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净空法师__第1601-1800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净空法师__第1601-1800集- 第10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能在某一个阶段,它是阶段性的,好像满有道理;超越这个阶段,它就讲不通。不像佛法,佛法跟你讲的这些道理,永恒的,那叫真理。无论在哪个法界,无论在哪一尊佛的刹土,永远不会变,正确的,所以叫正知正见,所以称之为佛佛道同。今佛跟古佛,此佛跟他方佛,所证、所说完全相同,绝对没有两样,所以说佛佛道同,就这个意思。他怎么知道?佛讲得好,这个知是真知,是你自己本来有的,只是你现前迷失了;迷失不是真的失掉,只要你把迷放下,你的智慧德相就现前,就这么个道理。
  我们要多想一想,是很难,但是还是可以体会得到。你要能体会到,你要能信,最重要是你要能信,你能够理解,你能信,怎么样?赶紧放下,没有别的,放下就是。经论上说,祖师大德告诉我们,你能把烦恼习气,就是妄想分别执著,放下一分,不要多,你自性里面的智慧就透一分,你放下两分就透两分。为什么有人智慧高很聪明,有人很愚痴?愚痴就是烦恼重。智慧高的、悟性高的,没有别的,烦恼轻。烦恼轻是什么?他对於一切人事物不在乎,那就是放下,不那么执著,不是斤斤计较。斤斤计较的人没有智慧,大而化之的人,智慧就比他高多了,不执著。得来,没有什么欢喜;丢掉,决不会心痛。永远保持你心地的清净、平等,这生智慧不生烦恼。
  你接触佛法,这是缘,有缘接触佛法,一接触你就能通达。尤其祖师帮我们这个忙,帮忙就是给我们加一点注解,怕这个经的意思我们不能体会,我们这一看祖师注解就能看得懂,就能明了。你能够明了之后,你就放得更多;放得更多,你智慧就又增长。看破是智慧,看破帮助放下,放下又帮助看破。看破放下,放下看破,如是辗转,相辅相成。从初发心一直到如来地,用什么方法?就是这个办法。这办法好,所以我非常感激章嘉大师,头一天见面,他就把这个方法告诉我,只要依教奉行,决定有效果。
  我这五十年来,时时刻刻记住他老人家的教诲,认真努力奉行,所以才有这一点成就。愈是到晚年,对这个事情,诸法实相,愈来愈清楚,愈来愈不在乎。我们一般人讲,放得很彻底。得什么好处?得大自在。身心没有罣碍,没有忧虑,没有烦恼,没有得失。对人、对事、对物,小环境、大环境,愈来愈清楚,愈来愈明了,知一切众生行。我们自己才知道如何去随顺,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如果一无所知,你怎么恒顺法?知道就好随顺。好,现在时间到了,今天我们就学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六四三卷)  2006/10/2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643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贤首品第十二」,十地位第六段,有两首半的偈子,我们先将经文念一遍:
  【若知一切众生行。则能成就诸群生。若能成就诸群生。则得善摄众生智。若得善摄众生智。则能成就四摄法。若能成就四摄法。则与众生无限利。若与众生无限利。则具最胜智方便。】
  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给我们的提示是「六二颂半,明七地」,七地是远行地;「谓初一」,就是前面的四句,「明有中殊胜行;后一颂半,明空中方便智,准释可知」。这两首半的偈颂不难懂,清凉为我们提示提得很好,前一首是有中,后面一首半是空中,空有不二。
  先看前面这一首,『若知一切众生行』,这一句是第六现前地所证得的大智行,六地菩萨开慧了,智慧大开,所以他能知一切众生所有一切的活动,我们常讲的理事因果千变万化,他都能够通达明了。远行地有这样的智慧,所以他『能成就诸群生』。诸群生是讲十法界依正庄严,生就是众生,群是讲众生无量无边。我们现在科学所分的,动物、植物、矿物;佛法里面分两大类,有情世间、器世间。有情世间就是动物,器世间包括植物与矿物跟大自然现象,诸群生全都包括了。由此可知,如果没有智慧就不能成就众生,要想成就众生,不能不求智慧。
