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界圆觉学+太虚大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法界圆觉学+太虚大师- 第7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經於下。

                      ┌─經………如本經等大乘經
              ┌菩薩─┼─律………如梵網戒本等
              │      └─論………如瑜伽師地論等
   六 藏─┤
              │      ┌─經………如長阿含等小乘經
              └聲聞─┼─律………如四分律等
                      └─論………如俱舍論等
              ┌經……………如本經等大小乘顯教諸經
              │律……………如大小乘諸戒律
      五 藏─┤論……………如大小乘諸論
              │密……………如諸陀羅尼經及諸儀軌
              └雜……………如翻譯名義、教乘法數、法苑珠林、高僧傳等
              ┌經藏…………如本經等大小乘顯密諸經
      四 藏─┤律藏…………諸大小乘律
              │論藏…………諸大小乘論
              └雜藏…………同上
              ┌素怛溃洝ā窘泴俅
      三 藏─┤毗奈耶………律………戒
              └阿毗達磨……論………慧
              ┌菩薩藏………本經屬此
      二 藏─┤
              └聲聞藏
      一藏………佛法藏


此皆依世俗諦有分別耳,從勝義論,唯一佛法藏,無二無二分。謂之如來功德
藏而無如來功德相可得,謂之自性清淨藏而無自性清淨相可得,謂之三德涅槃藏而       
無三德涅槃相可得,謂之一真法界藏而無一真法界相可得,是之謂維摩詰所說不可
思議解脫經。
六、教分別 古來種種分判言教,今大別之為三:一、世間教,即人天教。二
、出世教,即三乘教。三、世出世間教,即是佛教,此經唯屬佛教。第今不依是以
分別乎教。諸經論中常言三藏、十二分教,或略之為九分,或言小乘教唯九分,大
乘有十二分。此不盡然,通大小故,然要以十二分為正。今分別本經之十二分教如
下:──

          ┌─修多羅………法本……對淨名言佛國品正宗為法本、對後人
          │                      言法本即全經也
   除因├─祇夜…………重頌……本經無
大乘  緣譬├─和伽羅那……授記……授成佛記、僅淨名問慈氏言及授當生
          │                      淨土記、如見阿佛品有之
九部  喻論├─伽陀…………孤頌……如佛國品及佛道品之偈是也
      議三├─優陀那………自說……此經佛告舍利弗問維摩詰疾、諸弟子
          │                      等所述淨名之言、皆無問而自說
          ├─尼陀那………因緣……此經如諸弟子菩薩有曾受訶因緣不去
          │                      問疾是也
十二分教─┼─阿波陀那……譬喻……此經散見各品、如夢幻泡等喻、若日
          │                      月豈不淨也等
          ├─伊帝目多伽…本事……指佛說他人夙生事、此經如說維摩詰
          │                      由妙喜世界來生此等
小乘  除方├─闍陀那………本生……指佛說自己夙生事、此經如法供養品
      廣授│                      佛說月蓋王子是
          ├─毗佛略………方廣……指文義豐富名理深閎也、本經當全屬
九部  記自│                      此
      說三├─阿浮陀達磨…未有……本經從佛合蓋現土、法會眾屢歎未曾
          │                      有、皆屬乎此
          └─優波提舍……論議……本經若文殊師利與維摩詰之問答、即
                                  為論議


此之十二分教,猶文章體例也。有單就文字名句之異而為區別者,如云有韻文
、無韻文、駢文、散文者是。此中法本、重頌、孤起頌三,是也。其餘皆就文義以  
為之區別者,今不事詳論焉。要之、從一佛教而起分別,分別之極還一佛教,統不
離乎佛教是也。
七、乘分別 乘者、指能用此道法,咻d有情至於所願至地而後。然則從因致
果,皆得言乘。雖行十惡、五逆至於地獄,亦得謂之地獄乘也。然至於三惡趣,非
有情之所願。從其所願者以言之,分別如下:──

                ┌─人 
                ├─天
        五 乘─┼─聲聞
                ├─緣覺
                └─菩薩………本經正屬乎此、亦得旁通前之四種、遍為世出世間
                              諸善因果
                ┌─聲聞
            ├─緣覺
        四  乘─┼─菩薩………此開菩薩乘因果為二、地前為菩薩乘、此上為佛乘
                │            、本經正屬此二
                └─佛
                ┌─聲聞乘
        三  乘─┼─緣覺乘
                └─菩薩乘………本經屬此可知
                ┌─大乘……本經屬之  
        二  乘─┤
                └─小乘
        一 乘……  佛乘

