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界圆觉学+太虚大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法界圆觉学+太虚大师- 第2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無明、有愛』。這無明、有愛,實是身心眾病的根源。廣言之,即是第七識恆時
相應的我癡、我愛、我見、我慢的四種根本煩惱。因為第七末那識在染污因地,迷昧
不智,恆執第八識見分為自內我,這便是愚不可及的我癡;由愚癡不了第八識的真相
,妄起我見;依之更起貪著,故有我愛;由我愛故,高舉凌人,故有我慢。由此四種
煩惱,隨逐於心,無量煩惱皆因此起,就有心病了。若將第七識上之心病去掉,心病
自然痊愈,平等性智也自然現行了。故以心無病三字顯明平等性智,極為扼要。
妙觀察智見非功者,通常往往以為妙觀察智,是一種由分別見解所起的智,實則
妙觀察智乃是純粹的無分別智;若有分別的能觀所觀的見相,便落於顛倒分別的不妙
觀想,反成為妙觀察智的障礙物了。無分別智,即是般若妙慧,由文字般若而觀照般

若,由觀照般若而實相般若,即是到了無分別智的境界。但其最初由文字教理而起觀
照,此教理亦即無分別的教理,此觀照亦須無分別的觀照,然此二位,總在能所對待
之上,其目標在求證無分別智,故起加行無分別智,即觀照般若亦成無分別智了。由
此再進,證得實相般若的根本無分別智,則與無分別性體、如如相應,理智不二,能
所雙亡,方是根本的無分別智;由此根本無分別智,則所起後得智、加行智,都是無
分別智,這便是妙觀察智。故妙觀察智若在分別見中,即非妙觀察智,所以謂『見非
功』也。須由無分別智,空蕩一切分別之見,如虛空粉碎,大地平沉,了無所得,妙
觀察智方才顯現,故以見非功顯妙觀察智,其扼要亦為諸論釋中所不能道者。
成所作智同圓鏡者,因前五識在因位中,與第八識同現量性境,若在見聞覺知上
不落於獨頭意識,都和第八識一樣緣現量性境。但平常未與大圓鏡智相應,即無妙用
,須待第八識轉成大圓鏡智,無垢識現五根清淨,則前五識亦隨之而轉成清淨的成所
作事智,故云『同圓鏡』也。

五八、六七果因轉,但轉名言無實性,就是說:前五識與第八識轉識成智是在果
位,第六與第七識轉識成智是在因位;這在唯識諸經論中,有詳細的說明,而六祖以
此一句即能概括其義。但所謂轉,即轉捨依他起性上所有遍計分別的名言習氣。此名
言習氣,即五法中的:名、相、分別。由此名言習氣,故從八識現起種種生滅流轉的
染法。而所說的轉識成智,即轉此依他起性上名言習氣種種虛妄分別染法,便成為純
粹無漏的淨智,非別有實物可轉也。實性、即指平等法身,從本以來不增不減,不垢
不淨,無動無搖,無轉無不轉,故雖明五八、六七果因轉,唯轉生滅之法而成此實性
本無轉變也。祗要在轉處不留情,當下即同佛果──繁興永處那伽定,行住坐臥,語
默動靜,無不在定慧中生活了。那伽是梵語,此譯為龍,喻佛為人中之龍,常處定中
,所謂『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行亦禪定,坐也禪定,覓四威儀相了不可得,
住於無住大般涅槃,寂而常用,用而常寂,常常應機現身說法而常常無相可得,常常
無相可得而常常應機說法,窮未來際,無有窮盡。而六祖明轉八識成四智,即要歸到