  智慧,佛给我们说是本有的。成就众生,当然先要讲成就自己;自己不成就,怎么能成就众生?成就自己,就我们凡夫位上来说,有次第。孔子当年教学,他分四科,四科是次第。第一个「德行」。没有德行,换句话说,不会做人。人都做不好,还能有什么成就?头一条是德行。第二条「言语」。言语很重要,古大德常说「口为祸福之门」,所谓「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古人对言语这样的重视不是没有道理。所以古圣先王教人「谨言慎行」,说话要很谨慎,行为要很慎重,这是大德。
  然后才讲「政事」,这个政事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技术、技能,你有一技之长,你这一生可以谋取生活,也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工作。古人重视真实的学问,现在人讲的是职业教育,你学哪个行业,你将来在哪个行业里面工作,使你自己的物质生活能解决。然后你这物质生活很丰裕、很丰富了,再可以学一点「文学」,文学属於精神生活。可见得物质生活在前面,精神生活在后面,先有物质生活,而后再谈精神生活。这就是所谓「民以食为天」,一个人在世间最重要的是衣食,能吃得饱,能穿得暖,这是基本的要求。
  孔夫子确实多才多艺,你看他有三千弟子,各行各业都有,他怎样指导?我们要问,夫子是不是各行各业都通?他是知道很多,但是如果说各行各业都通,恐怕夫子也做不到。他怎么指导?指导的是原则、是原理,原理原则那就是智慧。无论从事哪一个行业,最重要是什么?德行、言语重要。有德行,能够谨言慎行,无论从事哪个行业,相信都能够做得好。
  释迦牟尼佛教学也不例外,你看他教菩萨。菩萨不是神仙,这个诸位要搞清楚,菩萨是学生。佛是老师,菩萨是学生,阿罗汉也是学生,这都是古印度梵语的音译。菩萨的意思是觉悟,阿罗汉的意思叫无学,是一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修学圆满,就好比说小学,小学毕业了,这称阿罗汉:中学毕业了,叫做菩萨;大学毕业了,就叫做佛。由此可知,佛教的三个术语,实在讲是三个阶段学习,你在哪个阶段,这个我们要懂。你要是懂得之后,你就知道佛法确实不是宗教,它是教育。
  佛教菩萨,第一个要发心,我们中国人讲的立志,佛门讲发心。发什么心?现在的话说,为人民服务。佛讲的范围比人民大,在六道十法界,人道是其中的一道,佛教学生要为一切众生服务。一切众生,这就是六道十法界全部都包括,范围大!是真的,不是假的。这一句话就是四弘誓愿里面所说的「众生无边誓愿度」,那个「度」就是服务的意思,用现在的话就是服务。众生无量无边,我要立个誓愿为他们服务,要发这么大的心,这是菩提心,能够舍己为人,把众生摆在第一,我在第二。佛就是这样带头做给我们看,所以学生不能不服。
  你要为别人服务,首先你要具足服务的条件。条件头一个还是德行,跟孔老夫子没有两样。德行说的什么?烦恼无尽誓愿断。烦恼习气是德行之贼,是从迷惑颠倒里面所生的,完全违背了性德,所以佛头一个要求学生要断烦恼。烦恼断了,你才真正具备为众生服务的头一个条件,德行。你真为众生做好事,你不会害众生,你会爱一切众生,你不会怨恨。工作再烦再重,你也不会感到厌倦,就如同慈母为她的儿女服务一样,任劳任怨,欢欢喜喜,不眠不休的去工作。那是什么?德行,天性。所以佛要求你断烦恼,要求你断习气。
  佛教初学,《十善业道》里头讲的,这是初学,十桩事情,这十善业。我们现在一般迷惑颠倒的众生,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跟这个恰恰相反,这迷了,迷失了自性。十善业是自性性德自然的流露,你要是觉悟了,你也自自然然的跟佛讲的十善圆满相应,一丝毫欠缺都没有。所以十善不是释迦牟尼佛发明的,不是释迦牟尼佛制定的,这你要知道,你本来就是这样的。现在为什么违背性德?这就像中国《三字经》里面所说的「性相近,习相远」,我们要讲我们的本性性德跟一切诸佛如来没有两样,所以叫相近。诸佛如来起心动念没有丝毫不善,没有丝毫染污,确实是纯净纯善。我们想想实在是非常惭愧。为什么佛没有丝毫的不善,没有丝毫染污?佛觉了诸法真相!
