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城唱晚--中国八大古都的忧伤与宿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王城唱晚--中国八大古都的忧伤与宿命- 第2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被官府所禁。此外,皇家的婚丧大典以及每年若干次的祭祀典礼,那种盛大豪华的场面在当时是生活在首善之区的杭州居民脑中无法磨灭的印象。

  作为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美丽的都市,国人争相游杭州。游览杭州的名人题咏西湖钱江山水的名作可以说以千万计。早在白居易之前,大诗人宋之问、孟浩然、王昌龄、李白、刘禹锡等都游览杭州山水。孟浩然赞赏涌潮前的平静:〃潮落江平未有风,扁舟共济与君同。时时引领望天末,何处青山似越中?〃他以〃渡浙江〃为题,说的是渡钱塘江。这里的〃越中〃也是指钱塘江岸边的青山。王昌龄的《浣纱女》:〃钱塘江畔是谁家?江上女儿全胜花。吴王在时不得出,今日公然来浣纱。〃这是最早把杭州山水与美女相比拟相陪衬的名篇。宋之问的〃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名句,是最先以钱江潮为主题入诗。李白的《游天竺寺》:〃挂席凌蓬丘,观涛憩樟楼。三山动逸兴,五马同遨游……〃是最早把这里的美景比作蓬莱仙境的。刘禹锡的《浪淘沙》:〃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花。〃这是最早实描钱江涌潮奇景的佳作。诗人徐凝的《浙江涛》抒述杭城观潮,兴会无穷:〃浙江悠悠海西绿,尺涛日夜两翻覆;钱塘郭里看潮人,直至白头看不足。〃可以想见当年游客如云、游兴似潮、百看不厌的热闹情景。白居易也爱观潮:〃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当然他对西湖更情有独钟,他的《钱塘湖春行》是写西湖较早的一首诗:〃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白居易出任杭州刺史三年,为杭州的山水写下无数诗篇,而杭州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则广为传播。

第66节:杭州:最柔弱不堪的都城(4)


  以杭州和开封作比较,当时就有人就说:〃山水明秀,民物康阜,视京师(开封)其过十倍矣。〃但在宋室南迁以前最繁盛的吴越时期,杭州毕竟也只是地方王国的都城而已,钱镠所筑的城周长七十余里,人口约一十七万。宋南迁以后,虽然不见重新筑城的记载,但实际市区面积却扩大了数倍至〃十数倍〃(见《都城纪胜》)。杭州为郡治时,钱塘、仁和两县〃附郭〃(县治设在郡城),南宋时,这两县原来所辖的一十五个市镇都被融入市区。市、郊连成一片,而扩大了的市区都在原来的城墙以外。市区空前膨胀的原因是〃南渡以来,杭为行都二百余年,户口繁盛,商贾买卖十倍于前,往来辐辏,非他郡比也〃。从户口变化的情况看,也很说明问题。北宋时杭州从十五万人增加到约二十万人,南迁以后,孝宗乾道年间是五十五万,理宗淳祐年间增至七十六万,到了度宗咸淳年间达到一百二十五万。这些数字不一定很准确,因为第一,外来人口恐怕没有统计在内,南宋朝廷对首都居民有一系列优惠政策,外省人不得享受,所以户籍登记对两者肯定是严加区别的;第二,城乡居民(市民和郊县农民)在不同的统计中,有时含混不清。总之,当时市区实际居住人口决不会少于此数。 

  据文献载:〃十二世纪的世界各国,以南宋最为繁荣富盛,故南宋的第一州,实即世界的第一大都会〃。在这座〃人物繁盛,市井骈集〃的大都市里,全国乃至海外的商品应有尽有,各类不同的商品制作、供应及服务业共有四百四十行,而且各自相对集中,百姓购物及享受各种服务之便利可以想见。至于吃喝玩乐,其场所之多,服务分工之细,简直令人生出今不如昔之感。饮食业中,有茶肆、酒肆、分茶酒店、面食店、荤素从食店等种类,营业内容各有区别,其中分茶酒店日常供应的菜式达上千种之多,面食店和荤素从食店的菜肴和点心也多达数百种。这些花色品名,至今尚留有记载。 

  在当时,杭城夜市极为繁荣。古人曾以〃杭城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四更,游人始稀〃加以描述。《武林旧志》说:〃都城自旧岁冬孟驾回,则已有乘肩小女鼓吹舞绾者数十队,以供贵邸豪家次之玩,而天街茶肆渐已罗列灯毯求售,谓之灯市,每逢入夜,大街小巷游人如织,摩肩接踵,各式各样的商品令人目不暇接,叫卖声、吆喝声,此起彼伏。〃南宋的历代帝王经常逛游夜市,大有〃西湖歌舞几时休〃的奢侈之风,连一些平素深居闺阁的千金小姐也经不住闹猛的夜市之惑,争相上街选购自己喜爱的饰品衣物。但南宋灭亡之后,杭城的夜市几经盛衰,已然没了南宋临安那般兴盛繁荣了。

