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界圆觉学+太虚大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法界圆觉学+太虚大师- 第18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現莊嚴功德無邊之清淨土,引諸眾生起深仰慕,持名往生,入正定聚,即於菩提得不

退轉。就漢土一般人而言,每不知此娑婆世界教主為釋迦牟尼佛;但阿彌陀佛則無人
不知,可見阿彌陀佛與一切眾生於過去劫中結緣非滜r也。今阿彌陀佛既由因中發願
而成此勝果;而十方諸佛於攝受眾生法中,亦以彌陀淨土為最勝妙方便,勸導眾生,
往生不退。又此淨土,眾生固能深信稱念,自然一一得生極樂,乃至成佛。故此方便
為根本之方便,一信信入,即決定成佛無疑也。然此彌陀淨土法門,置之佛法總聚之
中,位置如何,今制一表為嗢柁南,後解說之。──淨土宗十住心論

                                                                  (世間)
                                                          (出世)人天法┐
                                                  (律宗)二乘法┐      ├佛法
                                          (三論)制行教┐      ├出世法┘
                                  (唯識)耄芙泰础     々来蟪朔ī
                          (法華)行智教┐      ├詮理教┘
                  (華嚴)會實教┐      ├顯了教┘
          (密宗)圓理教┐      ├果智教┘
(禪宗)  別行宗┐      ├本實教┘
難行道─┐      ├超理宗┘
(淨土)├通行宗┘
易行道─┘

佛法先分世間、出世間法。出世法中分小、大乘。通大小乘有制行之制教:制行
教者,即我佛所說之戒律,使諸眾生止惡而行善也。再進為大乘詮理教,以佛菩薩智

證平等,清淨法界,不可思議,所以施方便智,為諸眾生演說諸法詮表其義,使其依
文思義而求深悟。此詮理教,又分為二:一者顯了,二者耄堋H绱蟪税闳舻榷嗾f空
義,耄Р豢樟x,曰耄芙獭6詹豢樟x皆顯了者,謂之顯了教。此顯了教,在菩薩因
行智上而流出者,曰行智教;在佛果智上流出者,曰果智教。果智教中,若法華之會
三歸一,曰會實教;對此本唯實者,曰本實教。若華嚴等,詮理最為圓滿,以菩薩因
海顯諸佛果海;凡佛法之可言說者,皆已說之,所以名為圓理教也。餘則超理曰宗,
不在言教,所謂行起理絕,此有通行別行之二:如密宗之各有本尊壇場手印,各人各
修,各修一行,則得此一行之功用,求財、求壽、求天、求神,枝末方便千差萬別;
雖皆流出佛之果智,非必為出世成佛之根本方便,唯亦是超理之行耳。至於禪、淨通
行,不須別別各立行法,所謂阿伽陀耶總治萬病,摩尼寶珠總成萬德。有此一行,一
切皆具,以是直截根源之法門故。得根本時則萬德齊彰,萬用齊發故;未得根本,不
願為尋枝摘葉之事故。此分難行、易行二道:專修禪宗行者,則必深明本心,開悟實

相,定慧圓成,方為了當,故為難行之道。度此難行,則更有一易行道之淨土在。故
永明大師云:『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以此重重上
推,至極究竟,乃得淨土。可知淨土法門,深大圓廣,統攝無量,而居佛法中最高之
位也。故吾人對此不可不明信奉行。隨順阿彌陀佛,發如是願,自利利人,超此惡世
,直入極樂,得不退轉;行菩薩道,廣化一切眾生,皆使離一切苦,得究竟樂。此則
修彌陀淨土之大勝利也,吾人豈可忽諸!
二  淨土經論中無量壽佛經勝義
甲、因果具  彌陀淨土法門,遍諸大乘方等經論。而專說者,向為三經、一論,
多談果事。此經則言法藏比丘於菩薩因中修種種願行,乃獲得今此之淨果。又以此所
得之妙果,轉而攝化十方眾生,一切眾生依此修因,則亦決得其果。此則自行化他,
兩重因果,理皆具足,為第一較勝餘經處。
乙、信解具  『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解為修行第一義,亦由信

心之所生。此經明法藏於因地,由深信勝解而造成彌陀淨土。在餘淨土經論,多談生
信之難,以勸生信。此經勸信同切,而尤啟發法空無我、唯心如幻之殊勝解,令了佛
智明達無惑。故其信心勝解,兩皆圓具,此又較餘經之殊勝處也。
丙、願行具  彌陀經雖有多善根福德因緣,乃得往生;然未明應如何修多善根福
德。而在此經,既明彌陀因中如何發願修行,又明依彌陀之淨果,求往生者當如何以
發願修行。願行雙具,為此經第三殊勝也。
丁、勸眨Ь摺 裾摺⑺耘e善令生欣慕心也。眨д摺⒅赋庵T惡會遠離也。此經痛
言娑婆世界如何苦惱,警惕其心,使發厭離之想;尤復廣讚淨土如何莊嚴妙樂,以啟
發其信願。激揚叮囑,悲心獨切。此為第四殊勝也。
戊、理事具  理者、真如如幻等理。事為事相,如淨土中阿彌陀佛光壽無量,黃
金布地,音樂和暢,皆事之勝妙可徵者。餘淨土經,顯事耄Ю恚私浝硎聢A明,如信
解中所說,故為第五殊勝也。

