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大传(周远廉)》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乾隆皇帝大传(周远廉)- 第10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蟆⒀镏菸幕愀蟆⒄蚪淖诟蟆⒑贾菸睦礁螅北敬姹本┖擦衷骸:罄囱镏菸幕愀蟆⒄蚪淖诟蟮牧讲空净儆谔教旃秸逼冢裁髟拔脑锤笳竞秃擦衷焊北净儆诎斯邸T赜诒苁钌阶慕蚋笞钗暾植乇本┩际楣荨
  乾隆帝对四库全书的编纂,做了大量事情,起了很大的作用,是此书的总主持人。此书是他亲自倡议并谕令编纂的。乾隆三十七年正月初四日,他专门下达了“命中外搜辑古今群书”之谕:
  “朕稽古右文,聿资治理,几余典学,日有孜孜,因思策府缥缃,载籍极博,其钜者羽翼经训,垂范方来,固足称千秋法鉴,即在识小之徒,专门撰述,细及名物象数,兼综条贯,各自成家,亦莫不有所发明,可为游艺养心之一助,是以御极之初,即诏中外搜访遗书,并命儒臣校勘十三经、二十一史,遍布黉宫,嘉惠后学,复开馆纂修纲目三编、通鉴辑览及三通诸书,凡艺林承学之士,所当户诵家弦者,既已荟萃略备。第念读书固在得其要领,而多识前言往行以蓄其德,惟搜罗益广,则研讨愈精,如康熙年间所修图书集成全部,兼收并录,极方策之大观,引用诸编,率属因类取裁,势不能悉载全文,使阅者沿流溯源,一一征其来处。今内府藏书插架,不为不富,然古(往)今来著作之手,无虑数千百家,或逸在名山,未登柱史,正宜及时采集,汇送京师,以彰千古同文之盛。其令直省督抚会同学政等,通饬所属,加意购访,除坊肆所售举业时文,及民间无用之族谱、尺赎、屏幛、寿言等类,又其人本无实学,不过嫁乡驰骛,编刻酬唱诗文,琐碎无当者,均无庸采取外,其历代流传旧书,内有阐明性学治法关系世道人心者,自当首先购觅。至若发挥传注,考核典章,旁暨九流百家之言,有俾实用者,亦应备为甄择。又如历代名人,洎本朝士林宿望,向有诗文专集,及近时沉潜经史,原本风雅,如顾栋高、陈祖范、任启运、沈德潜等,亦各著成编,并非剿说后言可比,均应概行查明,在坊肆者或量为给价,家藏者或官为装印,其有未经镌刻只系抄本存留者,不妨缮录副本,仍将原书给还,并严饬所属,一切善为经理,毋使吏胥藉端滋扰。但各省搜辑之书,卷帙必多,若不加以鉴别,悉令呈送,烦复皆所不免,著该督抚等先将各书叙列目录,注系某朝某人所著,书中要指何在,简明开载,具折奏闻。候汇齐后,令廷臣检核,有堪备阅者,再开单行知取进,庶几副在石渠,用储乙览,从此四库七略,益昭美备,称朕意焉。”[1]
  乾隆帝的这道谕旨,讲明了“搜辑古今群书”的原因、标准、范围,并就如何办理等问题作了原则性的指示,不需多说,现仅着重对其编书的真实目的和客观条件,作些评述。乾隆帝所要编的这部丛书,可不是一般的几十卷、几百卷甚至几千卷的大中型丛书,而是“中外搜辑古今群书”,是要,“搜罗益广”为“研讨愈精”提供条件,不仅要动用藏书极富的内府存书,而且要收集天下逸书。具体来说,首先是要超过《图书集成》,因为此书虽然“兼收并录,极方策之大观”,却系“因类取裁,势不能悉载全文,使阅者沿流溯源,一一征其来处”。《图书集成》为康熙帝玄烨命尚书蒋廷锡等编成,分六汇编三十二典,共收书六千一百零九部,编成一万卷。这样多达万卷的大型丛书,尚不能满足乾隆帝的要求,可见钦编之书是何等的规格。
