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界圆觉学+太虚大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法界圆觉学+太虚大师- 第2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脫苦眾生」。
此枺戏借筇煲蚬怏@問,而大悲梵天王集議推求也。大悲梵王於大德天生、及
有佛出二疑問中,獨信為有佛出世,與前稍異。
『爾時、五百萬儯T梵天王,與宮殿俱,各以衣械盛諸天華,共詣西北方推尋是
相。見大通智勝如來處於道場菩提樹下坐師子座,諸天、龍王、乾闥婆、緊那羅、摩
羅伽、人非人等恭敬圍繞,及見十六王子請佛轉法輪。時諸梵天王頭面禮佛,繞百

千匝,即以天華而散佛上。所散之華如須彌山,并以供養佛菩提樹。華供養已,各以
宮殿奉上彼佛而作是言:「惟見哀愍饒益我等,所獻宮殿,願垂迹堋梗枙r、諸梵
天王即於佛前,一心同聲以偈頌曰:「拢魈熘型酰攘觐l伽聲,哀愍眾生者,我等
今敬禮。世尊甚希有,久遠乃一現,一百八十劫空過無有佛,三惡道充滿,諸天眾減
少。今佛出於世,為眾生作眼,世間所歸趣,救護於一切。為眾生之父,哀愍饒益者
,我等宿福慶,今得值世尊」!
此釋共詣西北方尋光詣佛及禮讚供養。拢鳌㈨灤笸ㄖ莿佟L熘型酢⒅^佛本為
天中之天,如為之王也。迦陵頻伽、妙音之鳥,喻佛說教之慈妙。
『爾時、諸梵天王偈讚佛已,各作是言:「惟願世尊哀愍一切,轉於法輪,度脫
眾生」!時諸梵天王,一心同聲而說偈言:「大拢D法輪,顯示諸法相,度苦惱眾生
,令得大歡喜。眾生聞此法,得道若生天,諸惡道減少,忍善者增益」。爾時、大通
智勝如來默然許之。

此釋枺戏借筇煺堔D法輪,而佛默然許之。
卯三 南方
『又諸比丘!南方五百萬儯鼑林T大梵王,各自見宮殿光明照曜,昔所未有。歡
喜踊躍,生希有心,即各相詣共議此事,以何因緣我等宮殿有此光曜?時彼眾中有一
大梵天王名曰妙法,為諸梵眾而說偈言:「我等諸宮殿,光明甚威曜,此非無因緣,
是相宜求之。過於百千劫,未曾見是相,為大德天生?為佛出世間」?
此南方梵天因光驚問,而妙法梵王集議推求也。
『爾時、五百萬儯T梵天王與宮殿俱,各以衣械盛諸天華,共詣北方推尋是相。
見大通智勝如來處於道場菩提樹下坐師子座,諸天、龍王、乾闥婆、緊那羅、摩 羅
伽、人非人等恭敬圍繞,及見十六王子請佛轉法輪。時諸梵天王頭面禮佛,繞百千
,即以天華而散佛上。所散之華如須彌山,并以供養佛菩提樹。華供養已,各以宮殿
奉上彼佛而作是言:「惟見哀愍饒益我等,所獻宮殿,願垂迹堋梗枙r、諸梵天王

即於佛前,一心同聲以偈頌曰:「世尊甚難見,破諸煩惱者,過百三十劫,今乃得一
見。諸铮时娚苑ㄓ瓿錆M,昔所未曾睹,無量智慧者,如優曇缽華,今日乃值遇
。我等諸宮殿,蒙光故嚴飾,世尊大慈愍,惟願垂迹堋梗
此釋共詣北方尋光詣佛,及禮讚供養。
『爾時、諸梵天王偈讚佛已,各作是言:「惟願世尊轉於法輪,令一切世間諸天
、魔、梵、沙門、婆羅門皆獲安耄Ф枚让摗梗r諸梵天王,一心同聲以偈頌曰:「
惟願天人尊轉無上法輪,擊於大法鼓,而吹大法螺,普雨大法雨,度無量眾生!我等
咸歸請,當演深遠音」。爾時、大通智勝如來默然許之。
此釋南方梵天請轉法輪,而佛默然許之。
卯四 六方
『西南乃至下方,亦復如是。
此省敘各方,謂西南方、西方、西北方、北方、枺狈健⑾路健4肆街蚬

