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界圆觉学+太虚大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法界圆觉学+太虚大师- 第7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民之心理一致改惡修善,則一國之內亦必隨之而善;天災人禍,自消滅於無形。乃至
推及五大洲,四天下,一大千世界,莫不隨眾生心淨而國土清淨。故淨心是淨國土之
實驗。即明此理,個個眾生各就本心上將國家世界淨土實驗出來。
福德智慧至極無盡之聚曰佛,能供養佛即是深植己心福德智慧之善本。
三  方便品記
眾生之身,是和合假相之一聚,由種種組織而成,非是固定之物。剎那變遷,生
滅不停。眾生妄見,不見己身如實之相,於是有我有人固定不移之體,不知眾法幻成

和合之假相。近觀自身,遠觀宇宙,大觀全球,細觀微塵;無非如眼有病,幻現空花
,虛假無實,才生即滅之法。因緣和合,眾法相續,則有身。因緣解散,眾法離滅,
則非身。執身為實有者,可恍然矣。
吾人發心修行,不可一定看自己是眾生、很低的,看佛是超過眾生、很高的;由
是生自卑之想,不起高遠之求。其實佛和眾生不過是程度的高下者而已,並無本伲
的不同,眾生皆本來是佛。能斷一切眾生根本之病,得一種和平安樂之身,就為佛。
凡學佛者要以發心為根本。不然,雖作種種善事,總是世間有漏福德之因;所得
之果,定是世間有漏之報。此因將世間看得太實。若能觀世間上至天國,下至地獄,
全體是空;於空性中,見佛真淨妙嚴之身,超過世間有漏依正因果,乃能發起菩提心
,淨修菩薩之行。無論作一渧一毫之善舉,均超過世間範圍,不可思量,始為成佛之
資糧。
四  弟子品記

華嚴經善財童子,參求善知識,以聞他所修善法門為自利。本經則不然,維摩居
士,以破諸大弟子之深執為自利。一則求人,一則教人,在他雖異,自利一也。
舍利弗已證阿羅漢果,智慧第一,受維摩之呵斥,云何不能加報一語?此乃如來
徹底大悲心!為引導居家士女無畏學佛故,加被維摩現功德智慧之身,卟凰甲h神通
辯才超過舍利弗等諸大弟子之上。諸弟子默受不報,皆含有無上大悲心,普導眾生
之本意。不獨能呵斥之維摩是慈悲,即諸大弟子被呵斥者,莫不從悲心中流出,故有
此一番不思議事。
夫說法者,當如諸法實相而說。云何實相?正如法華云:『諸法寂滅相,不可
以言宣』!凡有言語者,則落於兩邊。如言此是,必有彼非;有肯定必有否定為之對
待。故凡言語文字所及者,是一種抽象觀念,不得諸法實體。實相之法,法法實相,
非離法別覓實相;法法絕待,本無有生,亦無有滅。凡夫顛倒,執一切法為有為無,
為生為滅,為斷為常;然諸法實體,超過有無、生滅、斷常諸邊。說之為有,法體不

隨之而有;說之為無,法體不隨之而無。說之為生,法體不隨之而生;說之為滅,法
體不隨之而滅。說之為斷,法體不隨之而斷;說之為常,法體不隨之而常。法體本空
,不隨諸相而如諸相。何以故?諸法當體即是真如,諸法當體即是法界,舉一色香無
非中道。一攝一切,一切入一,圓融無礙,不可思議!說無可說,聽無可聽,無說無
示是名真說,無聽無聞是名真聽。如指標月,因指以見月,月在指外;依言顯如,因
言以會如,如非言中。是真法者,不執語言文字,由言說而達無言也。
 淨名居士,上求佛道以自利,下濟含識以利他。對於聲聞弟子,殷勤呵斥,對於
正遍覺者,推崇敬重。因菩薩所求之果是佛果,故於佛自然崇重。倘不敬奉於佛,則
菩薩所修之因謬,而菩提之果亦終莫得。如航大海,失其羅針,故菩薩時時念佛也。
 心垢故眾生垢,心淨故眾生淨。眾生本空,因心而有。心不在內外中間,無有一
物可名心;心非見聞覺知所及而心亦非無。然則國土、眾生垢淨因心而有,曷從施設
?觀一切法,即平等無分別真如;一切眾生心相本來如此,無有垢淨。凡所有相,生
滅不住,剎那剎那,不斷如流水。

佛法化導世間,非要人人離俗出家,何執於形體;乃是化導各各不無之菩提心耳。
如富翁子,室有寶藏而不知,■竮辛苦,求營於外;若遇善士,指點室內固有家珍
,便是富人。眾生亦然。埋洠Ъ红‘,馳騁六道,雖知苦修行,不明苦之所因;倘一遇
佛,直指人心本來是佛,發菩提心,在家、出家均無不可。若能出生死煩惱之家,是
名真修行者,何喋喋於形服歟?
佛身廣大如虛空,平等遍法界。因眾智溁笊睿荒芤姺鸱ㄉ怼R源蟊娏Γ
出丈六金身,化導有緣。眾生有老病死之苦,故佛亦隨眾生之機,假現病相。使一切
眾生,了知五濁惡世不堪久住;佛身清淨,尚不免有病,況眾生不淨之埽酰§妒前l
精進心,求出離想。乃吾佛之方便,亦吾佛之大悲也。庸俗之流,豈足以語此!
五  菩薩品記
道場者何?即眾生心是也。心即是道場,凡從心所發之行,無非六度梵行。乃至

