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界圆觉学+太虚大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法界圆觉学+太虚大师- 第20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能詳細觀察。故止觀二門,須使柔軟心成。
何者菩薩巧方便迴向?菩薩巧方便迴向者:謂說禮拜等五種修行所集一切功德善
根,不求自身住持之樂,欲拔一切眾生苦故;作願攝取一切眾生共同生彼安樂佛國,
是名菩薩巧方便迴向成就。

上講迴向所依之心,此處正講迴向之義。已有功德成就,方能迴向,故須由前
禮拜等行集一切功德善根。功即功行,德即果德,凡功行之有所得而成就者曰功德
。功德亦即是善根,功德成就,善根亦成。通常即以信、進、念、定、慧之五善根
,及當知、已知、具知之三無漏根為善根三總相。其實、一切功德,皆可謂之善根
。如念佛念至無有雜念,即成就一種念佛之功力,由此念佛功力為根,成就念佛之
善根。如樂善好施之人,久久行施,至成習慣,成就布施功德,布施善根成就。反
之、造惡亦有惡根成就,如貪、瞋、癡三毒謂三毒根,所謂惡根性、劣根性是也。
不善巧迴向者,以有我執之心,所作功德皆為我而作,是有漏著相之功德,非出世
無漏功德。此有漏功德,僅成人天有漏之因,得生人天之果。若善巧迴向,須不求
自身住持之樂。住持即生存、存在、保持不失之義。能不自求保持安樂,即能令一
切眾生離苦得樂。如吾人念佛往生淨土,非唯求自得處安樂,是為救拔一切眾生之
苦而生淨土。世之慈善家等,施衣、施食雖能拔苦,非能拔根本之苦。唯佛法中,

令眾生斷煩惱,證菩提,方能拔除眾生之苦本。淨土法門,令人往生,雖未使眾生
即時斷除煩惱,然生西方者即能離苦,亦漸能盡除煩惱,成無上覺。
菩薩如是善知迴向成就,遠離三種菩提門相摺ā:蔚热N?一者、依智慧門,
不求自樂、遠離我心貪著自身故;二者、依慈悲門,拔一切眾生苦,遠離無安眾生心
故;三者、依方便門,憐愍一切眾生心,遠離供養恭敬自身心故。是名遠離三種菩提
門相摺ü省
此中菩提,即大乘菩提心。若不如是迴向,即摺N大乘菩提之心,若摺蟪
菩提之心,即摺浲臃鸢擦Q土之本旨。修學佛法,要以無我心為出發點。若有
我執,即成凡夫。故二乘人,從消極方面破除我執,證阿羅漢;大乘菩薩,以大悲
心無我圓成佛果。
梵語薩迦耶見、此云身見,於身見而有我執。有此我執,即有貪愛、癡、慢。
唯識論說我執有二:一、由第七末那緣第八賴耶見分為我,為俱生我執;是我執心

之根本。二、由第六意識攀緣五蘊所起我執,通俱生及分別我執。要破我執須有般
若之智。由般若智,破人我執,斷煩惱障,證生空理;破法我執,斷所知障,證法
空理。生空者,了知吾人是由五蘊和合而有,無實個體,等於一個團體,須由眾多
份子和合而成;若離眾多份子,則團體不成。吾人亦然,祇有眾緣和合假相之我,
無有實體之我,故吾人之生是空非實。由了生空,更進一步,可知此和合成人之五
蘊,亦是眾緣和合而成,則五蘊亦空,成法空觀。了知人、法二空,不起貪著,不
求自樂,故曰:依智慧門不求自樂,遠離我心貪著自身。
世間之慈悲,與佛法之慈悲不同。世間之慈悲,是以有我心而行慈;佛法中之
慈悲,是以無我行慈,所以是大慈悲。又佛法中慈悲有三:一、生緣慈,二、法緣
慈,三、無緣慈。緣眾生之苦而起慈悲,是生緣慈;不見自他而起慈悲,是法緣慈
;以無功用而起慈悲,是無緣平等慈。眾生於無苦中而妄起苦,是極苦惱。如此苦
惱眾生,如處大火宅中,菩薩能以大慈悲心,令離根本苦,得究竟樂:故曰:依慈