  诸法真相是什么?《华严》前面也说了,后面还会常说,诸法实相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这一个生命共同体,一般人很不好懂,实在讲也不难懂。我们要比喻,我常常用我们的身体做比喻,这个亲切,大家好懂。我们这一个身,你看身在外面有眼耳鼻舌,身体,有头、有手、有足,里面有五脏六腑,许多不同的器官组成这个身体,这个身体就是所有一切器官的生命共同体,这个你好懂。任何一个器官都不能够离开这个共同体而独立的存在,不可能,不可能独立存在。我们想想,眼睛关不关心耳朵?耳朵关不关心鼻子?关心,一个生命共同体,不会打架,决定和睦相处,你这个人才能活得下去。如果你的器官都打架、都不合作,这个人就要死了,活不成了。这个道理大家懂。
  阿罗汉、菩萨、佛觉悟了,明白了,整个宇宙里面所有一切众生就像我们身体各个器官一样。整个宇宙是我们的身体,叫做法身。你看大乘教里头常讲「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宇宙是我们的法身。宇宙里面每个众生,众生就是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与我们有没有关系?有关系,就是自己。所以你爱自己,你就会爱一切众生。像身体一样,眼睛,眼睛自己爱眼睛,必定爱整个身体每个器官、每个细胞,哪有不爱的道理?哪有不关心的道理?哪有不帮助的道理?这里面没有任何条件。
  所以佛家的慈悲,就是世间人讲的爱,慈悲怎么讲?叫「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无缘,没有条件,没有条件的爱法界虚空界里面一切众生,没有条件。为什么没有条件?同体,同体大悲,我们共同一个生命体。所以整个宇宙,我们现在明白了,有机的,没有一样东西是死的。科学家认为是死的、无机的,在佛法里头找不到;科学家认为无机的,佛法看它还是活活泼泼。为什么?它有法性,法性不生不灭。只要是现相,这个现相是法性变的,它的体就是法性,它怎么会有生死?哪有这个道理!这些理事很深,一般人不容易了解,纵然佛菩萨给我们说,我们读这些大乘经典还是没有办法开悟,就是对於这个事实真相依旧是不了解。这个不了解,不是佛讲得不清楚,是我们自己的根太钝了。
  为什么龙树菩萨一听就懂,惠能大师一听就懂?为什么我们不懂?这就是佛说的,我们的烦恼习气太重了。如果把烦恼习气除掉,我们跟龙树、跟惠能大师的根性没有两样,我们一接触也就通达了。这么一来,你就晓得烦恼习气要不要放下。烦恼习气本来没有!无量智慧德相是本来现成的,不生不灭,佛教我们自己现前证得。这是诸佛菩萨的教诲,他教我们自己去证,你们想想这种教育多殊胜。所以要知道,佛菩萨没有任何一样东西能给人的,所以他自己很谦虚,谦虚是真的不是假的。
  《般若经》上说佛不度众生,众生怎么样成佛的?众生是自觉、自悟、自度,别人帮不上忙。所以诸佛菩萨对众生的恩德是什么?增上缘,就是这些真正的讯息,我们迷住了,一点都不知道,他来告诉我们。告诉我们本来是佛、本来成佛,告诉我们现在这个境界,在六道里头搞轮回,这是作梦,「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这是假的,不是真的。如果你真的晓得这真的是个梦,确实不是真的,你自然就放下,一丝毫罣碍都没有了。
  我在香港,感触很多!三十年前,一九七七年我第一次到香港来讲经,那一年在香港住四个月,香港佛门里面的法师我都去拜访。到这个地方来讲经弘法,所谓拜码头,畅怀法师陪同我,一家一家去拜,所以法师都很熟。今天三分之二不在了,不但年岁比我大的往生了,还有年岁比我小很多的也不在了。想一想三十年一场梦!这些法师所经营的道场,他走了,一样没带走,他的愿望没有人继承,全都落空了。
  所以梦幻泡影在哪里?就在眼前。聪明人看得出来,迷惑的人、迷惑严重的人看不出来,依然是醉生梦死。佛菩萨圣贤的教诲没有别的,把我们在梦中唤醒。真正带得去的是你的德、业,所谓是「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所以你有智慧,你才成就别人。怎么成就法?你看看诸佛如来、祖师大德,你看他怎么做?现身说法,他不是讲给你听,他是做给你看。他对这个世间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一丝毫都不沾染,没有得失的念头。
  你想想,你作梦,梦中得到一大堆的黄金,是不是很高兴?如果你晓得是梦,一下子醒过来,什么也没有。梦中遭遇困难,遭遇重大的损失,一觉醒来,也没有事。所以得是假的,失也是假的,没有得失。而你念头、你的行为邪正、迷悟,这个东西带得走。你现在迷,死了之后还是迷,在六道里投胎还是迷。如果你要是觉悟了,不干了,过去生生世世在六道里头打滚,现在不想干了,不再干这个,这傻事情,苦不堪言,现在要求生净土,一心一意把阿弥陀佛摆在心上。
  念佛念了不少年,不灵,阿弥陀佛那边丝毫的讯息都没有。於是念久了,怀疑了,到底有没有阿弥陀佛?到底有没有极乐世界?念佛真能往生吗?往生是真的吗?经上讲的靠得住吗?怀疑了,这叫造业,这个业力会带走的。你这一生有怀疑,来生遇到佛法也不相信,麻烦可就大!不知道什么时候你才再能有一点觉悟,遇到的时候生起一点信心。那个信心还要慢慢增长,增长不是一生一世,多生多世,不断培养你这个信心,不是一桩容易事。
  今天对佛法有坚定信心的人,不是这一世修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