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界-灵性的觉醒》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新世界-灵性的觉醒- 第2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间盯着电视屏幕。在很多其他的国家,这个数字也差不多。

  很多人觉得电视能够让他们放松。仔细地观察自己,你会发现,当专注在屏幕的时间愈长时,你的思想活动就愈被抑止。而当花很多的时间在谈话性节目、竞赛节目、剧情片甚至广告时,你的心智就几乎不制造任何思想了。你不但不再记得自己的问题,而且还可以暂时地从自己当中解放出来,还有什么比这更让人放松的呢?

  那么,看电视是否创造了更多的内在空间呢?它能让你更加地临在吗?很不幸,它没有。即使你的心智很长时间没有产生任何思想,但它却与电视节目的思考活动联结在一块了。它与人类集体心智的电视版本联结,而且在思考着这个版本的想法。你的心智好像是静止的,因为它不在创造任何思想。但是,它不停地吸收从电视屏幕传来的思想和影像。这引发了一种出神恍惚的被动状态,就像催眠的效果一样,很容易受到摆布。在这种状态下,你的心智就会让所谓的〃公众意见〃来随意操纵。这就是为什么政客、利益团体以及广告业主理解并且愿意花上百万美元的广告费,好利用你在这种无觉知的接受状态下来操控你。他们要让他们的思想变成你的,而他们通常都做到了。

  所以,当你看电视的时候,通常你都会落入思想下,而不是扬升于其上。这一点,电视和酒精以及一些药物是很相近的。在它提供一些心智上的释放的同时,你也付出了很高的代价:失去意识。就像一些药物一样,电视本身也有让人上瘾的特质。你拿起遥控器想要关电视的时候,却发现自己把所有的频道都浏览了一遍。半小时或一小时过去了,你还是转来转去地在看。〃关〃这个按钮好像是你手指最无法去按的那一个。你还是在看,通常不是因为有什么有趣的东西吸引你注意,而是正因为没什么好看的所以你一直在看。一旦你上钩了,愈无聊愈无意义的东西,反而愈让你上瘾。如果电视节目很有趣,可以激发一些想法的话,它会刺激你的脑子,让它又开始从事思考,这是一种比较有意识的状态,比由电视所引发的出神状态来得好些。在这种情况下,你的注意力不会完全地被屏幕上的影像所操控。

  电视节目的内容,如果有一定品质的话,可以削减甚至解除一些电视媒体所带来的催眠和麻醉心智的效果。有一些电视节目的确也对很多人带来了极大的帮助,带给他们更好的生活,打开他们的心房,使他们更有意识。甚至一些不着痛痒的幽默喜剧,也可能在无意间借由讽刺人类的愚蠢和小我,而流露一些灵性的意味。它教导我们不要把事情看得太认真,用轻松的方式看待生活,最重要的是,它用让我们发笑的方式来教导我们。笑声是特别具有释放和疗愈效果的。但总而言之,电视还是由一群小我挂帅的人来主导的,所以电视有一个隐含的目的就是:利用让你入眠来控制你,也就是说,让你进入无意识。然而,电视媒体还是蕴涵着巨大的未开发的潜力。

  避免观看那些不停用各种画面(而且每两三秒钟甚至更短的时间就转换的)来袭击你的节目或是广告。过度地观看电视,尤其是看多了以上那种节目的孩子,特别容易得注意力缺乏症,现在全球有几百万名这样的心理失调的儿童。注意力的短缺会让你所有的观点和人际关系都肤浅而且不能让你满足。在那种状态下,不管做什么,或是采取什么行动,都会缺乏品质,因为品质是需要高度专注的。

  经常长时间地看电视不但会让你无意识,也会造成被动性,并且耗费你的能量。因此,选择你要看的节目,而不是漫无目的地随便看。看电视的时候,如果记得的话,随时感觉你身体中的生命力。或是,你也可以不时地去觉察你的呼吸。定时地把眼睛特意地离开屏幕一下,这样它就不会夺走你所有的视觉感受。不要把音量开得太大,免得它完全占据了你的听觉感受。在广告时段就把电视放到静音。确定你不会一关电视就马上去睡觉,或更糟的是看着电视就睡着了。

  辨识出内在空间  180

  思想之间的空隙可能已经多少在你的生活中出现了,只是你还没有察觉到罢了。一个被经验迷惑,并且被制约只会与有形世界认同的意识,也就是说,物体意识,一开始几乎不可能觉察到空间的。它根本的含意就是,你是无法觉察到你自己的,因为你一直在觉察其他的事物。你一直被有形世界所搅扰。即使看起来你好像觉察到自己了,你其实是把你自己变成了一个物体,一个念相(thought form),所以你觉察到的只是一个思想,不是你自己

