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爸爸的私房故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忙爸爸的私房故事- 第1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此外,社区活动或者慈善活动,在现代的美国孩子的教育系统里,是一项新兴的、很受重视的活动。尤其在美国现代很多大学入学的资格里,虽然没有明文,但却是一个普遍认为很受重视的课外活动。很多家长为了让孩子能申请到好的学校,也会鼓励孩子们利用课余或寒暑假时间,到公益团体或在社区里,参与公益活动或慈善活动。整个教育的精神是人道的,是以人为本的,所以,参与公益活动或慈善活动,也特别受到学校的重视。 
  我们很高兴自己的孩子能够和社区的其他孩子们一块,除了给自己一个练习音乐表演之外,也能够有机会来参与关心他人、关心社会的一些事情,为别人尽自己的一分力量。亚洲演唱会是一个很好的平台,我们希望社区的家长和小朋友们,能够再接再厉,借此学习更多的待人之道。   
  从自我介绍开始   
  人际关系能力从小培养 
  这个单元想谈一谈孩子人际关系能力培养的看法和做法。我们自己很看重这项能力的培养,主要的原因是来自于工作上面的体验。我自己在外企打工这么多年,对人和人之间的互动能力体验最深刻。一般而言,在企业用人的时候,尤其是新员工的选拔,除了专业技能之外,总会把人际关系能力看成是一个面试的重点,看看新人是否能够在群体或团队里顺利地 
  与别人合作。 
  人际关系能力并不是指逢迎拍马的功夫,指的是与人沟通、倾听的能力,关怀别人、协调能力和以大我为重的这些概念。很可惜,在我们的现代教育里,以分数为主的教育制度,间接的是在鼓励孩子自己单打独斗,自己藏私,自己独善其身。好像只要把分数弄上去了就好了。有时候为了排名,最好只有自己是惟一的成绩最好的。但是,进入社会,才真正发现这个世界其实是竞争和合作分不开的“竞合时代”。也就是说,是一边相互竞争,一边相互合作的。这种情形和国家之间既合作又竞争是很类似的。你必须在自己的工作上努力,要设法拔尖,但是要突出的方式并不是要踩在别人肩膀上爬上去;相反的,还得学习如何帮助别人也能爬上那座高墙。我想最好的比喻是团队拓展训练里的爬墙,你不能够是那个一翻墙就撒腿开溜往前冲的人,你必须有能力翻墙,还有能力帮助别的队友翻墙的人。 
  我们很幸运自己的孩子不用像自己过去一样,在成绩排名和同班同学友谊之间为难。但是,我们觉得还是有很多的人际关系能力的培养是必须仰赖家庭教育的补充。举个例子,我们经常和朋友聚会,我们会留意到有的家庭的孩子会在客人到家里来的时候,和客人说话或和客人的孩子一起玩。有的孩子在家里被宠惯了,对客人不理不睬,觉得好像和大人一点关系都没有,自己做自己的事,玩自己的游戏机,吃自己的东西。这样一来,往往将来孩子的社交能力没有跟上,等到他们自己长大成人之后,再重头开始学起,浪费了许多宝贵的教育机会。更何况,长大之后再学习的代价是高昂的,一般对大人的容忍程度会比较低,比较有限。我自己最深刻的体验是中学第一次在寒假打工的时候,中午帮老板接电话。老板妈妈的朋友来电话说要找许太太。我的回答是:“请问找年轻的许太太(老板的老婆)还是老的许太太(老板的妈妈)?”这段对话传到“老的许太太”之后,我往后的工读日子就变得很痛苦,自己每次见到老板的母亲也特别尴尬,不知道如何处理自己的无心之过。 
  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自己很在意孩子在家里和客人接触的机会。很希望他们能在我们的示范和要求下,养成社交的一些好习惯。我们对他们的第一步要求就是从自我介绍开始。由于我们经常会邀请同事、朋友、客户到家里来作客,我们要求恩尼和杰克在每一次客人来家里的时候,一定要和客人打招呼,因为他们也是这个家庭的一分子,也是主人。为了让他们接受,我们夫妻也用同样的态度来对待他们邀请到家里来的同学和朋友。 
  通常,我们会在客人来之前先向他们介绍客人的一些简单背景。提醒他们和客人用英文或中文交谈,尽量不要中英夹杂,避免尴尬。告诉他们如果有别的孩子来,他们要负责照顾,陪小朋友玩。客人到家里之后,即使他们在做作业,也要停下来,到客厅来自我介绍,和客人谈几分钟后再离开。 