驚問,尋光詣佛,請轉法輪,均各相同。
卯五 上方
『爾時、上方五百萬儯鼑林T大梵王,皆悉自睹所止宮殿光明威曜,昔所未有。
歡喜踊躍,生希有心,即各相詣共議此事,以何因緣我等宮殿有斯光明?時彼眾中有
一大梵天王名曰尸棄,為諸梵眾而說偈言:「今以何因緣我等諸宮殿,威德光明曜,
嚴飾未曾有?如是之妙相,昔所未聞見,為大德天生?為佛出世間」?
此上方梵天因光驚問,而尸棄梵王集議推求也。尸棄、即火頂,如前已釋。
『爾時、五百萬儯T梵天王與宮殿俱,各以衣械盛諸天華,共詣下方推尋是相。
見大通智勝如來處於道場菩提樹下坐師子座,諸天、龍王、乾闥婆、緊那羅、摩侯羅
伽、人非人等恭敬圍繞,及見十六王子請佛轉法輪。時諸梵天王頭面禮佛繞百千匝,
即以天華而散佛上。所散之華如須彌山,并以供養佛菩提樹。華供養已,各以宮殿奉
上彼佛而作是言:「惟見哀愍饒益我等,所獻宮殿,願垂迹帯梗r諸梵天王即於佛

前,一心同聲以偈頌曰:「善哉見諸佛救世之拢穑∧莒度绐z,勉出諸眾生。普智
天人尊,哀愍群萌類,能開甘露門,廣度於一切。於昔無量劫,空過無有佛。世尊未
出時,十方常闇瞑,三惡道增長,阿修羅亦盛,諸天眾轉減,死多墮惡道;不從佛聞
法,常行不善事,色力及智慧,斯等皆減少;罪業因緣故,失樂及樂想,住於邪見法
,不識善議則:不蒙佛所化,常墮於惡道。佛為世間眼,久遠時乃出,哀愍諸眾生故
現於世間,超出成正覺,我等甚欣慶,及餘一切眾喜歎未曾有。我等諸宮殿,蒙光故
嚴飾,今以奉世尊,惟垂哀迹埽☆娨源斯Φ拢占办兑磺校业扰c眾生,皆共成佛
道」!
此釋共詣下方尋光詣佛及禮讚供養。失樂及樂想,謂以罪業因緣,失去人天樂
果及此福樂之因。樂想、即樂因也。
『爾時、五百萬儯T梵天王偈讚佛已,各白佛言:「惟願世尊轉於法輪,多所安
耄В嗨让摗梗r諸梵天王而說偈言:「世尊轉法輪,擊甘露法鼓,度苦惱眾生,

開示涅槃道。惟願受我請,以大微妙音,哀愍而敷演,無量劫習法」!
此釋上方梵天請轉法輪。以上明大通智勝如來成佛之久、得道之艱,故十方世
界梵王願轉法輪,殷勤啟請,求之者眾。
子二 許可為轉
丑一 佛轉法輪
『爾時、大通智勝如來受十方諸梵天王及十六王子請,即時三轉十二行法輪,若
沙門、婆羅門、若天、魔、梵、及餘世間所不能轉。
此釋大通智勝如來許可為轉,并明轉此法輪非餘眾所能也。所轉法輪為何?即
四諦與十二因緣之法也。三轉者、謂每於一法必有三轉,茲先假四諦中之苦諦釋之
:如說苦法,佛必先示苦之事相,如廣說三界二十五有中之三苦、八苦、一百八苦
、種種逼迫不自在之相,以顯苦之事,此名示相轉。次復各各說明苦之所由來,以
明苦之理,雖苦之理非即是苦,然理恆通於三界各苦之事相,故須明苦理乃知苦之

