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界圆觉学+太虚大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法界圆觉学+太虚大师- 第15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障非悟不破,理障非修不除;破事障、救之以密言而唯令悟本心,除理障、救之以
顯呵(此顯呵中重復回顧前墮婬室事緣,以理障為事障之本,理障不除則事障雖破
,猶得他起也)而兼教持頂咒;故同為本經顯密之總緣起也。此令應當先明發覺初
心二決定義,猶初卷中許說『大佛頂首楞嚴王』也。然彼總括開示悟入,此則局是
從悟修入得元明覺為因地心而已。至聞文殊選定圓通獲益之文,為入門之正行;說
毗捺耶四種決定清淨明誨,為入門之前行;結壇持咒為入門之助行。入門者,入佛
知見華屋門,即得元明覺為因地心也。除理障之正意,祗重於此。重請重說神咒,
是示密嚴果海之佛知見。從於凡夫終大涅槃,懸示無上正修行路,是入密嚴果海之
佛知見,即圓成果地修證也。然三漸次,仍即『入門正、前、助、之三行』。依第

二重金剛乾慧,所起十信、十住、十行、十向、四加、十地、等覺之五十位真菩提
路,為圓成果地修證。然其意仍重在三漸次中第一重、所歷之單眩室怨
修證為兼明耳。因地修證,是悟入唯識資糧、加行、通達位,是第一重單眩
金剛乾慧以後第二重之單眩俏蛉胛ㄗR修習位之所開出,乃密宗金剛界之修
位也。一念中所悟得之義,未能盡言。姑出此綱要,以供海眾研究耳。


圓覺經略釋
──二十一年六月在南京中國佛學會講──

懸論
  一  經本推考
    甲  翻譯
    乙  卷帙
    丙  裕еv
  二  經義提示
    甲  託本在佛
    乙  被機在頓
    丙  注重在行
  三 睿柯葬
    甲  大方廣
    乙  圓覺
    丙  修多羅了義
釋經
  甲一  證信分
    乙一  略敘聞時主
    乙二  廣明依處眾
  甲二  正說分
    乙一  示境行
      丙一  示平等境──文殊章
        丁一  長行
          戊一  啟請
          戊二  許聽
          戊三  正說
            己一  總標
            己二  別說
              庚一  別說無明
              庚二  別說覺相
            己三  結答
        丁二  偈頌
      丙二  示差別行
        丁一  示地上入佛地行──普賢章
          戊一  長行
            已一  啟請
            己二  許說
            已三  正說
              庚一  總標
              庚二  詳示
              庚三  結答
          戊二  偈頌
        丁二  示地前入地上行──普眼章
          戊一  長行
            已一  啟請
            己二  許說
            已三  正說
              庚一  遠離無明之事
              庚二  隨順圓覺之功
                辛一  依理成事
                辛二  事得理融
              庚三  覺心成就之相
            已四  結說
          戊二  偈頌
    乙二 深抉擇
      丙一  境抉擇
        丁一  自悟境──金剛藏章
          戊一  長行
            己一  啟講
            己二 許說
            已三  正說
              庚一  就遍計執以明妄不到真
              庚二  就圓成實以明真不成妄
              庚三  就依他起以明銷妄成真
              庚四 開示正見而正勸息妄
            己四  結斥
          戊二  偈頌
        丁二  悟他境──彌勒章
          戊一  長行
            己一  啟請
            己二 許說
            己三  正答
              庚一  答輪迴根本問
              庚二  答輪迴有幾種性問
              庚三  答修佛菩提幾等差別問
              庚四  答迴入塵勞度生方便問
            已四  勸修
          戊二  偈頌
      丙二  行抉擇
        丁一  行位──清淨慧章
          戊一  長行
            己一  啟請
            己二  許說
            己三  正答
              庚一  總顯
              庚二  別明
                辛一  答由生至佛之漸次差別
                辛二  明頓根無層次之隨順
          戊二  偈頌
        丁二  行法
          戊一  單法門──威德自在章
            己一  長行
              庚一  啟請
              庚二  許說
              庚三  正說
                辛一  總標
                辛二  別說
                  壬一  奢摩它
                  壬二  三摩缽提
                  壬三  禪那
                辛三  結說
                辛四  顯利
            己二  偈頌
          戊二  眩ㄩT──辯音章
            己一  長行
              庚一  啟請
              庚二  許說
              庚三  正答
                辛一  總標
                辛二  別說
                  壬一  明單修
                  壬二  明眩
                    癸一  以止為首之眩
                    癸二  以觀為首之眩
                    癸三  以禪那為首之眩
                  壬三  明圓修
                辛三  結示依輪修習之方
            已二  偈頌
        丁三  行病患
          戊一  自心病──淨諸業障章
            已一  長行
              庚一  啟請
              庚二  許說
              庚三  正答
                辛一  正明四相為迷悶所因
                  壬一  總明四相
                  壬二  詳明四相
                辛二  結示四相為修行之病患
            已二  偈頌
          戊二  邪師病──普覺章
            己一  長行
              庚一  啟請
              庚二  許說
              庚三  正答
                辛一  應求之人
                辛二  應依之法
                辛三  行何等行
                辛四  應除之病
                辛五  云何發心
            己二  偈頌
      丙四  行方便──圓覺章
        丁一  長行
          戊一  啟請
          戊二  許說
          戊三  正答
            已一  道場行相
            己二  加行修證
        丁二  偈頌
  甲三  流通分──賢善首章
    乙一  啟請
    乙二  許說
    乙三  正說
      丙一  總顯
      丙二  正答
        丁一  答名字何等
        丁二  答流布何地
        丁三  答云何奉持
        丁四  答所得功德
        丁五  答云何護持經人
      丙三  外護稟命護持
        丁一  敘金剛護法
        丁二  敘天王護法
        丁三  敘鬼王護法
    乙四  總結