己、說證具  此說西方淨土諸種功德,無量莊嚴不可思議。雖然十方諸佛,亦稱
極樂淨土如何清淨,如何莊嚴,但未親見,難決人信。今佛說此經已,令阿難頂禮西
方極樂淨土之阿彌陀佛,亦現極樂淨土莊嚴之相,使當會大眾皆得親見之。則不唯說
之而現證之矣。是為此經第六殊勝義。(梵燈、善長合記)
(附裕В ≡}『佛說無量壽經紀要』,今改睿
附  佛言說無量壽經科目

    甲一  序分
      乙一  通序
      乙二  別序
    甲二  正宗分
      乙一  述往因
        丙一  述往昔諸佛
        丙二  述彌陀因地
          丁一  出家讚佛
          丁二  願修淨土
          丁三  正發大願
            戊一  直說
            戊二  頌說
            戊三  瑞應
          丁四  廣修勝行
      乙二  示今果
        丙一  總問答
        丙二  別顯示
          丁一  示國土勝
          丁二  示佛身勝
            戊一  光明
            戊二  壽命
          丁三  示拢妱
          丁四  示寶樹勝
          丁五  示音樂勝
          丁六  示種種勝
            戊一  堂舍
            戊二  浴池
            戊三  衣食
          丁七  示正報勝
          丁八  示依報勝
      乙三  明往生
        丙一  總明往生功德
        丙二  別明往生功德
          丁一  三輩往生
            戊一  上輩出家菩薩
            戊二  中輩修善菩薩
            戊三  下輩信心菩薩
          丁二  十方往生
          丁三  普勸往生
          丁四  廣顯功德
      乙四  申勸眨
        丙一  舉彼勝以勸
        丙二  舉此苦為眨
          丁一  總申告眨
          丁二  問答激揚
          丁三  別提告眨
            戊一  總舉五事
            戊二  別列五事
            戊三  結眨迨
        丙三  舉此善為勸
      乙五  現彼土
        丙一  正現彼土
        丙二  別申問答
          丁一  問答嚴淨
          丁二  問答胎生
          丁三  問答此往
            戊一  正明此往
            戊二  通例十方
    甲三  流通分
      乙一  讚法勸修
      乙二  獲益信受

 (並見海刊七卷七期)


佛說阿彌陀經講要
         ──二十五年五月在上海丙子息災法會講──

    懸論
      一  釋名睿
      二  提教綱
        甲  教
        乙  理
        丙  行
        丁  果
      三  顯經宗
        甲  彌陀佛土為體
        乙  往生不退為宗
        丙  信願行為用
    釋經
      甲一  敘證分
      甲二  示說分
        乙一  正示行相
          丙一  總標依正功德
          丙二  別釋依正功德
            丁一  依報功德
              戊一  總顯名義
              戊二  別彰體相
            丁二  正報功德
        乙二  合明宗用
          丙一  寄用明宗
            丁一  正說行願寄顯往生
            丁二  廣歎當信寄彰不退
              戊一  諸佛讚歎勸信
                己一  枺
                己二  南方
                己三  西方
                己四  北方
                己五  下方
                己六  上方
              戊二  護念不退勸信
          丙二  歸宗示用
      甲三  流通分
        乙一  讚佛重法
        乙二  結眾喜信


懸  論
一  釋名睿
佛說阿彌陀經,合能說之佛與所說之佛而立名。上面的佛字,是本經的能說者

──釋迦牟尼佛。故在講經之前,在會大眾須志心找獾暮险品Q念『南無本師釋迦
牟尼佛』三稱,用意即在此。然而、佛是通名,十方過去現在一切諸佛都是佛,而
且都是平等的,洠в械燃壓唾|量的差別。只要成就福慧二足,到究竟圓滿覺悟的地
位,都堪稱曰佛。佛以大悲願力而普度眾生,使各個眾生離苦得樂,有了利他覺他
和自身充分的自覺力;到了佛位,覺悟究竟,福慧亦究竟。一切佛皆具有十種德號
,佛、只是十號中的一個。這十種德號,都是從修證諸功德所成就。這本經,為什
麼不標明釋迦牟尼佛的名字?因為在這時代,在這世界裡為大眾廣說教法的,唯有
釋迦牟尼佛是獨一無二之本師,故不另舉其名。而亦可通攝於其餘諸佛,因為釋迦
佛所成就的福德智慧,與十方諸佛平等無別,所謂佛佛道同。故舉釋迦,亦即舉十
方諸佛。牟尼──法身報身功德,即諸佛功德,此經為牟尼佛說亦即是十方佛說,
十方佛說亦即牟尼佛說: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無二無別。
佛因何而說此教法?諸法真實相性,本無可說。不可說而說法者:一方面,佛

