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镜·大国忠魂》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史镜·大国忠魂- 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踪。道士悔悔恼恼,回到暗室一看,一百个小孩也不见了。    
    原来,观音将道士引出暗室后,趁机救走了小孩。她想,丢失儿子的父母一定十分焦急,便赶紧把儿子给他们送去。后来;观音送子的消息不胫而走,渐渐在民间传开了。有人就塑了送子观音的佛像。于是,没有儿子的夫妇便双双去“求子”,求送子观音给他们送个白白胖胖的儿子来。    
    岳母听了廷式讲的故事,高兴得合不拢嘴。陈氏听了不由心花怒放。于是,他们来到寺庙向送子观音行跪拜之礼,祈求观音给他们送一个白白胖胖的小子,传宗接代。    
    父亲生怕三子断了香火,甚至劝廷式纳了一房妾。    
    女方姓罗,名玉婷,番人,刚满一十六岁,像个活泼可爱的小妹妹。    
    上次,廷式在诗会上念了一组歌颂西方几个圣主的诗,罗小姐的评价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此后;她便以一个学生的身份慕名来向文廷式求教。    
    玉婷年轻,果如其名亭亭玉立,且她又好学又爱撒娇,挺逗人喜欢。    
    她总是缠着廷式讲解诗词歌赋,又是学弹琴,又是学书法。    
    廷式自是满心欢喜。他见这女子不仅年轻貌美,艳如牡丹,且善解人意,便写了一首《咏牡丹》诗,投诗问路,以试探她对自己的心意。    
    诗云:    
    照屋如朝日,披衣似彩云。    
    帷中看卫铄,琴里忆文君。    
    情为馨香祝,心缘窈窕纷。    
    倾城难近接,惆怅合欢裙。    
    廷式在这首情诗中将罗小姐比作卫铄和卓文君,还称赞她是花中之王——牡丹。    
    玉婷读后不由满脸羞红。    
    慢慢地二人心里便产生了男女之情,父亲一提,他们便顺水推舟欣喜应承,不日便办了喜事。    
    新婚燕尔,廷式和玉婷自是如胶似漆,甜甜蜜蜜。    
    陈氏虽然大度,也知道自从丈夫娶了小妾,就再不是自己一个人的丈夫,但也难耐寂寞。    
    岳母又是求神拜佛,又是四处求医为女儿求子。    
    陈氏吃了一付又一付生子保胎的仙丹妙方。    
    一天早上,陈氏起床便呕吐起来。    
    廷式以为是病了,便请来了郎中。    
    郎中告诉他夫人有喜了。    
    听了这话,陈氏脸上露出了甜蜜的笑容,眼里闪着泪花。    
    不久,陈氏便挺起了个大肚子。    
    父亲见儿媳妇有了喜,心里当然很高兴。吩咐下人每天弄些营养品给她补身子。    
    这一年二月,长子永誉呱呱降生了。    
    这时,初为人父的廷式,已年满二十六岁。    
    听到孩子的第一声啼哭,廷式的胸前涌起一股热流。他感到自己的生命将要在这可爱的小生命的身上延续。对于父母来说,这哭声比世界上任何美妙的音乐都要动听啊!    
    陈夫人生了个男孩,廷式对孩子和大夫人比平日关照得更多了,孩子气十足的妾罗玉婷,表现得有些酸溜溜的。    
    晚上,廷式来她房里就寝,她也不理不搭,把背对着他。    
    廷式装作不知道,就顾自呼呼大睡,第二天索性不到她房里来了。    
    玉婷本以为廷式会向她献殷勤,求求她,没想到正好相反,自己没受到宠爱,反被冷落。她躲在房里伤心地哭了一场。过了几天,她自觉没趣,便主动来找廷式。    
    廷式见她想开了,心里也很高兴,便和她一起到野外去游玩。    
    三月正是春天来临的时节,果园里桃花盛开姹紫嫣红,旱地里黄橙橙的油菜花格外亮丽,田野里小小的紫云英尽情开放,连成一片花的海洋。    
    玉婷天性向往自然之美,特爱花。    
    廷式带着她赏花,还摘了许多花儿插在她头上。    
    一双双蝴蝶在花丛中飞翔,一对对蜜蜂在花间酿蜜。    
    廷式和玉婷在花海里拥抱着亲吻着,享受着爱情的甜蜜。爱妾玉婷的娇美浪漫和大夫人陈氏的富态庄重相映成趣,各得千秋,都能令廷式兴奋不已。廷式为自己能拥有这两个不同类型的女人而感到幸福。但他一再劝告自己不可沉迷于纵情美色忘记了自己的凌云壮志。当他沉迷于看书和写作时,他可以通宵达旦不睡,让妻妾独守空床。当他有性趣时他可以和妻妾连续做爱几个小时!那真是颠龙倒凤,飘飘若仙。当他精疲力尽时,便是最好睡眠的时候。他有打呼噜的习惯。开始时,妻妾听到他那如雷的鼾声就怎么也睡不着,后来便慢慢习惯了。    
    自从有了孩子,做了父亲,廷式更觉得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有一种成熟男人的感觉。他总是喜欢把儿子敦书高高举举地举起来,举过自己的头顶。    