各人本身上來,要各人自己於轉處不留凡情,即是實現無分別無住相的四智菩提涅槃
。平常日用行事,都是安住於四智菩提中,這是何等親切而有味!故六祖不但不目不
識丁,而是具大智慧,具足文字語言三昧者,實非凡人所能策度。佛法簡直是各人本
分上事,若於本分明了,則三藏十二部經,亦不過各人本分上的裕Ы饬T了。佛之說法
度生,亦從其自己本分上示現說法度生,那末六祖之應化示現,亦何嘗不是自己本分
上事呢!故繁興永處那伽定,亦可說是『那伽定永繁興用』。我們現在在六祖的道場
中一切人物,莫非為六祖的繁興大用所建立,莫非是六祖的等流法身功德所示現;則
如憨山大師,固是六祖的功德所示現,如今虛雲老和尚,應廣枺谋娬垼瑏砼d此道場
,亦和六祖現身無異了!這樣去觀察體驗六祖的功德,則六祖功德遍滿此處,我們在
六祖道場中的一切,都與六祖親切相應而當體無異六祖了。
現在各位新發心者在此受戒,須知六祖所說:『心地無非自性戒』的義理。受戒
時雖有三師七證,以及種種方法儀式,要之、一切戒法,皆從釋迦牟尼佛身等流而出

,法身生佛不二,本來自性清淨,自性清淨即是戒體,故受戒是不從他得,要以各人
自性無垢心為清淨戒體,方名得戒。則各人所得自性戒,即同六祖自性戒;而在此受
戒者,亦應知戒和尚、引禮師等所有人物,都是六祖功德所等流示現。如此成就一切
功德,則這個三寶道場就成為真正的人天福田了。十二,十八,參禮六祖後講。(竹
摩記) (見海刊十七卷三期)


往生安樂土法門略說

    一  信
      甲  信自心
      乙  信佛土
      丙  信法門
    二  願
      甲  念念厭離娑婆穢土而欣往安樂淨土
      乙  願早往生淨土得斷無盡煩惱而成無上佛陀
      丙  願早往生淨土得學無量法門而度無邊眾生
    三  行
      甲  通行
      乙  正行
      丙  助行

一  信
念阿彌陀佛往生安樂世界一法門,約之不出信、願、行之三要。
信者,疑斷解成,志專心決之謂。約有:信自心、信佛土、信法門之三信。

甲  信自心
一、信吾人本心,無始無起,無終無滅,持續而恆,隨緣而轉。從生趨死,雖死
非斷;從死趨生,雖生非常;招果有因,因熟成果,非一生之偶然,是故當求永安真
樂。由業受身,身還造業,非一死所能了,是故當懷深憂遠懀АI揽嚅L,升沉變亟
,茫茫六趣,知飄茵墜溷之何居!冥冥三塗,有幽囚宰烹之可懼!人身難得今已得,
佛法難聞今已聞,快駒過隙,光陰容易虛度!盲龜值木,佛號好勤持念!故曰:『此
心不向今身了,更向何身了此心』。
二、信吾心本源真性,即是佛性。是故吾人本具佛性,本來具足如來智慧佛德之
藏,圓常安樂,自在清淨。若遇善友開導,皈依佛法僧寶,信從佛正法門,懇勤修習
,必能證得。故曰:『勸君買棹江頭去,定卜月明載滿船』。
三、信吾人無始以來,亦曾生天,亦曾作人。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諸大菩薩、諸
拢t眾,分身塵剎,覺悟群生,吾人夙生必曾值遇承事供養,植種善根,所以今生得

聞佛法,復能發起信願之心。雖由迷昧不自覺知,須信常為諸佛菩薩之所護念,是故
應發勇猛精進之心,立堅決深固之志。十方諸佛、諸大菩薩,大慈大悲,大雄大力,
無感不應,無機不攝,吾人果能敬信修習,佛菩薩必救度接引。觀之歷代往生淨土僧
俗男女人等,皆以夙生善根力故,現生敬信修習力故,諸佛菩薩救度接引力故,已皆
往生安樂淨土,成大菩薩;我亦如是,有願必成。故曰:『彼既丈夫我亦爾,不應自
卑生退屈』。
乙  信佛土
一、信阿彌陀佛於過去久遠世中,亦與吾人同為凡夫,捨國王之尊貴,從佛出家
,發最深固大菩提心,立四十八深宏誓願,積功立行,生生不退。依其本因地中、行
願力故,及其所教化成熟諸眾生善根力故,遂成極安樂圓妙嚴飾之淨土,與諸共願行
者同生其中而成無上正等真覺,壽命無量,光明無量,故名極樂世界阿彌陀佛。
二、信由此釋迦牟尼世尊娑婆世界之西,過十萬儯鹜粒_確實實有一安樂世界

