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说清朝十二后妃:接近权力巅峰的女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正说清朝十二后妃:接近权力巅峰的女人- 第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月二十八日康熙就在一次上谕中斥责“八阿哥到处妄博虚名”,德妃真的很为十四阿哥担心,惟恐他会受到八阿哥的牵连。    
    德妃最担心的事情在九月二十九日发生了:那一天康熙把众皇子召集到乾清宫,指责八阿哥胤参与“谋害胤”,并下令将胤锁拿。    
    八阿哥的确有谋为皇储之意,但绝无“谋害胤”之心,实在是受了大阿哥的连累。    
    大阿哥既推荐八阿哥,又试图置胤于死地,胤同大阿哥的关系又怎能说得清呢?康熙已经把他看作是大阿哥的一党!当然,胤也有自己的难言之隐,他的确不知道大阿哥暗中咒魇皇太子的伎俩。    
    连德妃这样局外人都看得很清楚,但康熙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本来这事闹到把胤锁拿,也就告一段落了。    
    在康熙龙颜大怒的情况下,偏偏九阿哥胤又撺掇一向被父皇偏爱的十四阿哥给八哥讲情。    
    不知轻重的十四阿哥便对怒气未消的父亲说道:“八阿哥无此心,臣等愿保之。    
    ”这下可捅了马蜂窝,正在气头上的康熙勃然大怒,厉声斥责道:“你们两个要指望他做了皇太子,日后登极封你们做亲王么?”十四阿哥对天发誓的做法,无异于火上浇油,震怒中的康熙竟抽出“佩刀欲诛胤,皇五子胤祺等跪抱劝止,诸皇子叩首恳求,上怒少解。    
    命诸皇子挞胤”……德妃很理解康熙心中的苦闷,他是位慈父,同时又是握有生杀大权的君主,一旦慈父的角色同君主的权威发生冲突的时候,即使对于最喜欢的儿子——无论是培养了30多年的皇储胤,还是从一出生就受到偏爱的十四阿哥,都会做出不近人情的处置。    
    在家与国连为一体的皇家,慈父的心怀与君主的威严在各自显示着自身的力量,而最终败下阵的自然是慈父的心怀。    
    德妃的两个儿子都在无意中冒犯了皇帝:四阿哥还被关押,十四阿哥又受到责打,母亲的心在颤抖,无能为力的德妃只能祈祷上苍保佑自己的儿子渡过眼前的险境。


康熙德妃乌雅氏议储风波

    自从太子胤被废,为谋得皇储的几个儿子就拉开了阵势。    
    虽然康熙从未向德妃透露过对于立储的想法,但德妃心里明白,无论是八阿哥,还是大阿哥,康熙都没看得上。    
    为了解决被困扰了一个多月的国本问题,康熙决定四十七年十一月十四日在畅春园召集满汉大臣举行议储会议,令诸臣“于诸阿哥中举奏一人”,并明确表示:除因咒魇胤被幽禁的胤外,“众以谁属,朕即从之”。    
    德妃无从猜测康熙召开议储会议的目的,但在此次议储会议上,竟然出现满汉大臣一致推举八阿哥为皇储的局面,这样一种“所举皆同”的结果,的确在皇帝的预料之外。    
    尽管康熙也知道“八阿哥心性好,不务矜夸”“诸臣称奏其贤”,但当内侍把满汉大臣俱书写的“八阿哥”三字的纸张交到皇帝的手里后,康熙便传谕与会者:“立皇太子之事关系甚大,尔等各宜尽心详议。    
    八阿哥未尝更事,近又罹罪,且其母家亦甚微贱,尔等其再思之!”由于诸大臣不敢再议,康熙又传谕道:“今日已晚,尔等且退,明日早来,面有谕旨。    
    ”上述记载均摘自康熙朝实录,而康熙朝实录是雍正即位后纂修的,在档案材料的选择上,必然要尽量采用诋毁政敌的内容。    
    即使如此,对八阿哥得到一致推举也无法抹杀。    
    康熙不仅不肯兑现“众以谁属,朕即从之”,反而对满汉大臣一致推举八阿哥心生疑虑,怀疑必然有人幕后操纵。    
    在康熙看来既是皇帝岳父又是舅父的佟国维,就是一致拥立胤的幕后指挥。    
    康熙认为佟国维不该“于诸王阿哥中结为党羽”,应“一体看视,不有所依附而陷害其余”,可结果却是“欲结恩于胤,为日后恣肆专行之计”。    
    为此康熙斥责佟国维“与胤为党,老年康熙像言欲立胤为皇太子,殊属可恨!”议储会议不仅未能议出皇储,反而引起追查幕后操纵者的风波,富察氏家族的马齐虽然得免一死,却也遭到囚禁,其弟马武、李荣保等均被革职,同马齐关系密切的户部尚书王鸿绪也被革职。    
    一连串的突发变故已经把德妃抛进了迷宫……一直到一月十五日,德妃才明白康熙召开议储会议的真正目的实际是为胤的废而复立制造舆论,太子被废所造成的储位之争已经令康熙不胜其烦,再立一个太子也不是那么容易,由此而引起的骨肉相残更是他必须考虑到的,仓促之中对胤废而复立,以解决诸王觊觎储位的问题。    
    为此康熙特意提到祖母太皇太后、提到胤被咒魇的丧失本性,其谕旨曰:“太皇太后在日,爱朕殊深,升遐以后,朕常形梦寐……近日有皇太子事,梦中见太皇太后颜色殊不乐,但隔远默坐,与平时不同。    
    皇后亦以皇太子被冤见梦。    
    且执皇太子之日,天色忽昏……皇太子前因魇魅以致本性泊没耳,因召左右,加意调治,今以痊矣……况所感心疾,已有渐愈之象……朕之福也,亦诸臣之福也。    
    ”胤的废而复立只是个时间的问题,但德妃的生活是否能恢复到皇太子被废之前呢?德妃的女婿是康熙舅舅佟国维的孙子舜安颜,在皇太子被废后由于舅舅流露出处死胤之意,而受到皇帝的严厉申斥:“朕拘执皇太子时并无他意,殊不知舅舅肆出大言……一闻舅舅所奏之言,众皆恐惧……今众人之心既如此忧虑不安,朕躬及皇太子、三阿哥、四阿哥、五阿哥、七阿哥父子六人亦必至于志意不舒……心中宽顺者惟大阿哥、八阿哥耳”。    
    不仅佟国维受到斥责,就连佟国维的侄子鄂伦岱(其父佟国纲在乌兰布通之战中阵亡)、孙子舜安颜都受到申斥,舜安颜还被革去额驸的称号。    
    虽说康熙第九女和硕温宪公主已经在几年前去世,但舜安颜并未娶妻,从名分上还是皇家的女婿!在废立风波中惟一没受到太大波及的就是四阿哥胤。    
    胤在胤被废黜的囚禁期间负责看管,虽然大阿哥咒魇皇太子给四阿哥带来了不小的麻烦,但很快就证明胤是无辜的。    
    由于胤对废太子在看管中多有关照,从而给皇帝留下“惟四阿哥性量过人,深知大义”的印象。    
    因而当康熙决定对胤废而复立的时候,胤受到父皇的褒奖。    
    对德妃来说在经历太子废立风波后,最大的安慰莫过于此了。


