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_净空法师(共159会)》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_净空法师(共159会)- 第3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通,认真学习,发扬光大,挽救社会,挽救劫运,落实世界和平、社会安定、人民幸福,这是当前迫切的问题。七十年代英国汤恩比博士说:「解决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只有孔孟学说与大乘佛法。」他说得也很有道理。对一切众生的教学,这两家说得具体而透彻,是值得我们认真努力学习、发扬光大的。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五十五集)  2000/8/16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14…055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掀开《十善业道经》第九面第二行,最后一个字看起:
  【五、言可承领。六、言则信用。】
  我们从这儿看起。这是说离恶口,成就八种净业。前面四种已经说过了,现在看第五种,『言可承领』,「承」与「领」都是接受的意思,不仅仅是接受,欢喜接受。言语一定要温和,自自然然能够感动人,让对方深受感动,永远不忘,你这是成功的。
  我在年轻的时候,也在政府机构上班。因为工作并不很繁忙,所以在没有工作的时候,我们看看书、看看报。年轻人比较放逸,我们坐在那里,身体靠在椅背上,这个椅子前面两个脚就起来了,这样靠起来很舒服。我们的长官从后面来,看到了。他拍拍我的肩膀,他不说别的,他说:「你这个坐法很危险,容易摔倒。」很温和的说,所以我这个毛病,从此永远就改掉了。他如果是把你叫去骂一顿,「你走了,我照样靠」,生的反效果。所以你才晓得,真正做大事业、大人物不一样。谚语常讲:「阎王好见,小鬼难缠。」愈是大人物愈能包容,愈温和;愈是小鬼,那才盛气凌人,才自以为是。这个地方随时随处我们都能见到、都能体察到。
  在佛门里面,我们要效法佛菩萨,要帮助一切众生断恶修善。自己恶习气、恶毛病还不能改,怎么能教别人?你说的是一套,你做的是另外一套,不能让人生起信心。令人感受到的,你跟人一见面,人家看你的脸色,听你的音声,《论语》所谓「人焉廋哉」,人家就把你看穿了。所以佛法里面,为什么把弥勒菩萨摆在大门口?让你见面头一个看到,要学弥勒菩萨笑面迎人。说话温和,再不好听的话,用柔和的态度言语来表达,人家感受都不一样。就是责备人,人家听了也感恩,感激你,这是佛家讲的叫「爱语」。
  爱语是真正爱护你的言语,不一定是你欢喜听的话,但是决定对你有利益。为什么你不喜欢听?毛病习气太重了。圣贤人教诲,他不会随顺你的毛病习气。随顺你的习气,害你,帮助你堕落;纠正你毛病习气,这真正是爱语。虽然是爱语,都要谦虚、要和敬,真正爱护对方,对方听了之后,永远改过来了,你成功了;阳奉阴违,你还是失败的,你没有做成功。所以口业四种:妄语、两舌、恶口、绮语,决定不可以犯。
  第六条,『言则信用』。你诚实,你说的话人家相信。不但表现在言语当中,一定要表现在事实上,言而有信,决定要遵守的。可是,佛法是讲智慧的,佛菩萨是讲道义的,有时候在特殊情形之下,言语可以不守信用,事情可以不必有结果。那是什么?特殊情形之下。要符合道义,不违背道义的,可以失信,做事情可以终止。
  有一年我在台湾中部,有一个道场叫禅林寺,他们请我去讲《禅林宝训》,跟他们讲《佛学常识》。《禅林宝训》的分量很大,《佛学常识》是李炳南老居士编的,分量并不大。我记得我讲到第十一课,这个庙里出了问题。庙是新建的,老和尚他的一些徒弟到处去化缘,把这个道场建好了。道场建得不错,很庄严。徒弟当中吵架,争地位、争权力,这个说:「我化了多少多少钱,当家师应该是我做。」那个说:「我化多少多少钱,知客师应该是我做。」天天在吵,吵得不像话,老和尚看这个情形也没办法,回避,躲起来。我回到台中,把这个事情向李老师报告,李老师说:「算了,不要再去了。」我说:「没讲完!」他说:「没讲完也不要紧。」这个就是什么?义。道场里不和睦,我们去讲没有用处,所以没有讲完也可以中断。