舉足下足,揚眉軒目,穿衣喫飯,迎賓接客,無一而非佛事,無一而離道場。凡夫眾
生不知道場在心,反於道場中迷惑顛倒,造業作惡,往來六道,受苦無量,良可悲也
!今因淨名開發眾生本有之道場,無論作何事,皆是修菩薩生,為成佛因。
六  問疾品記
維摩詰為諸大菩薩之代表。直心正念真如,親證平等實相;見得一切眾生心源,
具足恆沙煩惱,無量功德。故起方便教化,使一切眾生,除心源上之煩惱,顯心源上
之功德。然其為模範與標準者,須依已除已顯之佛。起廣大心,證如實相,則能依佛
功德為功德也。
文殊師利,此云妙吉祥。妙,乃諸法之實際,絕離名字言說思量分別。言思所及
,只在諸法粗相形式上;而無相無形式之諸法實相,一一皆不可思議。此不可思議諸
法實相之體,非根本無分別妙智莫能證。以妙智為前導,修一切自利利他之行,無不
吉祥。以不思議無分別妙智,證不思議無分別妙境;由不思議無分別妙境,發不思議

無分別妙智。以不思議無分別妙智,導不思議無分別妙行;因不思議無分別妙行,成
不思議無分別妙德;智德圓滿,得不思議無分別妙果,故曰妙吉祥。
佛與眾生皆人也。佛是康健矯強之人,眾生是病弱羸瘦之人。文殊師利是釋迦之
代表,故淨智無病。維摩是眾生之代表,故示相有疾。以佛性論,文殊、維摩平等平
等;眾生與佛亦復如是。代表佛之文殊,具妙智德;代表眾生之維摩,植眾善本。眾
生恆沙煩惱無邊功德總在心源,煩惱未淨,故維摩現身有病;功德本具,故維摩叽
神通。文殊以佛智加被眾生,使其煩惱頓空,功德頓發;故維摩初示有疾,及文殊入
室,而病不愈而愈。如眾生因佛智引發,恆沙煩惱若日照霜雪,自消滅於無形也。
世間眾生,何故而有病事發生?察其原因,究是何物?竟何所在?倘原因無物,
亦無處所,則其病之體性,本來空幻;能如實觀察,即為大智慧者。以故有文殊妙智
之光,自然消滅眾生之幻病也。
吾人看經,即是看病源發生之根本理由。凡世界一切煩惱苦痛之事,能明白佛經

中之意義,盡可自醫。如觀己病因身而有,然有身即有病,云何有時無病?當知有病
者由四大不眨汀?计洳徽{和之所以然,則之四大體性本不眨停瑘浴瘛湣樱
昇降各別。再進一步,此法界中何以有四大不眨停坑晌崛诵闹杏惺欠恰墼髦l動
力。故顯四大不眨椭F象,即有一種病之事實發生。然吾人之心何以不眨咳缃浿
說:因癡愛故,不了諸法本空,於是有我有人,是非愛憎,不眨南笃鹧伞K^問疾
者:問、即研究義。疾、即事實。因有此一回事實,故有此一回研究。主問賓答,賓
問主答,重重深入,忽於根本上得其解脫。維摩之疾,體性本空,因文殊之問而顯其
空空。一解脫故,無法不解脫,所謂了其一而萬事畢也。
文殊代表如來,維摩代表眾生。眾生沈洠ъ稛⿶乐撸S摩以大悲之力,和光同
塵,現身有疾,悲念於佛。佛身充滿於虛空,而恆處此菩提座,隨緣赴感,靡不周顯
於眾生前。故維摩悲,佛即慈應,飭文殊往;文殊即代表佛之慈心。以不思議妙智妙
德,應維摩代表眾生悲仰之眨笾菓蟊还实帽遣欢袘澜弧

維摩室空之相,乃示眾生真心之本相,法爾如是。文殊入室,乃證到眾生心佛不
二本來之實相。經言既入其室見其室空者,由清淨法界等流妙智,如實而證諸法本空
也。無諸所有者,緣生假有而非有也。獨寢一床者,真空不空,妙有非有,會契中道
也。然而一切眾生,各各有個獨寢一床之維摩詰,放光動地,雨花彌天,本來之實相
,豈獨文殊眼中所見一維摩乎!但以妄見執著,莫之能證!發動維摩、文殊之悲智,
維摩之所示,即文殊之所見;心佛眾生,本無差別也。
來無來相,見無見相,智悲、悲智,如如平等。文殊不僅所見室空,而維摩亦空
,乃至能見之文殊亦空;大地眾生,畢竟空無所有。故云:『不來相而來,不見相而
見』。凡夫未空人我彼此之分別,則來有來相,去有去相。於本無來去之臁饔X性,
莫之能返。維摩大士如實相談無往來相,無能所見,理智不二,稱法界性。文殊承義
推演,謂已來則更不來。眾生妄執來有來相,則不得更來;文殊證來無來相,亦安有
來?有來相,無來相,二俱不可得來。來既如是,去亦復然。若來若去,徒有假名。