康熙德妃乌雅氏不立太子

    伴随着康熙四十八年三月初十胤的废而复立,诸王对储位的觊觎得到了遏制,德妃的生活似乎又恢复了从前。    
    但好景不长,到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九月三十日皇太子胤再次被废。    
    像康熙这样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为何在择立皇储的问题上竟如此的出尔反尔?除了胤性格暴烈、驭下寡恩等弱点外,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高度发展的皇权已经不能容忍储权的存在。    
    自从康熙第二次废太子直至去世,在长达10年的时间里,他再也不曾择立太子。    
    尽管德妃已经感到皇帝的身体已经虚弱到难以掩饰的地步——“羸瘦已甚”、“步履尚难”、“心悸不安”、右手因病“不能写字,用左手执笔批本”、“写字手亦渐颤”,但年逾花甲的康熙依然置群臣的吁请于不顾,坚持不立太子。    
    康熙非常清楚,作为皇位继承人的皇太子就是未来的皇帝,相当一部分大臣为了日后的荣华富贵要奔走皇太子门下,形成一个同皇权几乎平行的储权。    
    对于像康熙这样一位“凡事皆在朕裁夺”的君主来说,绝不会容忍储权的存在,用康熙的话来说就是“天无二日,民无二王”,“天下大事当统于一”。    
    康熙不立太子的做法遏制了储权,但却激化了储位之争,以至康熙都不得不时时提防“兴兵构难,逼朕逊位”一类宫廷政变的发生。    
    这位临御已近60年的皇帝甚至想到自己临终前诸子“执刃争夺”的情景——弥留之际的老皇帝在乾清宫内孤苦无依,剑拔弩张的众皇子在乾清宫外骨肉相残……尽管康熙已经预感到在自己身后对皇位的争夺将非常激烈,但为了独尊的皇权,他绝不会让储权死灰复燃。    
    而储位久空的现实则导致储位之争愈发激烈,凭着母亲的直觉,乌雅氏感到自己的两个儿子都身陷其中。    
    在经历太子废立的风波后,四阿哥被晋封为雍亲王,尽管同时被封为亲王的还有三阿哥、五阿哥,但他们均非追逐权力之辈。    
    四阿哥虽然小的时候有些喜怒不定,但成年后已经修炼得含而不露了,但德妃还是能感觉到他内心深处对储位的迷恋。    
    而且四阿哥的聪明之处即在于不是明争而是暗夺,用最隐蔽的方式加入竞争着的行列,在暗处窥测情况,探听虚实,积蓄力量,以求一逞。    
    四阿哥很清楚,处在像康熙这样有着天纵之才的君父之下,“不露其长,恐其见弃,过露其长,恐其见疑”,在“皇上前毫无所疵”;对于“诸王阿哥,俱当以大度包容,使有才者不为忌,无才者以为靠”,四阿哥一直在暗中活动。    
    在皇太子第一次被废之后,最热衷储位的是八阿哥胤,但因受到康熙的斥责而落得竹篮打水一场空。    
    而在太子第二次被废后,胤及其支持者九阿哥胤等都成为十四阿哥的支持者,胤曾由衷地称赞比自己小五岁的弟弟:“胤才德双全,我弟兄内皆不如,将来必大贵。”本来就有建功立业抱负的胤,在两位异母兄长的拥戴下,又怎能摆脱储位的诱惑?十四阿哥也明显地置身于储位竞争者的行列,每念及此德妃都要替小儿子捏一把汗!而准噶尔部首领策妄阿拉布坦在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对西藏的入侵及对拉藏汗的袭杀,也的确为十四阿哥提供了一次展示才干的机会。    
    康熙特任命十四阿哥为抚远大将军,率领军队讨伐策妄阿拉布坦。    
    康熙在谕令中明确提出“十四阿哥既授为抚远大将军统兵前去,其蠹用正黄旗之蠹”。    
    正黄旗是皇帝自将的上三旗之一,允许十四阿哥使用“正黄旗之蠹”,就是对抚远大将军代天子出征身份的肯定。    
    在储位已经空缺将近七年的情况下,这样一种任命自然会引起同储位有关的种种猜测。    
    胤在得知这一任命后对亲信分析道:“十四爷现今出兵,皇上看得很重,将来皇太子一定是他的。”而十四阿哥在到达西宁后,有一个算命的瞎子给他算命,说十四阿哥“文武当权,贵不可言,将来定有九五之尊的运气。”十四阿哥本人自然也会意识到“皇太子这个差使,想来是我的”。    
    就连四阿哥的亲信在得悉这一任命后,都开始为主子考虑退路——为属下谋求台湾道的空缺,以便“替主子屯聚训练,亦可为将来之退计”。    
    面对十四阿哥这一不寻常的任命,德妃却兴奋不起来,即使十四阿哥建功军前,即使皇帝真的有立储十四阿哥之意,皇太子也不是好当的!废太子就是前车之鉴。    
    胤、胤且不必说,就是一母同胞的四阿哥胤也够胤应付的。    
    皇储毕竟只有一个……德妃时时刻刻都在为两个儿子担心。