悲門拔一切眾生苦,遠離無安眾生心。世人立功、立言、立德,皆不離我執之心,
故功成則圖一己之享受。菩薩不然,菩薩願生安樂世界,為憐愍一切眾生,不是以
極樂世界來供養自己。故菩薩依智慧為本而起方便,作迴向利他之行;憐愍一切眾
生,遠離供養恭敬自身心。
有此三種相摺ǎ瑒t大菩提心不成;離此三種相摺ǎ纱笃刑嵝亩蟪肆x門
成就。
菩薩遠離如是三種菩提門相摺ǎ萌N隨順菩提門法滿足故。何等三種?一者
、無染清淨心,不以為自身求諸樂故;二者、安清淨心,以拔一切眾生苦故;三者、
樂清淨心,以令一切眾生得大菩提故,以攝取眾生生彼國土故。是名三種隨順菩提門
法滿足應知。
凡不為自利而起,即能無染;世之立功業作大事者,有為自受樂之心,即有染
心。菩薩不為自身,故無染心。不為自身成無染清淨,是唯自身清淨。若能拔一切

眾生苦,令一切眾生皆得清淨,是為成就安清淨心。不但令一切眾生離苦,且令一
切眾生證得無上菩提之覺法樂,是為樂清淨心。若以三清淨心與三德相對,無染清
淨是斷德,安清淨是恩德,樂清淨即是智德。三清淨法與菩提心相應隨順,故曰:
隨順菩提法門滿足。
向說智慧、慈悲、方便三種門攝取般若;般若攝取方便應知。
以前三門攝取般若,般若攝取方便者:般若有三:一、文字般若,二、觀照般
若,三、實相般若。方便即一切自利利他。般若是梵語,此云智慧;方便是華言,
梵語漚和。修一切方便門,皆令證入實相故,方便攝取般若;依般若修一切行,了
知一切法空無住著故,般若攝取方便。般若即攝方便,方便即攝般若。方便若離般
若,即起我執;般若若離方便,即著空見。維摩偈云:『智慧方便解,智慧方便俊
,方便智慧解,無方便慧俊弧R园闳舳蟹奖悖瑒t真空不空;行方便而有般若,
即妙有非有。在密宗學法上所顯金剛、佛母,亦即顯般若、方便不離義。如鳥飛空

,鳥喻方便,空喻般若。鳥無空不行,空無鳥等飛行,亦不顯空有無礙用。喻方便
無般若不行,般若無方便無用。
向說遠離我心不貪著自身,遠離無安眾生心,遠離供養恭敬自身心;此三種法遠
離障菩提心應知。
三種皆障菩提心者:三乘菩提,皆須破我,若不離我心,則菩提不成。故我心
不但障二乘菩提,尤障大乘菩提心。若只離我而不安眾生,與大乘心亦不相合。若
假安樂眾生之名而行安己之實,尤不與大乘菩提心相應。故須離三障,方為大菩提
心。
向說無染清淨心,安清淨心,樂清淨心;此三種心略一處,成就妙樂勝真心;應
知。
妙樂勝真心者,依涅槃經說,即大般涅槃。此大般涅槃,成就法身、般若、解
脫三德。三德不即不離,不偏不倚,即是妙樂勝真心。如此三心成就妙樂勝真心,

