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界圆觉学+太虚大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法界圆觉学+太虚大师- 第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指阿羅漢,於性障、禪定障俱得解脫,故得自在。以有我見故生有無等邊邪見,此
有無見等總攝有無、斷常六十二外道邪見而言。舍利弗言:佛昔自說:我法能離現

前所見生老病死之苦,究竟涅槃。諸人由是如法修行,定知已滅苦因,決證涅槃。
今復聞佛捨權就實之說,則彼各不知自當作佛,復不知先所證得者果為何法,故墮
疑惑,願世尊為之說明也。
己二  釋尊說
庚一  總略指答
爾時、佛告舍利弗:『我先不言諸佛世尊以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方便說法,皆
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是諸所說,皆為化菩薩故。然舍利弗!今當復以譬喻更明
此義,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
佛於二乘眾生說方便法,即是說大乘法,已無日不為說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
。故先總略指諸佛世尊之往事為答,次復許用譬喻以再明此義。
庚二  正說法喻
辛一  長行

壬一  喻說
癸一  喻昔權說
子一  三界佛有喻
『舍利弗!若國邑聚落有大長者,其年衰邁,財富無量,多有田宅及諸僮僕,其
家廣大唯有一門。
國邑聚落,泛指一處所而言。聚落、猶云村落,謂聚居之處及其院落也。國大
於邑,邑大於聚落,聚落最小喻小千世界,邑喻中千世界,國喻大千世界,又若國
、若邑、若聚落,亦標舉一處為喻佛土之義。佛土有法性土、受用土、應化土之別
:法性土、即常寂光土,所謂如來之常住真心寂滅清淨者是也。受用土、即實報莊
嚴土,如來之依報莊嚴是也。應化土、即如來以本願力示現應身教化之國土是也。
如釋迦牟尼示現應化身於娑婆大千世界,此世界即為釋尊之應化土。故以國、邑、
聚落喻世尊之應化土。長者、家主之稱,喻佛也。佛有法性佛、受用佛、應化佛之

別,即佛之法身、報身、應身是也,義如前釋。此長者喻應身佛。大者、非可等同
之義。年高則衰邁,又六根成熟謂之衰邁,喻佛經過長劫修行,始得功德成熟以至
成佛也。財富、言多財而富,喻佛法財無量,所有智慧功德等同真如,六波羅蜜究
竟成就,萬德莊嚴能與眾生以樂,隨順說法能拔眾生於苦。地能生物者為田,田能
生財、喻能生一切功德,以佛先有導引萬行之智德,斷除煩惱之斷德,故能生長成
熟一切功德。此田即喻智斷二種之生德處。宅、家宅也,喻根本識,即庵摩羅識─
─即清淨無垢識──故本識亦名為宅識。此識佛與眾生根本相同,第此識在佛則為
無垢識,在眾生則因為無明覆障、惑業熏積遂成為阿賴耶識耳。佛與眾生既同此根
本識,即同以此識為宅。眾生因有無明覆障此識,如朽穢毀壞之宅,復不自知其有
而惟佛能有之,故曰:佛以諸眾生而為其家;又曰:諸有情土是為菩薩嚴淨佛土。
復以眾生無量,佛土亦無量,此宅識在依報即器界體,在正報即根身體,故曰多有
。僮僕、指在此宅中之奴僕,既喻眾生心內之一切無明煩惱,亦喻佛果上戒、定、

慧所成之功德。蓋惟佛智能轉一切煩惱為功德,如家主清明,奸狡之奴亦聽眨
所有僮樸悉屬有用之人。而眾生為無明所驅使,本心喪失,如僕強主弱,田宅悉被
侵佔,所有僮僕皆偃硕<遗c宅同義。十法界皆在此根本心中,故曰廣大。此廣
大之家,即喻大乘之自體相。能出入者為門,此家惟有一門,喻即唯一大乘之門。
以語文顯示大乘法性者,為一乘之教門。以功行證入大乘法性者,為一乘之行門。
此為唯一佛乘之門;其餘修習人天福報,貪著有漏禪定,及執著有無、斷常等外道
邪見者,皆非此門。
子二  五趣危亡喻
『多諸人眾,一百、二百、乃至五百人止住其中。堂閣朽故,牆壁隤落,柱根腐
敗,梁棟傾危。周匝俱時欻然火起,焚燒舍宅。長者諸子,若十、二十、或至三十,
在此宅中。
依上文所述,根本識既為家宅之體,佛與眾生同具此識,是佛與眾生原在一家