懸論
一、 經本推考:
經本推考,即對於本經之歷史,及向來流傳經過,要先有一番考證。於此又分
三段:甲、翻譯,乙、卷帙,丙、裕еv。
甲、翻譯  釋迦牟尼佛生於印度,說法均用梵語。後人結集之經典,亦係梵文
。佛經之有中文本,俱從翻譯而來。此經睿秊椋禾屏Y賓沙門佛陀多羅譯。罽賓、北
印度國名,具云:羯濕彌羅。沙門、出家人之稱。佛陀多羅,此云覺救,乃譯者之
名。據睿齽t本經係唐朝時代,罽賓國沙門,名佛陀多羅者所譯。但據歷史考之,則
圭峰大疏傳說:一、貞觀二十一年丁未七月十五日,在潭州寶雲道場羅喉嚜健譯,
疑未奏聞。二、開元拢啼浀取⑤d長壽──大周武則天年號──二年,佛陀多羅在
枺及遵R寺譯。二說相去五十年。但可疑者,大周刊定經目所無。又、宋高僧傳僅

言覺救譯此經,不詳其來去。三、一說開元錄但云近出,不詳人時,但開元──開
元約後長壽四十年──錄載之。大歷間──約後開元四十年──惟愨已裕е瑒t此
經為最早貞觀、最遲開元之八九十年間所譯。而譯者,則於二人中定其為覺救耳。
譯史既難確定,而古今重考據者,對於本經是否由印度傳來,亦遂懷疑。──
實則佛教經典,不能以通常考據方法證之。即使中文攷據明確,而梵本終難詳盡。
如華嚴出於龍宮之類,已不能以普通目光觀之,又烏得以史無明徵而致疑!是故佛
經真偽,但視其於大系統之教理,有無矛盾為斷而已。
乙、卷帙  此經古今刻版,或為一卷,或為二卷,雖分合不同,無關弘恉。現
所講者,為二卷本。惟依本經例推,佛與十二菩薩問答,前十一章,長行後俱有重
頌,似乎十二段亦應有頌,惟此本則十二段無之。而南宋後之版,及周琪之夾頌集
解講義等,另有大同小異之五字頌。其文曰:『是經佛所說,如來守護持,十二部
眼目,名曰大方廣圓覺陀羅尼,顯如來境界,皈依增進者,必至於佛地。如百川迹