,為阿彌陀佛所化之淨土,觀世音、大勢至二大菩薩,洎清淨大海中無量無數菩薩拢
賢僧眾,常共圍繞,聽佛說法,依佛法行,從佛法因證佛法果,永離苦難,得大解脫
,神通妙用,不可思議,化身十方,修佛功德,攝諸有緣,同歸樂土。淨蓮化身,不
由胎愛,隨往生者信心深湥娏Υ笮。泄A偏,而有上三品、中三品、下三品─
─九品──之別:下三品者,帶業往生之凡夫也;中三品者,斷惑證真之拢娨玻簧
三品者,宏智大悲之菩薩也。下下品下,復有鐵蓮疑城之級,廣攝罪惡深重或信願薄
弱之眾,使生淨土之後,懺惡修善,斷疑生信,亦得花開見佛。然雖有此九品三級之
殊,一經乘願往生,皆得永脫生死輪迴之苦,終成大覺圓寂之佛。一經花開見佛,皆
得衣食如意,成無量壽,身心自由,撸o量剎。風林水鳥,常演法音,大士拢姡
為善友。至安至樂,至美至善,至明至淨,至真至常,故名無量光壽佛極安樂淨土。
丙  信法門
一、信此念阿彌陀佛往生安樂世界法門,迺二千九百年前降生於中天竺國,為

百儯赵隆賰|天地──三千大千娑婆世界之教主釋迦牟尼佛口之所親說;彌勒菩
薩、舍利弗阿羅漢、韋提希皇后等之所親聞;阿難陀阿羅漢親承佛旨之所結集流傳;
即今無量壽經、佛說阿彌陀經、觀無量壽佛經是也。其餘勸念阿彌陀佛往生安樂剎之
經論,散見大藏,不可勝紀。佛說無量壽經之時,舍利佛等大阿羅漢,彌勒等大菩薩
,及諸天諸神人非人等無量數眾,皆發願往生。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之時,韋提希皇后
依之修持,當即往生安樂土。佛說阿彌陀經之時,枺髂媳鄙舷铝綗o數佛土,阿■
佛等無數諸佛,同時讚歎我本師釋迦牟尼佛,能於此五濁惡世之娑婆界中,說此最方
便殊勝之法門。歷代祖師拢t善信稱揚修習得往生成效者,更難悉數,故應信此法門
最真最尊。
二、信此念阿彌陀佛往生安樂世界法門,下至極惡眾生皆可修證,上至等覺大士
亦應修證。蓋下下品及鐵蓮花生者,即造五逆、十惡應墮地獄、餓鬼、傍生、中者,
聞此法門起信、發願、修行得往生也。其中品生者,即能持五戒、行十善、或更稍修

禪定,當生人道、神道、欲界天道中者,聞此法門起信、發願、修行得往生也。觀之
往生淨土拢t錄中,自大拢筚t以至淫女、屠戶、鳥獸魚蟲皆有往生者,可以知矣。
其上中品生者,即歡喜地至遠行地之菩薩也。其上上品生者,即不動地至等覺地之菩
薩也。觀之佛華嚴經中普賢菩薩亦發願往生,可以知矣。故應信此法門最廣最盛。
三、信此念阿彌陀佛往生安樂世界法門,其理性雖不可窮盡,其功德雖不可思議
,阿彌陀佛本因地中,曾發諸方世界有稱念其名者即為護持攝受接引往生之宏願。故
阿彌陀經佛說:執此名號,一心不亂,即自知得生淨土。故一經往生淨土,便可直至
成佛,永無紆曲,永無退轉。但須心心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字而執持不忘,即得具足
無窮盡之理性及不可思議之功德。且更有最易行之道,但須每晨稱念南無阿彌陀佛盡
十呼吸,亦決定往生得不退地,永脫輪迴,直至成佛。故名此法門為橫超三界法門,
一超直到如來佛地,非若從其餘法門修證者,初從戒善以超三惡,次從禪定以超欲界
,次從般若以超色無色界,尚未能入菩薩正定聚位,中間多復迂滯迴墮之虞!豈若此

