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伟玲文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荣伟玲文集-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最近的烦恼障碍,睡眠障是一个很大的原因。我每天晚上睡九个小时,还要午睡。整个人处在一种比较昏沉的状态中。早上从梦中醒来以后,还会有很多和梦境有关的杂念——我的梦境,早就不是清明的了。

    今天早上我按时起来,并且马上打坐,观光禅修。杂念立刻飞快消散。

    我意识到,我远离光禅修已经很久了。

    在河畔广场居住期间,是我的光禅修做得最好,也是我情绪最稳定,最有幸福感的时期。

    搬家到稻花村以后,不知为什么,我竟再也没有使用光禅修这样一种,曾经非常管用的修炼方法。

    晚上把窗户关好(杂音让我睡眠质量不太好),减少睡眠时间按时起床,以及大量做光禅修。

    三件事情的改变一定能让状态再次好起来。

 

    心理学是无法理解光禅修的作用的。

    为什么佛学会说,一个大家都讨厌的人,是空性的呢?他并不具备讨厌这样一种性质呢?

 

    如果你真的理解了,一个讨厌的人并不是讨厌的,他只是空性的话,你才能理解金刚经里说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

 

    我理解了吗?

    当然!

 

    但是,在讲授心理学的过程中(这也是一个学员和我相互认同的过程),我变得有些乱了。我几乎要向学员们认同,几乎要认为,一个有问题的人,就是真的有问题了。

    这当然也是心理学的视角。

 

    这个视角是不对的,它破了光禅修。

 

    如果不能明白这个道理,你就无法很好地使用光禅修。因为光禅修是跟这个道理(空性——无相)密切相连的。

 

     在以往的讲课中,我也没有把这个道理说清楚。

 

    因为我处在光禅修阶段(即08年讲佛道哲学阶段),我无法认同学员“他相实有”的观念。我深知这是不对的,虽然我讲不出为什么这不对。

 

    而09年讲心理学阶段,我又太过向学员认同,以至于于还没自觉到,就已经停止了光禅修,当然更不能给学员讲清楚“他相非实有”的道理了。

    甚至我自己都差点没认为“他相即实有”了。

    幸亏深圳班的一个女学员反对了我的分析,我才意识到,自己差点没回到过去的老路上去。

    我得感谢她啊!

 

    那一个星期我很痛苦。在学员反对了我的分析以后(她是私下里跟我说的)。我不是因为她反对了我的分析而感到痛苦,我是为我居然又走上了老路而感到痛苦。

    精神分析这样一种思维方式,对我的影响如此之深,我没能把它完全褪下来。

    而我愿意花好几年的时间,把这种思维方式完全地褪下来。

    讲心理学课的过程,是我的修行明显退转的过程——同时烦恼大量增加。

 

    我以后不会再讲心理学了。

 

    光禅修吧,直到每一个人,在我的眼里都是美丽的人;直到对他人的爱,充满了我的整个心胸。

那时候,我将象佛陀一样地感叹:

    “这个世界是美的,活在这个世界上是好的。”

 

                                                         2009…5…28


智慧与贪着作者:网络 | 来源:网络转摘 | 时间:2009…07…12 | 刚刚起床,听着格陵兰海,抽了支中华烟。 
 

    格陵兰海是一位广州学员借给我拷贝的,曲子非常优美。这位学员的名字里,有“大智慧”这个意思,他也是多年的佛教徒。我想起他的脸,想起他从一些迷茫和矛盾中,逐渐变得开朗,甚至帅气的脸。就好象皱着的一团东西舒展开了。

    “如果她不爱我,我将放下。我放不下是因为,我以为她还爱我,我以为是因为我某些地方没处理好,给她造成了误会和痛苦。现在我意识到,她真的不爱我了,她爱另一个人。她告诉我,通过爱这个人,她可以去爱整个世界。这多好啊,他真的帮到她了。我放下了,心里轻松了。”

    一点点都不矫情,他的脸坦然自信而舒展。这是一个真正佛教徒的心胸。

    我说,你做的,很难。

    他说,并不难啊,我就是这么想的,一直是这么想的。希望她幸福。

 

    他一边开车送我去车站,一边告诉我这些。广州的落霞,映着高大的建筑物,很美。

 

    烟是一位同事给的。我说,不要啦。可他要给。他给我的感觉是,如果我不要就是看不起他,要肯定比不要,给他的感觉好。

    我觉得有点得罪不起他。于是我要了,说谢谢啊。

 

    真正的中华烟,半点不假。味道纯正。

    我边抽边笑。

    要破一个人的戒很容易,只要她心中还有取悦对方(或不得罪对方)的欲望,还有给的这东西真正好。

    给的东西真正好,是否代表对这个人真正有好处?

