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界圆觉学+太虚大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法界圆觉学+太虚大师- 第5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行,即俗而真,即真而俗;即事而理,即理而事;即自而他──自即菩薩,他即眾
生,自即箇人,他即社會──,即他而自;即人而境,即境而人;即色而心,即心
而色;即因而果,即果而因。然此經標佛國為宗,歸宗有在,故專從化他一面以明
之。夫淨名者,即是真如實相,亦即直心正念真如。從本以來,唯是一心,名之真
如。無真如名,非可修相,非可證相,擬心即錯,起念斯乖;小乘之真慧所不能到
,大士之俗智亦不能契。故聲聞魁首、菩薩班頭,均被彈訶也。而先之以弟子品者
,從信滿發心,經十住行,多修定慧,近於二乘,第知而不滯、過而不留耳。觀善

財十住、十行間所參多比丘者,可知之矣。故佛國品師資感應,染淨耄КF,從不可
思議心湧不可思議境,觀不可思議境發不可思議心,依不可思議心起不可思議教,
聞不可思議教得不可思議益。諸佛華嚴初成正覺,於海印三昧中一念炳現微塵剎土
、十世古今,頓從佛地詮顯歷劫修行諸菩薩法是也。次、方便品兼談小乘之法,示
疾說法,開發勝心,猶佛華嚴入法界品,祇園會上已有舍利弗等聲聞僧眾。文殊師
利撸Щ馔瑴Q名示疾,善財乃因之發心也。此弟子品,淨名彈訶舍利弗等,正猶
善財參學德雲等耳。華嚴以策進行人至於佛地為宗,故就他之益自者以明。此經以
攝受眾生淨乎佛國為宗,故就自之益他者以明。宗本無本,遇緣即宗;建宗有殊,
行法斯異;行法雖異,程序同也。

弟子品第三
釋  師資禮道,不摺篱g。師視資如弟,以兄自居;資事師如父,以子自處;
相影合稱,故名弟子。然如來為三界大師、四生慈父,孰非弟子、而獨標名聲聞眾

者何哉?蓋釋尊忍土之教法,雖復從大施小,迴小成大,而化儀則存乎聲聞。捨家
從佛,為法眷屬,住持三寶,宏範三界,從聞生解,事事資承,弟子之儀,事理圓
足。不同俗人雖信佛而在家奉事君親,大士雖契佛而隨處撸Щ篱g。故弟子之名義
,有廣有狹:廣雖遍及一切,狹則專屬聲聞。又依大乘經之廣義,皆稱佛子;此依
小乘經以稱為弟子,故專指聲聞也。然此應名弟子述昔被呵斥因緣辭不堪往維摩詰
問疾品,今略之、故但標名弟子品第三也。
庚一 淨名弑写
爾時、長者維摩詰,自念:寢疾於床,世尊大慈,甯不垂愍?
釋  現疾弑毓蛞颍慌d念佛慈,回因向果。寢床、即證真如法性。智悲
同現,體用圓彰,如首楞嚴經所說上同十方諸佛慈力,下同六道眾生悲仰者是也。
此本屬文殊領眾入室後,從甚深慈悲之根本心集諸善法者;佛是具足眾善法者,故
念佛心為深心也。而此弟子、菩薩二品,則從佛應感邊,倒顯淨名已曾歷空一切人

法證入法性,非根本智、究竟智之文殊師利不足與之對揚。從甚深不可思議心,興
甚深不可思議化,故諸弟子、菩薩咸言不堪。此為淨名邊之能感,此一感念,直貫
至經宗分之終。下為佛邊赴感之應:未入室、猶是應非所感,此猶未登地前,雖感
佛應、尚同三乘應化,未見真身。入室後、雖感應相交而猶有隔,此猶佛應登地菩
薩,雖現他受用身,猶是菩薩所分見之佛身,未接真身。出室至於佛前,觀佛身、
取佛土,乃如佛華嚴經普賢近在毗盧遮那佛前,居等覺地,為佛長子。感應之功,
方極親切。
紀 此章、引如首楞嚴經所說,上同十方諸佛慈力句:正述淨名之所以仰慈也
。下同六道眾生悲仰句:正起淨名之所以示疾也。先因仰慈以示疾,次因示疾以
悲,後因弑写取9试唬焊袘Γ綐O親切。
庚二 弟子述緣辭往
辛一 舍利弗

佛知其意,即告舍利弗:『汝行詣維摩詰問疾』!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不
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曾於林中宴坐樹下,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
舍利弗!不必是坐為宴坐也。夫宴坐者,不於三界現身意、是為宴坐,不起滅定而現
諸威儀、是為宴坐,不捨道去而現凡夫事、是為宴坐,心不住內、亦不在外、是為宴
坐,於諸見不動而修行三十七品、是為宴坐,不斷煩惱而入涅槃、是為宴坐。若能如
是坐者,佛所印可」。時我、世尊!聞說是語,默然而止,不能加報,故我不任詣彼
問疾』。
釋  舍利弗,於聲聞中智慧第一。
夫樹下宴坐,乃沙門之常法耳。然以宴坐為宴坐者,則亦以不宴坐為不宴坐。
對待既生,分別斯熾,雖至滅盡恆、不恆行心心所法得大歇息,迨夫起心應物,依
然事與真摺7蜓缱撸緹o不坐,今亦無坐,坐不坐相了不可得,清淨本然,周
遍法界,豈必如此樹下之坐乃為宴坐?夫即事而真,則全真皆事,坐無坐相,烏有

