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界圆觉学+太虚大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法界圆觉学+太虚大师- 第19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由自覺正因心發;緣因又不殊勝,故或退墮二乘地也。然大乘不退位有四:一、十
信心滿入初住得信不退,即今信成就發心者。二、從七住以上得解不退,即今解行
發心者。三、至初地得行不退,即今證發心者。四、至八地得念不退,謂念念皆任
咴鲞M佛功德也。然一成就大乘信心不退,即登佛位為法王子,故已超過凡夫權乘
而能現八相成佛矣。
壬二  明發心行相

復次、信成就發心者,發何等心?略說有三種。云何為三?一者、直心,正念真
如法故。二者、深心,樂集一切諸善行故。三者、大悲心,欲拔一切眾生苦故。問曰
:上說法界一相,佛體無二,何故不唯念真如,復假求學諸善之行?答曰:譬如大摩
尼寶,體性明淨而有礦穢之垢;若人雖念寶性,不以方便種種磨治,終無得淨。如是
眾生真如之法,體性空淨而有無量煩惱垢染;若人雖念真如,不以方便種種熏修,亦
無得淨。以垢無量,遍一切法,故修一切善行以為對治。若人修行一切善法,自然歸
順真如法故。略說方便有四種,云何為四?一者、行根本方便:謂觀一切法自性無生
,離於妄見,不住生死;觀一切法因緣和合,業果不失,起於大悲,修諸福德攝化眾
生,不住涅槃:以隨順法性無住故。二者、能止方便:謂慚愧悔過,能止一切惡法不
令增長,以隨順法性離諸過故。三者、發起善根增長方便:謂勤供養、禮拜三寶,讚
歎、隨喜、勸請諸佛,以愛敬三寶淳厚心故,信得增長,乃能志求無上之道;又因佛
法僧力所護故,能消業障,善根不退:以隨順法性離癡障故。四者、大願平等方便;

所謂發願盡於未來,化度一切眾生使無有餘,皆令究竟無餘涅槃:以隨順法性無斷絕
故;法性廣大,遍一切眾生平等無二,不念彼此究竟寂滅故。
初發大乘心之三心,維摩詰、十六觀諸經皆同。一者、信念真如,解行真如,
回向真如,證契真如,所謂直心正念真如法也。二者、好樂佛果福德智慧,修集佛
果福德智慧,回向佛果福德智慧,成就佛果福德智慧,所謂深心樂集一切諸善行也
。三者、願度一切眾生,攝化一切眾生,回向一切眾生,救護一切眾生,所謂大悲
心欲拔一切眾生苦也。以迴情向理故,惡無不止、體無不顯,消極之究竟也;以迴
因向果故,善無不行、德無不備,積極之究竟也。此二皆是上徹之道。以迴自向他
故,寓之無方,用之無盡;此一乃為下徹之道。徹上徹下,唯一信心,是名信成就
發心相。問答之中,明所以須深心、大悲心者,其義可知。所云四種方便,皆是隨
順法性之行。第一、為修行信心中止觀,止故不住生死,觀故不住涅槃,止觀平等
隨順法性無住,所謂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也。此一方便,普為下三方便之根本故,

故名根本方便。下三方便,如次為直心、深心、大悲心所增長成就之前方便見之行
事者,可知。離過絕非以觀真如,仰德崇善以敬三寶,大願等慈以度眾生,菩薩之
心如是而已!
壬三  明發心成就
菩薩如是發心故,則得少分見於法身。以見法身故,隨其願力,能現八種相利益
眾生。所謂從兜率天退、入胎、住胎、出胎、出家、成道、轉法輪、入於涅槃。然是
菩薩未名法身,以其過去無量世來有漏之業未能決斷,隨其所生與微苦相應;亦非業
繫,以有大願自在力故。如修多羅中或說有退墮惡趣者,非其實退,但為初學菩薩未
入正位而懈怠者恐怖,令彼勇猛故。又是菩薩一發心後,遠離怯弱,畢竟不畏墮二乘
地。若聞無量無邊阿僧祇劫勤苦難行乃得涅槃,亦不怯弱,以信知一切法從本已來自
涅槃故。
此明大乘信心成就,證初發心住之菩薩,即能現八相成佛也。與微苦相應者,

若二乘、凡夫見釋尊亦有老病等也,然非業繫;則由乘願度人乃來,非乘願度人固
可不受此微苦相也。又入菩薩正定聚者,畢竟不退。故經中或說有退者,非發心因
緣未成就本未得入正定聚者,則是方便假說有退,令未入正定聚之大乘初學人勇猛
精進不生懈怠而已。
辛二  解行發心
解行發心者,當知轉勝。以是菩薩從初正信已來,於第一阿僧祇劫將欲滿故。於
真如法中深解現前,所修離相。以知法性體無慳貪故,隨順修行檀波羅密。以知法性
無染,離五欲過故,隨順修行尸波羅密。以知法性無苦,離瞋惱故,隨順修行羼提波
羅密。以知法性無身心相,離懈怠故,隨順修行毗黎耶波羅密。以知法性常定,體無
亂故,隨順修行禪波羅密。以知法性體明,離無明故,隨順修行般若波羅密。
此即理解、事行等撸墒⌒摹⑹行倪M入十迴向心輾轉勝進也。隨順法性
而行六波羅密,乃由理成事、即事顯理也。蓋信成就發心為信念真如、好樂佛德、

