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界圆觉学+太虚大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法界圆觉学+太虚大师- 第20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之四弘誓願,皆能圓滿成就。

己三  結顯妙義
略說彼阿彌陀佛國土莊嚴十七種功德,示現如來自身利益大功德力成就,利益他
功德成就故。彼無量壽佛土莊嚴,第一義諦妙境界。十六句及一句,次第說應知。
謂前所說十七種功德是略說者,顯讚莫能窮,說莫能盡,略中包廣之義。總前
所說十七功德,具自利利他二種功德,淨土能令一切眾生往失彼國,聽聞佛法,乃
至不退,證無上覺,乃真正利他功德,故曰:示現如來自身利益大功德力成就,利
益他功德成就。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之化土,然化土即報土,報土即法性土;法性
即真如、實相、一真法界,是第一義諦妙境界相,故曰:彼無量壽佛土莊嚴,第一
義諦妙境界。佛之三身、依正二報,本不可分,三身即一身,三土即一土,而後人
妄執分別,以為化佛非報佛,報化土非法性土,不知化佛必依法、報佛而起,法、
報佛必為化佛之所依。十六句及一句者,以前十六種是別,後一種是總。
戊二  觀佛功德

己一  列門
云何觀佛功德莊嚴成就?觀佛功德莊嚴成就者,有八種應知。何等八種?一者、
座莊嚴,二者、身莊嚴,三者、口莊嚴,四者、心莊嚴,五者、眾莊嚴,六者、上首
莊嚴,七者、主莊嚴,八者、不虛作住持莊嚴。
前觀佛土之中,雖亦觀佛及菩薩,然祇是從土中總相觀察,此乃以別相觀佛功
德。此先標列別觀佛之功德,總有八種。
己二  分釋
何者座莊嚴?偈言:『無量大寶王,微妙淨華臺』故。
前觀國土之中,觀土亦觀佛,此觀佛之中,觀佛亦觀土。彌陀佛座,本以安樂
世界為座,如盧舍那佛以千華臺為座;千華臺即千世界。然就佛所座之最近處言之
,即以無量大寶華王所成之微妙清淨之蓮華臺為座。大寶王、即大寶華中之王。
何者身莊嚴?偈言:『相好光一尋,色像超群生』故。

讚佛偈云『阿彌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無等倫,白毫宛轉五須彌,紺目澄清四
大海』,即佛身之莊嚴。阿彌陀佛之光明無量,偈中言光一尋者,就此土眾生觀釋
迦世尊身光一尋以為觀阿彌陀佛光明之標準,而言阿彌陀佛之相好光一尋。
何者口莊嚴?偈言:『如來微妙聲,梵響聞十方』故。
言語之發生,由唇、齒、舌、及風輪等和合而生,非單獨之口能發言。今唯就
發語之顯相上講,以語莊嚴為口莊嚴。佛之語言聲音微妙,如梵天聲響,能普聞十
方。
何者心莊嚴?偈言:『同地、水、火、風、虛空無分別』故;無分別者,無分別
心故。
佛心即佛之心意,佛之意等於地、水、火、風、空之五大,無有分別。地無分
別,好惡之人行於地上不起分別。火無分別,可燒之物火皆燒之,腐爛之草、檀香
之木一概燒之而無分別。乃至虛空容迹磺袩o有分別。佛之心意,亦復如是。因佛

以平等之心,普度一切眾生,不分貧富貴賤,有無善根;一切皆令得生淨土,乃至
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
何者眾莊嚴?偈言:『天人不動眾,清淨智海生』故。
平常講三業,福業生人天,非福業生三惡道,不動業生色究竟天。極樂國土中
之天人等眾,其根本皆由阿彌陀佛智慧海中之功德力,令得往生。如慈善家之辦孤
兒院,孤兒雖自有力能來院中,然根本由慈善家之慈悲心;先有孤兒院之設立,孤
兒始有可入之院。眾生往生,亦復如是。若無阿彌陀佛智慧本願力,成立西方淨土
,眾生雖欲往生,亦不可得。
何者上首莊嚴?偈言:『如須彌山王,勝妙無過者』故。
此中上首莊嚴,即指大乘不退轉之大菩薩,猶如須彌為山之王,無能過者。大
菩薩亦復如是,眾中之王,無能勝者。
何者主莊嚴?偈言:『天人丈夫眾,恭敬繞瞻仰』故。