康熙德妃乌雅氏储位疑影

    康熙本来是位慈父,但一涉及到立储就变得非常的挑剔,由于他坚持“以朕心为心者”作为择立皇储的条件,结果是对哪个儿子都不那么满意。    
    大权独揽已经成为他一切行为的出发点与归宿,只要他在世一天就要控制一天。    
    即使十四阿哥在平定西陲返回北京后,康熙又令他去坐镇西宁,以至九阿哥都颇为失望地说“皇父明是不要十四阿哥成功,恐怕成功后难于安顿他”,所谓“难于安顿”就是不想把皇太子的位置赏给胤。    
    康熙心目中的继承人到底是谁?这不仅对于德妃,对于所有人都是一个谜。    
    而孙子弘历的出现愈发使得皇储人选变得扑朔迷离。    
    弘历是雍亲王第四子,康熙五十年八月十三(1711年9月25日)生于雍亲王府。    
    弘历的母亲钮祜禄氏是王府的格格(类似宫女),连个侧福晋的名分也没有,可弘历从小就聪明异常,四阿哥着实喜欢这个儿子。    
    据说在弘历出生后,雍亲王胤曾找人看过弘历的生辰八字(辛卯、丁酉、庚午、丙子),得出的结论是:“此命富贵天然……聪明秀气出众,为人仁孝,学必文武精微……运交十六岁,谓之得运,该当身健,诸事顺心,志向更佳。    
    命中看得妻星最贤最能,子息极多,寿元高厚……”实际上弘历的命运并不取决于生辰八字,而是取决于他的祖父康熙的态度。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年三月,12岁的弘历,第一次见到69岁的祖父,由于弘历聪睿过人,不仅读书多,而且过目不忘,康熙决定把弘历留在身边。    
    康熙有几十个孙子,但只有弘历如此赢得祖父的垂爱。    
    一个多月后,弘历跟随祖父去避暑山庄,在和祖父一起飞马涉猎时,康熙射中一只熊,令弘历再补射一枪,不料弘历刚上马,被射中的熊竟然就扑了上来拼死一搏,康熙不顾个人安危立即再开一枪,把熊击毙。    
    事后,康熙还对弘历的祖母德妃提起此事,说这个孙子将来肯定比自己的福气还大。    
    正是由于康熙的格外喜爱,才改变了弘历一生的命运。    
    如果弘历未被祖父发现并留在身边,康熙之后的历史究竟会怎样演变的确难以预料。    
    弘历被留在康熙的身边,也许就是个信号?表明老皇帝很想把皇位传给孙子弘历,如果皇帝真的这样考虑,就会影响到四阿哥,总不能越过四阿哥直接把皇位传给孙子……这只是德妃心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