在因地中有大悲願力,要令眾生得樂離苦,出生死海;這是佛以大悲心為本因。一
方面呢,因眾生機緣成熟。有了這兩種而發生說法的作用,從無可說中而方便說。
佛哂梅奖闵魄傻闹腔郏f無上妙法。機有千差,法有萬別,應種種機,說種種
法。要看聞法者思想環境如何,確定說法的中心的問睿
此經的中心問睿酝鷾Q土得不退轉為主旨,就是阿彌陀經的特點。無量壽
佛經裡面的無量壽佛,即是此經阿彌陀佛的譯義。阿彌陀的本義,即是無量的意思
。無量、包含很多的無量義:如無量光明,無量壽命,無量人民、聲聞弟子、菩薩
;還有無量相好莊嚴等等。故阿彌陀所以為阿彌陀,一方面以無量義立名;一方面
包含有種種莊嚴功德成就。現在釋迦牟尼佛在此經中,宣說阿彌陀佛的依報和正報
所成就的功德,依此功德而信願持名,往生淨土,得不退轉。此為此經所詮的中心
意義。
經是佛所說的經文。梵文『素怛溃唬g為契經,本是『線』義,一線貫攝諸

法不失不散故。所謂契經者,有契理、契機二義:上契諸佛之理,下契眾生之機。
推及十方諸佛所說的教法,無不如此。還有許多雖非佛說而為佛弟子等所說的,既
蒙佛之印可,得到佛之同意,亦名佛說的經。
佛在印度舍衛國說此經法,以具足一切微妙音聲之言語而說,當時並無文字發
表。到後來,弟子們才以印度的梵文結集記錄。至於翻譯成為中國文字,更不是一
次一人的工作了。在藏經中尚有玄奘法師等翻譯的,名稱上稍有不同,但究其經文
的真理實際,並洠в惺颤N不同。
現在講的經,是姚秦時代鳩摩羅什法師翻譯的。羅什的歷史,在三藏記裡有詳
細記述。鳩摩羅什,譯曰童壽。因其人雖在年事幼稚時代,而其學問道德如同老年
人一樣。羅什父名鳩摩羅炎,印度中天竺人。出家至龜茲國,即現在新疆庫車縣地
方。婚娶國王之妹,生羅什。年七歲、隨母出家,遍撸鞣街T國。總貫群籍,善於
大乘。這時、在枺鼤x時代。北方符堅稱秦,即中國歷史上所謂前秦。建元十九年,

使呂光帶兵討伐龜茲,為的是要得這道學俱優精通三藏的羅什法師。果然、獲得羅
什,而歸到了涼州地方。呂光聽說符堅敗了,於是自立為王。其後、後秦姚興興師
伐涼州,羅什法師才入長安。姚興事以國師之禮,出入皇家的西明閣及逍遙園,率
領弟子致力於翻譯。共譯三百八十餘卷。阿彌陀經、就是在這時代翻譯的。在譯經
史上作考據,極其重要。不然、釋迦以梵語說法,佛弟子以梵文結集;若無人翻譯
,怎麼會變為中國文字的經典?若佛經洠в袣v史的根據,殊難令人起信。故在釋名
睿墓爣校g人的歷史地位不得不提出說明。
二  提教綱
甲  教
古來的佛教大德,對於佛的教法或開或合,其見解各有不同。在施設教法之能
詮的方面,除有經、律、論三藏之外,還另有雜藏。溯此教法之源流,推觀流傳轉
變種種差別之分判,可作如下的觀察。這教法源泉,是釋迦在二千五百多年以前在

菩提樹下覺悟證得的證法。因有利他覺他本願之心力,故以所證的法應眾生機宜,
方便善巧而說。然法性無差別,諸佛所以出現於世現身說法者,無非開示諸眾生令
入佛之知見;覺佛之覺,證佛之證,以顯現諸法實相。故雖所說法有千差萬別,從
佛的立場上看,無非令眾生輾轉得無上菩提的妙法。但從眾生立場上看,卻有大小
、頓漸、顯密的差別了。再從教法原則方面去探討,都是以佛智所證諸法相性為本
伲H缡墙谭ǎ驗楸娚约皶r地因緣之不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