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界圆觉学+太虚大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法界圆觉学+太虚大师- 第8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非剎土句,阿■句非阿■句,水句非水句,弓句非弓句,實句非實句,數句非數句,
數句非數句,明句非明句,虛空句非虛空句,雲句非雲句,工巧伎術明處句非工巧伎
術明處句,風句非風句,地句非地句,心句非心句,施設句非施設句,自性句非自性
句,陰句非陰句,眾生句非眾生句,慧句非慧句,涅槃句非涅槃句,爾燄句非爾燄句
,外道句非外道句,荒亂句非荒亂句,幻句非幻句,夢句非夢句,燄句非燄句,像句
非像句,輪句非輪句,犍闥婆句非犍闥婆句,天句非天句,飲食句非飲食句,淫欲句
非淫欲句,見句非見句,波羅密句非波羅密句,戒句非戒句,日月星宿句非日月星宿
句,諦句非諦句,果句非果句,滅起句非滅起句,治句非治句,相句非相句,支句非
支句,巧明處句非巧明處句,禪句非禪句,迷句非迷句,現句非現句,護句非護句,
族句非族句,仙句非仙句,王句非王句,攝受句非攝受句,寶句非寶句,記句非記句

,一闡提句非一闡提句,女男不男句非女男不男句,味句非味句,事句非事句,身句
非身句,覺句非覺句,動句非動句,根句非根句,有為句非有為句,無為句非無為句
,因果句非因果句,色究竟句非色究竟句,節句非節句,叢樹葛藤句非叢樹葛藤句,
雜句非雜句,說句非說句,毗尼句非毗尼句,比丘句非比丘句,處句非處句,字句非
字句。大慧!是百八句,先佛所說,汝及諸菩薩摩訶薩,應當修學』。
此通舉大慧所問句義而一一破除之,表得原問皆從對待分別而來,故不離語言
,不離名相,澈底掀翻,皆云非也。第一句應作生句非生句;句法係倒裝也。破除
句義,正是破除妄見,顯露真實。如吾人隨講青字,須遍舉一切世間黃、赤、白、
黑之非青者而反顯之,所以一切名義皆有反現而無自性。亦復明得一切名相皆如空
中鳥跡,不可指捉,說之曰此,即非是此,假名為此耳。如金剛經所說:某法者、
非某法,是名某法;可互印也。此百八句,宋譯文缺四句,而魏唐兩譯皆百六句,
亦缺兩句。必須三本對照,庶成百八之數。顧統讀三譯,及以原問牒答,亦復前後

略殊,錯綜變動,故不能如言而取也。首不生句生句,明不生句從生句立,離生即
無不生。夫相對而立之句,句皆非相,餘亦如之。各各相既已在前文略講,此亦不
為再敘,唯內有重眩龜稻洌瑧鲃e解:如第二常句無常句,與第十一常句非常句,
前者之常為不變不滅義,後者之常作恆字解,為變而不滅義。又第三之相句無相句
,與第廿八句及第七十三之相句非相句,前者之相為法相之相,中者之相為標相之
相,後者之相為相狀之相。又第六句自性句離自性句,與第四十八句自性句非自性
句,前者係眾緣和合無自性可得之自性,後者為諸法在施設上名詮自相謂之自性。
又第卅七、卅八相連之兩數句非數句,前者為數量之義,後者讀為入聲,為累次續
續之義。又成句非成句之成字,他譯作相應。所有句非所有句,作無影。三輪、即
佛化世之身、語、意三輪。有品非有品,即有句無句。滅起、即還滅生滅義。餘均 
可解。以上明百八皆非,了達言文即非言文,從世間名相種種假立,種種分別,實
則了無一名一相可得,而一一皆是佛智無邊大妙用,為覺解迷執,開導凡外,利樂
 
眾生,令眾生增長善根,破除惡見,通達於諸法平等實相。斯乃佛之自心現量第一
義境界,亦為十方三世諸佛所自證利他,故答百八句後,復眨Т蠡郏嬉越衿濋_示
,亦先佛所開示,不但大慧應修學,即諸大菩薩亦當修學。此空一切妄、顯一切真
之無上甚深法門也。

乙二  辨境行果以成一切法唯識
丙一  彰唯識境
丁一  依識明相
戊一  諸識生滅門
己一  大慧問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諸識有幾種生住滅』?
此下即第二大科中之初彰唯識境一一從古德所判四十一門之第一『諸識生滅門
』為始。前科明一切法,若境、若行、若果皆是唯識,故於此科辨境以成唯識,辨