  我们很高兴经过几年的练习,他们已经习惯这种与人交往的情形,而且觉得自在。除了基本的自我介绍要求之外,他们有时候也能和客人聊几句,说几个段子。另外,很重要的是,虽然他们每人都熟悉两种乐器,我们从来不会要求他们表演,一来是尊重他们兄弟自己,再有我们也不想强迫客人,让客人觉得我们太卖弄、太刻意。 
  除了在家里之外,有任何社交机会,我们都会带着他们到朋友家里或者其他公众场合去。通常我们会在回家的路上或回到家之后,问他们这样的问题:“你们对自己今天的表现打几分?”“如果再来一次,有什么是你们觉得应该做或不应该做的?”然后我们会把我们的观察告诉他们。除非不得已,我们尽量少批评,多鼓励。孩子需要鼓励,所以,通常我们会告诉他们做得特别得体、特别好的事情是哪些,借此来强化他们的行为认知。 
  我们特别高兴恩尼和杰克在进步之中。尤其恩尼的老师和同学对他的人际关系能力的评价特别好,老师用了“每次他走进教室,就把阳光带给大家”这样的评语,是我们最大的欣慰。   
  敦亲睦邻   
  与人为善是做人最重要的品德 
  我们对孩子“与人为善”的能力特别看重。这种与人互动和人际关系的能力,包含与同辈的孩子们,也包含与长辈们的交流。我自己小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特别喜欢和年纪大的人在一起,常常听老人们说故事,所以长大之后一直觉得和年纪比我大的人交谈时特别自在,但要和同年龄层的人交流,反而不太自在。其实,和年龄大的人在一起时,我就会自动变成 
  一个绝佳的听众,不只听还会问,所以常常获得老人家的喜爱。 
  对恩尼和杰克的教育之中,传统的教育是我们家庭教育很重要的一环。因为学校并不会去教导他们这些。所以我们必须自己添加一些项目。其中有一个做法是让孩子们自己安排时间,挨家挨户去拜访社区的邻居们,去有目的地聊天,回来之后我们会和他们讨论他们和邻居聊天之后的感想。这种活动,我和老婆称之为敦亲睦邻计划。我们的目的是希望他们能透过这样的行动,学习去关心身边的人,例如自己的邻居们。为了让邻居不会觉得唐突,当然事先得先和邻居打招呼,请他们腾出时间来和我们的孩子们聊天。 
  恩尼在这种人际关系上面的能力特别强,有他自己的天份。我们早就从学校老师和同学的反馈中知道。但是小杰克就比较心不在焉,经常会让我们捏一把冷汗。例如他会连已经见过多次的人叫什么名字都叫不出来。所以,敦亲睦邻计划的首要分子就是针对杰克。我们第一次让他单独约邻居里他的好朋友凯文的妈妈吴太太。事先我们和吴太太打过招呼,希望她能配合演这一场戏。 
  杰克回家之后我们问他,“杰克,你自己觉得怎样?” 
  ——“还好。” 
  ——“还好是什么意思?” 
  ——“还好就是还可以。” 
  反正看来快要绕圈子了,索性直接问他,“那你觉得和小白阿姨(吴太太)谈完之后,你觉得她是什么样的人?” 
  ——“她还可以。” 
  ——“什么叫还可以?” 
  ——“就是还不错啊?” 
  ——“好吧,Jack,告诉我小白阿姨叫什么名字?” 
  ——“我不知道。” 
  ——“那你们聊了些什么?” 
  ——“我问她喜欢不喜欢玩游戏卡?” 
  ——“她怎么说?” 
  ——“她说她不喜欢。” 
  ——“然后呢?” 
  ——“我忘记了。” 
  ——“那小白阿姨的娘家是作什么的?” 
  ——“什么是娘家?” 
  ——“娘家就是她爸爸妈妈家,就是我们在高雄的时候去过,她们自己家里有电梯的那里。”老婆提醒他。 
  ——“哦,我没问。” 
  ——“那她有几个兄弟姐妹呢?” 
  ——“好像有好几个吧?” 
  ——“几个?” 
  ——“我不确定。” 
  ——“那小白阿姨和Denny叔叔是什么时候结婚的?他们来上海之前在哪里?” 
  ——“可能是印尼吧?” 
  ——“你告诉小白阿姨你去她们家做什么吗?” 
  ——“我说我妈妈要我来你们家和你聊天。” 
  ——“她怎么说?” 
  ——“她问我想不想跟她聊天。” 
  ——“你怎么回答?” 
  ——“我说我还可以。” 
  ——“什么叫还可以?” 
  ——“就是……就是还好。” 
  ——“你给你自己今天的表现打几分?” 
  ——“不太好吧?” 
  ——“那你自己觉得如果重新再来一次,再做一次,你会有什么不一样的做法?” 
  ——“我可能会先准备一些问题吧?” 
  ——“然后像记者那样访问她?” 
  ——“嗯。” 
  ——“可以不用纸写下来只记在脑子里吗?” 