  谕中“以彰千古同文之盛”的八个字,充分表述了乾隆帝对想编之书的高标准要求及其欲图达到的目的。他所说的“天下同文之盛”,指的是此时大清的“全盛之势”或“全盛之时”。这提他最近几年颇喜引述的常用之词。因为,经过他三十余年的励精图治,中国已经进入人们称之为“盛世”或“康乾盛世”的阶段,百业兴旺,府库充盈,平准定回之胜拓疆二万里。就在宣布搜辑天下群书之后的第十一夭,即乾隆三十七年正月十五日,他谕告军机大臣用兵金川说:“此时部库所积,多至八千余万,朕每以存积太多为嫌。……朕实不欲其多聚,若拨发外省公事动用,稍减盈积之数,亦属调剂之一端。”[2]国库存银八千余万两,相当于两年全国总收入,在有清二百七十八年里,是空前绝后的最高数字,也是体现“堂堂大清势当全盛”的有力证据。这既使乾隆帝产生了编纂有史以来录书最多的巨型丛书的想法,“以彰天下同文之盛”,也为此书的编纂创造了雄厚的物质条件。国强才能“文盛”,国富也需有“文盛”来加以衬托,并为进一步富国强国提供必不可少的有利条件。
  乾隆帝一定下编书的目标后,便极力促其实现。他主要做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其一,征集群书。他先后下达了数十道谕旨,督促各省总督、巡抚、学政想方设法收集典籍,有功者奖,延宕者斥。乾隆三十七年十月十七日,即颁旨之后的第十个月,他因各省督抚未曾进献书籍而颇为恼怒,予以训诫,责令他们立即抓紧征集文献。他谕军机大臣“前以历代流传旧书及国朝儒林撰述向来未登大内收藏书目者,已降旨直省督抚会同各学政通行购访,汇列书名奏闻,再令廷臣检核,行知取进,迄今几及匝岁,曾未见一人将书名录奏饬办,殊为延缓。我国家重熙累洽一百二十余年,于今文治光昭,远暨山陬海澨、所在经(笼)书库,藏弃甚多,采掇本非难事。其间即属家传善本珍秘有加,然一闻稽古右文之诏,且令有司传抄副本善为经理,当无不踊跃争先,为大吏者果能及时率属加意搜罗,自当有求必应,何至阅时既久,寂集无闻。……甚非所以体朕念典勤求之至意也。各督抚等其即恪遵前旨,饬催所属,速行设法访求,无论刊本抄本,一一汇收备采,俟卷帙所积稍充,即开具目录,附折奏明,听侯甄择移取,仍将现在作何办理章程,及有无购得若干部之处,先行据实奏覆。”[3]
  乾隆帝不止一次下谕,鼓励藏书家进献典籍。他闻听扬州商人马姓家内“藏书颇富”,便传谕两淮盐政季质颖,“令其就近妥协访问借钞”,商人马裕因“心存畏惧”,开始只呈报有书一百九十五种。乾隆帝得知此情后,谕军机大臣:“马裕家夙称善于收藏,何所存仅止于此”,必系地方官办理欠妥,“其家未免心存畏惧,又惮将善本远借”,故所开书目“不精不备”。著该盐政“善为询觅”,“务祈多多益善”。后来马裕感激帝恩,呈报并进献书五六百种。[4]不少藏书家遵奉帝旨,踊跃献书,“愿以家藏旧书,上充秘府”。乾隆帝十分高兴,予以嘉奖。乾隆三十九年五月十四日,他特降专谕说:
