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督教纪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基督教纪事- 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汉芮(来自中国大陆,工程师,现居北美)编写

一、近代的基督教
宣教准备时期(1807…1860)
19 世纪00 年代
1807 年(清嘉庆十二年),英国伦敦布道会派遣马礼逊(Robert Morrison ;1782…1834 )到中国传教,基督教新教由此传入中国大陆。由于清政府严禁传教,自1809 年起,他供职于澳门的英国东印度公司,一边工作,一边传教着书,编着 宣教小册子。

19 世纪10 年代 
1810 年(清嘉庆十五年),马礼逊开始将《新约全书》译为中文,并刻印《使徒 行传》中译本。1813 年,《新约全书》中译本在广州问世,发行2000 本。
1811 年(清嘉庆十六年),嘉庆皇帝重申传教、习教治罪条例,并对禁教不力的 官员规定处罚条例。各地官员深恐受责,纷纷认真查办,结果发现全国各省都 有潜入的传教士。于是,驱逐传教士,惩罚教徒的案件时有发生。但天主教仍 在社会基层的民众中传播。至1840 年,秘密进入内地的外国传教士约30 名, 信徒约20万人。
1813 年(清嘉庆十八年),英国伦敦布? (William Milne ;1785…1822 )入华。在他的协助下,1819 年马礼逊译竣《旧约全书》,并于1823 年 在马六甲出版。将《新旧约全书》完整地介绍到中国,马礼逊当推第一人。中国工人蔡氏三兄弟蔡高、蔡兴和蔡三,还有梁发参与了《圣经》的刻版、印刷 和出版。
1814 年(清嘉庆十九年),马礼逊在澳门海滨小丘旁流下的泉水中为第一名中国 新教信徒蔡高施洗。后来,蔡兴和蔡三也受洗归主。
1815 年(清嘉庆二十年),东印度公司出资刊印马礼逊历时七年编撰的《华英字 典》,其中所用中文参考书有万卷之多,注释详细,共6 册,4500 余页,至1823年间陆续出版。这是第一部汉英字典,不仅嘉惠后来的传教士,在中西文化交 流上也占有一席之地。
1815 年(清嘉庆二十年),马礼逊和米怜在马六甲主办《察世俗每月统纪传》, 是传教士创办的第一份中文刊物,为中国近代报业之鼻祖。
1816 年(清嘉庆二十一年),印书工梁发在马六甲由米怜施洗入教,成为第二名 中国信徒。自1810 年起,梁发即置生死于度外,帮助马礼逊刻印《圣经》中译 本。1824 年,梁发由马礼逊按立为第一位中国牧师,继承马礼逊在广州的传教 工作。梁发着有许多宣教小册子,刊印于1832 年的《劝世良言》一书,日后对 洪秀全和太平天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818 年(清嘉庆二十三年),马礼逊和米怜在马六甲创办中国第一所西式学校“ 英华书院”。该校以中英文施教,课程有神学,数学,历史,地理等科,开基 督教在华的现代化教育之先河。1825 年,开始招收女生入学。1843 年,该校 迁往香港。

19 世纪30 年代 
1830 年(清道光十年),美国首批传教士二人到达广州,其中裨治文(E 。C。Bridgman ;1801 …1861 )创办了贝满学校。后又创办并主编《澳门月报》,刊载有关中国 的政治,经济,地理和文化等资料。
1833 年(清道光十三年),郭士立(Karl F 。Gutzlaff ;1803 …51 )主编的《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在广州创刊,是在中国境内创办的最早的基督教中文期刊 。
1934 年,郭士立在广州发起成立“在华实用知识传播会”,以出版书籍介绍 西方文艺科技为宗旨。《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成为该会的主要刊物,每期除 刊载各国志略,地理,天文,新闻,贸易,物价,宗教等内容外,更有不少介 绍西方科技的专论。晚清首倡“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魏源撰写《海国图志》 时,就多以此为参照。郭士立是一个有争议的传教士,他一生主要任职于东印 度公司及英国政府,虽然做了一些传教工作,但也参与了刺探军事情报,这给 中国基督教传教事业造成了极严重的后果。
1834 年(清道光十四年),美国公理会传教士伯驾医生(Peter Parker ;1804 …88 )到达广州。次年开设“博济医院”。这是中国第一所西医院,开业第一年,即 诊治了2152 名病人。1838 年,成立“在华医药传道会”,英美各差会纷纷响应;1851年前,先后有17 位医生传教士来华;该会由郭雷舒医生(Dr 。Thomas Rlledge )和伯驾先后主事。至1919年,全国共有教会医院326所。医生 传教士们也向中国介绍西方医学。中国近代医学之建?⒂敕⒄梗且越袒嵋揭? 事业为基础的。
1837 年(清道光十七年),新约译本《新遗诏书》出版;旧约则于1838 至1840 年之间问世。参与这项工程的有四位传教士:英国圣书公会的麦都思(Walter H。Medhurst );德国传教士郭士立,美国公理会传教士裨治文(Elijah C 。Bridgman),以及马礼逊之子马儒翰(John R 。Morrison )。
1839 年(清道光十九年),美国传教士布朗夫妇在澳门创办“马礼逊纪念学校” ,课程有神学,数学,历史,地理,物理,化学,音乐等科。中国近代第一批 留学生如政治改良家容闳和名医黄宽,即毕业于此。1847 年,布朗牧师携容闳 ,黄宽等赴美留学。中国近代留学运动,早期传教士开其先路。
1839 年(清道光十九年),天主教在中国13 省仍有传教活动,西方传教士共有 65名,天主教徒共有30 万人。在30 年代,大约35 %的中国菁英分子受的是教 会教育,90 %的护士是基督徒,70 %的医院是教会办的。

