门积极支持“新政”。在担任参议院调查委员会主席期间,杜鲁门查处了许多利用战争牟取暴利的不法商人,因而威震政界,并成为参议院的民主党领袖。    
    如果说杜鲁门登极之路确有几分运气的话,那么他的运气就是从1944年开始的。1944年对美国来说是重要的一年,对于杜鲁门来说也是非同一般,只是幸福来的太突然,令他不知是喜还是悲。    
    1944年是一个大选年。此时二战已接近尾声,新政也深入人心。如果民主党再次提名罗斯福为候选人,美国人民没有理由将这个曾经挽救了美国,又正在拯救世界的“总司令”选下台。在罗斯福本人表示将参加下届总统大选后,留给民主党人的悬念只是“他会选择谁做搭档”。民主党的头头们都清楚,这一次的副总统职位可与前三届“有名无实”的情况不一样:人人都知道罗斯福的身体状况越来越糟,副总统随时都会被“扶正”。党内有不少人是这个位子的有力争夺者,其中有在任副总统亨利•;华莱士、罗斯福最得力的助手之一詹姆斯•;贝尔纳斯、接替“进步法官”布兰代斯成为最高法院法官的威廉•;道格拉斯和多次参加竞选提名的元老级人物艾尔本•;巴克利,以及众议院议长萨姆•;雷伯恩。    
    就罗斯福个人而言,他更倾向于人缘颇佳且外交经验丰富的贝尔纳斯。在参加完德黑兰会议返回华盛顿的飞机上,他的亲密助手之一哈里•;霍普金斯就曾问过他,如果飞机不幸失事,谁最有希望成为合众国总统,罗斯福毫不犹豫地回答:“吉米•;贝尔纳斯。”(吉米是詹姆斯的昵称)但“需要一个对总统选举妨害最小的人”的民主党党魁们可不这么想:贝尔纳斯“叛离”过天主教,反对工会罢工,攻击过全国有色人种协进会,还有他的南方背景都会成为对手的“攻击炮弹”,对罗斯福的竞选很不利。另外一位深得罗斯福信任的华莱士,同样是党魁们最不希望成为总统的人:激进,性格乖僻,过于理想化。雷伯恩来自得克萨斯,也是个南方人,同样不利于吸引黑人选民。巴克利66岁了,时年62岁的罗斯福需要一个较年轻的搭档,以抵挡共和党对他“老态龙钟”的攻击。极端自由主义分子道格拉斯也不是个折中的人选……正当民主党头头们为难以找到一个各派都能接受的人选而发愁时,一个人进入到了他们的视野。这就是哈里•;杜鲁门:他虽说在党内名不见经传,而且与臭名昭著的彭德卡斯特“有点关系”,但为人还算正直,在参议院的记录也不错,而且来自西部,正好与总统互补。于是,以罗伯特•;汉尼根为首的党魁们向正为暂时不利的欧洲战事困扰的罗斯福推荐了他“不太认识”的杜鲁门。    
    然而,杜鲁门本人却对副总统一职并不感兴趣,尤其是不想有接替罗斯福而成为总统之嫌。在杜鲁门看来,副总统“无所事事,没事找事,消磨时光”,不符合他的个性,还不如待在参议院。一贯珍视家庭的他还表示不想当总统,一是因为喜欢平静生活的夫人反对他继续从政,二是“惟恐声名狼藉会给正在成长关键期的女儿带来不利影响”。甚至直到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前一天,杜鲁门还在推脱,气得汉尼根直管他叫“我所见到的最顽固的密苏里犟驴”。最后,还是罗斯福总统亲自打电话威胁说:“如果他想使民主党在战时分裂的话,那就让他负责”,杜鲁门才勉强答应下来。在大会副总统候选人提名过程中,杜鲁门同最有实力的竞争对手华莱士展开了较量。他先组织了16个竞选者以分散选票,但在第一轮投票时,华莱士甚至比杜鲁门还多100张选票。第二轮投票两人也是咬得很紧,在最接近的时候只相差5票。最后还是在政党机器的支持下,杜鲁门终于获得了提名。在随后的竞选中,他又与罗斯福通力合作,赢得了大选的胜利,成为美利坚合众国的副总统。    
    杜鲁门在继任总统的第二天又回到了国会山,尽管这有悖于先例。他是来同他在国会的那段时光作别的:从那天起,他就不再是一个随心所欲、畅所欲言的“斗士”了,这样的日子在他的余生中也不会再有了。他对记者们说:“我感觉仿佛天上的月亮、星星和所有的行星全部都落到自己身上来了。”显而易见,他不是罗斯福:他没有足够的外交政策经验,没有自己的专家和顾问,罗斯福也很少向他通报有关的情况。他毫无准备,心里未免感到紧张。但自尊心很强的杜鲁门显然不愿做一个在罗斯福光影里的继任者。他对他母亲的评价十分中意:“他当总统我确实不高兴,因为我为罗斯福总统的逝世难过。如果他是被选上的,我会到外面挥旗,但现在这样做似乎不合适。”从此他便暗下决心,要用实力证明自己:“我是哈里•;杜鲁门。”    
    刚开始时,杜鲁门要求所有的内阁成员留任,并表示要继续罗斯福总统的国内外政策。但不久,随着他逐渐熟悉了各种政务,便开始清除罗斯福的一些人,建立起自己的“核心班子”。在一切似乎都进入正轨之后,他开始了“杜鲁门时代”的创业。就是这样一个曾经对总统一职无甚兴趣且毫无准备,凭借着几分运气成为战后世界最强大国家领袖的人,在他的第一届任期里却为战后近半个世纪的美国历史和世界历史打上了自己的烙印:“杜鲁门主义”点燃了美苏冷战的导火索;他签署的“马歇尔计划”帮助西欧走上了复兴之路;他倡议的《1946年就业法》奠定了联邦政府在就业问题上的基调;他开启了战后美国的民权改革之门……    
    然而,国内外种种令人头疼的现实问题却使得杜鲁门如陷泥淖,寸步难行。在国内,他颁布的一系列“公平施政”措施虽然取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