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界圆觉学+太虚大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法界圆觉学+太虚大师- 第15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則表空間之上下、枺鳌⒛媳保视虚L、寬、厚,可量之三度,若稱方體,則加
時間,以量其久,即成四度;如是長、寬、厚、久,則攝空間、時間之義盡。空間
為宇,時間為宙;時間為世,空間為界。故舉一方字,則攝宇宙、世界之義盡。宇
宙世界之義,遍於一切事物,故舉方義,則宇宙萬法乃至一切一切,攝無不盡。廣
者,明方之廣闊莫測,以有方故有量,有量故有廣與不廣,言廣則包括長、寬、厚
。久,所謂豎窮橫遍。良以大乘經典,若文若義,若事若理,一一皆廣,故名方廣
。大者,殊勝義,絕特義。找跃头窖詮V,猶有量存,時空之相依然,僅乃對小言
大,而非絕對之大。至明佛果,則事理不二,性相不二,一多、大小、長短、遠近
等一切對待之相,圓融無礙,如此殊勝,所以獨稱大也。古德有以大方廣三字廣明
身、德、諦三法者,茲不具說。

乙、圓覺  圓即圓滿,覺即菩提。圓滿菩提,是為佛果。良以過患離盡,功德
滿足,無不圓明覺了,故稱圓覺。然此圓覺之性,即一切法之平等真如性,亦即一
切眾生之平等真如性,故舉圓覺一名,則一切法性,一切眾生性,攝無不盡,以皆
平等真如性故。顧圓覺雖圓攝一切法真如性,而此經正明,則在佛果圓滿菩提,依
於佛果以為主說之根據,亦即本經之特點。故圓覺二字,為本經特標之號。
丙、修多羅了義  修多羅是梵語,與華文經字之義相當,故譯為經。亦云契經
:一者、契理,二者、契機。至梵文本義即線,蓋即紀錄佛語,書於貝葉,以線穿
之,使成一貫,以垂後世,故云經也。佛法有三藏,曰:經藏,律藏,論藏。此睿
修多羅,簡非律,論。了義者:意義圓滿透澈之謂,對不了義說,略有二義:一者
、終了為了,如所說已圓滿充足,謂之了義,略說、概論謂之不了義。二者、明了
為了,所說明白透澈者為了義,耄Ъs不露旁敲側擊者,為不了義。故經有了義與不
了義,此則經中之了義者。上來十字、為本經之別目,復睿浾撸酥T部之通稱,

華梵雙具之意耳。

釋經
甲一  證信分
乙一  略敘聞時主
如是我聞:一時,婆伽婆。
證信分,為結經者敘述之詞,以聞、時、主、處、眾五事以證信,謂之五重證
信,乃諸經之通例。亦有釋為六種成就者。如是者:概指全經而言,謂如此一部結
集流傳於世之經,乃可信之法,如下證之。我聞者:我所親聞,非間接傳聞可比,
此以聞證信者一。一時者:主伴聚集,時機會合,有機有教,有說有聽,即此殊勝
法會從始至終,名為一時;而非世間年月可紀,此以時證信者二。婆伽婆,此云世
尊,佛地論有六種義,世尊其一義也。世尊為對佛之尊稱,世間、出世間最尊上故

。於此敘文中,則專稱本經說法之主,即釋迦牟尼佛;此以能說之主證信者三。
乙二  廣明依處眾
入於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一切如來光嚴住持,是諸眾生清淨覺地,身心寂
滅,平等本際,圓滿十方,不二隨順,於不二境現諸淨土。
此明說法之處與他不同者,他經多明常人所見之處所,而此經處所,乃所現超
出世間形跡之許多淨土,且為不二境上之淨土,亦同於解深密經。乃佛入定在出世
間淨土所說,非世間境界之國土處所也。入、即入定之入。神通大光明藏者:神、
則莫測,通、則無礙;大光明者,智慧也;藏、乃一切法所依之平等真如法性體。
神通大光明為所起之用,藏為所依之體。故若依依士釋,釋為神通大光明之藏,則
明法性身土;若依持業釋,釋為神通大光明即藏,則明自受用身土。自受用者,具
足無量無漏勝妙功德,而非菩薩所能受用之境界也。三昧、即三摩地,此云等持,
亦云正持,大定也。正受者,三昧中平等中正之受,不受餘受也。自受用身土,為

如來不共之法,即是佛佛平等之不思議境界,自他彼此皆不思議,故一佛遍於一切
;一切佛亦各各遍於一切,不一不異,不即不離,故云一切如來光嚴住持。光嚴住
持者:佛智光明以為莊嚴,安住任持不動自在也。是諸眾生清淨覺地者:顯此體性
,乃一切不二之性,故即眾生本有之清淨覺地。良以各各眾生藏識之中,具足無漏
清淨種子,即是覺性,亦即本覺,與佛圓覺無二無別,惟至佛果乃能證之而成自受
用身土耳。在此、絕生佛之假名,一切自他形相動作差別之相,皆不可得,故云身
心寂滅。一切法皆依之以為體性,故稱平等本際。真如性體遍於一切,故云圓滿十
力。不二者,真如法一也。隨順者,逢緣顯現也。於此可見一花一木,一色一香,
無非法界,禪宗所謂『拈一莖艸,現丈六金身』。依此不二真如法性之境,則宇宙
虛空當下即是全體真如,即皆淨土,故云於不二境現諸淨土。即依一真法界,現起
他受用身土也。又初地以上菩薩,受用不同,莊嚴大小非一,故云諸也。然則世尊
說法之處,究何土耶?曰:正是現起他受用淨土。前言法性身土、自受用身土者,