此身如枯木、心若死灰之宴坐相哉!坐即不作,經行、翹立孰非坐哉!不坐即坐,
豈必捨定慧之道法,乃現穿衣、吃飯等凡夫之事哉?覓坐不坐相不可得,豈有坐則
攝心緣內,起則應外緣哉?身邊等見當體空寂,豈必斷諸見乃能修行道品哉?煩惱
之性即是涅槃,豈別有涅槃外與涅槃相對之煩惱,必斷滅之乃得入涅槃哉?如是之
坐即大涅槃,具足德用,佛所印可。舍利弗聞淨名之說而默然者,以其所說雖說無
盡說,舍利弗執法相不知其所說之謂何,故默然耳。
自行則在善邊策進精益,從智德明,故善財遇一善知識即得一法門也。化他則
向濁邊減少過患,從斷德明,故淨名遇一善知識即去一法執也。此一法之兩面觀也
,亦當體之中道觀也。一智一斷,一得一去,如稱兩頭,低昂時等。
紀 舍利弗段中,不於三界現身意句:謂了身意之相本不可得故。不起滅定而
現諸威儀句:謂見諸法寂滅相,乃是真定,威儀亦本來寂滅故。
辛二 大目犍連

佛告大目犍連:『汝行詣維摩詰問疾』!目連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
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入毗耶離大城,於里巷中為諸居士說法。時維摩詰來謂我言
:「唯,大目連!為白衣居士說法,不當如仁者所說。夫說法者,當如說法。法無眾
生,離眾生垢故;法無有我,離我垢故;法無壽命,離生死故;法無有人,前後際斷
故;法常寂然,滅諸相故;法離於相,無所緣故;法無名字,言語斷故;法無有說,
離覺觀故;法無形相,如虛空故;法無戲論,畢竟空故;法無我所,離我所故;法無
分別,離諸識故;法無有比。無相待故;法不屬因,不在緣故;法同法性,入諸法故
;法隨於如,無所隨故;法住實際,諸邊不動故;法無動搖,不依六塵故;法無去來
,常不住故。法順空,隨無相,應無作;法離好醜;法無增損;法無生滅;法無所歸
;法過眼、耳、鼻、舌、身、心;法無高下;法常住不動;法離一切觀行。唯!大目
連!法相如是,豈可說乎?夫說法者,無說、無示;其聽法者,無聞、無得。譬如幻
士為幻人說法,當建是意而為說法。當了眾生根有利鈍,善於知見無所罣礙,以大悲

心讚於大乘,念報佛恩不斷三寶,然後說法」。維摩詰說是法時,八百居士發阿耨多
羅三藐三菩提心。我無此辯,是故不任詣彼問疾』。
釋  目犍連,古婆羅門姓;名拘律陀,印度樹名。於聲聞中神通第一。
此經淨名所訶斥諸弟子及諸菩薩,其所行者皆佛之常法也。諸人輔佛化之常,
而淨名贊之以奇,奇而彌常,乃因是成佛法之大。此中目連為諸居士說法,亦依佛
之常式:先說施論,次說戒論,次說生天果報之論,次說樂論,次說果報過患之論
,次說離世間論,次說涅槃功德。而未觀察聽法之眾是何根性,貿然為說人天業果
之法,轉令起執人、我、眾生、壽命之相,障其大乘善根,不能發心。故淨名乃直
從第七涅槃功德而說。所謂如法而說,即如涅槃法性而說是也。法性離言,故無可
說,無說而說,同於幻化。不執軌式,不存知見,隨根利鈍說無罣礙;大悲心故,
讚歎大乘,令彼聞佛功德增長善信;廣設方便,興建三寶,以是因緣乃可說法。案
:此即是以四悉檀故佛乃說法也。夫大乘者具一切乘,人天之機隨得人天之益,二

乘之機隨得二乘之益,大乘之機即可因之得入大乘,故八百居士聞之即發生大乘心
也。夫此豈拘執資格、牽制形儀者,規規然謂塵俗之士唯人天之法是宜者所能逮哉
!夫所謂即俗而真者,見乎茲矣!
紀  大目犍連段中,當了眾生根有利鈍句:謂不為已知見所障礙,隨順而說。
以大悲讚於大乘等三句:謂當如法而說──如真如法而說,了平等性,不取諸相,
不生差別,是為真善說法。
辛三 迦葉
佛告大迦葉:『汝行詣維摩詰問疾』!迦葉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
。所以者何?憶念我昔於貧里而行乞,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大迦葉!有慈悲心
而不能普,捨豪富,從貧乞。迦葉!住平等法,應次行乞食;為不食故,應行乞食;
為壞和合相故,應取摶食;為不受故,應受彼食。以空聚想,入於聚落;所見色與盲
等,所聞聲與響等,所嗅香與風等,所食味不分別,受諸樱缰亲C,如諸法如幻相─