  当你听说内在空间这回事的时候,你可能开始寻求它,然而,因为你是以寻找一个物体或是一种经验的方式在找它,所以你找不到。这也是那些寻求灵性觉醒或开悟的人所面临的困境。因此耶稣说:〃神的国的到来,没有可供观察的迹象,也不得说,看哪,在这里或在那里。因为看哪,神的国就在你们中间。〃

  如果能够不把清醒的生活都花在不满足、愁烦、焦虑、忧郁、绝望或耗尽在其他负面的状态中;如果能够享受极其简单的事物,像聆听雨声、风声;如果能够欣赏掠过天际的云彩的美丽,或是有时可以一个人独处,不会觉得孤单或是需要其他娱乐的心理刺激;如果可以不求回报地从内心深处对一个陌生人发出善意……那就说明了,无论如何的短暂,在从未间断思考的人类心智中,有一个空间已经打开了。在这种情形下,你会感到幸福,而且有一种鲜活的平安感觉,即使非常的细微。这其间强度的差异可能很大,从一个好似背景般几乎察觉不到的满足感,到印度古圣贤所称的〃阿南达〃(ananda) 一种本体的狂喜。因为你被制约只能去注意有形世界,除了以间接的方式之外,你可能很难觉察到它。比方说,在鉴赏美丽之物、欣赏简单的东西、享受自己独处或是以爱与和善待人的能力之间,是有一个共通点的。这个共通点就是满足、平安、活力的感觉,这就是以上那些经验所需具备的无形背景条件。

  在生活中,当你能欣赏美、善并能辨识出简单之物的优点时,请在你自身中寻找这个经验的发生之处。但是不要用寻找外在事物的方式去寻找它。你没办法盯住它然后说,〃现在我有了〃,或是在心智层面去理解并且以某种方式来定义它。它就像万里无云的天空,是无形的。它是空间,是定静,是本体的甜美,而且是无限地超越这些描述的话语的,这些话语只是指标而已。当能够在内在直接地感受到它时,它就更深刻了。所以,每当你能够欣赏简单之美时一个声音、一个眼神、一个碰触当你能看见事物之美,当你能对其他人感到爱和慈悲时,感受一下内在的那个宽广空间,它就是那个经验的源头和背景。

  历年来,很多诗人和圣人都观察到了那份真实的快乐,我称之为〃本体的喜悦〃。它都是在一些很简单,而且看起来一点也不起眼的事物之中找到的。大多数的人都是忙碌地寻求在自己身上能够发生一些重要的事件,但也因此而不断地错失那些看起来不重要,却可能是相当重要的事物。德国哲学家尼采,在一个不寻常的深层定静中写道:〃对快乐而言,真的不需要太多!……其实,就是那些最不起眼的事,最温和的事,最轻柔的事:蜥蜴发出的沙沙声,一回呼吸,一次眨眼,目光的一瞥,小小的东西成就最大的快乐。保持定静吧!〃

  为什么最小的事情会成就最大的快乐呢?因为真的快乐不是由事物或事件所引发的,即使刚开始看起来好像是这样。那个事物或事件是如此地微细,如此没有威胁性,所以只在你的意识中占了小小一部分,而剩下的就是内在空间,那个没有受到有形世界影响的意识本身。内在空间意识与你的真正本质是别无二致的。换句话说,这些微小东西的外相为内在空间留出了空间。而真正的快乐,也就是本体的喜悦,是从内在空间,也就是那个未受制约的意识本身散发出来的。想要觉察到微小的、安静的事物,你必须要有个静默的内在,高度的全神贯注是必要的。保持定静,看,听,保持临在。

  还有一个找出内在空间的方法:对有意识保持觉知(bee conscious of being conscious)。说或是想:〃我本是(I am)〃,而不加上任何东西。对那个随〃本我〃而来的定静保持觉知。感受你的临在,那个赤裸的,原始的,未遮掩的存在本体(beingness)。它不会受到年幼或年长,富有或贫穷,好或坏,或任何其他特质的影响。它是那个孕育所有万物、所有生命形式的广大源头。

  你能听到山涧之声吗  183

  有个禅师和他的一名弟子正静默地走在一条山路上。到了一株古老的松树下,他们坐下来吃了一些简单的米饭和蔬菜。饭后,这名弟子,一名尚未掌握禅意之秘关键的年轻和尚,打破了沉寂而问禅师:〃师父,我如何进入禅呢?〃