前從主中顯眾,眾中顯上首,此復從上首中顯主。即以主顯伴,以伴顯主,主
伴互顯之義。以從伴中顯主,故說是天人丈夫眾恭敬圍繞瞻仰之主。主能為天人等
眾恭敬圍繞瞻仰者,則其主之功德不言可知。
何者不虛作住持莊嚴?偈言:『觀佛本願力,遇無空過者,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
海』故;即見彼佛未證淨心菩薩,畢竟得平等法身,與淨心菩薩無異;淨心菩薩與上
地諸菩薩,畢竟同得寂滅平等故。
極樂國中由阿彌陀佛之本願力故,諸往生者,皆養成大乘菩薩不退轉力而後能
示現十方,普度眾生;否則度生之任,不使荷負。如辦孤兒院者,須教養姑兒,具
有德、智、體之三育,然後使其服務社會,不僅為一善良之人民,且使為國家有用
人才。阿彌陀佛建立淨土,亦復如是。凡生極樂遇阿彌陀佛者,隨修因之溕睿
佛有遲早之別,然畢竟皆得成佛。以極樂土中有良好之環境,能令眾生菩提日增,
煩惱漸斷,無有退失,必至成佛,故言遇無空過。淨心菩薩,有講八地以上之菩薩

為淨心菩薩;通常講淨心菩薩是指初地菩薩,以初地菩薩有清淨無漏智相應故。未
證淨心菩薩,即未證初地之凡夫或二乘等。雖非初地菩薩,然可與登地菩薩將來畢
竟同證平等法身無異。雖是初地菩薩,然可與上地菩薩畢竟同證寂滅平等。寂滅相
、即諸法實相,是唯佛與佛乃能究竟之清淨平等法性。念佛之人,有铡馍鷾Q土即
是成佛者,於此須知:生極樂世界,非即是成佛或大菩薩,亦有未證淨心之凡夫二
乘,及已證淨心之初地菩薩。生淨土者,雖是凡夫或二乘,亦有必至成佛而不退轉
之利益。
略說八句,示現如來自利利他功德莊嚴次地成就應知。
以上略說如來功德竟。
戊三  菩薩功德
己一  總標
云何觀菩薩功德莊嚴成就?觀菩薩功德莊嚴成就者,觀彼菩薩,有四種正修行功

德成就應知。
前已觀佛土及佛功德,復云何觀彼世界中之菩薩功德?謂總觀菩薩有四種正修
之功德成就。佛是果位,菩薩是因位。菩薩於因中須修自他二利之正行,故菩薩有
四種正修行。外道亦有修行,然是不正之行。
己二  徵釋
何等為四?一者、於一佛土身不動搖、而遍十方種種應化,如實修行常作佛事。
偈言:『安樂國清淨,常轉無垢輪,化佛菩薩日,如須彌住持』故,開諸眾生淤泥華
故。
極樂國中之菩薩,能成就於一佛土之中,身無往來而應化十方,普度一切眾生
之殊勝功德。菩薩若離此世界往彼十方應化,則不殊勝;若住此世界而不遍至十方
應化,亦不殊勝。今極樂國中之菩薩,能不離於極樂而往十方普度應化,是為殊勝
。如實修行常作佛事者,如佛菩薩真實所成就之功德,而如實修行,常往十方世界