  “国家当文治修明之会,所有古今载籍,宜及时搜罗大备,以充策府而裨艺林,因降旨命各督抚加意采访,汇上于朝。旋据各省陆续奏送,而江浙两省藏书家呈献者种数尤多,廷臣中亦有纷纷奏进者,因命词臣分别校勘应刊应录,以广流传。其进书百种以上者,并命择其中精醇之本,进呈乙览,朕儿余亲为评咏,题识简端,复命将进到各书,于篇首用翰林院印,并加钤记,载明年月姓名于面页,俟将来办竣后,仍给还本家自行收藏,其已经题咏诸本,并令书馆先行录副,即将原书发还,俾收藏之人益增荣幸。今阅进到各家书目,其最多者如浙江之鲍士恭、范懋柱、汪启淑和两淮之马裕四家,为数至五六七百种,皆其累世弆藏,子孙克守其业,甚可嘉尚。因思内府所有《古今图书集成》,为书城巨观,人间罕觏,此等世守陈编之书,宜俾尊藏勿失,以永留贻。鲍世恭、范懋柱、汪启淑、马裕四家,著赏《古今图书集成》各一部,以为好古之劝。又进书一百种以上之江苏周厚堉、蒋曾鎣,浙江吴玉墀、孙仰曾、汪汝□,及朝绅中黄登贤、纪昀、励守谦、汪如藻等,亦俱藏书旧家,并著每人赏给内府初印之《佩文韵府》各一部,俾亦珍为世宝,以示嘉奖。”[5]
  经过乾隆帝的多方督促、鞭策和嘉奖,在全国收集了大量珍贵典籍,加上内府所藏,仅提供四库馆供编修之用需缮写之书,就多达一万余种十六万八千册,确系“卷帙浩繁”,数量巨大。这为编纂巨型丛书《四库全书》,奠定了雄厚的坚实的基础。
  其二,委任编书人员。乾隆帝精心挑选,组成了一个精干的高水平的编纂《全书》的班子。乾隆三十八年初开四库馆时,他委任兼管礼部、兵部的大学士、军机大臣刘统勋为总裁,设纂修三十员及提调等职。同月刘统勋奏:纂辑四库全书,卷帙浩繁,必须斟酌综核,方免挂漏参差,请用纂修纪昀、提调陆锡熊为总办(后名总纂),原派纂修三十员以外,“应添纂修翰林十员”。另外,郎中姚鼐,主事程晋、任大椿,学正汪如藻,降调学士翁方纲,“留心典籍”,应派为纂修。进士余集、邵晋涵、周永年,举人戴震、杨昌霖,“于古书原委,俱能考订”,应请旨调取来京,令其在分校上行走(即担任分校),“更资集思广益之用”。帝皆从其所请。他又以缮写之书太多,诸总裁校勘者少,特派皇八子仪郡王永璇、皇十一子成亲王永瑆及侍郎周煌等校书。这些总纂、纂修、分校,多系海内名流学者,尤其是纪昀、戴震等人更系学识渊博的大儒,他们专在四库馆中潜心选纂,对这部巨型丛书的较快完成起了重大的作用。乾隆帝还委任大学士刘统勋、于敏中、舒赫德等军国重臣为四库全书总裁,而且又命画有《长江帆影图卷》的大画家并“兼通天算”的皇六子质郡王永瑢为总裁,乾隆帝还不时予以指授机宜,这样一来,使编纂四库全书所需的人员、经费,以及较好的工作条件,都可以得到充分的保证,在政治上、经济上为完成四库全书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其三,确定编纂方针、体例。乾隆帝多次下达谕旨,讲述编书的方针、体例及应该注意的问题。三十八年五月初一日,他降谕说:“朕几余懋学,典册时披,念当文治修明之会,而古今载籍,未能搜罗大备,其何以裨艺林而光策府,爰命四方大吏加意采访,汇上于朝”,又命词臣编校翰林署旧藏明代永乐大典,“芟芜取腴,每多世不经见之本,而外省奏进书目,名山秘籍,亦颇囊括无遗,合之大内所储,朝绅所献,计不下万余种,自昔图书之富,于斯为盛。特诏词臣详为勘核,厘其应刊应钞应存者,系以提要,缉成总目,依经史子集,部分类聚,命为四库全书,简皇子大臣为总裁以董之,间取各书翻阅,有可发挥者,亲为评咏,题识简端”。[6]