    开始时,敦书由于害怕被他弄哭了。后来,敦书也能接受那种被人举起又放下的惊奇感,格格直笑。    
    这个年轻的父亲有时还用自己的胡子去轻轻地扎儿子敦书粉嫩的脸蛋。每当此时,一种天伦之乐油然而生……


第二部分北上赴试(1)

    这年春天,廷式乘着春风,背上书剑行囊,从广州坐船北上赴试。在经过洞庭湖时,面对广阔浩瀚的八百里洞庭,他在船上吟咏了这首豪迈的诗作:    
    舟人祷福祀灵君,我有狂言愿彻闻;    
    借取重湖八百里,肄吾十万水犀军。    
    几天后;船过天津。    
    这是廷式第一次来到天津,站在船头,望着一汪无边的水面,不禁心潮澎湃。    
    天津,远古是海洋,战国时有民散居。汉、隋在这里开凿运河,逐渐成为重地。宋、辽时这里是前线,金、元称直沽。明置海津镇,后取天子津渡之意以纪念明成祖朱棣夺权政权,改称天津,并筑城置天津卫。清为直隶州。天津是京师北京城的重要门户。    
    对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京津要地,文廷式心仪已久。他来到天津太沽口参观;看到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时英法侵略军留下的累累弹痕;这是列强侵略中国的罪证啊!面对渤海;他感慨万千!    
    今天他经过这里是要结识一位新朋友——科学家徐寿大人的儿子徐建寅。    
    对徐寿父子,廷式早有耳闻。    
    徐寿是江苏无锡人,早年在李鸿章淮军中为其负责制造军火,立下汗马功劳。其子徐建寅在少年时代,受其父影响,对科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一八六二年,徐建寅十八岁时,就在安庆协助其父徐寿研制蒸汽机和火轮船,先后参与研制了中国第一艘蒸汽船“黄鹤”号,以及“惠吉”号等近代兵轮。    
    廷式读过徐寿写的《造船全书》、《兵法新书》等著作,不久前通过父亲介绍到上海拜访了这位老前辈。徐寿见廷式谈吐不凡,又把自己的儿子徐建寅介绍给廷式作朋友。    
    廷式匆匆地在天津码头下了船。    
    徐寿父子早已在码头等候,见廷式来了连忙高兴地迎上前去。徐老先生将儿子介绍给廷式后,因有公务便先离开了。    
    建寅虽比廷式大十一岁,二人却一见如故;谈笑风生。    
    廷式注意到建寅右手的小指断了一截;脸上也有灼伤的痕迹。但出于礼貌,他没有问及。    
    建寅一边走;一边向廷式介绍天津的风土人情。    
    麻花、包子、炸糕为天津三绝。狗不理包子名扬天下,传说创始人高贵友、小名狗子,其包子馅大肉多,鲜而不腻,皮软而有劲,顾客盈门,使他无暇寒喧,人们便笑他:“狗子卖包子,一概不理”,于是“狗不理”包子名扬天下。耳朵眼炸糕也有百年历史,因最初该店座落于耳朵眼胡同而得名。它外焦裹嫩,独具特色。    
    这些见闻真令廷式耳目一新,可惜他来不及一一品尝。    
    廷式对天津的文化艺术也产生了浓厚兴趣。    
    建寅告诉他;咸丰十年(1860)前后,天津逐渐形成仅次于上海的全国第二大商都,因而成为北方曲艺的重要发源地。京韵大鼓、梅花大鼓、天津时调、相声、快板书等日趋成熟,出现了名噪全国的艺人,形成独特的风格和流派。评剧源于唐山一带,但在天津发展起来,它唱腔优美甜润,生活气息浓郁。    
    廷式早先就欣赏过天津的民俗文化,此时更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徐建寅带廷式参观办在天津的江南机器制造局。    
    好个江南机器制造局!    
    一栋栋中式建筑虽然和工厂的名字似乎有些不协调,然而,在这当中看到正在冒烟的几个高大的烟窗,听到隆隆的机器声,特别是看到这里正在制造着保卫大清江山的枪炮弹药,廷式感到格外兴奋。    
    建寅还带他参观了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和龙华火药厂。    
    建寅:“这所翻译馆;是我和父亲申请创办的;还聘请了西人共同从事译书工作;主要是研究西方近代科学技术。”    
    廷式看到;书架上还整整齐齐地陈列着建寅在江南制造局翻译的大批西方科技著作《化学分原》、《声学》、《电学》、《汽机新制》等二十多种。他感叹;建寅为引进当时世界上先进的科学技术真是呕心沥血!尤其是在中国化学、制造学发展史上,起了“毕路蓝缕以启山”的作用。    
    建寅:“光绪元年(1874);我和父亲致力于中国最早的火药武器研创制,创办了龙华火药厂,并在上海、天津两局最早采用铅室法生产硫酸。我这只小手指就是在龙华实验火药时炸伤的。”    
    廷式顿时明白了;他的小指和脸上的灼伤都是搞火药时出了事故留下的。    
    廷式:“火药是很危险的东西;兄长可要当心啊!”    