願度眾生,此則為解行回向真如、修集回向佛德、攝化回向眾生,亦依前之三心為
本。故一一波羅密皆有三相,如次有攝律儀戒、攝善法戒、攝眾生戒等是也。
辛三  證發心
壬一  通明諸地行相
證發心者,從淨心地乃至菩薩究竟地。證何境界?所謂真如。以依轉識說為境界
,而實證者無有境界,唯真如智名為法身。是菩薩於一念頃能至十方無餘世界,供養
諸佛,請轉法輪,唯為開導利益眾生,不依文字。或示超地速成正覺,以為怯弱眾生
故。或說我於無量阿僧祇劫當成佛道,以為懈慢眾生故。能示如是無數方便,不可思
議,而實菩薩種性根等,發心則等,所證亦等;無有超過之法,以一切菩薩皆經三阿
僧祇劫故。但隨眾生世界不同,所見所聞根欲性異,故示所行亦有差別。又是菩薩發
心相者,有三種心微細之相。云何為三?一者、真心,無分別故。二者、方便心,自
然遍行利益眾生故。三者、業識心,微細起滅故。

淨心地、即初歡喜地。前者由信解行願而成就增長三心,此則由證得真如而轉
現如來法身功德,蘊德成身。上求之道已成,唯須下化以圓滿佛果功德智慧耳。根
本無分別智親證於真如,不二如如,本無境界,然以猶有細微業識俱之轉現,故依
之說所證真如以為境界而已。以真智挾體而緣真如故無境界相,以與業識俱轉之後
得正分別智變相而緣真如故有境界相。然能證真如之真智與能如量分別染淨因果諸
法之後得智,一地一地,分分深廣明淨,而業識又同時一地一地分分微薄捨離,故
有從一地至十地之所轉得、所轉捨可言也。梵語三阿僧祇大劫,華言三無數大時也
。從初住位入初地位,歷一無數大劫;從初地位入八地位,歷一無數大劫;從八地
位至十地位,歷一無數大劫:故有三阿僧祗大劫。此為大乘從因至果、從初入正定
聚至佛果地一定所經歷之程序。然菩薩為化未入正定聚凡夫,開示種種言教行相,
或極久遠,或極速疾,則如空中鳥跡而無可測量也。三種心微細相:一、即如理真
智,是所顯得。二、即如量俗智,是所生得。二皆是所轉得。三、即唯識諸如幻事

,一分屬所轉依,即是第八心體,至果後名為菴摩羅識也。一分屬所轉捨,即是第
八諸雜染種及異熟識與前七識生滅雜染心心法也。
壬二  別明十地功德
又是菩薩功德成滿,於色究竟處示一切世間最高大身,謂以一念相應慧,無明頓
盡,名一切種智,自然而有不思議業,能現十方利益眾生。問曰:虛空無邊故世界無
邊,世界無邊故眾生無邊,眾生無邊故心行差別亦復無邊;如是境界,不可分齊,難
知難解。若無明斷,無有心想,云何能了名一切種智?答曰:一切境界,本來一心,
離於想念。以眾生妄見境界故,心有分齊,以妄起想念不稱法性故,不能決了。諸佛
如來離於見想,無所不遍,心真實故,即是諸法之性;自體顯照一切妄法,有大智用
,無量方便,隨諸眾生性所應得解,皆能開示種種法義,是故得名一切種智。又問曰
:若諸佛有自然業,能現一切處利益眾生者,一切眾生若見其身、若睹神變、若聞其
說、無不得利,云何世間多不能見?答曰:諸佛如來法身平等,遍一切處,無有作意

故而說自然;但依眾生心現。眾生心者,猶如於鏡,鏡若有垢色像不現。如是眾生心
若有垢,法身不現故。
佛地功德無自他身土相。捨盡業識,全無境界,唯佛能知,無可開示。又以十
地菩薩全似乎佛,是故寄因明果,就十地圓因以顯佛果功德也。所顯實是佛果功德
,特依十地菩薩境界以顯之耳。一念相應慧者,即第八識全是無明,自來未與慧心
相應,至成佛時,一得相應,即求斷諸無明染種,轉成大圓鏡智無垢心也。大圓鏡
智名為一切種智。由四智無垢識故,自然而有不思議業,能現十方利益眾生也。問
答二章,文義可知。
丙四  修行信心分
丁一  標人立法
已說解釋分,次說修行信心分。是中依未入正定聚眾生,故說修行信心。
丁二  從理起行