19 世纪40 年代 
1840 年(清道光二十年),在华新教传教士总共20 人,代表4 个差会,30 余年 间收信徒不满百人。传教准备集中在中文文字工作上,如译经,着书,办报; 在此期来华的传教士中,有14 人写过中文书刊239 种。办学兴医也是为传教作 准备的有效工作。
1842 年(清道光二十二年),英国为了向中国倾销鸦片,攫取中国大量财富,发 动了臭名昭著的鸦片战争。鸦片战争结束,清政府和英国签订不平等的《南京 条约》。条约割让香港,开放上海,宁波,福州,厦门,广州五口通商。随后和美国签订《望厦?》?法等国,允许建堂传教。这些政治性的条约,有条款涉及了传教的问题。在西方急速兴起殖民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背景下,同文同种的传教士本已涉嫌, 而因人性的弱点刻意求功,在方法上作了政治性的妥协,把传教置于不平等条约的保护之下。但内地的传教士们对传教条款却忧心忡忡,认为这样做“反而 引起当地人民对教友的注意。在这以前,内地传教士尚可在隐姓埋名的情况下 求得太平,如今反而要受一时的麻烦了。”中国一向以天朝自居,具有强烈的 优越感;不平等条约自然激发了官绅阶层、知识阶层、民众阶层强烈的仇外情绪。传教士来华传福音的心意是良善的,但脱离了宗教传播的正常途径,虽然 传教有了发展的契机,却使国人在感情上将基督教和西方殖民主义的强权政治 等同看待,进而将仇外情绪发泄在传教与信教者的身上,反而使传教的目标把中国变成基督的国度变得更加遥远;传教也因此蒙受了“帝国主义”的污名。
1842 年(清道光二十二年),英国女传教士阿德西女士(Miss Aldersey )在宁波 创办女子学校。此后,几乎每一个来华的宣教团体,至少都设有一所女校。1896 年毕业于密西根大学医学院的中国女子石美玉和康成,回国后致力于医疗传道 和中国医学现代化。至1918 年,全国有教会所办的女子学校3697 所,占当时 全国女子学校总数的52 %。中国女子教育之倡导推行,教会首开其端。
1847 年(清道光二十七年),英国长老会传教士宾威廉(William C 。Burns )来 华,在厦门,汕头一带提倡中国教会自立自养。1856 年在厦门的新街,竹树两 堂选立华人长老执事,建立本地教会。