    建寅:“习惯了。谢谢你提醒!”    
    在徐建寅的介绍下;廷式眼前浮现出一幕幕这样的场景——    
    一八七五年,山东拟设机器局,在时任山东巡抚丁宝帧的极力推荐下,徐建寅奉调赴山东总局。在中国近代工业史上,开创了引进国外机器设备,并由自己的技术力量独立自主建设近代企业的范例。    
    一八七九年;徐建寅受李鸿章推荐;以驻德使馆参赞名义,专门负责到德国及英、法考察造舰、兵工,订购船只。建寅到英、法、德等国“留心访询”后,最后在德国司坦丁(今波兰什切青)伏尔镇船厂;订造了两艘铁甲船,就是有名的“镇远”和“定远”——中国北洋舰队的两支主力。    
    徐建寅到欧洲还参观了七十多家各国工厂。这是中国科学技术人员第一次对欧洲的近代工业进行系统的考察。他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汇集成《欧游杂录》;并把自己撰写的大批技术性论文寄回国内,发表在《格致汇编》上,为普及科学技术知识起到了重要作用。    
    谈到这些经历;建寅感到非常自豪。


第二部分北上赴试(2)

    参观完后,徐建寅在附近的隆昌客栈招待廷式用午餐。    
    小站稻做饭香味四溢,渤海盛产的对虾、螃蟹,足可为天津饮食增色。几杯津酒下肚,二人的话更多了。    
    建寅讲起了魏源所著《海国图志》一书对他们父子的影响之深,并谈了读这本书的心得。    
    他滔滔不绝地说:“本人很赞同魏源的观点,认为,第一是要发展工业;使中国像西方一样有‘坚船利炮’。第二是要发展海运。这无论对国家经济、军事和民生都有重大意义。第三要发展金融业。鸦片贸易使‘夷烟蔓宇内,货币漏海外’,造成白银外流,国库空虚,要解决这个问题;只有允许商民开矿,并按照西法铸造银钱,以充实国库。第四要开展对外贸易。应该允许中外商民互易货物,互通有无,在平等基础上公开进行贸易,但有些货物可视情况禁止,鸦片则必须坚决禁止!”    
    说到这里,他双手辧扯着一只螃蟹往嘴里送,接着说:“还有一点是要发展商业。西洋各国富强的原因之一;是‘以商立国’;中国要富强;也必须破除所谓‘子不言利’的厌商仇商观念。”    
    廷式喝了一大口津酒,补充说:“推行民主制度特别重要。君主制度在中国已经有几千历史了,如不变革,推行君主立宪,就无法推行其他各项变革;中国就有被西方列强灭亡的危险!再是要发展教育,重视人才培养。西洋各国得以富强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发展教育,重视人才的培养。欧洲各国皆尚文化,广设学校,一国一郡有大学、中学,一邑一乡有小学。且各国的教育目的和方法与清朝大不相同,人家培养的人才并不是仅仅为了当官,为士、为工、为商、为医等等均得学习,这样才可各尽其能。”    
    对于廷式的观点,建寅表示非常赞同。    
    廷式聆听建寅所论各国大势、水师利弊,心里暗自赞叹真是人才难得!    
    建寅将一幅《海外归舟图》赠予廷式。该图为无锡华翼纶作。图中画有一舟载着一位学子从海外归来,显示出一种全新的开放视野。    
    感慨之余,廷式即提笔赋诗一首:    
    徐侯磊落天下奇,学兼中外国良医;    
    歉然不足更远适,穷究政体张纲维。    
    损上益下论英绝,今不能用后世师。    
    如此归来不虚矣!明珠大贝空尔为?    
    华君与君素同志,盼君归来有深意。    
    苍茫海内不数人,磅礴古今竟何事?    
    我重披图发深喟;龙蛇陆处纷殊异;    
    百年苦短犹栖迟,三昧神通尽游戏。    
    建寅看后说:“过奖了!我只是一个很普同的人,做了我能做而应该做的事。”他从这首诗中也看到了廷式过人的才华和广博的胸襟。    
    此时;廷式更加不满意自己仅仅能舞文弄墨了,他钦佩徐家父子的才能,感到中国太需要这样的人才了!他也敬佩李鸿章大人的赫赫功名!但当建寅邀请他去拜访李鸿章大人,他婉言谢绝了。    
    他说:“我现在是一个无名之辈,不便去拜访李鸿章大人。”    
    建寅:“李中堂很爱人才!你不必过虑。”    
    廷式执意说:“待我考上了功名;再去拜见李中堂也不迟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