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点亮理性之光-启蒙运动文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点亮理性之光-启蒙运动文学- 第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切有用的东西和一个共和国所必需的东西。英国政府的构成,保证了资产阶级、封建贵族和国王利益协调一致,既有利于维护社会成员的平等和自由,同时又避免了混乱状态的出现。伏尔泰认为,理想的政府应当具备以下的特征:必须限制君主的权力,防止出现专制政治;必须限制贵族的权力,防止出现无政府状态;必须实施教会和政治分离,防止世俗和神圣混杂在一起。英国制定了完善的法律,确立了议会制度,实现了下院议员、爵士和君主间良好的合作,使市民、贵族、国王三者的利益得到兼顾,从而保障每个人充分享受自由平等的权利。

  伏尔泰的政治观点带有双重性,他在同封建专制制度进行激烈的斗争,试图改变封建秩序的同时,又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开明君主身上,长期幻想依靠开明君主实行自上而下的改革。

  伏尔泰始终相信,社会的合理与否取决于法律是否完善,而法律的制定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它往往取决于立法者的利益、情感和意见。因此,伏尔泰希望开明君主遵循理性的原则改造社会。伏尔泰主张依靠哲学家式的开明君主,实行自上而下的改革,从而消灭封建特权,建立自由、平等的理性王国。1765年,伏尔泰发表了《论共和思想》一书,在这部论著中,伏尔泰分析了专制政体和共和政体各自的特征,指出在专制政体下,国王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广大人民的自由权利得不到保障;在共和政体下,由于崇尚平等和自由,可以有效地避免君主专制,因此,伏尔泰认为,共和政体比专制政体更加优越。尽管这样,伏尔泰最终还是倾向于君主立宪,在他看来,最好的政府形式是开明君主制度或君主立宪制度。

  伏尔泰希望所有专制国家的君主都成为开明君主,他相信,只要君主愿意,改革就能够实现。1750年,为了劝说普鲁士王腓烈特二世实行开明君主制度,伏尔泰来到了柏林。伏尔泰希望辅佐腓烈特二世,实行重大的社会改革,但事实终于教育了他,他不得不最终离开了柏林。

  伏尔泰轻视广大人民的作用,他认为人民不能认识真理。伏尔泰虽然主张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并不希望废除私有制。在他看来,社会不平等是当然的,不平等来自人的天性,是一种正常合理的现象。伏尔泰在为《百科全书》撰写的“平等”这一条目中宣称,在我们这个不幸的星球上,生活在社会里的人不可能不分成两个阶级:一个是支配人的富人阶级,另一个是侍候人的穷人阶级;它们又分成有些细微差异的上千个阶级。在伏尔泰看来,一切享有各种天然权利的人,显然都是平等的,但归根结底,平等既是一件最自然的事,同时也是最荒诞不经的事。伏尔泰要求每个社会成员都按照不平等的社会秩序,各守本分,否则,整个人类社会就会不可收拾。伏尔泰的上述主张,充分暴露了他的资产阶级局限性。伏尔泰害怕人民群众的力量,担心广大人民起来进行革命,目的是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伏尔泰的政治思想不可避免地打上了资产阶级的烙印,显示了他的不彻底性。

  伏尔泰的主要历史著作有《查理十二史》(1731)、《路易十四的时代》(1751)和《风俗论》(1756)。

  伏尔泰的历史观点基本上是唯心主义的,他把历史发展看作是理性对谬误、特别是宗教狂热作斗争并且取得胜利的过程。伏尔泰把宗教狂热视为人类历史发展的障碍,这在当时具有进步的意义。伏尔泰相信,理性最终将会战胜迷信和偏见,充分体现了当时处于上升阶段的资产阶级的乐观主义精神。然而,由于伏尔泰没有摆脱历史唯心论,他不可能从物质生产方式入手去解释人类历史,而是把历史视为纯精神领域的斗争。伏尔泰崇尚理性,孜孜不倦地追求“理性的王国”,宣扬抽象的民主、自由、平等,把精神、思想、意见当作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主张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这些观点显然是唯心主义的。

  同其启蒙思想家一样,伏尔泰过分夸大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伏尔泰没有认识到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轻视人民群众的力量,他从个别统治者的头脑中寻找历史的动因,认为帝王将相是历史的创造者,他们的活动决定了历史发展的面貌。伏尔泰希望“天才人物”的出现,能够点燃人类的“理性之光”,从而达到永恒正义的“理性王国”。

  伏尔泰对历史科学的发展,有自己的独特的贡献。在他之前,法国的历史著作完全不尊重客观史实,不注重实地调查,掌握史料,往往凭作者本人的好恶,将历史事件写得如同小说一样有趣。这是一种古罗马式的史学作风。伏尔泰独辟蹊径,从掌握丰富的史料入手。他历尽艰苦,足迹遍及欧洲各国,进行实地调查,收集了大量的历史材料。伏尔泰的一系列历史著作,为后人留下了许多真实可信的史料。伏尔泰扩大了历史科学的范围,他的历史著作,不再限于对帝王将相个人事迹的论述,使之能够容纳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将政治、经济、军事、文学艺术、风俗习惯等都尽可能入史,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整体风貌。伏尔泰在谈到《路易十四的时代》这部历史著作的写作的时候,说了这样一段话:“与其说我在写这个伟大君主的历史,不如说我在写这个伟大时代的历史。”伏尔泰在历史学方面的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伏尔泰的文学创作