門但從皈依娑婆界佛法僧寶而皈依極樂界佛法僧寶,即得頓超三界乎?故應信此法門
最易最妙。
二  願
信心立矣,若不發願,如有病人於此,雖得臁っ钏帲阎啬軈s病延年,
身輕力健,設若不願身輕力健卻病延年,或復妄謂我今無病多壽,身體康強,無需乎
此,置之不服,則不能得健康安樂延生之效。此亦如是,若不願離娑婆、願生極樂,
則還與此法門為無關係。故信立當濟之以願,約之願亦有三:
甲  念念厭離娑婆穢土而欣往安樂淨土
釋迦牟尼佛乘大悲救苦之願,為此娑婆穢土中之教主,拢诙摚瑒裎崛藚挆夒x
脫此娑婆穢土而欣慕往生彼安樂淨土。吾人唯能順佛之教,依教奉行,乃得謂之皈依
佛法,不辜負佛恩耳。一者、厭此閻浮提洲──吾人所居之地球即在此洲內──內、
外、共三依俱苦,故願離脫;欣彼極樂淨土內、外、共三依俱樂,故願往生。云何內

、外、共三依俱苦也?謂內則依自身而有饑渴、冷熱、疲勞、淫欲、生老病死等苦;
外則依天然界而有風雨、雷電、雪雹、瘴霧、煙塵、沙担А⑶G棘、嶇崎、波濤、黿、
龍、虎、蟒、蚊蚋等苦;共則依人為界而有牽制、譏罵、爭奪、傷害、淫亂、狂暴、
姦險、欺騙、強佔、暗浮蒡尅⑼取⒌丁⒓㈡j、砲、毒藥、牢獄、乃至恩愛別
離、怨憎會遇、禍起蕭牆、變生衽席、求活不能、求死不得等苦。故此難堪忍受──
娑婆譯義──之界,實為眾苦之海;此界中之人類,又為苦海之蝸!一經往生安樂之
界,此之眾苦永皆脫離。化身如意,故內依唯樂而無苦;受境稱心,故外依唯樂而無
苦;善友俱會,故共依唯樂而無苦。二者、厭此娑婆世界,地獄、餓鬼、畜生、惡神
充塞,雖得生天,第一重天亦不能過九百萬歲之壽,亦尚不免衰耗爭鬥之苦。縱使生
至非想非非想天,亦不能過八萬大劫之壽。猶復執心拘定,不能自由,報期一盡,還
從業墜。鑊湯、爐炭、禽腹、獸胎、或神、或鬼、忽天、忽人,輪轉靡定,出洠o常
,至危至險,極可恐懼!不唯人無足戀,亦復天無足希──其有欲以念佛而生天者,

當知亦是魔念,應速除滅。其有勸念佛之人,求轉世得人中富貴之報,或生天之樂報
者,當知彼是魔鬼,應自堅持正願,勿為所欺──,故願離脫三有,欣彼安樂世界。
彼安樂界,從本以來未有三惡道名,一經往生,即為善人、賢人、真拢⒋舐},唯進
無退,唯得無失,究竟成佛,常樂我淨,至安至甯,永離怖畏。不唯上品可嘉,亦復
下品可羨,故願往生。三者、厭此娑婆穢土,茫冥隔礙:九地諸天,亦各為自類心境
所拘礙,不能互相通達;降至五趣雜居地之欲界中,又復區為三界,不相聞見,不互
往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