19 世纪50 年代 
1851 年(清咸丰一年),爆发太平天国革命。洪秀全在1843 年屡试不中后,重读梁发所著的《劝世良言》,深受启迪,于是自施洗礼,并和冯云山创拜上帝会。
1847 年春,洪秀全与洪仁□到广州,从美国浸礼会传教士罗孝全(I 。J 。 Roberts)学基督教教义。7 月,洪秀全回到广西,与冯云山共同制定宗教仪式 和《十款天条》,以衍变了的基督教教义和中国农民革命的传统相契合,以追求人间平等为呼号,创立了中西合璧的宗教,是时信徒已达数千人。1851 年1 月在广西金田揭竿而起;1853 年3 月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其势席卷半壁河山。 郭士立修订出版的新约《救世主耶稣新遗诏书》为太平天国采用,广为流传;不过其中甚多删改。洪秀全对基督教只是一知半解,加以改造利用;当上天王 之后三宫六院,只顾奢侈享受,间或捧起《圣经》随己意曲解和取舍。洪仁旰 则于1853 年在香港受洗,在香港伦敦会担任传道人四年,并研习西学,成为中 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学习西方先进制度的政治思想家。1859 年,洪仁□抵天京,受封为干王。他在《资政新篇》中提出中国近代第一个比较完整的资 本主义建设方案,由于战争环境此方案未能实施;对拜上帝会的宗教制度和组织,他曾想改 良,但已积重难返。1864 年,太平天国在中外势力的联合镇压下失败,拜上帝会随之消亡。
1854 年(清咸丰四年),英国福汉会传教士戴德生(James Hudson Taylor ;1832…1905 )抵达中国,身穿中国服装传教并行医。因不穿洋服遭到同侪非议,他答 辩道:“我们不单要穿他们的服装,更要尽可能追随他们的习惯。中国可能是 世界上信仰最自由的国家了,他们反对基督教的唯一理由是说这是洋教,会使 信徒模仿外族。然而基督教必须带有洋人色彩吗?神的话并不需要洋风,人的 理性亦然。我们不是要使他们变为别国人,乃是要他们归依基督。”1857 年, 他脱离福汉会,成为自立传教士。
1858 年(清咸丰八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与列强缔结《天津条约》;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火烧圆明园,迫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条约有条款 允许传教士进入内地各省,并要求官方保护传教士乃至教民。条款在执行过程 中造成了传教信教受外国保护的现象,中国人仇教的情绪日盛,教案屡生;更不幸的是西方列强亦蓄意利用教案,以实现他们侵略中国的目的。造成如此不良的结果,实非教会的本意。传教士绝大多数是具有献身精神的福音使者,在传福音和进行有益的文化教育事业的同时,相当一部分传教士真诚地反对侵略;还有传教士拒绝利用“传教宽容条款”赋予的治外法权,如戴德生要求内地 会成员无论如何不诉诸本国政府,虽遭杀害也不接受清政府赔款。进入内地的传教士历尽艰险,开荒传教士在传教区平均只能存活7 年。

教会创建时期(1860 …1899 )
19 世纪60 年代 
1860 年(清咸丰十年),自1807 年以来,英美各传道会派遣入华的传教士共224 人,新教信徒从6 人增至2000 人。
1860 年(清咸丰十年),美国监理会传教士林乐知(Young J 。Allen )抵上海。1868 年创办?,1874 年更名为《万国公报》,变为政治,经济,科学和宗教的综合性刊物,针砭时弊,如宣传禁烟,提倡女权和女子教育。在甲午战争后,宣传中国维新变法。
1861 年(清咸丰十一年),英国基督徒傅兰雅(John Fryer )来华,任职于主持 江南机器制造局附设翻译馆。在华30 余年,共译书129 种,其中自然科学57 种,应用科学48 种。中国近代科技的发展,一方面有传教士的传播之功,另一 方面也有赖于中国知识分子的提倡和努力。1876 年,傅兰雅在上海创办中国第 一所科技学校“格致书院”,授课章程由傅兰雅所定,中国学者王韬、徐寿等鼎力相助。
1861 年(清咸丰十一年),英国传教士理雅各布(James Legge )译《四书五经》在1861 …1871 十年间陆续出版,其译本至今仍是西方汉学界公认的经典之作。当 十九世纪欧美沉醉于“白人优秀论”的谬误,视中国为黑暗与野蛮的象征时, 传教士中的学者们以其介绍的中国文化,为中国辩护,影响较大的还有美国传 教士卫三畏(Samuel W 。Williams )的著作《史前中国》,德国传教士花之安( ErnstFaber )的著作《自西徂东》等。
1864 年(清同治三年),美国长老会传教士狄考文(Calvin Mateer )在山东登州 创办教会学校“文会馆”。初创时只是一所小学,10 年后升格为中学,又过10 年升格为大学,其发展之快和成绩之显着,为早期教会学校之首。狄考文极力 主张实施“完整的教育”,即“要对中国语言文学、数学、现代科学以及基督 教的真理有个良好的理解。”至1876 年底,英美新教教会开办的学校已达350 所,学生5917 人。最初,教会学校的生源?会学校不屑一顾。但教会学校以新颖的教学方式、注重实用的教学内容,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成为趋时求新的学子的首选,连士绅之家也愿意送子女前往读书了。
1864 年(清同治三年),何进善在广东佛山成立自立教会,1870 年完全由中国教徒捐款、捐工建造了第一座“三自”教堂。何进善早年毕业于英华书院,1846 年被按立为牧师,是继梁发之后的第二位中国籍牧师。他为人“端和俭朴,不议人之非,不矜己之能”,为传教事业贡献了毕生的精力。
1865 年(清同治四年),戴德生创立跨宗派的内地会;同年发表著作《中国的精神需要和要求》,呼吁传教士来华传教。内地会由一群热忱而有爱心的传教士 自由组成,吃苦耐劳,不避艰辛,除信守基要真理外,并不象其它宗派执着于 某些观点;他们所持守的严格的属灵原则至今仍是中国教会的祝福。内地会的 另一特色是建立教会后,以自立自传自养为目标,不接受外来的津贴补助;为基 督教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榜样。他们深入内地传教,在短短的十多年里 ,将福音传到19 个省,并深入到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直至新疆西藏。
1869 年(清同治八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