  当然,他是在问,如何进入意识的状态就是所谓的禅。

  禅师保持沉默。这名弟子焦急地等待着答案。五分钟过去了,他正要张口再问的时候,师父突然开口了:〃你听到山间的溪流声了吗?〃

  这名弟子根本不知道有山间溪流,他太忙碌于思考禅的意义了。现在,当他开始去聆听这个声音的时候,他嘈杂的脑子终于安静下来。起先,他还是听不到什么。然后,他的思想沉寂了,一个更高的警觉状态出现,突然他真的听到了远方一个很小的溪流发出了几乎听不见的呢喃声。

  〃是的,我现在可以听到了。〃他说。

  禅师举起了他的手指,眼睛流露出既严肃又温柔的神采,说:〃从那里进入禅。〃

  这名弟子瞠目结舌。这是他的第一次〃顿悟〃(satori),一瞬之间的开悟。他终于知道,禅就是〃不知其知〃!(不知道他所知道的是什么!)

  他们继续静默的旅程。这名弟子对于他周围景物的鲜活感到极其讶异。他感觉好像是第一次经历到这些事物一样。然后,逐渐地,他的思想又开始了。那个警觉的定静又被他心智的噪音遮盖住了,没多久,他又有一个问题:〃师父,〃他问,〃我一直在想,如果我告诉你我无法听到那个山间小溪的话,你会说什么?〃禅师停下来,看着他,举起手指说:〃从那里进入禅!〃

  正确的行动  184

  小我总会问:〃怎么样可以让情境满足我的需要,或是如何找到那些可以满足我需要的情境呢?〃

  临在是一个内在无限宽广的状态。当你临在的时候,你问:我如何回应当下这个情境的需要?事实上,连这个问题都不需要问。你很定静、警觉,并且对当下如是(what

  is)完全地开放。这样就为这个情境,注入了一个新的向度:空间。然后你观看和聆听。如此你就与这个情境合一了。所以,不是产生一个反应来对抗这个情境,而是与它融合,然后解决之道就从这个情境本身中升起。实际上,观看和聆听的不是你这个人,而是那个警觉定静的本身。这样一来,如果可能或需要采取行动的话,你就会采取行动,或者说:正确的行动会经由你而发生。所谓正确的行动是指:对整体而言是正确的。当行动完成了以后,那份警觉和宽广的定静还是存在。没有人会以胜利者的姿态高举双手叫道:〃耶!〃也没有人会说:〃瞧,那是我做的!〃

  所有的创意都来自内在的广大空间。一旦创造发生了,进入了物质形相之中,你要小心不要让那个〃我〃或〃我的〃的概念又升起。如果你居功于你的成就,小我又回来了,而那个广大空间就会被遮盖了。

  认知(perceiving)但不评断(naming)  185

  大多数人对于他们周遭的世界只是有个模糊的了解,尤其是当周边环境对他们来说很熟悉的时候。他们脑袋里的声音夺走了大部分的注意力。很多人觉得,当他们旅行和探访不熟悉的地方或是国外时,会比较有活力,因为那时他们的感官觉受力,也就是经验事物的能力,比思考占有更多的意识。他们会变得比较临在。但有一些人,即使在那种情况下,还是完全被他们脑袋里的声音所占据。他们的认知和经验被当下立即的评断给扭曲了。他们其实哪里都没有去,只是他们的身体在旅行而已,他们还是在自己的老地方:脑袋里。

  其实这是大多数人的情况:一旦我们认知到了一些事物,我们就立刻让小我(虚假的自我)来予以评断、阐释,和其他事物比较,决定自己喜欢或不喜欢它,称它为好或坏。这些人是被囚禁在念相和物体意识之中。

  除非强迫性和无意识的评断习惯能够停止,或至少能觉察到它并且在它发生的时候就能够观察到,否则你在灵性上就无法觉醒。我们的小我就是经由不停地评断的过程而得以续存,成为那个不受观测的心智。当它停下来,甚至只是当你觉知到它时,你就有了内在空间,而不会被心智占据。

  就近选择一件物品一支笔、一张椅子、一个茶杯、一株植物,然后用视觉探索它,也就是说,带着极大的兴趣,几乎是好奇地看着它。避免选择一些有强烈个人色彩而容易回想起过去的东西,像什么地方买的,谁给的等等。也避免任何有文字的东西,像书或是瓶子,因为它们可能会激发一些思想。不要紧张,放松但保持警觉,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这件物品上,注意它的每一个细节。如果思想升起了,不要陷入其中。你要注意的不是那些思想,而是在感知的这个动作。你能把思考带到感知之外吗?你是否能够看着它,而脑袋里不会出现批评、下结论、比较或试着理解的声音?过了几分钟以后,让目光在四周环视一下,那警觉的注意力会照亮你眼光所及的每一件东西。

  接下来,试着聆听现场所有的声音。用前面看着四周的方式来聆听。很多声音也许是自然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