諦實不虛,此名勸修轉。次更說苦之實性,若明實性則苦無自性,即以真如法身實
相之性為性。苟證知此,則苦之事相、與苦之理、均了不可得,此明作證轉。是謂
三轉。若集、若滅、若道,亦復如是。以四諦各有三轉,故名十二行法輪。沙門、
婆羅門,均修行者,能有智慧。魔天、與梵天,均有大勢力之天。世間、指一切有
情言。此諸人眾,皆不能轉此法輪,以明彼佛獨能正證而遍說也。
『謂是苦,是苦集,是苦滅,是苦滅道。
此彰所轉之境中之四諦法也。此所謂苦,通指三界依正二報而言,謂三界所得
之報皆是苦也。依正二報之苦,何以有?以有集故。謂集合惑因與業緣以生起,致
得有此果也。惑、謂貪、瞋、癡三毒之煩惱,業、謂善業、惡業、與不善不惡之不
動業三者,是故集為苦因。然苦與苦因,均可滅而盡也,云何能滅?當斷惑,即斷
煩惱使不生業。蓋煩惱之所由起與所由增,皆由居三界內不知有苦,不知苦則生於
貪欲,貪欲則執於我及執有我所依之境。若證知此和合相續之假相我並非真實,則

我相滅,我相滅則我所有相滅,貪欲滅則苦因滅,即集滅故苦滅。欲滅苦,必滅苦
因而後苦滅,故當修所以能知苦、斷集、證滅之拢馈
以上略說四諦之體,為有作四諦,謂以分段生死十二因緣名苦,惑業名集,擇
滅名滅,而生空智品為道也。若無作四諦,則以變易生死五蘊名苦,所知障名集,
無住涅槃名滅,而法空智品名道。蓋四諦之法,其義至為深廣,攝諸法盡,通於大
小乘,故佛言二乘拢霜q有所不能盡知也。經文於示相轉、勸修轉、作證轉三者中
,但舉示相轉以例其餘,故曰是苦、是苦集云云,猶言是苦相、是苦集相云云也。
『及廣說十二因緣法: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樱
樱壥埽芫墣郏瑦劬壢。【売校芯壣壚纤缿n悲苦惱。無明滅則行滅,行
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樱鼫纾|滅則受滅,受滅則愛
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憂悲苦惱滅。
此彰所轉之境中十二因緣法也。能發生者為因,助發生者為緣。此法亦名十二

緣起,又名十二有支。無明即迷於真實義之理、及異熟果之事也。迷故起種種妄動
,故曰無明緣行。妄動熏為業種,至成熟時前異熟識既捨,即引生後異熟識,故曰
行緣識,識、即第八識也。報識既起,攬色為身,即有色、受、想、行、識之五陰
,故曰識緣名色。名、即指受、想、行、識之四陰也。由有五陰,故起眼、耳、鼻
、舌、身、意之六入,故曰名色緣六入。根、塵和合為樱试涣刖売|。因根、
塵和合而有摺场㈨樉场⒉贿‘順境之不同,遂起苦受、樂受、捨受三者之差別,故
曰樱壥堋R杂惺芄剩瑑壬硗饩称痨敦潙伲试皇芫墣邸蹌t執著,起我、我所,
故曰愛緣取。執著之業因既熟,必受後有之報,故曰取緣有。後有之依報,厥惟身
相,故曰有緣生。有生則有少壯之假相,故其對待之相為衰老;有生則有滅,故其
對待之相為死,有生則有苦苦、壞苦、行苦之互相逼迫,故有憂悲苦惱:故曰生緣
老死憂悲苦惱。以上種種雜染之法,順序而緣起,名為雜染流轉觀。此諸染法緣起
之究竟卒歸於苦,而苦之始因則為無明,故能破除無明,始為究竟不受後有。而云