行以成唯識,辨果以成唯識。初彰唯識境又分二:初、依識明相,二、破執顯性。
今初:所謂依能變之識,明所變之一切法相,則唯識所現境界,彰顯透露。由明一
切法唯識相而即顯相之真實性。所謂諸法相性,而諸法相性即俗真二諦,是故一切
法不出乎真俗二諦,即是不出乎唯識性相。相俗、性真,一假立,一實際,由如實
際而假立也。如唯識論云:『由假說我法,有種種相轉,彼依識所變,此能變唯三
:謂異熟、思量、及了別境識』。亦依能變識明所變之法相也。
前科所明,大慧以百八問之總括世出世間諸法名相,請解於佛,佛總許之,旋
總非之,以顯一切法離言說相之真如,空卻計執,了達如幻,一一皆是識之所變。
此大慧乃繼續而問諸識,及諸識各有幾種生住滅也。眾生無始以來,生死流轉中能
染能淨,有迷有悟,皆諸識之緣起。不明諸識之生滅,焉得還滅之功用?即依能變
之識,明所變之相,而了知諸識之生、住、滅;此四十一門之第一『諸識生滅門』
之所以建立也。生、住、滅者,即世間之有為相也。諸經論有說四種:生、住、異

、滅。或說三種:生、住、滅,及生、異、滅。或只說二種者,廣略均無不可。蓋
生者,仗因托緣而得生起者謂之生。住者、依緣起時暫有住持之功用者謂之住。異
者、緣生暫住而剎那變異謂之異。滅者、剛從緣起而即剎那分散息滅謂之滅。明得
諸識所變現之諸法虛幻差別相,實即剎那生滅相,皆仗因托緣而生起,暫生即滅也
。此經所說為三,與他之說四、說二,意義無所增減。
己二  如來答
庚一  答生滅
『佛告大慧:諸識有二種生住滅,非思量所知。諸識有二種生,謂流注生及相生
。有二種住,謂流注住及相住。有二種滅,謂流注滅及相滅』。
此下佛答所問,且分七段,今初答生滅。流注及相,諸家所解不易明瞭,今以
唯識論等流、異熟二義釋之:所謂流注生住滅者,即等流生住滅;相生住滅者,即
異熟生住滅是也。流注,魏、唐二譯均作相續,即連續不斷意,相、相狀也,有顯

了生滅之相狀可得意。諸識者,即八識心王及心所等。至於淨第八曰菴摩羅識,乃
佛所自證湛然恆如之真常淨識。八識各有種子現行展轉相生,種子在第八識內而不
現起時,亦自生滅相續,而為前七所無。所謂流注生住滅即等流生住滅者,等、均
等也,流、流注也。一切法各由自類種起自類現,均等流注而不斷之生滅,如依八
識種子起八識之現行,前七識之種子起前七之現行,何法之種子即起何法之現行,
乃至一切法無論何類種子皆各起何類之現行,種現、因果相續生滅,所謂等流因果
生住滅也。相生住滅即異熟生住滅者,異、不同也,熟、成熟也。隨業招感所成熟
之果報,有三異義:一、異時而熟,此時造因,後時感果,例如春季下種,秋後收
成。二、變異而熟,言所造業集眾因緣,成熟之際與初不同。三、異類而熟,所造
業因或善或惡,所得之果唯是無記。而此第三之說,最為重要。因中善惡,所招感
之果是無記,所以因為異熟因,果亦為異熟果,而謂之異熟因果生滅也。此二種生
滅,須得無分別智之菩薩乃至於佛之自覺拢牵四芰酥渚烤梗鵀槲醋C真如之

菩薩及二乘,語言卜度所不能至也。
復次、等流因果生滅一一即流注生滅一一者,遍諸識法一一即五、六、七、八
識,即一切法。在阿賴耶中,具含有漏、無漏之一切種子,無漏種藏即如來藏,亦
名佛性,亦名如來法身。但眼識種子只起眼識現行,他識亦然;所謂此法種必起此
法現,不起他法。當起即滅,滅下又為種子;種子生種子,種子生現行,現行生種
子,如此轉轉生滅,剎那相續,流注不斷,通於真妄、染淨。此不獨八識阿賴耶如
此,亦復遍通五、六、七識,各各皆有離染識種。故阿賴耶乃至一切識等有漏之法
,各有一分妄染之流注生住滅,乃三界、二十五有有漏雜染心心所等諸法種現生滅
。此虛妄流注,雖相續生滅不斷,但至成佛時則皆須斷除。而此流注中即有一分永
久不滅之離染真淨之識,與大圓鏡等四智相應者,即下文所謂之真相,魏譯曰智相
識者是。所以在諸識之流注生、流注住、流住滅中,有一分可斷滅之妄,亦有一分
永不滅之真也。

異熟因果生滅一一即相生滅一一者,隨前所造業因感異熟果,非俟能感因盡,
所感之果不滅。譬如由修人界五戒業因熟招人報,則第八識即為人之報體,變現人
之根身器界,餘識亦成人之餘識,與異類眾生有不同;業盡報謝,另感後報。故在
生死流轉之中,即有此種生滅。如人投胎而生時即曰生,在世一年二年至幾十年曰
住,至將死時一報命盡曰滅。一期果報,相續不斷,倘八識一捨,則是人即死。故
八識隨業力於一報中不斷;六識雖在不死時亦能斷,如睡至無夢時、入定時,六識
毫不起作用。根身發識,業報各別,如同是一種前六識,有時報作人者、天者,或
畜類、鬼類者,皆是業力關係,此相粗顯易知。其實、各有自類識種而起現行,業
為增上緣耳。一般未聞佛教之世人,不能了知異熟生滅之相,凡夫、外道常據以為
天賦神造,或另計有其他之原因,皆愚癡之邪見。故相生滅者,即由前六識所造善
惡業因,而第八識與前六識同招感五趣差別之無記果生滅也。此相生滅只第八及前
六識有之。七識只與見、愛、癡、慢四煩惱相應,執第八之見分為我,不造業亦非