    这两说。

 

    我们常常不知道,我们做的事情,大致上来说,都是出于自身的需要。包括那些看上去是付出的行为。

    同事给我中华烟,他希望我能悦纳他。通过悦纳这包中华烟,而悦纳他。

    我笑着接了,是想表示我悦纳他,我希望通过悦纳这包烟,使他悦纳我。至少不站到悦纳的反面去。

 

    我们玩的,都是些什么把戏啊!

 

    再有一种情况:

    有时候,我们对人很好很付出。如果我们对人好,是想证明自己做得比别人好,是比别人更好的人,这就是一种自我的表演。

    如果不仅想证明自己比别人好,还想证明别人比自己差,不仅想表明优越感,还想表明对他人的轻视,就必将给自己带来痛苦。

    因为你已经有了一种贪。

    你贪这种“我比别人好”的感觉,你执著于这种感觉。

    只要贪,只要执著,就一定痛苦。

 

    这种贪,甚至比对金钱的贪,危害更大。

 

    事实上,你可以看到,贪这东西,从能量值上,在一个人身上相对是恒定的。他或者贪优越感,或者贪钱。或者他不贪钱了开始贪优越感,不贪优越感了开始贪钱。对象不一样,但性质一样,放在贪上的精力和耗费的能量是相对恒定的。

 

    如果我们对一个人特别好,特别付出,是为了在这个人心目中,占据一个特殊重要的位置——最好是比别人都重要。我们就还是在贪,并且还是在做交易。

 

    如此种种,无非都是我执在起作用。

 

    我们耗费这么多精力、时间、心血,忍受这么多折磨、痛苦,只是为了满足一个虚幻的“自我”,一个始终在剽窃我们的“我”,一个我们的“心中贼”,这是多么可悲啊!

    外在之贼,只是剽窃一点我们的财物,我们便大惊小怪。心中之贼,实剽窃了我们的一生,我们却心甘情愿。

    多么荒谬的人生啊!

 

    佛陀说过,一个佛教徒的痛苦,就象手里抓着的这把沙一样少;而一个普通人的痛苦,则象一整座山那么多。

 

    没有人那么好,也没有人那么坏。人就是人,是可以理解的同类。不管别人怎么看待我们,怎么对待我们,始终保有一点基本的爱心,始终保有一点基本的理解。他无非是在追求幸福,可能追求的方式出了点错误。无明之错罢了!

    没有穿上对方的鞋,我们怎么知道对方的难处?

    不是对方肚子里的虫子,怎么知道对方这么做的用意?

    全部理解成好意就行了。不能理解成好意的,就理解成他是上帝派来考验我的。还是个好意。

    经历考验以后,你甚至会变得比以前更成熟,更幸福。那你还有什么好责怪的呢?感谢都来不及!

 

    我对名字里有“大智慧”的学员说,将来,你一定会有一段更好的感情关系,碰到一个更适合你的女孩。

    那是当然的。

    他并没有失去什么,他只是得到了他的“大智慧”。

 

    我以上说的这些,都是我自己。

    无论我们看到了什么,都是我们自己。

    贪也好,大智慧也好,都是我们自己。

 

    在我们和“我们所看到的他人”之间,是没有区别,没有界限的。

 

    重新说一遍:

 

    “他人”,和“我们所看到的他人”,不是同一个人。

 

    “我们所看到的他人”,就是我们。

 

                                                 2009…5…14

 

性的困惑与救赎作者:网络 | 来源:网络转摘 | 时间:2009…07…12 | 最近,有对夫妻给我写了封信,讲了讲他们在性方面遇到的问题。 
    这对夫妻在婚前没有过别的性伴侣。事实上,他们在恋爱期间都没有发生过性关系。是一对道德上非常严谨的男女。

    正因为如此,他们很容易把在性方面遇到的问题,想象成独属于他们的问题。他们很容易这样去想:“别人一定都很顺利,他们每次做爱都很快乐,到我们这里却出了问题……”

    事实上,性永远都是个问题,对任何人来说,都是如此。

    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他有欲望。这个欲望,首先指的是爱欲——爱与性的欲望。如果没有爱与性的欲望,人就不成其为人。(其他欲望,如买房子或成名,都是从爱欲这个基础上次生出来的。)