  ——“应该可以。” 
  ——“你走之前跟小白阿姨说再见了吗?” 
  ——“说了。” 
  ——“你自己还有什么想说的吗?” 
  ——“嗯,我们什么时候吃饭?”   
  下岗的恐惧   
  让孩子了解家庭和父母的困惑与压力 
  这年头在企业打工的白领,大概已经没有人不会有失业和下岗的顾虑和恐惧。有的差别应该只是对这种顾虑的处理和准备的不同罢了。 
  尤其是我们这些在外企当“佣兵”的外派人员,不是把竞争对手砍了,就得随时准备被 
  砍。在就业市场或公司里,不是往上爬,就是往外走,下岗的顾虑和压力是无时不在的。至少对我来说,从1994年回到大陆做事到现在,这些压力从来没有消失过的。只能战战兢兢,像从前英特尔老板说的十倍速的竞争社会,人人都有点歇斯底里。 
  在工作的将近二十年里,虽然我只换了四个公司,但几乎在每一个阶段,这种不安全感都和最好的朋友一样,永远伴随着我。这种压力往好的地方想,就是一种追求卓越的动力,但是对家人来说,他们肯定也会受到影响。但是,像这样的问题,这种忧虑,我们有没有必要,该不该让自己的孩子知道呢?我们的决定是,应该真实地让孩子们从几个角度来了解这个大人的问题。因为,将来他们长大之后,这些事情,一样会发生在他们身上。所以,我们准备和他们谈我们所面对的大环境,工作的可能变局及万一发生后对家庭的影响等等。 
  小孩毕竟是会长大的,他们早晚会知道,这个世界不是永远动画片般的完美。我们不可能有永远的幸运,而他们应该有知的权利。孩子们虽然还都是小学生,在家里,我们从小就一直是以成年人的方式来对待他们。家里有重要的事情,我们肯定会对他们说明原由,并且争取他们的支持。即使只是像换工作这种事。 
  例如前阵子因为工作的需要,我们必须得决定全家继续留在上海,让我一个人北京、上海两地跑,还是全家离开住了六年的上海,一起搬到北京。他们沉默了很久之后,带点伤心地说他们会很怀念他们在上海的好朋友。我半开玩笑地说:“你们还有我啊?我不是你们最好的朋友吗?”停了几分钟后他们困惑地回答我说:“不是,你是老爸!”我半天之后才弄明白原来老爸在他们心目中的级别是和朋友不同的,是比较高的。老爸不一定就像他们经常带在身边的“游戏王”(Yugioh)里最高功力,可以像核弹威力一样立刻结束游戏战斗的“大邪神”卡,但至少也是“青眼白龙”什么的。怎么就把自己降级了。 
  我和老婆在和他们谈论“下岗”这个话题时,归纳出两个结果让他们知道:哪些是可能变的,哪些是不会变的。家人还是永远会在一起,这是不会变的。我们会继续支持他们,让他们在英文教育系统受教育,这也是不变的。变的只有可能是地点,和他们在一起的时间多少。我告诉他们老外最常讲的一句话:家,就是家人在一起的时候。是一种心里的相互联系的状态,而不是地点和物理上的一栋屋子。只要我们在一起,那里就是家。 
  这个话题我们陆陆续续聊过几次。我另外的用意,也是想让他们知道生活上的不易。我们家的孩子,从来都是非常俭朴的,例如,他们只用废弃白纸的背面来画漫画。他们也穿我们家朋友孩子长大穿不了的衣服。而杰克穿哥哥恩尼的衣服,他也不会觉得怎样。他们相信,别人更注意的是他们衣服以外的东西。此外,有了工作上这种压力,他们也才会珍惜让他们上课的福报。所以,有一次恩尼还很好意地告诉我,他们学校的清洁工有缺。我告诉他,我比较喜欢去“煎汉堡包”(老外经常用在形容失业下岗的术语)。 
  和他们聊过这个话题的最大收获是,他们会关心我在工作上的情况。每次出差回来或是在我们父子间的电话聊天里,他们第一句话常常就是:“Dad,How’s your work?” 
  我记得2000年,我“四十大寿”的生日那天,除了老婆精心设计的惊喜晚会之外,最贴心的礼物算是恩尼和杰克送我的一副相框。里面有他们可爱的照片和他们手写的歪七扭八的祝福与感言。他们每人各写了十条感言,总结就是说,感谢老爸像牛一样地辛勤工作,才可以让他们念书,可以学习很多新鲜玩意,可以经常出国旅游,可以全家快乐地生活在一起。这大概就是所谓的惜福吧。 
  我从来没想到,原来下岗的恐惧,也可以产生化学反应,转变成全家人凝聚的力量。   
  手机游戏梦工厂   
  千万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