  其四,优遇能臣惩斥劣员。乾隆帝对编修《四库全书》的文臣,颇为厚待,尤其对学识高超及勤于任事之人更是格外优遇。象编修纪昀,被大学士刘统勋举为总纂后,从《永乐大典》中搜辑散逸,尽读各省进献之书,编写《四库总目提要》,初擢侍读,再迁翰林院侍读学士,在文渊阁直阁事,进兵部侍郎,《四库全书》修成后,更历任左都御史,礼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要职。总篡陆锡熊,由刑部郎中授侍读,后迁至左副都御史。编修陆费墀因任四库全书馆总校,授侍读,累迁至礼部侍郎。大学者戴震,仅系举人,久试未中,被总裁刘统勋推荐任纂修,乾隆帝从其请,并于乾隆四十年特命其与会试中式者同赴殿试,赐同进士出身,改翰林院庶吉士。戴震于四十二年去世,乾隆帝读其所校水经注后,问其下落,才知已故,“惋惜久之”。
  乾隆帝以《四库全书》是“以彰天下同文之盛”“嘉惠天下万世”之巨著,特别重视书的质量问题,多次亲阅、检查错讹之处,下谕训诫。他谕令都察院、吏部制定议处校书错误之官员的规定。都察院、吏部进呈拟议之法,规定对四库全书的总裁罚俸半年总校、分校、复校罚俸一年。他阅过此折后,认为此法欠妥,特降谕减轻总校等员处分说:校勘载籍与部院衙门办事不同。部院事务由各司主稿,堂官总其成,遇有错误,司官处分自应重于堂官。至于校书之事,则总裁与分校、复校各官,“责成相等,其疏忽致误,过失亦同”,且分校、复校、总校等官,偶或讹舛,尚有总裁为之勘核,若总裁复掉以轻心,其误便无由改正了。“朕于进呈乙览时,信手抽阅,鲁鱼亥豕之讹,不一而足,然皆朕披览所及,其未经阅及者,讹误尚不识凡几”。“朕搜访遗编,嘉惠天下万世,总裁等理宜悉心校理,以襄右文之治,此而忽不经意,其过较分校等为重”。著令总裁罚俸半年,总校、复校、分校等官罚俸三月。[7]
  正是由于乾隆帝倾注了大量心血,做了许多工作,才使《四库全书》这一巨著得以编成,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当然,乾隆帝在这一伟业中也犯了不少的错误,做了一些蠢事和坏事,那就是他囿于统治者的成见,在收集典籍和编纂《全书》的过程中,对全国书籍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检查,禁止、销毁和删改了大量所谓“悖逆”和“违碍”的书籍。据估计,乾隆时被销毁之书多达三千余种,六七万卷。他还在编书过程中制造了几十起文字狱。

二、文字冤狱的制造者
  清君由于是僻处边远的少数民族首领入主中原,又继承了前朝的封建专制统治传统,因此用以恐吓、威慑、镇压持有异见或不够温顺的官员与知识分子的文字冤狱,较诸以往王朝,就更为频繁、更加残酷、更无道理。康熙时的两大文字冤案,都是针对作品中怀念明朝的民族意识而发生的。庄廷鑨署名编的《明史》,有指斥清朝的词句,又奉南明弘光、隆武、永历的正朔,戴名世著的《南山集》,用南明诸帝的年号,议论南明史事,皆被朝廷定成悖逆大罪,数百名有关人员被诛戮充军籍没。雍正朝虽只有十三年,文字狱比康熙时还多,或因作者有反清思想,或因其人依附帝之政敌,而掀起大狱,严予诛戮。最大的案子是曾静、张熙案。曾静崇信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