即是成就大涅槃心,即是無上菩提心,亦即是實相無相之佛果涅槃妙心。禪宗諸祖
心心相傳,即傳此心。正顯禪中有淨,淨中有禪,即禪而淨、即淨而禪也。
如是菩薩智慧心,方便心,無障心,勝真心,能生清淨佛國土應知。
此總前以智慧、慈悲、方便等三攝歸智慧、方便二心;所遠離之心攝歸無障心
,無染清淨等三心攝歸勝真心。菩薩由如是等心能生淨國土者,以由菩薩依如是心
,證得清淨法界,成法性土;依法性土,成就自他受用報土,由報土而成變化淨土
,故曰能生清淨國土也。
丙四  結明五門
是名菩薩摩訶薩隨順五種法門所作隨意自在成就。如向所說,身業、口業、意業
、智業、方便智業,隨順法門故。復有五種門漸次成就五種功德應知。
由上觀成涅槃三德,成大菩薩,故曰:菩薩摩訶薩。自在、即自由義。前五門
中禮拜身業,讚嘆即口業,作願即是意業。觀察即智業;觀察中雖必有相應心心所

,而正能觀察唯屬於智慧故。迴向即方便智業,以無相無著,始能迴向,若無有智
何能無著!普通所稱業深障重,以為業是唯屬不善;然在事業與行業上講,業有善
、有不善,有有漏、有無漏,非全屬不善。如修淨土法門為修淨業,即屬善業。文
中復有二字,非謂除此五門之外另有五門,即謂依此五門、復有成就五種功德義也

何者五門?一者、近門,二者、大會眾門,三者、宅門,四者、屋門,五者、園
林撸虻亻T。此五種門,初四種門,成就入功德;第五門成就出功德門。
由前五門,復漸成就此五種功德者:禮拜即是身業,由此禮拜一次,即與極樂
相近一次,故由禮拜成就近門,即與極樂相近之門。將內心中之至展Ь粗谋硎
於語言之中,謂之讚歎。以稱名讚德必有音聲,由此音聲能令聞者獲利,而成大法
會眾。又吾人誦彌陀經,即有天人等眾同來聞法,同來護持,成大法會,故由讚嘆
能成大會眾門。作願修奢摩他,能令心念完全對向極樂世界,如是專念,定能往生

極樂宅中,故由作願成就宅門。觀察即由定生慧,由慧觀察極樂世界依正功德,如
人入屋,屋中諸物顯現眼前,明了觀察,故由觀察成就屋門。迴入娑婆等苦界,即
迴向義。如已入屋,復入園林作諸撸颍兽捪蜷T名成就園林撸虻亻T。前四成就
為入極樂世界功德;後一為出極樂世界功德。
入第一門者,以禮拜阿彌陀佛為生彼國故,得生安樂世界,是名入第一門。
以身禮拜蓮池會上佛及菩薩之因,即得往生彼國之果。於禮拜時,觀察依正功
德,願以此身命歸投極樂,思此禮拜之身著地時即已往生極樂。所謂一心歸命極樂
世界,即此義也。往生之義,若就意識而言,定中亦得往生。如彛竭h公,定中三
次得見極樂世界,不須捨此報身,始得往生。若就賴耶報體而言,賴耶普遍十方,
而眾生為業所障不能成就極樂報身;若修淨業,即得捨離煩惱業報之身,往受極樂
清淨報身。往生既由報身,故由身業禮拜之行,得生極樂之果。
入第二門者,以讚嘆阿彌陀佛,隨順名義稱如來名,依如來光明想修行故得入大

會眾數,是名入第二門。
讚嘆之中,最簡便者為稱如來名。如來名號,攝有種種功德,稱如來名即稱如
來真實功德。若誦阿彌陀經、無量壽經等,亦有稱揚之義,然不如稱名簡便。阿彌
陀佛此云無量光,稱揚阿彌陀佛即稱揚佛之光明無量。從佛光明能顯依正主伴法會
大眾自他差別之無量法眾,故由稱揚佛光無量,得入極樂世界大會眾數。有生極樂
不得入大會眾,乃由疑心念佛,雖生極樂、然有五百大劫不能入大會眾聽聞佛法。
依如來光明想修行者,依如來光明修行觀想,能令極樂世界功德莊嚴,於自心顯現
,起信樂心。
入第三門者,以一心專念作願生彼,修奢摩他寂靜三昧行故,得入蓮華藏世界,
是名入第三門。
平時之心散亂浮泛,不能專一,見聞嗅覺知於色等五塵境上,流轉不息。若專
歸向極樂世界,將一切散亂心洗滌淨盡,即是一心。專念者,無論定心、散心,皆