  伏尔泰是一个多产的作家,他的全集包括哲学著作、历史著作、史诗、抒情诗、讽刺诗、哲理小说、五十多部悲剧和喜剧、一万多封信札。

  伏尔泰热爱戏剧,主要从事戏剧创作。伏尔泰希望自己继高乃依和拉辛之后,在戏剧领域获得永恒的荣誉,成为不朽的悲剧诗人。

  伏尔泰深受古典主义戏剧传统的熏陶,推崇高乃依和拉辛的悲剧艺术。伏尔泰把古典主义当作不可企及的典范,认为十八世纪只能因袭十七世纪的道路。伏尔泰遵奉“三一律”,但反对古典主义理论家把他们的文学原则说成是永恒不变的那种静止的观点。在创作过程中,伏尔泰不拘泥于古典主义的原则,在很多方面有所突破。

  伏尔泰一度被莎士比亚的艺术所吸引,曾经给予莎士亚很高的评价。由于受古典主义和民族偏见的影响,伏尔泰不赞成莎士比亚把崇高与卑贱、悲剧与喜剧融合在一起的作法,指摘莎士比亚不懂得“规则”,甚至说他是“喝醉了酒的野蛮人”。伏尔泰排斥莎士比亚的创作手法,但是在他的作品中仍然可以看到莎士比亚的影响。

  伏尔泰的悲剧采用了古典主义的形式,内容上却贯穿着启蒙主义精神。伏尔泰试图用古典主义时代的戏剧手法,传播启蒙思想。伏尔泰一生中创造了许多充满启蒙主义的激情、思想深刻的戏剧作品,其中比较有名的有《俄狄浦斯王》 (1781)、《布鲁图斯》(1730)、《查伊尔》(1732)、《凯撒之死》 (1732)、《穆罕默德》(1742)和《梅洛普》(1743)。

  《俄狄浦斯王》是伏尔泰创作的第一部悲剧,它以古希腊悲剧家索福克勒斯的同名悲剧作为题材。伏尔泰在作品中基本上保留了索福克勒斯的故事情节,同时进一步深化了悲剧对神的批判意义。在伏尔泰笔下,俄狄浦斯一个勇敢、高尚的英雄,他竭力逃避神的不祥预言,但不管他怎样努力,最终还是没有逃脱神的捉弄,犯下了弑父娶母的之罪。剧本对神恶意地愚弄人提出了严正的抗议,作者借主人公之口这样说道:“残酷的神啊,我的罪孽完全是你们造成的,而你们却要根据这些罪孽把我处死!”从表达了作者对神的强烈控诉。

  《布鲁图斯》是一部政治悲剧,它取材于古罗共和派与贵族派的政治斗争,宣扬效忠于共和政体的思想。主人公布鲁图斯是罗马元老,他的儿子被人引诱,把祖国出卖给共和国的敌人——被驱逐出国的罗马暴君。共和派因为布鲁图斯对国家的功绩,委托他来审理自己的儿子。布鲁图斯大义灭亲,判处儿子死刑。儿子处决后,布鲁图斯说道:“罗马自由了,这就成了!”剧中贯穿着为了反对专制而牺牲个人利益的理想精神,在法国大革命的年代,它起到了激励人们与专制暴政进行斗争的作用。

  《恺撒之死》的创作受到了莎士比亚的《尤里斯·凯撒》一剧的影响,写的是罗马历史上布鲁图斯等人合谋杀死恺撒的故事。在伏尔泰笔下,恺撒被描写成一个专制统治者,他的对立面则是忠于共和的人物。

  《查伊尔》是伏尔泰唯一的一出爱情悲剧,也是他最著名的剧作。该剧本显然是在莎士比亚的悲剧 《奥赛罗》的影响下写成的。剧情发生在耶路撒冷。年轻的苏丹奥洛斯马勒与女俘虏查伊尔相爱,她是法国人,受的是伊斯兰教的教育,但是查伊尔发现自己是一个受过洗礼的基督教徒,教规不容许她嫁给伊斯兰教的苏丹。基督教骑士纳瑞斯坦从欧洲来到耶路撒冷,准备将俘虏们赎回去。俘虏中有一位名叫吕西央的老人系王室的后裔,他认出查伊尔和纳瑞斯坦是自己的女儿和儿子。纳瑞斯坦骑士遇见查伊尔以后,试图劝她回到基督教方面来。两人在一起的时候被奥洛斯马勒撞见了,奥洛斯马勒以为查伊尔另有所爱,妒火中烧,一怒之下将查伊尔杀死。真相大白以后,奥洛斯马勒追悔莫及,随即拔剑自刎而死。

