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界圆觉学+太虚大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法界圆觉学+太虚大师- 第5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釋  須菩提,此云善現,或云善業,或云空生。於聲聞中解空第一。
須菩提雖解空第一,徒以定慧觀察如是,而於尋常日用之間,實未能息拢病
染淨、邪正、魔佛種種分別,不起執著。雖知一切眾生如幻,一切諸法如化,說時
雖悟,用時尚迷,故於文字言語之俊坏媒饷摗Q名能使解空第一之須菩提生大恐
懼,亦所謂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有大威力能為逼迫,龍象蹴踏非驢所堪者也!此
文所說,不外食與一切法平等義,一切法平等故,雖一切煩惱惡見、外道邪魔法,
皆與佛及汝阿羅漢無諍三昧無二無別可也。須菩提向為佛法、阿羅漢法俊湫模
別執著凡外、邪魔之法,故聞之心驚也。在須菩提之意,此種種法其性雖等,然其

體相、因果、功用不能平等,殊不知即法性是種種法,種種法即法性,彌滿清淨,
當處圓湛,豈離一切法外別有所謂法性者哉?故曰:解脫相者,即諸法也。

一相─謂無相也
        ┌─殺父
        ├─殺母
五逆相─┼─殺阿羅漢
        ├─破和合僧
        └─出佛身血
          ┌─富蘭那迦葉…………迦葉是姓,名富蘭那,執空為極。
          ├─末伽黎拘賒黎子……姓拘賒黎,名末伽黎,此云昧道,執自然見。
外師六道─┼─刪闇夜毗羅胝子……姓毗羅胝,名刪闇夜,此云正勝,執苦盡見。
          ├─阿耆多翅舍欽婆羅…名阿耆多翅舍,別號為欽婆羅,極苦求脫。
          ├─迦羅鳩馱迦旃延……姓迦旃延,名為剪髮,矯亂論者。
          └─尼犍陀若提子………尼犍陀、出家也,若提是母名也,執定命見。
        ┌─地獄
三惡道─┼─餓鬼
        └─畜生
    

紀  須菩提段中,入其舍,從乞食句:謂入淨名之室,向淨名行乞也。空生行
乞,專入富家。此與迦葉相反,迦葉專入貧里,意謂:貧人今世由不聞佛法,不見
比丘僧,三寶種斷,故受貧窮。向其行乞,使修福田,發起善根,令生正信。空生
意謂:今世富人,過去生中必具微少善根,受人間福。向其行乞,使補足福田,增
長善根,令不退墮。雖各執一義,但二俱遠平等法性耳。若能於食等者句:正破貧
富差別之相,淨名即於一食中開顯正智法性也。汝若如是乃可取食句:總結上義,
反顯雖證涅槃,應受共養。但當知本無自相,諸法皆空,乃解真空。──因時稱須
菩提善解空,故淨名對之說空。
辛五 富樓那彌多羅尼子
佛告富樓那彌多羅尼子:『汝行詣維摩詰問疾』!富樓那白佛言:『世尊!我不

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於大林中,在一樹下,為諸新學比丘說法。時維
摩詰來謂我言:「唯!富樓那!先當入定觀此人心,然後說法。無以穢食置於寶器,
當知是比丘心之所念,無以琉璃同彼水精,汝不能知眾生根源,無得發起以小乘法,
彼自無瘡勿傷之也。欲行大道,莫示小徑,無以大海內於牛跡,無以日光等彼螢火。
富樓那!此比丘久發大乘心,中忘此意,如何以小乘法而教導之?我觀小乘智慧微
,猶如盲人,不能分別一切眾生根之利鈍」。時維摩詰即入三昧,令此比丘自識宿命
,曾於五百佛所植眾德本,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時豁然還得本心。於是諸比
丘稽首禮維摩詰足。時維摩詰因為說法,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復退轉。我念聲聞
不觀人根不應說法,是故不任詣彼問疾』。
釋  富樓那彌多羅尼子,此云滿慈,帶父母名。聲聞眾中說法第一。
小乘聞佛聲教,得以悟入,遂執佛語為決定是,向人講說,不復觀機,遂將自
證小乘之法,為諸新學比丘講說。不知此新學比丘,久植大眾善根,故為淨名所彈