作教化眾生之事業。菩薩常轉離一切煩惱垢之法輪,雖或現佛身及菩薩身,而報身
安住不動。故偈曰:常轉無垢輪,化佛菩薩日,如須彌住持也。開諸眾生淤泥華者
,淤泥中之蓮花,無日光之照,花不能開。眾生亦然,雖有善根種子,如無菩薩應
化開導亦不成就。
二者、彼應化身一切時不前不後、一心一念放大光明,悉能遍至十方世界教化眾
生,種種方便修行所作,滅除一切眾生苦故。偈言:『無垢莊嚴光,一念及一時,普
照諸佛會,利益諸群生故』。
菩薩之應化身,非離此處而應化彼處,是於起一心動一念之間,都能放大光明
,遍照十方,教化眾生。不但菩薩之教化方法有種種方便,而所教之修行方法亦以
種種方便,隨機教授。與念佛法門相應者,教以念佛;與禪定法門相應者,教修禪
法;令眾生如法修行,滅除無明煩惱,永拔生死苦本。不若世間慈善家之祇能暫止
眾生之苦,不能永滅眾生苦因。

三者、彼於一切世界無餘、照諸佛會大眾無餘,廣大無量供養恭敬讚嘆諸佛如來
。偈言:『雨天樂、華、衣、妙香等,供養、讚佛諸功德,無有分別心』故。
極樂菩薩化生十方世界,無一世界不去化生,曰無餘。化生如此,放光亦然。
此言極樂菩薩不僅往至十方普度眾生,亦往十方供養諸佛,所謂『上求佛道,下化
眾生』也。菩薩何故能往十方供養恭敬讚嘆諸佛?以菩薩無功用道,不起分別,能
任咄'也。
四者、彼於十方一切世界無三寶處住持莊嚴佛法僧寶功德大海,遍示令解如實修
行。偈言:『何等世界無佛法功德寶,我皆願往生,示佛法如佛』故。
前言菩薩至有佛世界,此言菩薩至無佛世界。如此娑婆世界有釋迦世尊,現世
尊雖已涅槃,然有佛像之存在、經典之流布,眾生依佛教法,猶可修行乃至證果,
仍為有佛世界。有根本無有佛法之世界;眾生永無聞法之日,生死無有了脫之期,
其苦等於地獄!而菩薩以大悲心而生極樂,故以慧眼了知此無佛法之世界而發願往

生,弘宣佛法,建立三寶。使不見不聞之眾生,了知真實法性,然後如解修行,得
證道果。其所開示建立之法,猶如佛之建立佛法。故曰:示佛法如佛。若菩薩有菩
薩之功德而不普度眾生,雖有功德亦等於無,故菩薩一有功德即當教化眾生。地藏
菩薩之『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即此義也。
丁二  結歸一法
又向說佛國土功德莊嚴成就,佛功德莊嚴成就,菩薩功德成就。此三種成就願心
莊嚴,略說入一法句故。一法句者,謂清淨句。清淨句者,謂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故。
此清淨有二種應知,何等二種?一者、器世間清淨,二者、眾生世間清淨。器世間清
淨者,向說十七種佛國功德莊嚴成就,是名器世間清淨;眾生世間清淨者,如向說八
種佛功德莊嚴成就,四種菩薩功德莊嚴成就,是名眾生世間清淨。如是一法句,攝二
種應知。
觀察門中分別觀察三種功德已竟,今以前所觀察三種功德,總結歸成一句法攝

。向說者,指前所說三種功德莊嚴。此三種成就願心莊嚴者,以三種功德成就之因
,即阿彌陀佛之大願心力。無量壽經中說阿彌陀佛於因中──因中名法藏比丘──
發四十八願、後依誓願之心、修誓願之行,而成所誓願之果──極樂世界。如摩尼
寶珠,由大鵬金翅鳥心所成,此極樂世界即由阿彌陀佛之願心而成。阿彌陀佛以願
心成此極樂世界作種種佛事,令眾生斷無盡之煩惱,證無上之菩提。
諸佛普度一切眾生之大悲心願雖同,而度生之方法有異。如此土釋迦世尊,以
語言音聲說法度生,所謂『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眾香國以香而為說法,乃
至有以花及睡夢等而為說法度生。極樂世界之阿彌陀佛,即以所成之安樂世界,而
作度生之唯一方便法門。
欲生淨土者,祇須發願即得往生,以極樂淨土是阿彌陀佛願力所成;而阿彌陀
佛誓願之中,已有欲令一切眾生往生彼國之願。是彼國土已含有攝受十方世界眾生
發願往生之力,如磁含有吸鐵之力。故願生淨土者,決定得生。平常得生淨土,須