無無明盡者,以體即如來所證之甚深法性也。無明滅則行滅以下十一句清淨之法,
名為清淨還滅觀。本節佛說四諦、十二因緣,均為三乘相同之法。
丑二 生聞獲益
『佛於天人大眾之中說是法時,六百萬儯怯伤耍圆皇芤磺蟹ü识吨T漏心
得解脫,皆得深妙禪定,三明、六通、具八解脫。第二、第三、第四說法時,千萬儯
恆河沙那由他等眾生,亦以不受一切法故而於諸漏心得解脫。從是已後,諸聲聞眾無
量無邊不可稱數。
大通智勝如來正轉法輪,共有四會。說是四諦、十二因緣之初會時,得證二乘
之解脫果者,已有六百萬儯怯伤酥唷<暗诙牡葧䲡r,則饒益彌眾。僅言
聲聞眾者,以現尚未說大乘故無菩薩也。不受一切法,謂於一切外境界受、內果報 
受之中皆不樂受,不受故不愛,不愛故不取,不取故不有,故無生老死憂悲苦惱,
而得取證於有餘涅槃也。諸漏、指見、思煩惱。由證解脫,故能得超過世間,得與

慧相應之深妙禪定。三明等均見前解。
癸三 子繼傳燈
子一 出家啟請
『爾時、十六王子皆以童子出家而為沙彌,諸根通利,智慧明了,已曾供養百千
萬儯T佛,淨修梵行,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俱白佛言:「世尊!是諸無量千萬儯
大德聲聞皆已成就,世尊亦當為我等說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我等聞已,皆共修學
。世尊!我等志願如來知見,深心所念,佛自證知」。爾時、轉輪拢跛鶎⒈娭邪巳f
儯耍娛踝映黾遥嗲蟪黾遥跫绰犜S。
此釋諸子出家啟請及臣佐隨從出家。沙彌、義言息爭,亦言行慈,又言求寂,
謂出家發願志求涅槃也。所受戒為十戒,隨順比丘修習律儀,蓋初出家者之稱。根
利復多智慧,悉由久供養佛,曾發大心,此明王子之德。昔轉小乘法輪,利益聲聞
,皆已成就,今當開示大乘,遂我等求佛知見之志願,此明啟請說法之意。末言;

我等既有志願,久發此心且又甚深,今以此深心念於如來知見,當為如來觀根之智
所證知也。
子二 許可正說
『爾時、彼佛受沙彌請,過二萬劫已,乃於四眾之中說是大乘經,名妙法蓮華,
教菩薩法,佛所護念。說是經已,十六沙彌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皆共受持諷頌
通利。說是經時,十六菩薩沙彌皆悉信受,聲聞眾中亦有信解,其餘眾生千萬儯N皆
生疑惑。佛說是經,於八千劫、未曾休廢。說此經已,即入靜室,住於禪定八萬四千
劫。
此中分為五:一、明說法之時,二、明所說之法,三、明沙彌領悟,四、明三
根領悟,五、明說法時期。大通如來已許十六王子之請,乃過二萬劫後始為說者,
明待說法之機成熟,且明佛壽甚長。其所遲延之二萬劫,在彼佛臘中並不見為過久
也。大乘經、即大乘法,苟聞是經,皆當成佛,為佛之不共法,故名大乘。是經全

說實法,盡稱佛之本懷而說,故為佛所護念。專教菩薩,故曰教菩薩法。諷頌為聞
慧,通利為思慧,受持為修慧,此明十六沙彌之領悟。沙彌信受、即頓悟菩薩,為
上根;聲聞信解,即漸悟菩薩,為中根;餘眾須因疑啟悟,為下根。此諸千萬儯N
眾生,或居聲聞地,或居辟支地,或處凡夫地,本具善根,但未成熟,故尚須如來
喻化也,故曰三根領悟。佛說經八千劫,復入靜室住八萬四千劫,謂佛入禪定之室
,不起於座,共經如是劫。總言說經、住定時期之久,益以明佛壽之長也。
子三 諸子傳燈
『是時、十六菩薩沙彌知佛入室,寂然禪定,各升法座,亦於八萬四千劫為四部
眾廣說分別妙法華經,一一皆度六百萬儯怯伤麗a河沙等眾生,示教利喜,令發阿耨
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此釋諸子傳燈,謂依佛教化,等說是經,為傳佛之心燈也。佛住定八萬四千劫
,十六菩薩沙彌即於是劫期內,亦廣說是妙法蓮華經。且所度甚眾,亦皆令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