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7摄论师的师承及其哲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207摄论师的师承及其哲理-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至如摄论梨耶,义该真、俗。真既无念,性净,诸位不改。俗即不守一性,通具诸义。转依已后,真谛义边,即成法身。俗谛义边,成应化身。如来转依,作果报体。据于真性无灭义矣,俗谛自相有灭不灭,以体从能,染分义灭。分能异体,虑知不灭。'33'

  「九识」论是摄论师哲学理论的突出特点,圆测(613~696)指出,摄论师立第九识的根据是陈真谛翻译的《决定藏论》。该论称:

断阿罗耶识,即转凡夫性,舍凡夫法阿罗耶识灭,此识灭故,一切烦恼灭,阿罗耶识对治故,证阿摩罗识。阿罗耶识是无常,是有漏法;阿摩罗识是常,是无漏法。得真如境道,故证阿摩罗识。阿耶罗识为粗恶苦果之所追逐,阿摩罗识无有一切粗恶苦果,阿罗耶识而是一切烦恼根本,不为圣道得道做根本;阿摩罗识亦复不为烦恼根本,但为圣道得道做根本。'34'

这里把第九识阿摩罗的性质都交待清楚了,阿摩罗识是清净的,无烦恼的,是常住的永恒「真理」,地圣道的根本。因为阿赖耶识是染、净的混合体,染污部分全灭,阿赖耶识即灭。阿赖耶识灭后即证阿摩罗识。由此看来,阿摩罗识就是阿赖耶识中的清净部分,是成佛后的思维主体。

  摄论师提出第九识的佛经根据是《金光明经》卷4所讲的如如。什么叫如如呢?真谛译《三无性论》称:「明此乱识即是分别依他似尘识所显,由分别性永无故,依他性亦不有,此二无所有,即是阿摩罗识。唯有此识独无变异,故称如如。」'35' 意思是说:没有一般人错误认识的遍计所执性(分别性),也没有依他起性,只有圆成实性,这才是阿摩罗识。第八识阿赖耶识是乱识,是一切虚妄境界的所依。断除阿赖耶识,即是阿摩罗识。阿摩罗识是永恒的,无变易的,故称如如。如如就是真如、法性等,是事物的理体,《大乘义章》卷3对如如解释如下:「言如如者,是前正智所契之理,诸法体同,故名如如,就一如中体备法界恒沙佛法,随法辩如,如义非一,彼此皆如,故曰如如。如非虚妄,故复经中亦名真如。」'36' 关于如如的异名,可参见《大乘义章》卷3:「唯如来藏真实法界,亦名真如,亦名实际,亦名法性,亦名一实,亦名佛性。」'37' 《三无性论》把一切事物分五藏,如如是五藏之一:

若法是有,不出五藏。五藏者,一相,二名,三分别,四如如,五无分别智。一相者,谓诸法品类为名句味所依正。名者,即是诸法品类中名句味也。分别者,谓三界心及心法。如如者,谓法空所显圣智境界。无分别智者,由此智故,一切圣人能通达如如。此五法中,前三是世谛,后二真如。'38'

由此可见,如如是一种成佛境界。什么叫无分别智呢?无分别智是有分别智的反面,有分别智就是有分别识,真谛译《显识论》把识分为两类:

一者显识,二者分别识。显识者,即是本识,此本识转作五尘、四大等。何者分别识?即是意识。于显识中分别作人天、长短、大小、男女、树藤诸物等,分别一切法,此识聚分别法尘名分别识。譬如依镜色得起,如是缘显识,分别识得起。是分别若起,安立熏习于阿梨耶识。'39'

此中显识就是本识,也就是阿赖耶识。世界上的一切都是阿赖耶识变现的,除第八识之外的前七识都是分别识。分别识主张有我有法,无分别智认识我空、法空的真如,因为真如之体无相,不可区别,只能以无分别智认识。

  《显识论》又进一步把「显识」区分为九种:一、身识,二、尘识。三、用识,四、世识,五、器识,六、数识,七、四种言说识,八、自他异识,九、善恶生死识。又将「分别识」区分为二种:一、有身者识,二、受者识。共十一种识。

  《摄大乘论》亦区分为十一识,其分类与《显识论》大同小异。一、身识,二、身者识,三、受者识,四、彼所受识,五、彼能受识,六、世识,七、数识,八、处识,九、言说识,十、自他差别识,十一、善趣恶趣死生识。

  身识,即五色根:眼、耳、鼻、舌、身。《显识论》解释说:「第一身识者,谓转作似身,是故识名身识。所言似者,此识能作相似身,名为身识,即是五根。余尘等八种识亦如是。」'40' 在唯识学派看来,由眼等五根所构成的人身只不过是「似身」而已,所谓「似身」,是说人的身体都是阿赖耶识变现的,是假有、幻有。尘识等亦作如此解释。