  义,是应不应该。我们都晓得,佛法的僧团叫「和合僧团」,天天吵架,天天在争名夺利,这像什么话!虽然天天在讲,一句也没听进去;真听进去,他就能放下了。争这些干什么?人没有智慧,不聪明。真正有智慧的,「你们要争,全给你!当清众最舒服。」在道场,就像做义工一样,什么事情都不操心,没有任何责任,你分配给我的工作,我老老实实把它做好,不背因果责任。这个道理,明了的人就不多了。明了,他就不争了;不但不争,还处处推让,你请我做,我还未必做。为什么?做事情要负责任,做得不好,就是过失;做好了,应该的。儒跟佛这些道理都讲得很多,所以今天我们在这里讲到信用,要知道特殊状况之下,违背道义可以背信。所以我们不要看到古人,古圣先贤里头也有背信的,那是不是过失?不是。一切是以道义为标准,符合道义,决定要守信,决定要做到圆满,这是应该的。
  【七、言无可讥。】
  『讥』,用现在的话说,议论、批评。你的言语没有人能够批评,为什么?正确的。所以言语古人非常重视,所谓「病从口入,祸从口出」,言语不能不谨慎,话多绝不是好事。话多的人,你的老板、你的长官决定不会重用你。为什么?容易败事。谨言慎行,是各个行业的领导人所器重的,这个人能成就,中人之才也乐意培养。如果是闲话多、废话多,喜欢开玩笑,绝对不会重用你,怕你坏事。中国在古时候教小孩,就开始教他要谨言慎行。现在我们对於这个教学疏忽了。言语多,言语不负责任,当然人家讥刺你的多,批评你的多,你怎么能得到别人的信任?最后一句:
  【八、言尽爱乐。】
  这个字念去声,不念「勒」,念「要」。『乐』是爱好,你所出的言词别人都欢喜接受;这个「乐」是接受的意思,欢喜接受。世出世间所有事业无论大小,绝不是一个人造成的,愈是大事业愈要人。新加坡居士林这个团体,林友两三万人,它才能成就教化一方的事业。没有这么多人怎么行?这么大一个团体,领导人就多了。董事会里面几十名董事共同来策画、来领导。言语是第一个,第一个条件,开会沟通意见离不开言语。领导人他的想法、看法、作法跟大家宣布,如果大家听到不欢喜,这个事业就不能成就了。由此可知言语的重要性。
  从什么地方培养?从哪里去学习?都在日常生活之中。你见到人会说话,说话就是你练习的场所,就是学习的场所。尤其是多看别人。自己的毛病很不容易发现,别人的毛病非常容易发现。发现别人的毛病,自己不能包容,轻易的批评毁谤,自己造业。别人的过失,到底是真的有过失、假的有过失?并不清楚,反而造成自己严重过失。这个事情太多太多了,我们从早到晚常常犯,犯了不知道,自己并不晓得。也没有人告诉你,没有人会提醒你。为什么?不愿意跟你结冤仇。
  古礼里头,一个人成年了,对他就很尊重。你有不善,对你敬而远之,不会说你的过失。不像现在人,很容易得罪人,跟社会大众结一些冤仇。古人不跟人结怨,你有过失我不会说你。当面不说你,背后也不说你,这是成就自己的德行。什么人说你过失?父母说你过失,老师说你过失,这个跟你有密切关系,不一样。再好的朋友,看到你有过失,顶多劝你一次、两次,不会劝你三次,三次就变成仇人。中国这个民族,能够绵延几千年而没有被消失,就是有这些道理在。
  今天中国人把祖宗的教诲完全舍弃掉了,就有亡国灭种的可能。如果我们不忘祖宗的遗训,虽受苦难,不至於亡国灭种,这个要知道。世界上,诸位读历史晓得,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前三个都亡了,只有中国在。你要问:中国为什么在?我们祖宗的教化是真理,只要记住依教奉行,这个古老的民族永远不会衰。现代西洋文化出了问题,社会动乱,找不到方法来对治。所以现在很多西方的学者提出的言论,要向东方学习,东方是中国。
  佛法在两千年前就移植到中国来了,现在印度已经没有了。我们展开经卷看看佛菩萨怎么教我们?句句都是好话,古德所谓「世间好语佛说尽」。这个话没错,我们怎能不感激佛菩萨?这是说离恶口有这八种好处,这八种都属於净业,对我们修净土关系太大了。我们天天念阿弥陀佛,如果还常犯恶口,不能往生。为什么?这个习气不改,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很慈悲,可以容纳你、可以接受你,海会大众不欢喜你,你没有办法入他们的团体,所以不能往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要修净业,三业清净念佛才能往生。三业里头最重要是口业。末后一句:
  【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具足如来梵音声相。】