於一佛乘,開說為三、為五、乃至為無量無數之乘,而是三乘、五乘、乃至無
量無數之乘,必竟唯一佛乘。無不從此法界流出,無不還歸於此法界。無不流出於

此維摩詰所說不可思議解脫經,亦無不還歸於此維摩詰所說不可思議解脫經也。
分別且止。願施有緣眾,共修淨佛國!
(裕б唬┐髱熿吨v次,手編講義,臨時印發,後定名維摩詰所說不可思議
解脫經釋。時黃崗王黻彞、湘潭黎逦酰牬渭o述口義,名維摩
詰經紀聞,載於海刊第一卷。今合編為一部,因改為『經釋會紀
聞』。
(裕Ф┓步涐屧模瞎谝会屪郑患o聞則加一紀字以別之。


維摩詰經別記
          ──十三年七月在泰縣光孝寺講

   一  明經緣起
    二  佛國品記
    三  方便品記
    四  弟子品記
    五  菩薩品記
    六  問疾品記
    七  不二門品記

今日因本寺培和尚之請,得與諸山長老縉紳先生及清信士女等談論佛法。夫佛法
離四句,絕百非,超過尋伺,言語道斷,不可思,不可議,微遠幽深,不可摩樱
何可得而說!即此一經,亦明不可思議解脫經:理絕名相,體融言思,如何以有言有
思詮表不可思議法!但有四悉檀因緣故,可得而說。

一  明經緣起
所謂法不孤起,仗因托緣而起。此名句文聲,其所由起之因緣,亦名來意。此經
緣起,由種種因緣而成,通諸所說之法界法爾如是緣起,諸佛本願力緣起,眾生根熟
緣起。茲略作四種,解釋本經緣起:──
甲、為導居士學佛故說此經  天台宗判教,釋此經為彈偏斥小,歎大褒圓;使二
乘之流,恥小慕大,回小向大為正義。然本經要點,尚不在此。因佛初在鹿野苑轉四諦
法輪,先度五比丘,後出家者,豈唯恆河沙數,皆得悟妙理、證勝果。在小乘,現生
不出家行比丘法,不能成阿羅漢果;且文殊、彌勒等為菩薩上首,亦首先出家之眾。
於是在家居士唯生歎仰,不敢高攀出世三乘之法,咸懷絕分之想;以為出家方可證三
乘果。此尊極果,非在家所能期,是以生退屈心,修人天福。仰瞻出家,不啻霄壤之
隔。若果如是,豈釋尊徹底大悲之旨哉!淨名居士,窺破佛意,以大菩薩之本地,現
居士之身相,卟凰甲h之神通。說不思議之妙法。使在家善男信女,徹底了解,徹底

承當。如佛法圓融,具不可思議妙用。不離俗染而得拢牵觳簧饲模鹁M之
行,時時修習,深入佛慧。是為釋尊大悲心切,導居士學佛,為本經緣起一。
乙、為飭聲聞回心故說此經  聲聞之人,聞佛名句文聲教理,依教起行,而契證
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等果。在小乘之輩,唯此為足;在釋尊則未到法華
,本懷未暢。故首先便假維摩居士呵斥諸大弟子,空其所執,絕其所依,使其向大;
知聲聞極果尚非究竟,益勸精進,求大菩提。經中若弟子品舍利弗等,廣述被呵斥因
緣;又室中迦葉等自悲焦芽敗種,深慕大乘。是皆由淨名居士與文殊菩薩說不思議妙
法,遂徹發二乘無上菩提之心。故飭聲聞回心,為本經緣起二。
丙、為證唯心淨土之實效故說此經  修種種行,皆成佛因。所得之果,不外乎正
報依報二種:正報果,即佛身;依報果,即佛土。三藏十二部,皆說從因至果,自凡
至拢瑹o非依得到佛果正報而論。如彌陀經說西方依正莊嚴,眾生依佛果土而往生。
本經則不然,說佛土依於眾生心。如佛言:寶積!眾生之類是菩薩淨土。所以者何?

菩薩隨所化眾生而取佛土,隨所眨娚》鹜痢D酥了哉吆危科兴_取於淨國,
皆為饒益眾生故。總說是心淨則土淨。如云:寶積!直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
不諂眾生來生其國;乃至六波羅密、四無量心、四攝法、三十七道品,皆是菩薩淨土
云云。乃至云: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依此清淨法,修
清淨行,證清淨果;復以此清淨,清淨一切眾生。一眾生心清淨,即一眾生國土清淨
;一切眾生心清淨,即一切眾生國土清淨:一清淨一切清淨矣。平常所說唯心淨土、
自性彌陀等,今此經正明唯心淨土,始終一貫。菩薩共發菩提心,共修淨佛土,非捨
此取彼,有欣有厭者比。能依此清淨之行,必得此清淨之果,於是引起舍利弗之疑念
。經云:『爾時舍利弗,承佛神力作是念:若菩薩心淨則土淨,我世尊本為菩薩時,
意豈不淨而是佛土不淨若此?佛知其意,即告之言:『於意云何?日月豈不淨耶!而
盲者不見』。對曰:『不也,世尊!是盲者過,非日月咎』。『舍利弗!眾生罪故,
不見如來國土嚴淨,非如來咎;我此土淨而汝不見』』。乃至佛以足指按地,即時三