。若眾生不為無明煩惱所覆障,則同一清淨真性,同一為佛,何有眾生之相可得?
更何有五趣眾生之相可得?故佛與眾生非可言異。然因無明妄動,各末那識執持阿
賴耶識以為自己,遂安立此有情世間,遂有三界,而五趣眾生之差別相亦由是顯現
;故佛與眾生,即非可言一。以非一故,故曰多諸人眾。又家宅之實體為虛空,虛
空無相,非一非多,非大非小,非方非圓,悉隨宅之一多、大小、方圓以為一多、
大小、方圓。此宅亦復如是,故真空為第一義之宅,以無明煩惱故名曰火宅。百人
、舉多數而言,五百、指五趣。先有天為一百,次有天、人為二百,次有天、人、
畜、鬼、獄為五百。此五趣眾生流浪生死,輪迴不息,皆不出於三界,故曰止住其
中。又五百人止住其中,別義亦釋為趣業識止住於根本識之中。
堂、喻身根,即眼、耳、鼻、舌之總相;閣、為堂之附部,喻附身之眼、耳、
鼻、舌諸根,此喻色陰。五根為地、水、火、風之四大所成,四大之性互相為礙,
如水、火相剋,風、地相礙等是。以礙故變,由是剎那遷流,念念生滅。始以業力

大之故,能互攬相礙之四大和合以為身根,非和合繼續之時間即為身根之壽命。以
變礙已極,相續之相將盡,遂有老病之相。堂閣朽故之義,亦復如是。宅之外御為
牆,內捍為壁;又牆壁均有邊際之義,此喻想陰。想為心相,心所緣境,等同虛空
,本無邊際。以想取相,遂有分限。譬之於色本無限量,以虛空莫非色故。今見為
青相或白相,則所緣之境遂有白、青等相之限量,有相斯有名矣。宅內之有牆壁亦
復如是,故牆壁為宅之分際,喻想陰為心境之分際。以想陰剎那生滅,故以牆壁隤
落為喻。柱、為宅舍存在之根,猶人生之有命根,此喻行陰。一切心所,除想及受
皆行陰之所攝,命根為不相應心行中之一法。是法即依能生第八識報體之業種所有
勢限而立,是為一身之生命。業勢未盡,則此命根相續,業盡則命根斷矣。又命有
命定之義,如既受人身之後即定為人,不能通於他趣。然命根之時分有限,必有敗
壞之日,柱根腐敗即喻命盡之義。梁為橫樑,棟為豎袱,皆以撐柱屋宇,即喻受陰
。受有內受、外受二種,內受、即正報之異熟果受,謂受內有之正報,故以棟喻之

。外受、即依報之增上果受、謂受外領之境界,故以梁喻之。以柱根腐敗,故梁棟
傾危,喻命根既敗壞,故果受銷亡也。
周匝、喻遍於五蘊,俱時、喻念念同起。欻然、無端而有之義。火、喻煩惱。
焚燒舍宅,喻煩惱增長五蘊,復因五蘊生諸煩惱,兩相因有,使五蘊身成不淨、苦
、無常、無我也。
五趣眾生皆是佛子,等是無二,惟此堪稱為長者之子者,乃指具有出世無漏種
子者而言。若十者、指大乘種姓之菩薩,二十、指獨覺,三十、旨聲聞也。又或釋
:十為大乘種姓者,二十為大乘兼具聲聞或獨覺種姓者,三十為兼具此三乘種姓者
,其義亦通。此諸人眾同居是宅,喻三乘種姓人悉依此根本識而住。然此識若不為
末那識所覆障,即不名為阿賴耶識而名為庵摩羅識,喻不名火宅而名為安宅。若一
為末那識所覆障,則此識遂轉為阿賴耶識。處此無明煩惱熾盛之中,難於出離,猶
諸子在火宅中不易救脫,為長者之所驚怖也。