戊一  寄問總徵
何等信心?云何修行? 
戊二  隨問分釋
己一  發信心起行
略說信心有四種,云何為四?一者、信根本,所謂樂念真如法故。二者、信佛有
無量功德,常念親近供養恭敬,發起善根,願求一切智故。三者、信法有大利益,常
念修行諸波羅密故。四者、信僧能正修行自利利他故,常樂親近諸菩薩眾求學如實行
故。
初云信根本者,乃聞上來所說心真如如來藏大乘自體相用,諦觀審察深解其義
,欣樂思念渴仰其法,而發心皈依乎即心自性之同體三寶也。後之三者,如次即為
皈依信奉乎大乘之別相三寶可知。何緣信佛?有大功德,能發起善根故。何緣信大
乘法?有大利益,能令到彼岸故。何緣信大乘僧?能正修行,以自利利他故。因信

佛常念親近供養恭敬故,起求一切智行;因信法常念修行諸波羅密故,起集眾善法
行;因信僧常樂親近諸菩薩眾故,起如實修學行。
己二  修行成信心
庚一  標列五門
修行有五門,能成此信。云何為五?一者、施門,二者、戒門,三者、忍門,四
者、進門,五者、止觀門。
庚二  釋成五門
辛一  總明前四門
云何修行施門?若見一切來求索者,所有財物隨力施與,以自捨慳貪,令彼歡喜
。若見厄難、恐怖、危逼,隨己堪任,施與無畏。若有眾生來求法者,隨己能解,方
便為說;不應貪求名利恭敬,唯念自利利他迴向菩提故。云何修行戒門?所謂不殺、
不盜、不淫、不兩舌、不惡口、不妄言、不綺語,遠離貪嫉、欺詐、諂曲、瞋恚、邪

見。若出家者,為折伏煩惱故。亦應遠離懀',常處寂靜,修習少欲、知足、頭陀等
行。乃至小罪心生怖畏,慚愧改悔;不得輕於如來所制禁戒,當護譏嫌,不令眾生妄
起過咎故。云何修行忍門?所謂應忍他人之惱,心不懷報;亦當忍於利、衰、毀、譽
、稱、譏、苦、樂等法故。云何修行進門?所謂於諸善事心不懈退立志堅強,遠離怯
弱。當念過去久遠以來,虛受一切身心大苦,無有利益;是故應勤修諸功德,自利利
他,速離眾苦。復次、若人雖修行信心,以從先世來多有重罪惡業障故,為邪魔諸鬼
之所惱亂,或為世間事務種種牽纏,或為病苦所惱;有如是等眾多障礙。是故應當勇
猛精勤,晝夜六時,禮拜諸佛,招膽曰冢瑒裾垺㈦S喜、迴向菩提,常不休廢;得免
諸障,善根增長故。
依前發三種信心故,此四度門,一一皆有三相。唯序次間有參互耳。


    ┌財    施
施門┤無 畏 施
    └法    施          ○信佛…直心正念真如…迴世俗相向真如性…破一切惡
    ┌攝律儀戒
戒門┤攝善法戒
    └攝眾生戒          ○信法…深心樂集善法…迴遍行因向圓覺果…成一切善
    ┌世 俗 忍
忍門┤苦 法 忍
    └勝 義 忍          ○信僧…大悲普度眾生…迴無漏法向有情界…救一切眾
    ┌止惡精進
進門┤行善精進
    └普利精進


復次、若人雖修行信心下,即是別出止惡精進之相。此能止惡免障之法,即為
善行。惡止障免,即此善行之得成就。且諸善根向為惡障所障,未能發生,今以惡
止障免,皆得增長,故曰得免諸障善根增長也。惑、業、報障,皆為惡障。略攝惡
障為四,以勇猛精勤禮拜諸佛修四善行治滅之。
業報障……修諸懺悔法治滅之
魔邪障……勸請諸佛菩薩住世轉法輪治滅之
嫉妒障……隨喜諸佛菩薩二乘天人諸勝行治滅之
貪著障……常發三種迴向心治滅之
辛二  廣明止觀門
壬一  略明
云何修行止觀門?所言止者:謂止一切境界相,隨順奢摩他觀義故。所言觀者:
謂分別因緣生滅相,隨順毗缽舍那觀義故。云何隨順?以此二義漸漸修習,不相捨離

,雙現前故。
奢摩他、譯止,毗缽舍那、譯觀。觀止、止觀,平等叱郑麨檎埂⒄ā
正觀、正慧。言隨順奢摩他觀者,觀心真如止一切境界相,隨順止行之平等叱郑
正止也。隨順毗缽舍那觀者,觀心生滅因緣相,分別十法界善惡、染淨、苦樂因果
諸法而止惡行善,轉染成淨,拔苦與樂,修因證果,以隨順觀行之平等叱终^也
。以先止、後觀修習為隨順,以止觀平等現前為成就,此為修行止觀之常法也。
壬二  廣辨
癸一  修次第止觀
子一  修止
丑一  修止人法
若修止者:住於靜處,端坐正意,不依氣息,不依形色,不依於空,不依地、水
、火、風,乃至不依見、聞、覺、知,一切諸想隨念皆除,亦遣除想。以一切法本來

無相,念念不生,念念不滅,亦不得隨心外念境界。後以心除心:心若馳散,即當攝
來住於正念。是正念者,當知唯心無外境界;即復此心亦無自相,念念不可得。若從
坐起,去來進止有所施作,於一切時常念方便,隨順觀察;久習淳熟,其心得住。以
心住故,漸漸猛利,隨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