  大乘经上世尊常常告诉我们,佛的音声叫圆音、圆满音,「佛以一音而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佛这个殊胜的梵音从哪里来的?这里告诉我们,从不恶口来的。我们要想得如来果地上的梵音声,这个不能不学。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五十六集)  2000/8/17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14…056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掀开《十善业道经》第九面倒数第四行:
  【复次龙王,若离绮语,即得成就三种决定。何等为三?一、定为智人所爱。二、定能以智如实答问。三、定於人天威德最胜,无有虚妄。是为三。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即得如来诸所授记,皆不唐捐。】
  这是口业里头第四类。口业是无量无边,佛教导我们,把它归纳为四大类。这四大类非常非常重要,我们一定要透彻的理解,要认真努力去修学。在十善业道里头,佛给我们排列的顺序是:身三、口四、意三,按照身口意来说的。但是在《无量寿经》里面诸位都念到,佛教导我们修十善业,他是把口业摆在第一。「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口业」就是总说这个四段:妄语、两舌、恶口、绮语,善护口业。「善护口业」的果德,就是「不讥他过」,这个「他」不完全指人,它是把人事物都包含在其中,它的范围非常非常之大。这里头的深义,我们一定要细心去参究。
  所以学佛从哪里下手?从「善护口业」下手,其次再「善护身业」、「善护意业」;这是中下根性的人循序渐进,这是渐教。如果是顿教的话,它就不是这个顺序。顿教第一个是「善护意业」,这个就顿了。意清净了,身口哪有不清净的?所以顿教是从意业下手,渐教是从口业下手,这是佛教化众生的方法,我们要能体会。我们体会得,也就懂得怎样去帮助别人。
  佛法如是,世法又何尝不如是?中国古圣先贤,像司马光,自己修学跟帮助别人;人家问:「学问德行从哪里开始」?他跟人家讲「从不妄语始」。这跟佛的意思完全相同。要知道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接触的大众、群众,决定是中下根性的人多。德行的成就没有别的,真诚。真诚就是佛;离开真诚,你就离开佛了。不是说我每天跟在佛身边,每天围绕著佛像,那算不算亲近佛?不算亲近。远离佛,根本不跟佛在一起,内心真诚,你就实际上天天跟佛在一起,时时刻刻没离开,这个道理要懂。
  今天这一科,『绮语』。什么叫「绮语」?这是从比喻上说的。「绮」,是我们中国人所讲的绫罗绸缎这一类的,非常华丽,人见人爱。由此可知,绮语就是花言巧语,大众很喜欢听,可是内容不善。如果我们用现前社会的一些比喻,大家就了解。电影每一个人都喜欢看,电视每一个人都喜欢看,歌舞、音乐、绘画,今天讲的文艺,绮语是包括整个的文艺。哪个不爱?但是这里面的内容不善,内容教人贪瞋痴慢,教人杀盗淫妄,内容跟十善完全是相背的,表达,用现在的话来说,高度的文艺。这还得了?
  今天整个世界,这个社会是绮语的社会。这个影响的面,太大了;影响的力,太深了。自古以来文化的起源,就从这里起的。古老的时代,文明的发端是歌谣。我们现在这个世间还有很少数没有开化的这些民族,我们现在称之为「土著」,没有跟外界社会接触的,他们没有文化,他们喜欢唱歌,他们也会跳舞。所以歌舞是文化的根源。中国在过去,古圣先王这些人很聪明,真有智慧,所以对於歌舞,无论在形式、在内容,都知道加以防范,用它来提倡正面的教学,这个功德就大了。
  佛也用这个方法来教化众生。佛门里面重视仪规、重视音乐,佛家讲的「梵音」、「梵呗」。但是晚近这一两百年当中,佛教里头没有这种人才,音乐艺术的人才没有了,没有人教,没有人提倡。再看看基督教、天主教,他们非常重视,他们宣扬的成就超过佛法有道理,乐教。这个「乐」,包括歌舞。佛法不是不重视,缺乏这一方面的人才。过去学佛的人,拘束在戒律里面,造成了很多障碍。这个障碍的形成,是不能够深解义趣。也就是说,我们对於佛的经论接触得太少,了解得太少,深度不够,所以不晓得怎么个作法,造成佛法在末法时期弘传的障碍,弘扬跟宣传。
  诸位在《大藏经》里面,看到《归元镜》这本书。这本书我们现在把它翻印出来,印了好几次。是剧本,用昆曲的方法来表演,用平剧的方法来表演。但是今天昆剧跟平剧,一般人也看不懂了。这个文化水平确实降低了,我们要从中国古籍来看,确实是一代不如一代。现在大家看的是电视连续剧,平剧看不懂了。但是古人这个作法,给我们一个很大的启示:佛法宣扬方面,应当要走向舞台,要去表演。表演的内容,佛法实在讲,太丰富了,所有经典都能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