子三  權設方便喻
『長者見是大火從四面起,即大驚怖而作是念:我雖能於此所燒之門安耄У贸觯
而諸子等於火宅內,樂著嬉戲,不覺、不知、不驚、不怖,火來逼身;苦痛切己,心
不厭患,無求出意。
此釋見苦悲生。謂長者見火焚宅,自固安然出於火門,而見諸子著於戲樂,不
知遠離,致遭火逼之苦,心起大悲也。長者本無驚怖,就相言之,佛在安宅,眾生
在火宅,何有驚怖?自根本識言,佛與眾生、同以此識為體,故佛亦眾生,即同在
此火宅煩惱之中,然佛究不為煩惱之火所灼,更何驚怖之有?蓋長者乃為諸子而驚
怖耳,此長者之大悲也。佛所自證之本心,本無煩惱,故佛之安宅本無焚燒之相,
即亦無安耄С鋈胫嗫裳浴Iw長者念自處之安而顯諸子之危,不易出離於火耳。何
以故?以諸子方著於嬉戲,不覺有火故。喻眾生方著於五欲,不知有將墮惡道之苦
也。

『舍利弗!是長者作是思惟:我身手有力,當以衣祴、若以几案、從舍出之。復
更思惟:是舍唯有一門而復狹小,諸子幼稚未有所識,戀著戲處,或當墮落為火所燒
。我當為說怖畏之事,此舍已燒,宜時疾出,無令為火之所燒害。作是念已,如所思
惟具告諸子:汝等速出!父雖憐愍善言誘喻,而諸子等樂著嬉戲,不肯信受,不驚、
不畏,了無出心,亦復不知何者是火?何者為舍?云何為失?但枺髯邞蛞暩付骸
此釋示大不悕。謂示以大乘而眾生並不悕求也。佛具根本、後得二智為身有力
,佛具神通為手有力。衣祴可護幼小童孺以出於火,喻度下根;几案可佐少壯登陟
以逃於火,喻度中根。一門、唯喻一大乘之門。狹小者、喻此大乘教門,為二乘人
說,彼不能行,致此大乘門不容彼行即反名為狹小也。墮落為火所燒,喻初心眾生
貪著欲樂,將為煩惱所纏永不能出也。不知何者是火、何者為舍、云何為失者,喻
眾生不知五欲之為苦本,不知何者為清淨之自心,及如何為覆障其本心也。枺髯
戲視父而已,喻眾生但自取生死輪迴於三界,於佛所說毫無覺悟也。本節譬喻之意

,言佛曾思惟欲以佛果上之智慧神通力度此眾生,而眾生以障重之故,其去佛果功
德太遙,無由接受。復思以大乘因行之門示之,而眾生未能起信,即無由起行。乃
為說生死怖畏之事,以促其速求出於三界火宅,此即權說,此即密說大乘,而無如
眾生之不驚不怖如故也。
『爾時長者即作是念:此舍已為大火所燒,我及諸子若不時出,必為所焚,我今
當設方便,令諸子等得免斯害。
此釋思方拔濟。謂思方便之法,以拔濟眾生也。諸子皆已具出世無漏智種者,
故此時亟應度脫以免其受煩惱業苦之害。彼既以生死輪迴為樂,我以其所更樂者引
之,斯易出矣。
『父知諸子先心各有所好種種珍玩奇異之物,情必樂著,而告之言:「汝等所可
玩好希有難得,汝若不取後必憂悔。如此種種羊車、鹿車、牛車,今在門外,可以撸
戲。汝等於此火宅宜速出來,隨汝所欲皆當與汝」。