以明現起之根本而已。此以說法之處證信者四。
與大菩薩摩訶薩十萬人俱,其名曰: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普眼菩薩,金剛
藏菩薩,彌勒菩薩,清淨慧菩薩,威德自在菩薩,辯音菩薩,淨諸業障菩薩,普覺菩
薩,圓覺菩薩,賢善首菩薩等而為上首;與諸眷屬皆入三昧,同住如來平等法會。
此敘同聞之眾。大菩薩摩訶薩,明何類機。十萬人,約舉其數。其名曰下,列
諸上首之名。自文殊至賢善首十二菩薩,皆為上首。眷屬者,徒眾之稱,十二上首
各有徒眾圍繞。皆入三昧,同住如來平等法會者,以明諸菩薩眾,皆是法身大士,
皆能分證法性,故能皆入三昧,住此法會。是會小機不預,而況人、天耶?此以同
聞之眾證信者五。上來證信,歷分五重說明,證信分竟。

甲二  正說分
乙一  示境行
丙一  示平等境──文殊章

正說分、自文殊章起至圓覺章,共十一大段。每段先長行,後重頌。於中:一
、文殊、普賢、普眼三章,為示境行;二,餘八章為深抉擇。深抉擇者,示境行中
未竟之意也。又境則平等,惟佛果故;行有差別,菩薩階位有不同故。故示境行中
分二:一、示平等境,二示差別行。本章乃示平等境。
此經根本在前三章,而文殊一章又為根本中之根本,何以故?本經名頓教大乘
,當機受益,非智莫屬。文殊菩薩者,梵語文殊師利,譯為妙吉祥,亦云妙德,依
華嚴表根本智。首先啟請,為本經發起之人,以示佛智境界故也。境乃佛智之境,
惟一平等,故不必分。若能直下承當,所謂當下即是者,則境與行亦不必分,但義
雖如此,而眾生根機未必皆頓,即能頓與佛智相應而頓入佛地;故於本章之後,仍
有普賢、普眼之問,以明如何修行,使諸菩薩直趨佛果而得實現如此之義,故仍有
此三章也。
丁一  長行

戊一  啟請
於是文殊師利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
言:
上文同在法會,以示主伴、生佛、自他不二,理智泯一,不動真際之一真法界
也。此文則示以大願力熏起,大悲心發動,故機感相應而有文殊發問。從座起者:
從所證之理,起利他之用,即從根本智起後得智,故得從無自他、主伴、生佛,而
有自他、主伴、生佛,有說有聽,啟請開示未悟。頂禮佛足者:以菩薩之頂,接佛
之足,即以身體最尊之部,接於最下,在儀為極恭敬,在義則顯菩薩最高之智,趨
接於佛下度眾生最深之悲願,悲智感發,以啟教化。右繞三匝者:右為相順之方,
故人動恆先右,以顯隨順法性、隨順真理。三匝,以顯菩薩從因至果,必經三大阿
僧祇劫,始得圓滿。此雖儀式,而合義如此。長跪叉手而白佛言者:正啟請時,以
表大悲大智契合,而鄭重恭敬也。此節敘請儀,下為請辭。

『大悲世尊!願為此會諸來法眾,說於如來本起清淨因地法行;及說菩薩放大乘
中發清淨心,遠離諸病!能使未來末世眾生求大乘者,不墮邪見』!
此請辭也。世尊、即婆伽婆,乃對佛尊稱。悲、為拔苦之義,以眾生常在迷夢
,若不方便說法,指示真理使之覺悟,則生死苦惱不能出離。是以諸佛興悲,拔濟
眾苦。如此悲心,盡未來際,故稱大悲。佛以悲心救度一切世間,故亦稱大悲救世
者。法眾、謂法身菩薩眾,即上文平等法會中十萬之眾,均能擔荷大法,展轉流通
,利益當來者。如來、為佛號之一,梵云多陀阿伽度。言如來者,以來攝一切動作
,無不皆如,即來去坐臥行住等無不契於真如,故如來為究竟成佛之義。本起、如
云基本發起點。因地、對果地之稱。清淨者,佛果乃清淨法界果,別因地心當然清
淨,方能因果一致。法行、即合於法性之行。此為所請之第一點。及說菩薩放大乘
中發清淨心,遠離諸病,為所請之又一點。於大乘中,指不樂小法,直取菩提之菩
薩。發清淨心,即依佛因地法行而發心。諸病,通指見解上、修行上有不如法處,