  南宋杭州的娱乐业也相当发达,有细致的分工,庞大的规模往往使它形成一个个的街区,像纽约的百老汇大街或五十二街。这种街区称为〃瓦〃或〃瓦舍〃。瓦者,取〃来时瓦合,去时瓦解〃之意,谓其人员流动性大,易聚易散。杭州有多少〃瓦舍〃,其说不一,《梦粱录》说〃城内外合计有十七处〃,而《西湖老人繁胜录》称,仅城外便有二十处,城内至少有五处,即南瓦、中瓦、大瓦、北瓦、蒲桥瓦,其中以北瓦为最大。北瓦有勾栏(演出场所)十三座,其中除了两所专供说史书(评书的一个种类)外,其余各处勾栏演出内容各不相同,有的演员〃一世只占一座勾栏,不曾去别瓦作场〃,有的则流动演出。勾栏有大有小,大的可容千人,小的则只装得数十名观众。为这十三所勾栏配套服务的饮食店多达数家,大点的店子一天要用十头猪的肉,其消费规模大体可以想像得到了。杂剧是所谓教坊十三部中的〃正色〃,当时在各种演出活动中占据最重要的位置。其余的音乐表演(如器乐合奏、鼓书、时令小唱等)、百戏伎艺(如评书、杂技、魔术、皮影、诨话等)便要低一个档次。

  当时的杭州还是全国甚至全世界最大的出版中心,太学就设在杭州。太学校舍宏大,制度严格,师资优秀,学生约一千八百人(咸淳年间的统计),入学前都通过了严格的荐举和选拔,入学后一切费用由国家负担,待遇优厚。月季考试合格者,由外舍升内舍,再升上舍,升到了〃养正〃、〃持志〃两斋,根据皇帝的〃特谕〃,免去将来文解(地方解送参加科举)一次,省试殿试,还会受到特殊关照。与太学平级的,还有宗学(教育宗室弟子)和武学(培训军官),教学制度〃一如太学例〃,也是实行国家包干。等而下之的杭州府学同样由政府供给膳食(标准或略低于太学),而且连钱塘、仁和两县学,〃生员日供饮食,月修课考,悉如州(府)学〃。 

第67节:杭州:最柔弱不堪的都城(5)


  这时的杭州可谓灿烂开放,城市繁华真正达到了古代世界城市的最高境界。考查12-13世纪世界各国的境况,实在没有第二个城市可与南宋都城杭州相比。奥代理谷、马黎诺里、伊宾拔都他等西洋人的所见所述,大抵也都是南宋杭州的繁荣景象:巨商高资多属江海商贾,四方百货不趾而集。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即已开店。百工分行细密,手工业极为发达,产品远销四方。城市不断扩展,都城之外南北相距30里,人烟密集,城外分置城厢公事所和都巡检使管理户籍和治安。市区辽阔,绕西湖都是巷市,延及赤山埠,有赤山市、赤山瓦子;灵隐天竺路侧有行春瓦子,一派喧阗,到处都成闹市。

  城市繁华,城市人的气质也就非同凡响。意大利旅行家马可o波罗在元代来过中国,住了多年。在他写的游记中有不少对杭州人的评价。马可o波罗提到杭州人,褒扬溢于言表:男人像女人,面清目秀,肤色洁白,仪表漂亮。因为生在丝绸之府,也像女人一样,浑身绫罗,遍体锦绣。女同胞呢?夸她们娇生惯养,很有姿色,一身上下绸缎,珠光宝气,令人难以忘怀。

  马可o波罗还说,杭州人性格平和,分析原因,当是从前的君主不崇尚武功,上行下效,所以杭州人性格恬静温文。他们不收藏兵器,也不会使用,而且讨厌军队,因为这会使他们触景生情,为南宋王朝的覆灭而产生亡国之恨。所以,杭州人完全以公平和忠厚彼此相处,友好和睦。居住在同一街道的男男女女,由于毗邻的关系,彼此亲密如同一家。

  至于男女在家庭中的地位,他说:男士对自己的妻子很尊重,没有妒忌和猜疑。无论谁,如果对已婚的妇女出言不恭,就会被人看作有失体面。

  杭州人对客人是较客气的,对外国人就更殷勤了。所以,马可o波罗不无感触地说:杭州人对经商的异乡人竭诚相待,随意邀请他们到家作客,表示友好,对他们在商业上的事务,给予善意的忠告和帮助。

  只可惜好景不长,南宋王朝覆灭,杭城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一落千丈,南宋杭州的繁荣立即逆转。元初杭州由首都降为行省治所,省区辖境尚包括今浙江、福建全部和江西东部、江苏南部以及安徽南部,杭州还不失为东南区域性都会。元末分出福建道别立福建行省;明初又分出江西东部、江苏南部、安徽南部别立江南行省;至此浙江行省缩小为杭、嘉、湖、宁、绍、台、金、衢、温、处、严十一府,面积不及原先元代浙江行省的三分之一。加以连续发生兵变、火灾,尤其是元末的农民战争、明代的倭寇侵扰和清代的太平天国运动,都给杭州带来巨大损害。明清禁海,海舶断绝,扼杀了外贸互市之利;运河日淤日浅,故道堵塞,内河运输不如宋代便利。这一系列的因素都是后来杭州城市衰落的原因。 