千大千世界,若千百千珍寶嚴飾。乃至佛告舍利弗:汝且觀是佛土嚴淨。舍利弗言:
唯然,世尊。證明世尊心淨土淨。我人凡夫妄見,故見娑婆世界為不淨;在佛正見,
即此娑婆是華藏界。如一寺然,上至和尚,下至清眾,皆淨修梵行,自淨其意,則一
寺淨。乃至推及國家社會皆然,均在人民心上淨穢之分耳。然欲求唯心淨土,心淨土
淨之實驗,其唯釋迦與維摩詰、文殊等大悲方便之示現乎!故證唯心淨土之實效,為
本經緣起之三。
丁、為在家菩薩模範故說此經  在家菩薩知佛可學,然學之之法,依何為模範?
是以維摩居士,現六度身,修六度行,為在家菩薩學佛之模範。故維摩居士,實為居
士中王。比年來,海內學佛男女居士,日見繁多,欲求模範,須效維摩因地中行,勤
修六度。雖為白衣,奉持沙門清淨律行,雖處居家不著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現
有眷屬常樂遠離;乃至若在護世、護世中尊,護諸眾生。然不可遽學果上,呵斥出家
弟子也,以上種種方便,皆在家居士修學唯一之模範。為本經緣起四。

依上四端可悉本經所說之來意矣。
二  佛國品記
無上正遍覺,即佛所得之果。經中寶積,是五百長者子中一代表。雖遇佛聞法,
發決定成佛之志願以趨向菩提為目的,但未知如何能得莊嚴佛國之方法。故佛為說隨
其心淨則佛土淨。心淨是因,佛土淨是果。然欲得淨佛土之果,須先淨眾生心為因;
要自心眾生心俱淨,然後方證佛國土淨。若眾心不淨,則佛國亦無清淨之理。蓋菩薩
發心修行,非為求自利,實乃唯為利他;故欲淨己心,當淨眾生之心。菩薩以眾生心
為心,儻眾生心不淨即自心不淨,淨佛國土之果,安從而得!維摩亦是五百長者子中
一人。佛國品,標寶積明本因。問疾品下,標淨名現不思議神通說不思議妙法,顯本
因修生妙行。凡菩薩修淨佛國土之因,總以眾生為緣。觀佛法、心法、眾生法,莫不
皆空。不離於空,還以空法教化眾生;故亦不離於眾生。
『直心』,是平面觀。直觀諸法實相,不見有虛偽謬妄之法;無所在而非實相,

無一法而非如如不動之體。『深心』,是立體觀。下觀一切眾生心具恆沙煩惱,出洠
苦海。上觀一切佛心具微妙功德相應真如;以觀佛功德之力,發起己心本具功德,滌
淨煩惱,得大菩提。『菩提心』,即大悲度眾生心。菩薩發心,直至成佛,其原始要
終,皆不離度眾生之大悲心。為求無上菩提甚深智慧故而救度眾生;得無上菩提甚深
智慧故而教化眾生;前因後果,總是大悲菩提心。
心淨土淨,理實無疑。二乘之人,法執未除,執佛心已淨而佛土亦應清淨;今娑
婆世界不淨若斯,抑釋迦世尊因地行菩薩道意未淨耶?然未淨者,必不得成佛;今釋
迦居然成佛,其意必淨可知。但此娑婆世界五濁如此,或心淨而土可不淨耶?然則心
淨土淨之說,等於子虛。故舍利弗於事實上生疑。故佛設喻:如盲者不見日月,非日
月咎,是盲者過;而眾生不見佛土嚴淨,非如來咎,是眾生過。
印度婆羅門教,執大地為梵天所造;基督、儒、回,執人為天帝配置。皆受制於
外,是以心向外馳,勞而忘返,故佛教呼之為外道。佛教謂天地萬物情器界等,隨心
所現。如現在之人,事不遂心,輒謂環境不佳,於是改造環境;不知境出於心,愈改
造者愈遠其本,事情愈壞。若依佛法,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但向內行,不於外求,
方是真正改造。
近年來中國天災人禍,慘不忍聞!推其原因,罔不由人心日趨於惡,作事日趨於
非。有此不善之因,所結知果,安望其美滿!本經是明證唯心淨土之實效,設一國人
民之心理一致改惡修善,則一國之內亦必隨之而善;天災人禍,自消滅於無形。乃至
推及五大洲,四天下,一大千世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