    人生主要的困惑,在于他是不完全的,他只是个半人——阴茎是一个突出的部分,他需要一个容纳他的东西;阴道是一个容器,她需要一个可以填满她的东西。

    人生大部分的游戏,都围绕着这个半人想变全人的主题开展,寻找另一半的驱力贯穿了人生的始终。

    大家都知道,人生是一个充满缺陷的过程——不如意事常八九,这就是人生真实的面貌——我们都不是全善的人,我们善恶各半的因果促成我们来到人道,体验到人生之“不如意事常八九”。这是躲不掉的,就连国家元首也不能例外。

    每个人都有性欲,每个人都想满足自己的性欲,每个人都想通过对方满足自己的性欲。

    在性这件事情上,自身需要的满足是最重要的,很难避免把对方当成满足欲望的工具的心态。

    我们碰触、亲吻、说些火辣辣的话,目的是要调起对方的情欲,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自己。

    我们匹配吗?

    性唤起需要的时间和技巧,达到高潮所需要的时间,甚至次数。阴茎的大小或状态,女性各个性器官的充满程度……

    你发现了吗?其实要匹配并不很容易。

    好,现在就算你们很幸运,你们匹配了,你们觉得自己真是天生一对!你们很开心,真的很开心。你们甚至决定要白头偕老。

    好得很!

    我想问一下,三年五年以后,睡在一个被窝里的人,对对方还能有这样的激情吗?三年五年中,你们次次都能令到自己或对方满意吗?

    你们有没有生病的时候,嫉妒的时候,吵架的时候,疲惫的时候,厌烦的时候?

    现在你明白,三五年中,你们不可能次次都达到同样美满的程度,而且三五年后,你们对对方的兴趣必定下降了很多。而你们对“性”本身的兴趣,却没有下降。街上的性感美女引起你的幻想了吧?这个帅哥如何?

    性的悖论在于,它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

    好的,现在你达到高潮了,你很快乐。但是24小时以后(甚至要不了24小时),你发现你的欲望再次到来,并且变得更强了。

    好的,你可以再来。

    再来。

    但是这个过程永不终止。你会发现,欲望没有消泯的时候,满足它,甚至只能让它越烧越旺。

    对方满足不了你,你就会有潜抑(或者根本不潜抑)的愤怒与不满;如果你满足不了对方,你就会对对方的需索无穷感到厌烦,并且觉得对方很兽性,或者很自私。

    你或者要说,我们可以变更别的姿势,我们可以变更别的地点。我们可以更浪漫一点,我们可以更狂野一点,我们可以更出格一点……

    但这些方法都只能有暂时的作用。任何新鲜都不能在21天后还新鲜。

    你知道的,变任何姿势和地点,都不如变一个人来得那么刺激。所以,“换人”游戏大受欢迎。找情人,一夜情,嫖妓……没完没了。
    而人性又有安全感的需要,忠诚的需要,所以吵架了,嫉妒了,要离婚了……

    性的第一个悖论,是忠诚与新鲜的悖论,安全感和找刺激之间的悖论。

    第二个悖论,是你的性伴侣越多,你反而越难满足。

    因为有比较。

    谁是那个“最”呢?

    没有“最”。

    只要有了比较,当你在性上有些不满意的时候,你一定会下意识地想,如果换个人……
    如果换成“那个人”……

    如果你一生只有一个性伴侣,并且严守基督教教义,永不离婚。那么,你阻断了“比较”这样一个“念想”,你认为,不存在更满足或更不满足,这就是你命定的,唯一的爱与性。这样反而好过了,少很多折腾。

    当然,你也会有不满。对性的不满,对对方的不满,对婚姻的不满,对人生的不满……

    诚如另外一种生活方式里也有,甚至是更高程度的不满一样。

    不如意常八九。这就是人生的真相。
    我们要学着去接受它,甚至是享受它。

    谁说我们必须次次达到高潮?谁说我们必须享有性的快乐?谁规定了这个“必须”?

    想象一下:两个人相爱了,做爱了。每次他想的时候,她也一定想;每次他生病的时候她一定就不想;每次她想要这个姿势的时候,他就给她这个姿势;次次都达到高潮……

    你觉得有人在过这样的性生活吗?

    这样没有缺憾的生命体,它一定不会投生于人道。请相信我,它会往别的地方去,变成一团光影。它不会投生为这只有一半的肉体。

    道家的内丹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