此釋正說三乘。知先心者,為長者根勝劣智力、及宿住念智力之所知也。各有
所好,喻各人種姓、與其自果諸功德之所趣向各有不同,此如來先逗說法之機也。
以下告言往取三車速出火宅,喻如來正說方便之法。憂悔、喻三乘眾生、幸親值佛
,得由方便引出,否則貪著於三界火宅不易出離,為可憂之事而悔將無及也。說牛
車、所以歆上根,說羊車、鹿車,所以并歆中、下二根。佛之本意,原無有此若二
、若三之乘,而眾生因歆於三乘之故,不知方便,取證耽著。如修禪定者,貪於禪
味之樂,研教義者,著於勝妙之文。不知此第如來欲令眾生由是以出於生死,並不
欲其止滯於是也。三車之喻,亦復如是,牛車喻大乘,即求證根本法性,成後得智
,以圓成佛果上之一切種智是。而車之體、即後得智也。二乘眾生以未證法性故,
不能得此車,但已聞牛車之名相,可由是求而得之耳。
子四 依言免難喻
『爾時、諸子聞父所說珍玩之物,適其願故,心各勇銳,互相推排,競共馳走,

爭出火宅。是時、長者見諸子等安耄У贸觯造端尼榈乐新兜囟瑹o復障礙,其心
泰然,歡喜踊躍。
諸子適願,喻三乘眾生在三界中,本各各求其玩樂,及聞有羊車、鹿車、牛車
之可得玩,故皆適願。由是因佛方便之教,爭起於行,得出火宅。推排、喻勤進善
行及排斥惡業。四衢、喻四諦法。露地而坐,地、喻理,坐、喻以智證於理也。又
、大乘之人已入初地,得無住涅槃,伏諸煩惱,離分段死,故名露地而坐無復障礙
也。泰然、謂諸子出苦心安。歡喜、則明長者之無復驚怖也。
癸二  喻今實說
子一  授實喻
『時諸子等各白父言:「父先所許玩好之具──羊車、鹿車、牛車,願時賜與」
!舍利弗!爾時、長者各賜諸子等一大車,其車高廣,眾寶莊校,周匝欄楯,四面懸
鈴。又於其上張設幰蓋,亦以珍奇雜寶而嚴飾之。寶繩交絡,垂諸華纓,重敷婉筵,

安置丹枕,瘢园着#w色充潔,形體姝好,有大筋力,行步平正,其疾如風。又多
僕從而侍衛之。
此喻授實中之子索三車、父與一乘也。一大車、喻唯一大乘。大乘法、即菩薩
法,本遍攝九法界。以地位言,初地以上證不退位,方為真正菩薩;以前則以初發
心故為相似菩薩。若迴小向大之拢姡嗟梅Q為菩薩:蓋雖未證於法身,然既發大
乘心,必修大乘行,更不退墮,已以佛之種智為趨向,為依止,同可得一乘種智之
車。此長者賜諸子等一大車之微意也。
此下詳釋大車、白牛、僕從三種。大車既喻大乘法,故此車體即為後得智,亦
即一切種智也。高廣、喻體性、相、用之豎超三際橫遍十方也。又、以一切智起萬
行,萬行成就為萬德,此為眾寶莊校之義。遮外惡而不入,持內善而不失,是周匝
欄楯之義。四面、喻四辯才。鈴、喻振導教化。幰蓋、喻慈、悲、喜、捨四無量心
,覆蓋一切。寶繩喻四宏願,有四宏願則一切功德不致散失,故有交絡之義。垂、

攝也,華纓、喻布施、愛語、同事、利行之四攝法。筵、為安止之處,婉、華美也
,重敷婉筵,喻四禪八定。又依維摩詰經,可釋為三業清淨。丹枕、止息之具。喻
滅受想定;或通指一切禪定言。以三業清淨,因戒生定,故有諸禪。以上釋大車。
白牛、喻根本無分別智,能導引一切種智之車,如牛之引車也。白、喻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