所以者何?來者無所從來,故無來相可得;去無所至,故無去相可得。見來見去皆從
緣起,緣起性空,來去無跡。眾生有我相、人相,有依住處,故見來有所從,去有所
至。有來去相,因著人相、我相而有,若菩薩著我相、人相、來相、去相即非菩薩。
何以故?菩薩觀諸法皆空,四相俱寂,所以無來去相也。
凡可見者,如電光石火,已見更不可見。諸法無常,速於電火,剎那變滅,前後
不到,更無再現之理。然常人於曾見物而後更見者,究其實則一幌便過;今所重見者
,乃棖樱皦m之影子,重現此影子而已。何以故?宇宙萬物,剎那頓生,剎那頓滅。
真見相者,無有所見。正見時無有所見,生滅不停故;已見時無有所見,前剎那滅故
;未見時無有所見,後際未至故。空一切相,空一切見,來無來相,宛然而來;見無
見者,宛然而見!見相泯然,問答一如,開不二門,迥絕兩途。
癡愛眾生,迷理迷事。迷理執有我,迷事不知業感緣起。執有我而愛有我,昧業
感而愛諸法。菩薩證真如,獲根本無分別智而空我,發後得不思議智而空法。空我空

法,心行平等,故能發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任呱锨笙禄岳H环鸱ù缺
與世法仁愛,有無區別耶?如孔子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其仁心可謂廣
溥。至若耶穌之博愛,墨子之兼愛,何一非與佛法慈悲相等耶?此在一方面之觀察;
若全體審求,則世法之仁愛,萬非佛法慈悲之足擬。何者?世法仁愛,根本有我、有
人、有家庭、有社會、有國家、有世界之見;先由我而愛人,愛我家,我社會,我國
家,我人類世界。其愛由小而漸漸發展,擴充廣大,總跳不出我之範圍。進言之、因
有我故愛我身,他人乃至世界,故縱我制人乃至制世界。彼此各愛我身,互相縱制,
則鬥爭以之而起。故國與國爭,社會與社會鬥,家與家爭,個人與個人鬥,全世界盡
成一鬥爭之場。甚者至於自殺,無非因有我愛而起。眾善之宅,反為萬惡之藪!溯其
淵源,世法之所謂仁愛,以分別有我,不平等之心,故演出不平等之劇。雖言仁愛、
行仁愛,無非是顛倒分別,妄想執著。佛法慈悲,乃根本無我、無人、無家庭、無社
會、無國家、無世界之見。得無分別之智,任吡鞒龃蟠却蟊降绕毡椤K阅軡

我、濟人、濟家庭、濟社會、濟國家、濟世界。皆以如來滅度而滅度之,實無一眾生
得滅度者;是為佛法中菩薩慈悲之根本。豈世法仁愛可以望其項背乎!
七  不二門品記
甲、釋法門  一、法之門:法非門,依此能通之法,通於所通之門,故曰法門。
略述四義:1。如依名字言句顯其中意義道理:能詮名字言句,顯所詮意義道理;意義
道理所詮之法,由名字言句能詮之門而得顯,此明所詮而言法門。2。由所顯明意義道
理,依之而如實修行:行由理起,理為行依。以所依如實之理為法,以能依如實之行
為門。此明能所依而言法門。3。依所修如實之行,引發無分別根本妙慧:依行引發正
慧,慧由行引,以能引發之行為門,所引發之慧為法。此明能所引發而言法門。4。依
般若正慧得親證真如:以能證之般若為門,所證之真如為法。此明能所證而言法門。
二、法即門:前來重重所談,依能一邊皆門也;依所一邊皆法也。如依名字言句
顯道理意義,由道理意義而發起修行,由行發智,因智證如,皆具能通所通之義。反

此例而言,亦可謂由親證真如而發智,因智而導行,有行必依理,顯理須言句文字;
故無一非法也,亦無一非門也。言法即門,言門即法。
乙、釋不二  欲了不二,先了其二,二若不了,云何說不二?一切法相,皆有對
待,有對待者,非不二也。如言假,則有實與之對;乃至有無、垢淨、拢病⒁蚬
依正、主伴、生佛,莫不皆然。總而言之,凡為思想言語文字聲色,均非不二,不離
於相對待故也。設言是真,轉面即有非真與之對。待顯其真,即遮其非真,是真則非
非真。假使無是非相對立言,是真者奚啻諦無言?故說者、聞者,均不踰是非之埒也。
今所言不二者,絕是非對待。並不因有對待外,而立絕待為不二;若立絕待為不二而
謂非對待者,是亦百步五十步耳。如言一則有非一在,若立絕對即非絕對在;而所立
之絕對,恰與非絕對相待;雖言絕對,依然是二。然則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