業所招,故無相生滅。此相生滅即生死相,到成佛位必皆斷脫,修行人所謂了脫生
死者,即是斷除此相生滅也。兩種生滅細釋甚深,此其大略耳。
庚二 答諸識
『大慧!諸識有三種相,謂:轉相、業相、真相。大慧!略說有三種識,廣說有
八相。何等為三?謂真識、現識、及分別事識。大慧!譬如明鏡,持諸色像,現識處
現,亦復如是』。
八識統括而言,有三相,從識上而講此差別之相也。轉相識及業相識,皆有漏
虛妄分別之三界心心所聚。真相識者,即與四智相應轉識成智之智,由無分別智通
達真如所生清淨識也。由以前所造之業,引八識受此業報,此業報識為果報之主體
,名真異熟;故轉相即染前七識,業相即染第八識。第七隨第八所生而繫俊畧桃詾
我,隨同八識於諸趣轉,前六由異熟生而轉,又隨境緣而轉。轉有漏為無漏,凡夫
不能,二乘及菩薩漸能之,至佛境界完全清淨無漏。諸識在因位中皆有轉變,唯第

八識因中不轉,故轉相通前七,業相唯第八識,以此二相統有漏識;真相識為四智
相應諸識之清淨無漏識。
八相、即八識。其略者,魏、唐譯均唯有二,而此譯云三。統觀下文,應以二
種為是;故此中之真識、現識,應並為一而名曰同真相識之現量識。此染分現量識
,與四智之無漏清淨識同現量。然染識中,唯第八識及前五是現量,第六識只一分
屬於現量。分別事識者,是非量、比量識也。染分七識皆是非量,染分六識通現、
非、比,分別事者,即六、七二識執實我、實法之謂。所以現量通於第八識及前六
,通於拢踩緶Q,比量唯在獨頭意識,而非量通於與我、法二執相應之六、七二識
,唯在凡夫因地染位上耳。在凡夫位上,如一剎那與現量相應,即是真識;所以凡
夫眾生若一剎那離分別事識,即與此現識相應,反之、即落分別事識。眾生於此思
識不到,蓋一思議已落到虛妄分別也。所以古人有云:『一切眾生現行無明,即是
諸佛不動智光,見色聞聲,只可一度』;言不可再起分別也。於此站住不起分別,

當即照知身心世界一切唯心所現,猶鏡中之現影,影固不在鏡外。由此可知吾人所
見之根身器界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亦不在心識外矣。故息除一切虛妄分別,當下
即是現量識一一因分別事識皆從現量識轉加而起一一由此身心世界悉皆脫落,現量
得以安住不動,即為拢财降热鐏聿匦模思搭D悟法門是也。此佛所以眨Т蠡弁
相識之現量識中現諸分別事識,亦如明鏡之現色像也。持字、作現字解。
庚三  答識之生滅
『大慧!現識及分別事識,此二壞不壞相展轉因。大慧!不思議熏及不思議變,
是現識因。大慧!取種種塵及無始妄想熏,是分別事識因。大慧!若覆彼真識種種不
實諸虛妄滅,則一切根識滅,是名相滅。大慧!相續滅者,相續所因滅則相續滅,所
從滅及所緣滅則相續滅。大慧!所以者何?是其所依故。依者,謂無始妄想熏;緣者
,謂自心見等識境妄想』。
壞不壞者,差別不差別之義,言現識及分別事識不一不異。何以故?以展轉相

因依故。所謂依現量識而起非量、比量識,以分別念熏習增長,遂使現識成三界虛
妄有漏之識。反之、亦可依分別事識而成為清淨無漏現識,展轉相因,不即不離,
亦差別亦無差別也。
自不思議熏至是分別事識因,明識之生起。言種種分別不知不覺熏入第六識,
復令前五皆有此熏入於第八阿賴耶,於是八識及前七變起虛妄有漏識。而此熏,平
常了知分別所不及,非證真如起無分別智,不能了知此不思議熏及不思議變。由此
熏變,染則為三界有漏現量識,淨則為如來藏無漏現量識。此種染淨種子,自無始
來即已不思議熏,常人粗心所不能覺。有一剎那現量相應,即與列代祖師同一鼻孔
出氣。取種種塵者,即緣取六塵境界也,是獨頭意識事。無始妄想熏通於第六、第
七二識:第七執八識以為我,第六執五陰、六塵以為實有,種種虛妄分別;以妄熏
故,即成六、七二識之分別事識。
自若覆彼真識至是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