海,飲者皆充滿。假使積七寶,滿大千布施,不如聞此經;若化河沙眾,皆得阿羅
漢,不如聞半偈。汝等末世眾,護持盡宣說,一圓一切圓,一覺一切覺』。南宋後
版有此頌者,亦有二句出入。宋以前古版,如圭峰等所裕В詿o此頌。大概本經至
南宋後,流通已廣,好事者因見第十二段缺重頌,乃仿例撰加。實則第十二段係流
通文,可不須頌。此本經卷帙有不同處,湛忠娬咭涩F講本不完,故及之。
丙、裕еv。古今人對於本經裕п屩v解者,中國、日本俱多。高麗雖有流通,而
講釋者,史無可考。至講裕е耍瑒t以禪宗、賢首、天台三家為多。至法相、真言
諸家,則未涉及。據圭峰評:惟愨、道詮二裕В瑑H略科釋丈句,無甚發摚А6驅
、堅志師資等,則不失南宗之旨。可知此經,先由禪宗弘之,南宋孝宗御裕У龋
禪宗之流。然自圭峰大疏略疏及修證了義等弘佈後,遂成賢首家要典,講裕O盛。
至南宋末,元粹始集天台各師之裕菇浾撸蔀榧',以天台義對抗賢首。日本承
之,爾後則不外台、賢對抗或折衷耳。禪宗不判教不分宗,而以當下實現之宗旨講

釋此經;賢首則依五教;天台則以五時八教判此經。此則三家講裕Т私浿蟾拧,F
在不據三家之說,只依經文直接說明為宗旨。

二  經義提示
甲、託本在佛  託本如云根據點、出發點之意。此經以佛果之境界,為經義之
根據;雖所談者周攝於萬法,而根據則在於佛果。何以見之?如文殊章云:『無上
法王有大陀羅尼名為圓覺』。此圓覺為無上法王所有,故知全經託本,惟在佛果。
又如普賢章云:『一切眾生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普眼章云:『欲求如
來淨圓覺心』。金剛藏章云:『測度如來圓覺境界』。彌勒章云:『願我今者住佛
圓覺』。圓覺章云:『信佛祕密大圓覺心』。賢善首章云:『是經惟顯如來境界』
等,在在可見。他經立說,或依於心,或依眾生,五陰、六塵、乃至或依般若。此
經則依於佛地心境,此為第一重應知之義。
乙、被機在頓  佛說法皆對機,此經為何等機耶?乃被頓機。大略頓機有二:

一者、對漸為頓,謂漸機修學小乘,然後迴向大乘,頓機則直入大乘。二者,頓時
成佛為頓,謂利根人,不但不從小向大,乃至菩薩因地亦不須經過,只一聞佛乘,
即能超凡入如來地;此種直超佛果,乃大乘中之頓機。本經所被,重在後者。何以
見之?如文殊章云:『知是空花,即無輪轉』。普賢章云:『知幻即離,不作方便
;離幻即覺,亦無漸次』。清淨慧章云:『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放諸妄心亦不息滅
,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於無了知不辯真實』。賢善首章云:『是經名為頓教大乘,
頓機眾生從此開悟』。又如經言:『亦攝漸修一切群品,譬如大海,不讓小流』。
則知本經正被在頓,旁亦攝漸。彼聞經而先獲理解,漸事行修者,固無所礙;但不
若頓入頓超者之受益,乃為此經正被之機耳。
丙、注重在行  佛學有境、有行、有果。境者,知識之對象;行者,實地之修
習;果者,功效之確證。三者雖有偏重,決無偏廢;非如世間講學,只求知解,不
求效果。故佛經有注重在境而多分說境者;有注重在行若果,而多分說行說果者;

亦有平均說之者。此經則特重於行,雖說境而明境在行,難說果而明行之果。如文
殊請問如來本起因地法行,其所對境,乃起行之因地可見。普賢、普眼二章,全明
修行。他如說行位、行法、行過患、行方便等,皆可見注重在行。此從正面而言。
又從反面亦可見此經不重知解:如金剛藏章云:『猶如空花,復結空果,展轉妄想
,無有是處』。淨諸業障章云:『無令求悟,唯益多聞,增長我見,但當精勤,降
伏煩惱』等。尤有進者,經名圓覺,而十二菩薩中有圓覺菩薩,此菩薩所問,乃為
入手方便,從可見此經不特注重在行,尤特別注重入手方便之行。上來略以三條提
示,則此經全部之義,已如網在綱,有條不紊。

三 睿柯葬
此經特別表出者,只圓覺二字,餘名乃簡別之辭。茲分釋如下:
甲、大方廣  方廣亦稱方等,梵語毗弗那,為十二部中之方廣部,惟大乘經典
有之,小乘經則無。故凡大乘經皆稱方廣,蓋以簡別於小乘,非天台五時教之方等

也。於上加一大字者,以表此經託本於佛果,而非普通之大乘。一部分之大乘經睿
為大方廣者,均此意,如華嚴之類。分析言之:則方者,方所方體之意。如云方所
,則表空間之上下、枺鳌⒛媳保视虚L、寬、厚,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