至初地菩薩方能成就自他受用淨土,其所成之淨土乃由修行至其地位自然而成,非
一發願即可往生。吾人欲生極樂淨土,不必須修滿淨土之因,可但由發願往生而得
。此雖於尋常所講:『非有所修之因,不成所證之果』之因果律,有所相摺环
法中有五不思議事,此不假修因──非不要念佛,是說不須如修初地菩薩之行,得
初地所成自他受用土──得生淨土,即五不思議中之願力不思議。
前分別觀察中有二十九種功德,今總攝入一法句中,所謂一法句者,即清淨法
。此清淨法,即清淨法界,即佛無漏智所證之法性。佛以法性為身,法性亦佛之無
為法身。真實智慧,即四智菩提,四智是無漏無虛妄無顛倒智,此智為能證;與此
智相應,為此智之所證者即清淨法界。此清淨法界,即佛之無為法身:以無分別智
證無分別理,理智如如,離能所相。眾生之範圍有廣有狹:最廣之義,一切有情無
情生滅諸法,皆謂之眾生;以是眾緣和合而生故。其次、除無情法,凡屬有情,佛
及菩薩乃至微細昆蟲,皆是眾生。其次、以眾生與佛相對,佛非眾生,菩薩及一切

有情,是眾生攝。其次、以眾生與拢讼鄬Γń缰兴穆}非眾生,六凡是眾生攝
。此中所云眾生世間之眾生,即攝佛與菩薩之眾生義。
華嚴宗言世間有三:一器世間,二眾生世間,三正覺世間。本論言二世間,即
將華嚴之正覺世間,攝歸於眾生世間也。有世間差別之相,皆為世間功德;若『言
語道斷,心行寂滅』之無差別相,是為無漏之出世間相。此中雖言世間,然皆以無
漏功德所成,亦即出世間之世間也。
丙三  善巧回向
如是菩薩奢摩他、毗婆舍那廣略修行,成就柔軟心,如實知廣略諸法,如是成就
巧方便迴向。
本論總有五門,別明觀察即觀察門。現講如何善巧迴向,即迴向門。
五門之中,作願門,正修奢摩他行;觀察門,正修毗缽舍那行。禮拜、讚嘆二
門,即止觀之前方便行,故總菩薩所修四門──禮拜、讚嘆、作願、觀察──而曰

:菩薩奢摩他、毗婆舍那廣略修行。於五門中,作願一門最為緊要,未作功德──
禮拜、讚嘆──之前,須先立願;正作功德之時,亦須有願。以有願故則功有所歸
,心有所專;功有所歸,則功不散失,如錢有繩,錢不散失。心有所專──發願往
生西方,則心專注於西方淨土──則攝散歸定,定即奢摩他也,依奢摩他行,修毗
婆舍那──由作願門而起觀察門──觀察佛之依正莊嚴,則止中有觀,觀中有止,
止觀雙摺HN觀察,是為廣行。三攝於一,以一清淨法界為總,是謂略行。
成就柔軟心者,心有煩腦則不柔軟,猶如野馬;若修止觀,即能降伏一切煩惱
,煩惱伏已則柔軟心成。若不修得心柔軟忍,則貪著五欲等境,不能知止而定,不
能詳細觀察。故止觀二門,須使柔軟心成。
何者菩薩巧方便迴向?菩薩巧方便迴向者:謂說禮拜等五種修行所集一切功德善
根,不求自身住持之樂,欲拔一切眾生苦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