  相比之下,邻近地区有些城市却赶超上来了。如江南地区政治中心为南京所取代,它是明初的首都、永乐后的陪都、清代两江总督驻地所在,政治功能大于杭州。杭州经济地位被后起的扬州、上海所超越。扬州作为漕运、盐运中枢,盐商木客汇聚,明清时这个城市的消费水平大于杭州。上海辟为通商口岸,租界形成十里洋场,呈现一日千里的发展势头。其他地区性的政治经济中心如苏州、汉口、西安、广州、成都、重庆、天津等,纷纷崛起,都足以与杭州相颉顽,相形之下杭州这个昔日都城的辉煌黯然失色了。

  到了近代,特别是民国初年,都城杭州的命运更加恶化,世易时移的消息不断传来:1913年(民国二年),旗下营(满城)和清波、涌金、钱塘城门、城墙被拆,随后又拆除了凤山、武林、望江、艮山、候潮五门。1917年,浙江都督杨善德买进一辆汽车,随即下令大规模修筑道路,共建成道路13条,路面宽6。40米,总长5707米,使杭州古城中心区域城头巷、佑圣观、板儿巷一带的传统格局受到不同程度的改变。1920年,浙江省议会作出决议修筑杭州环湖马路,在西湖周围和中心地带修建了圣塘路、白公路、岳坟路、灵隐路。在这几次修路中,杭州城区和西湖风景区的古桥梁为适应开通汽车,都被改建或重建,失去了原有风貌。其中苏堤六桥、西泠桥和白堤两桥改石阶踏步为斜坡桥面。开元桥、丰乐桥、泗水芳桥、荐桥、卖鱼桥、盐桥、菜市桥、横河桥、梅东高桥、新宫桥、普安桥、宝善桥、有玉桥、庆春门桥、清泰门桥、章家桥、流金桥、江涨桥先后被改建成了钢筋混凝土平桥。被改建的原木桥有延龄桥、定海村桥、过军桥、屏风桥、九溪桥等。数年后又填埋运司河、涌金池、三桥址河、浣纱河筑路,拆毁古桥24座。这样,杭州古桥几乎被毁尽,杭州失去了江南水城的旧时风貌。

第68节:杭州:最柔弱不堪的都城(6)


  1924年7月25日下午,雷峰塔突然崩塌。1933年民国政府对仅存的宝石塔砖砌塔身进行了重修,致使宝石塔也失去了原意,面目全非。这次重修改变了砖砌塔身的形制,不仅斗拱无所依托,像蝴蝶贴壁,偌大的倚柱立在细小的齐心斗上,柱头也没有承载任何东西,成了建筑界的一个笑话。

  杭州古城门、城墙的拆毁和雷峰塔的倒塌,改变了一千多年来形成的杭州古都城的意境和气质。李叔同先生(弘一法师)1912年曾来杭州任教,他常去钱塘门外的景春楼吃茶,凭栏眺望西湖景致。闲暇时也与新朋旧友浪迹湖山,高谈阔论。杭州和西湖之美给那时的李叔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然而,三十年代当李叔同再来杭州时,杭州的变化令他大大地失望了:〃西湖边上的马路、洋房,也渐渐修筑得很多,而汽车也一天比一天地增加。回想到我以前在西湖边上居住时,那种闲静幽雅的生活,真是如同隔世,现在只能托之于梦想了?〃(李叔同《我在西湖出家的经过》)。

  杭州,终于完成了一个都城由盛到衰的历史轮回。

  别一种视角

  如果从自然地理环境的角度来解读一个都城的兴衰荣辱的话,杭州城的演变可以说为世人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视角。

  杭州,见于文献记载是始于秦始皇二十七年(公元前210年)。自此而后至六朝时期,长达八百年的悠悠岁月,它始终是一个无足称道的山中小县,其间县治还迁移不定。

  这是为什么呢?

  根源是古代杭州的自然地理面貌造成了这个局面。彼时的杭州与今天比较,真可谓沧海桑田。西湖尚未成型,只是杭州湾的一个小海湾,而西湖以东则涛声依旧;杭州城东南江干一带,还漫浸在大海中。秦汉时钱唐县的城邑在今天西湖以西,北至岳坟,西去灵隐一带。这里三面青山一面濒湖,湖外是海滩阻隔。落后的航运技术,使得当地的外部商贸往来,仅仅依靠几条崎岖山路。所以那时钱唐县的地位低,仅为山中小县,显然是不足为奇的。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境不同。钱塘江河道悄然演变,日积月累,江干一带因泥沙淤积而渐渐高出水面。人烟因水土而聚,仰江河舟楫之利,商贸渐渐兴盛起来,杭州开始成为钱唐县的经济中心区域。

  最迟是在东晋咸和三年(公元328年),钱唐县治迁址于此。由于江海关系已经比较稳定,地质变化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