  身者识,即第七识末那识,也就是真谛系统的摄论师所说的阿陀那识。

  受者识,即阿赖耶识,因为阿赖耶识被阿陀那识执为我体。

  彼所受识,就是前六识所缘的大尘:色、声、香、味、触、法。

  彼能受识,就是能取的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世识,即过去、未来、现在三世,生死相续不断,故名世识。

  数识,即数目。

  处识,《显识论》称为器识,从狭义来讲,系指地、水、火、风四大,色、声、香、味、触五尘。从广义来讲,包括十方、三界,十方即东、西、南、北、上、下、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三界即欲界、色界、无色界。

  言说识,《显识论》称为四种言说识,是依见、闻、觉、知所起的语言。

  自他差别识,即一切有情众生自身和其它的种种差别。

  善趣恶趣死生识,即有情众生在人、天、阿修罗三善趣和地狱、饿鬼、畜生三恶趣的生死流转。


批注

 '1'     《续高僧传》卷1〈陈南海郡西天竺沙六拘那罗陀传〉,《大正藏》册50,页429。

 '2'     参见汤用彤着《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下册。

 '3'     四大译经家,有两说:一、鸠摩罗什、真谛、玄奘、不空;二、鸠摩罗什、真谛、玄奘、义净。

 '4'     《大正藏》册50,页429。

 '5'     《大正藏》册50,页527。

 '6'     《大正藏》册50,页432。

 '7'     《续高僧传》卷10〈隋丹阳聂山释慧旷传〉,《大正藏》册50,页503。

 '8'     《续高僧传》卷10〈隋丹阳聂山释慧旷传〉,《大正藏》册50,页503。

 '9'     《大正藏》册50,页431。

'10'     《大正藏》册50,页431。

'11'     《续高僧传》卷11,〈唐京师大兴善寺释法侃传〉,《大正藏》册50,页513。

'12'     《续高僧传》卷10,〈隋彭城崇圣道场释靖嵩传〉,《大正藏》册50,页501。

'13'      《大正藏》册50,页671。

'14'     《大正藏》册50,页544。

'15'     上座,是全寺之长,与维那、典座总称为三纲。

'16'     《续高僧传》卷11〈唐京师大兴善寺释法侃传〉,《大正藏》册50,页513。

'17'     《大正藏》册50,页532。

'18'     《大正藏》册50,页717。

'19'     《大正藏》册50,页530。

'20'     《大正藏》册50,页505。

'21'     《续高僧传》卷18〈隋西京禅定道场释昙迁传〉,《大正藏》册50,页572。

'22'     《续高僧传》卷18〈隋西京禅定道场释昙迁传〉,《大正藏》册50,页572。

'23'     《续高僧传》卷18〈隋西京禅定道场释昙迁传〉,《大正藏》册50,页574。

'24'     《续高僧传》卷20〈唐京师弘法寺释静琳传〉,《大正藏》册50,页590。

'25'     《续高僧传》卷22〈唐京师普光寺玄琬传〉,《大正藏》册50,页616。

'26'     止观,「止」是梵文Wamatha的意译,音译奢摩他,意谓禅定;「观」是梵文Vipawyana的意译,音译毘婆舍那,意谓智能。

'27'     《大正藏》册50,页671。

'28'     《续藏经》册34,页720~721。

'29'     《大正藏》册42,页104。

'30'     十二部经,是从内容和形式区分的十二种类型的佛经:一、修多罗(sutra),佛经中的长行(散文体)直说;二、祇夜(geya),长行和诗体的结合;三、和伽罗(vyakarana),佛给菩萨授记;四、伽陀(gatha),颂体;五、优陀那(udana),不用别人发问,佛自己宣说的经文;六、尼陀那(nidana),记述佛说法的因缘;七、阿婆陀那(avadana),譬喻;八、伊提目多伽(itivrttaka),佛弟子前生因缘;九、阇陀伽(jataka),佛前生事;十、毘佛略(vaipulya),大乘经文;十一、阿浮陀达磨(adbhutadharma),记佛的神通;十二、优婆提舍(upadewa),论议。

'31'     《大正藏》册42,页54。

'32'     《大正藏》册31,页121。

'33'     《大正藏》册50,页546。

'34'     《大正藏》册30,页1020。

'35'     《大正藏》册31,页872。

'36'     《大正藏》册44,页532。

'37'     《大正藏》册44,页516。

'38'     《大正藏》册31,页868。

'39'     《大正藏》册31,页876。

'40'     《大正藏》册31,页879。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