是剎那生滅,不過在定心中,雖有生滅以緣一境相續而自不覺其生滅。散亂心剎那
生滅,有時間斷,如一剎那眼識緣色境生,二剎那耳識緣聲境生,使眼識間斷。若
能一心,則剎那無間,名為專念。一心專念、是奢摩他行,由奢摩他止息散亂雜心
,即得寂靜。所謂『知止而後定,定而後能靜』也。三昧、此云定,前之禮拜、讚
嘆是散心修,此之作願是定心修,故曰三昧行。由三昧行得入蓮花藏世界者,蓮花
藏世界即阿彌陀佛安樂世界。極樂世界是三昧境界,依極樂世界依正莊嚴功德,一
心專念無間,成三昧行,則極樂之三昧境現前,故能入極樂世界之華藏世界。能入
蓮華藏世界,即入阿彌陀佛之實報莊嚴土──他受用土。常人修淨土,祇有禮拜、
讚嘆二門,若能修此作願門,即得入蓮華藏世界。若依九品往生而論,此即九品中
之上品上生,如龍樹等初地菩薩之往生淨土。
入第四門者,以專念觀察彼妙莊嚴修毗婆舍那故,得到彼處受用種種法味樂,是
名入第四門。

觀是依止而起,前禮拜、讚嘆是止之資糧,若至加行精進,即正是止。於止前
多修禮拜、讚嘆,遠離魔難,則修止易成。觀須於止後方成,故曰以專念觀察。彼
處、即佛之功德莊嚴處。法味樂、即無上菩提覺法樂。
修淨土者,但依禮拜門修,雖得生變化淨土不聞佛法;依禮拜讚嘆二門修,生
變化淨土能入大會眾中見佛聞法;依禮拜、讚嘆、作願三門修,得入實報莊嚴他受
用土;依禮拜、讚嘆、作願、觀察四門修,能於受用淨土了知觀察,得真實受用。
如人入室,不能微細了知觀察,於室中物不得真實受用;若能詳細觀察了知即得隨
意自在受用。菩薩往生淨土,亦復如是。
前之作願,證入初地;此之觀察,即由初地漸次增進乃至證得圓滿菩提,受用
種種法味之樂。
出第五門,以大慈悲觀察一切苦惱眾生,亦應化身迴入生死園煩惱林中,撸蛏
通至教化地;以本願力迴向故,是名出第五門。

大乘菩提之心,須有普遍度脫一切眾生之心,否則無有求佛菩提之需要。如凡
夫求樂之心,修人天乘法──五戒、十善──即得受用人天之樂;二乘自了之心,
修二乘法──四諦、十二因緣──亦得自了,皆不須發大乘菩提之心。往生淨土法
門,是『大乘種姓界』──前偈頌中已詳言之,須發大乘菩提之心。既發大乘菩提
之心,本為入一切苦惱世界普度眾生,故菩薩修前四門後,必修第五回向。此回入
度生之迴向,須至上品上生之地上菩薩,方能做到。因為地上菩薩才有回入苦惱世
界,普度眾生之能力。若非上品上生之地上菩薩,住極樂中,聽聞佛法,祇可以自
所修功德,先作發願之迴向。
慈悲心即為公為眾之心,為無限量無邊際之公眾心,即大慈悲心。本此大慈悲
心而發願往生,既往生已,必修慈悲之行。如醫師學醫為人治病,若無病者可治,
醫師之功不顯。菩薩亦然,若不度眾生,所成之妙用不顯。雖有妙用,亦等於無。
故菩薩之報身,雖常住蓮華藏世界不動,必以應化身入生死園煩惱林中,令眾生速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