斥也。
紀 富樓那段中,無以穢食置於寶器,無以琉璃同彼水晶,無以大海內於牛跡
,無以日光等彼螢火數句,皆為所喻。意謂:見新學比丘,本具足大乘心,不應對
之說小乘法。即時谿然、還得本心二句:諸君亦當自念:我輩自性中有維摩詰,於
二六時中常使我輩覺悟,倘能豁然,亦還得淨心也。
辛六  摩訶迦旃延
佛告摩訶迦旃延:『汝行詣維摩詰問疾』!迦旃延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
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昔者佛為諸比丘略說法要,我即於後敷演其義,謂無常義、
苦義、空義、無我義、寂滅義。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迦旃延!無以生滅心行說
實相法。迦旃延!諸法畢竟不生不滅是無常義,五受陰洞達空無所起是苦義,諸法究
竟無所有是空義,於我無我而不二是無我義,法本不然今則無滅是寂滅義」。說是法
時,彼諸比丘心得解脫,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釋  迦旃延,亦婆羅門姓,聲聞眾中論議第一
佛說法要,但舉無常、苦、空、無我、寂滅之名,迦旃延為解說其義。不知此
四念住、三法印之更有深義,徒將佛言局其小乘之見,豈稱佛意!故曰無以生滅心
行說實相法。蓋法實相,本無生滅,生滅心行見為生滅。譬云舟行岸移、雲駛月
,正就所見行移、駛咧赋霭对聦嵅灰七,故曰諸法畢竟不生不滅是無常意。猶云
岸月畢竟不移不撸侵坌邪兑啤㈦咇傇逻義。說五陰逼迫苦,正明五陰本空無受
,實無苦樂。說諸法空,非謂有實有法可使成空,乃由研究諸法自性無有。以執我
故說為無我,正明所執之我不異無我,非教別執無我。諸法實相本無諸法,非今滅
之故名寂滅。諸比丘聞之心得解脫者,成阿羅漢果也。
紀 迦旃延段中,生滅心行,即功用造作義。五受,凡五陰各有受義。我無我
,凡夫執著五陰法,和合假相為我義;小乘人證得無凡夫外道之我,為無我義。其
實於我無我而不二,是真菩薩通達無我法。

辛七  阿那律
佛告阿那律:『汝行詣維摩詰問疾』!阿那律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
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於一處經行,時有梵王名曰嚴淨,與萬梵俱,放淨光明,來
詣我所,稽首作禮問我言:「幾何阿那律天眼所見」?我即答言:「仁者!吾見此釋
迦牟尼佛土三千大千世界,如觀掌中菴摩勒果」。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阿那律
!天眼所見,為作相耶?無作相耶?假使作相,則以外道五通等;苦無作相,即是無
為,不應有見」。世尊!我時默然。彼諸梵聞其言,得未曾有,即為作禮而問曰:「
世孰有真天眼者」?維摩詰言:「有佛世尊得真天眼,常在三昧,悉見諸佛國,不以
二相」。於是嚴淨梵王及其眷屬五百梵天,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禮維摩詰足
已,忽然不現。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釋  阿那律,此云如意,是佛族弟,佛弟子中天眼第一。
大阿羅漢天眼,多能見大千界,量同大自在天,然未若阿那律見如掌果之清晰

耳。蓋阿羅漢天眼之見,類其大齊,本無異乎天神、天道,特言其量,故言第一。
實則見有限量,即有不見;不見即礙,礙非天眼。有相既周外道,無相則無所見,
阿那律將以何為天眼第一耶?惟佛即肉眼同時具五眼,見麤果色,見細業色,見色
性空,見色性德,見不見、色不色不二,故曰常在三昧悉見諸佛國不以二相見,如
是乃真為通非礙之天眼耳。淨名訶彈一切,又處處稱歎佛德者,在自行即直心正念
真如,在化他即念報佛恩、紹隆三寶,所謂不求人、天、聲聞、緣覺、權乘菩薩之
果,唯求無上正等正覺。用是真往無前,離諸委曲。
紀 阿那律段中,菴摩勒果,如中土檳榔。
辛八 優波離
佛告優波離:『汝行詣維摩詰問疾』!優波離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
疾。所以者何?憶念昔者,有二比丘犯律行,以為恥,不敢問佛,來問我言:「唯!
優波離!我等犯律,找詾閻u,不敢問佛,願解疑悔,得免斯咎」。我即為其如法解

說。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優波離!無重增此二比丘罪。當直除滅,勿擾其心。
所以者何?彼罪性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如佛所說:心垢故眾生垢,心淨故眾
生淨。心亦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如其心然,罪垢亦然,諸法亦然,不出於如
。如優波離以心相得解脫時寧有垢不」?我言:「不也」。維摩詰言:「一切眾生心
相無垢,亦復如是。唯!優波離!妄想是垢,無妄想是淨;顛倒是垢,無顛倒是淨;
取我是垢,不取我是淨。優波離!一切法生滅不住,如幻、如電;諸法不相待,乃至
一念不住;諸法皆妄見,如夢、如燄、如水中月、如鏡中像,以妄想生。其知此者是
名奉律,其知此者是名善解」。於是二比丘言:「上智哉!是優波離所不能及,持律
之上而不能說」。我答言:「自捨如來,未有聲聞及菩薩能制其樂說之辯,其智慧明
達為若此也」。時二比丘疑悔即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作是願言:「令一切
眾生皆得是辯」。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釋  優波離,此云上首,持律第一。