─無自性,無他性,本自不然,今則無滅。迦葉!若能不捨八邪入八解脫,以邪相入
正法,以一食施一切──供養諸佛及眾賢拢会峥墒场H缡鞘痴撸怯袩⿶馈⒎请x
煩惱,非入定意、非起定意,非住世間、非住涅槃。其有施者,無大福、無小福,不
為益、不為損,是為正入佛道、不依聲聞。迦葉!若如是食,為不空食人之施也」。
時我,世尊!聞說是語,得未曾有,即於一切菩薩深起敬心。復作是念:斯有家名,
辯才智慧乃能如是,其誰不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我從是來,不復勸人以聲聞、
辟支佛行,是故不任詣彼問疾』。
釋  迦葉亦古婆羅門姓,於聲聞中精進第一。
夫阿羅漢已得無生,證身命空,何資摶食?徒以助行佛化,應受供養,為世福
田,利益人天而已。夫然,故大迦葉悲心獨重,憫諸貧苦之輩,夙無福因,今無福
果。如今生不種福因,來世仍無福果,乃多從之乞食使獲成福因也。然迦葉之應供
自居,貧苦是乞,見法高下,存心取捨,甚矣其摺镀降葘嵪嘁玻蕘頊Q名之訶。

夫以平等如應乞食,乞食即非乞食,六塵即非六塵,邪正多少即非邪正多少,拢
染淨即非拢踩緶Q,福無大小,人無損益,乃能如乞食之法,證乞食之性。如是乞
食,乃不空食人施。若夫稍有高下、取捨,即為毒器,豈成福田?迦葉從是敬重菩
薩,不復以小乘法化人,亦承認在家居士之能學佛也。

        ┌─內有色相外觀色…┐
        ├─內無色相外觀色…│
        ├─淨背捨身作證……│
八解脫─┼─虛空處……………├─此即八背捨,成阿羅漢時轉成八解脫也
        ├─識無邊處…………│
        ├─無所有處…………│
        ├─非想非非想處……│
        └─滅受想……………┘


        ┌─邪見                  ┌─地獄
        ├─邪思惟                ├─餓鬼
        ├─邪語                  ├─畜生
八  邪─┼─邪業          八  難─┼─盲聾瘖啞
        ├─邪命                  ├─世智辨聰
        ├─邪精進                ├─佛前佛後
        ├─邪念                  ├─北俱盧洲
        └─邪定                  └─無想天


紀 迦葉段中,應次行乞食句:謂依佛制,次第行乞。佛制比丘行乞,必須挨
戶而乞,不越貧趨富,亦不避惡趨善。沿門托缽,缽滿即已,一視平等,俾修福田
。為不食故句:謂二乘人有云:滋養此身,備入涅槃,即為增相。以涅槃無增減,
與性相摺蕬皇场1咀圆蝗痪洌褐^本來無一切法生。無大福等四句:謂真如法
性本空,故無大、小、損、益。
辛四 須菩提
佛告須菩提:『汝行詣維摩詰問疾』!須菩提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

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入其舍,從乞食。時維摩詰取我缽,盛滿飯,謂我言:「唯
!須菩提!若能於食等者諸法亦等,諸法等者於食亦等,如是行乞乃可取食。若須菩
提不斷淫怒癡、亦不與俱,不壞於身而隨一相,不滅癡愛起於解脫,以五逆相而得解
脫,亦不解不俊灰娝闹B非不見諦,非得果非不得果,非凡夫非離凡夫法,非拢
非不拢耍m成就一切法而離諸法相,乃可取食。若須菩提不見佛、不聞法,彼外道
六師──富蘭那迦葉、末伽黎拘賒黎子、刪闇夜毗羅胝子、阿耆多翅舍欽婆羅、迦羅
鳩馱迦旃延、尼犍陀若提子等──是汝之師,因其出家,彼師所墮汝亦隨墮,乃可取
食。若須菩提入諸邪見、不到彼岸,住於八難不得無難,同於煩惱離清淨法。汝得無
諍三昧,一切眾生亦得是定;其施汝者不名福田,供養汝者墮三惡道;為與眾魔共一
手、作諸勞侶,汝與眾魔及諸塵勞等無有異,於一切眾生而有怨心,謗諸佛、毀於法
,不入眾數,終不得滅度:汝若如是,乃可取食」。時我、世尊!聞此茫然,不識是
何言,不知以何答。便置缽欲出其舍,維摩詰言:「唯!須菩提!取缽勿懼。於意云

何?如來所作化人,若以是事詰,寧有懼不」?我言:「不也」。維摩詰言:「一切
諸法如幻化相,汝今不應有所懼也。所以者何?一切言說不離是相,至於智者不著文
字,故無所懼。何以故?文字性離,無有文字是則解脫,解脫相者、則諸法也」。維摩
詰說是法時,二百天子得法眼淨,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釋  須菩提,此云善現,或云善業,或云空生。於聲聞中解空第一。
須菩提雖解空第一,徒以定慧觀察如是,而於尋常日用之間,實未能息拢病
染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