  剧本情节离奇曲折,戏剧冲突引人入胜,感情真挚动人。作者通过悲惨的爱情故事,对宗教偏见提出了强烈的控诉。在全剧的结尾,骑士纳瑞斯坦对神发出了这样的质问:“全能的主啊,我不知道是应该颂扬你的愤怒,还是应当在悲痛中对你进行控诉。”

  《穆罕默德》以伊斯兰教创始人作为主人公。剧中把穆罕默德描写成阴险狡诈的骗子,卑鄙无耻的暴君,他利用宗教迷信和人们的愚昧无知,愚弄群众,以满足个人的私欲。伏尔泰把穆罕默德作为一切宗教迷信创始者的象征,通过这一形象,对宗教迷信的罪恶进行无情的批判。

  悲剧《梅洛普》以表现真挚的母爱为主题,带有强烈的感伤主义色彩。奸臣波里奉通过阴谋手段,杀死了国王和王子,篡夺了王位,只有太子幸免于难。波里奉想娶梅洛普为妻,并且威胁说,如果不答应,就要杀死她的儿子。最后,梅洛普的儿子爱基斯特杀死了波里奉,伸张了正义。作品细致入微地表现了梅洛普的内心世界,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伏尔泰把悲剧作为宣传启蒙思想的工具。伏尔泰在自己的一系列作品中,表现了宗教偏见和狂热的危害性,提倡理性和科学,主张宗教宽容和信仰自由。伏尔泰大胆地揭露了专制制度的罪恶,不遗余力地抨击暴政,宣扬共和思想,大力倡导平等、自由。伏尔泰运用悲剧的形式,传播启蒙思想,激励广大人民同封建专制制度和宗教迷信作斗争,极大地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发展。

  伏尔泰一度以“史诗诗人”而享有盛名,他按照古典主义的原则创作了长篇史诗《亨利亚特》(1728)。

  《亨利亚特》以法国十六世纪宗教战争为题材,它描写了亨利四世通过战争成为国王以及颁布南特敕令,提倡宗教自由的经过。

  史诗的情节如下:

  法国国王亨利二世的王后喀特琳有五个儿子,其中有三个儿子先后当上了法国国王,他们分别是法兰西二世、查理七世和亨利三世。他们在位时,由于频繁的宗教纠纷,使整个国家动荡不宁。1592年,王太后在圣用圣巴托罗缪节日之夜,下令屠杀新教徒于格诺,由此引发了宗教战争。喀特琳的女婿亨利四世,兴兵反对王太后,当上了法国国王。亨利四世即位后,颁布了南特敕令,实行宗教宽容。但是反动教会拒不执行亨利四世政策,最后密谋杀害了亨利四世。

  伏尔泰在长诗中,颂扬了亨利四世的功勋,把他描写成一位理想的君主。伏尔泰赞扬亨利四世为消除宗教纠纷的献身精神,推崇他的仁慈与治国有方。伏尔泰还描写了宗教狂热和统治阶级的内讧给法国人民带来的灾难。伏尔泰不仅将矛头指向了封建的无政府状态,而且指向了宗教狂热。由于《亨利亚特》充满了启蒙主义关于宗教宽容的思想,它在当时获得了很大的成功。

  在艺术上,伏尔泰一味模仿古罗马诗人维吉尔的《伊尼德》和塔索的《被解放的耶路撒冷》,大大削弱了这部史诗的独创性。

  在伏尔泰的文学创作中,最有价值的是他的哲理小说。据法国《七星丛书》搜集,伏尔泰一共写过二十六部哲理小说,其中大部分是中短篇,约占他全部文学著作的十分之一。

  哲理小说是伏尔泰创造的一种新体裁。作为宣传启蒙思想的武器,伏尔泰的哲理小说比他的戏剧更有力量。随着时间的推移,伏尔泰那些轰动一时的戏剧,因为模仿的成份太多,已经逐渐被人淡忘,伏尔泰的哲理小说,却以其独特的艺术创造,保持了长久的生命力,成为十八世纪启蒙文学的一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如此世界》(1746)《查第格》(1748)、《老实人》(1759)、《天真汉》是伏尔泰哲理小说的代表作。

  中篇小说《查第格》写于1748年,由十八个章节组成,副标题是《东方世界》。

  《查第格》的故事情节如下:

  古波斯巴比伦有一个名叫查第格的年轻人,他品性优良,明哲保身,但命运对他来说是不可理解的。他出于善良的动机做了许多好事,但他每做一件好事,总有一场灾难接踵而至。

  查第格同美貌的少女赛弥尔订了婚,两人如胶似膝。一天,一位大臣的侄子带着一帮人想抢走赛弥尔。查第格勇敢地击退了强人,赛弥尔对他感激不尽。

  在搏斗,查第格眼睛受了伤,赛弥尔担心他会变成独眼,就同他分手了。

  查第格同阿曹拉结了婚,但不久爱人就变了心,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