淨名彈訶佛諸弟子,多就其所得之第一法以施破斥。蓋其所得之第一法,即其
執見之所存也。解其所執,非壞其法,故就其法以顯其性。優波離持律第一,故犯
律比丘就而求決疑除悔之法,優波離必照律為之解說。則令犯者益見罪相,非疑己
永不復能修佛法,悔之無已,則疑佛律過嚴,悔出家耳,此則是重增其罪也。故謂
當直除滅,勿擾其心。此之二語,最為除罪滅障無上上義。罪非他物,擾濁心是。
不擾其心,心本清淨;諸法如故,罪性亦如。唯由妄想顛倒取著我人之相,斯即摺
犯本清淨心,名犯戒垢。何者?一切法皆妄想所生,念念不住,是故念一切法皆名
犯戒。唯知是妄想生,一切不取,乃名善解佛律而奉持者。此顯金剛心地本清淨戒
,但能護持,即入佛位。故二比丘聞之,疑悔消而大心生也。
紀 優波離段中,如法解說句:謂即如常制,說犯何戒,在何律(戒有具足、
方便二種;有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薩戒之別),當如何懺悔;如不懺悔,得何惡
果也。罪性不在內三句:謂罪性本空,當觀察性空時,所犯亦當體直滅。例如殺人

,世法、出世法中皆認為犯罪、犯罪之極重者。執梃與刃之手,及所執之梃與刃,
并被梃與刃所殺斃之人。試問:此犯罪戒,生於三者之何種?如謂生於能執梃刃之
手,是手便有罪垢性,則此手無論作何事業皆為罪垢──內。如謂生於所執之梃與
刃,是梃、刃又有罪垢性,則此梃、刃無論用作何用亦皆為罪垢──中間。如謂生
於所被殺斃之人──所謂行律犯殺傷罪,特定客體為人;然殺甲與殺乙等,又不確
定──,是殺斃之人、便有罪垢性、應無論何種因緣皆為罪垢──外。此三際罪垢
之屬於相分者,即事分。至屬於見分中──即性分──之心境動念,則內決意,中
間著手,外亦復如是,無有罪垢性之所在。然則犯者,是之謂妄動;判罪垢者,亦
是妄判。不出於如句:謂見一切無有二相,無有變異相,一如無二如。如、即真如
也。以心相得解脫句:謂小乘證生空法性,雖為戒、定、慧──三無漏學──修成
,實則眾生心相本來無垢,皆由倒妄起,能離倒妄,則真解脫矣。倒即顛倒,為依
他起;妄即妄想,為遍計執。諸法不相待,分前後、彼此皆妄見。一念不住,微細

生滅,正所謂剎那剎耶,念念生滅,而一剎那中,即有九百念生滅也。
辛九  羅侯羅
佛告羅侯羅:『汝行詣維摩詰問疾』!羅侯羅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
疾。所以者何?憶念昔時、毗耶離諸長者子,來詣我所,稽首作禮問我言:「唯!羅
侯羅!汝佛之子,捨轉倫王位出家為道,其出家者有何等利」?我即如法為說出家功
德之利。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羅侯羅!不應說出家功德之利。所以者何?無利
、無功德,是為出家。有為法者可說有利、有功德,夫出家者為無為法,無為法中無
利、無功德。羅侯羅!夫出家者,無彼、無此、亦無中間,離六十二見,處於涅槃,
智者所受,拢刑帲捣娔В欢任宓溃瑴Q五眼,得五力,立五根;不惱於彼,離
眾雜惡,摧諸外道,超越假名,出於泥,無繫著,無我所,無所受,無擾亂,內懷喜
,護彼意,隨禪定,離眾過。若能如是,是真出家」。於是維摩詰語諸長者子:「汝
等於正法中心宜共出家!所以者何?佛世難值」。諸長者子言:「居士!我聞佛言,

父母不聽,不得出家」。維摩詰言:「然,汝等便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即出
家,是即具足」。爾時三十二長者子,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故我不任詣彼問
疾』。
釋  羅侯羅,此云覆障,是佛之子,於聲聞中密行第一。
如法為說出家功德之利,即出家功德經之類。夫說出家功德,乃依一二悉檀令
生歆慕生善根耳。然有利根上智,則不喜此,或將因之轉生譏毀。謂以功德誘人出
家,諸出家者皆以貪功德故、貪私利故乃為出家,若宋儒有謂佛之徒皆因自私出家
者是。是則在法門既招人之謗,在本人又長己之貪,故淨名直赴第三、第四悉檀以
說之,而曰無利無功德名出家。此正猶菩提達摩答梁帝,謂「度僧造寺等並無功德
」,而曰「自性妙圓,體是空寂,如是功德,不向世求」者也。然赴前二悉檀與赴
後二悉檀,適機而赴,不存優劣。蓋真出家乃無功德之大功德,無利之大利耳。故
淨名既說出家無利、無功德,即說出家真實功德之利,勸令出家。父母未許,勸令

發無上心即為出家,即為具戒。夫何等平易、何等活潑、何等坦蕩、何等自由哉?
此真不用一法繫人者也。
紀 羅侯羅段中,不應說出家功德之利句:謂出家本無功德,功德本無自性故
。離六十二見句:謂六十二見皆為對待之法,依見惑顛倒起。五陰各具四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