所生之過患。能使以下,懸念未來,問意不僅在諸來法眾,以見菩薩悲心深遠。末
世、謂末法時代。邪見,事理上迷謬之見。請辭中,一者、請說如來因地法行,為
大乘菩薩發心之標準;二者、請說菩薩發此清淨心如何遠離諸病,不墮邪見。蓋已
包括以下各章之意。故本章為全經根本,而文殊之請為全經之總問也。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既申啟請之辭,復具懇切之儀也。五體者,頂為其一,加兩手、兩足為五。
戊二  許聽
爾時、世尊告文殊師利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諮
詢如來因地法行;及為末世一切眾生求大乘者,得正住持,不墮邪見。汝今諦聽!當
為汝說』。
此佛許說之辭。爾時、即三請既畢之時。文殊之請,契理契機,故重言善哉以
深加讚許。善男子,乃佛對菩薩及弟子之稱,非男女對待之謂。得正住持者,得於

佛之本起因地中正法之行,以安住任持也。諦聽者,既許以宣說,復眨鋵徛犚病
時文殊師利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默然、則一心專注,亦不擾及旁人,乃聽法之儀。各章儀式,及讚歎許可之語
句,與本章同。
戊三  正說
己一  總標
『善男子!無上法王有大陀羅尼門,名為圓覺,流出一切清淨真如,菩提,涅槃
,及波羅密,教授菩薩。一切如來本起因地,皆依圓照清淨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
道。
無上法王,乃佛之別名,於一切法而得自在,無所障礙,故稱法王。實則一切
眾生各有心識,欲善則善,求仁得仁,作拢髻t求之在心。有自覺自主之力,即有
選擇決定之權,在佛法則謂『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起心動念,果必從

因,凡有心識,莫不具法王之義。顧在眾生位,未能充分表現,其力有限,故必向
上進展,充類發摚В领斗鸸四芫烤箞A滿,故佛乃為無上法王。陀羅尼、此云總
持,即總攝一切、持之不失之意;如舉一物可以概括一切。總持有四種:一者、法
陀羅尼,如舉一字、一名、一句,即包括世間一切字、一切名,一切句。二者、義
陀羅尼,如言真如,唯心、唯識、法界等,即各總攝世間種種差別之義。三者、定
陀羅尼,定即三摩地,亦云三昧,乃精神專注之意。譬如集中國民之心理,以趨於
同一之目的,則其力量偉大;定亦如是,全部精神集中統一,即能發摚ゴ笾α
。雖定之溕罡饔胁煌錇榫裰袆t一,故眾生能集中其精神而成種種定。
四者。咒陀羅尼,咒即咒裕藨┣衅矶之言詞,亦即以全副精神集中於所發之言
,自他關係既起,則領受者加以感應,常人發誓,亦即此意。要亦兩心相感,故有
反應而起兩心連合之作用。門、即可入之法門。今此陀羅尼,於四種中,為義陀羅
尼,但亦通餘三。其名則為圓覺,以圓覺之義,於種種中為極廣大,故云大陀羅尼

門。此為標示總睿S帧⒂X非一義,蓋通於覺性、覺相、覺用,亦非對迷以說覺;
故舉圓覺,即總攝一切法,相委相成,圓遍無餘。而此總攝一切之義,乃本來如是
,非至佛果而後造成,但至佛果乃能究竟顯現耳。總攝之義既本來如是,則一切離
生死垢、出煩惱染之清淨法,真如實性法,四智菩提法,涅槃寂靜法,波羅密多法
,無不圓攝,故云:流出一切。故圓覺陀羅尼,即一切無漏不思議功德之總持法,
教授菩薩以此。何以故?因為一切如來本起因地,皆是依此圓明普照之清淨覺相為
境。菩薩欲達佛果,亦須依此總持一切清淨功德之圓覺陀羅尼門之義理為境界相,
以起照境之智,此即楞嚴以果地覺為因地心之意。如此發心,故能因果相應,直取
菩提;譬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菩薩因地,即以佛果圓覺而起願心,是直以佛果
為境,故提示經義中,謂為託本在佛也。多種經典,隨順眾生方便開示,使之漸進
以達佛果;此經則直說佛境,使眾生忘其為眾生之心,而自變為佛心,直達佛果,
故為頓教大乘。利根之人,不須迂曲,只不自信其心,聞佛所說如此,即信如此,

如果一念決定而得相應,當下即是也。但以無明習氣未能盡除,必假功用使之永斷
,方成佛道耳。此段雖總標圓覺陀羅尼門,但如何是覺相?如何是無明?下文分別
說之。
己二  別說
庚一  別說無明
『云何無明?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
首句徵起。眾生通於九界,故云一切。無始者,一向本有,非自何時始有。顛
倒、即是非、黑白、枺鳌⒏呦隆⒎N種錯亂,簡言之:即一切眾生種種錯亂顛倒。
而此錯亂顛倒,是一向有的,這便是無明。從反面言,無明者、謂無此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