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2-戴丽三医疗经验选》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682-戴丽三医疗经验选- 第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嗳气不止

李××,男,四十五岁。七个多月来,每于饭后即暖气,声大而长,连续不止,有时可达二小时之久,甚为烦恼。兼见胃脘微痛,头昏、口臭,口苦、欲呕、心烦。久治无效,始来所就诊。察其舌质绛,脉弦劲。脉症合参,显系肝胃郁热,胃失和降所致。治宜清泄肝胆郁热、和胃降逆。然病久正气已虚,应兼补气扶正之品。选方用《伤寒论》旋复代赭汤合丹溪左金丸化裁:

旋复花6克(布包) 生代赭石15克 法半夏9克

潞党参15克 炒云连5克 炒吴萸2克 竹茹6克

复诊:服上方二剂后,暖气呕逆即减,胃痛亦止。但余症尚存,脉转弦数。用原方加陈皮6克,生石膏15克以疏理中焦气机,进一步清泄郁热。连服五剂,诸症消失而愈。

'按':嗳气即噫气,又称噫。张景岳谓:“噫者,饱食之息,即嗳气也。”嗳气与呃逆有剐。《证治汇补》谓:“胃实则噫,胃虚则哕。”哕即呃逆。说明暖气以实证居多,而呃逆声低无力者则以虚证为常见。二者均系胃气冲逆所致,但嗳则声大而长,呃则声急而短。若嗳气连续不止,或反复发作者,应结合患者体质、病程,辨清虚、实、寒、热,及夹痰、夹火等情况,灵活施治。如本例系肝胃郁热,胃失和降;但病程较长,正气已伤,故用旋复代赭汤去草、姜、枣,用旋复花消痰结、降逆气;代赭石重镇降逆,配旋复花善治暖气、呃逆、反胃等症,潞党参扶正补虚,竹茹清热止呕,涤痰开郁。左金(黄连、吴萸)清泄肝火,少用昊萸反佐黄连,引热下行,左金配竹茹,能清肝胃郁热,降逆止呕,常用于暖气、呕吐、口苦等症。遣方用药,恰中病饥,故取效神速。

饮 癖

王××,男,四十二岁,云南省陆良县人。平时嗜饮浓茶,常吐清水,每吐甚多,已达十余年之久,经西医治疗无效。中医作反胃治之,用温运法以丁香、桂心、干姜、附片、益智仁、破故纸、吴萸以及四逆汤等方药化裁,服用亦多,见效不大。后改五苓散、胃苓汤健脾利水,亦无效。且每年夏季病发尤剧,乃专程来昆就余诊治。

察其脉,弦滑满指,舌苔厚腻,面色黄暗,胃脘满闷,食少。脉症合参,诊断为饮癖。处以徐灵胎香砂胃苓汤加良姜。服后其病如故。因思此症予温运或健胃利水之剂,未司厚非,但何以不效?恍悟此病历十余年之久,脾虚是其本,饮聚是其标。经云:“能知标本,万举万当。”治本应从健脾燥湿入手,脾健自可运湿,饮何由生!乃予专治饮癖之苍术丸,改为大剂汤药。处方:

苍术60克 大枣12枚

嘱日进一剂。方中苍术苦温,能燥湿健脾。《别录》谓能“消痰水”;大枣甘温,补益脾胃。二药相合,补散兼施,刚柔相济。苍术之散,得大枣之补以济之,则不致过散,大枣之补,得苍术之散以调之,则无壅滞之弊。调剂得宜,大有益于脾胃,故多服而无害。

患者连服二十剂,吐水减其半。仍守原方加灶心土30克以助扶脾之力。再服二十剂,病遂痊愈。乃告患者,今后宜少饮浓茶,以免苦降过度,有损脾阳。愈后,经追踪观察半年,未见复发。

附注:此方用治反胃吐酸等症,疗效亦佳。

寒闭肺气咳嗽肋痛

曾×,男,四十一岁_o素体赢弱,兼有痰饮。1951年2月来所求诊,以手按右肋部,疼痛难忍,呻吟不已。发热、咳嗽、气粗,夜不安寐,面目黧黑。脉弦紧,舌苔白腻。脉症合参,此系风寒外束,痰饮内伏,郁久酿热所致。患者素禀虚弱,综合观之,病邪有余,体功不足。用药必须固护周全,不可顾此失彼。处方:

附片60克 枣仁15克 生石膏15克 麻黄6克 法夏9克

牡蛎15克薤白9克全瓜萎9克 郁金6克 白芥子6克

石菖蒲6克

方中附片辛热,石膏甘寒,二药相伍,寒热并用,一以扶阳,一以清热。附片配法夏、薤白、白芥等能温宣胸阳,祛痰化饮,配枣仁以强心安神。石膏清郁热,合麻黄以开发肺气之闭。牡蛎软坚柔肝,缓急迫而解痛。郁金、菖蒲利气散结舒郁,以解右肋之痛。

服二剂诸症俱减,精神转佳,尚发热、咳嗽,续予温肾扶阳,祛风散寒,降逆化痰。用自拟方附子桂枝独活寄生汤加昧。处方:

附片60克 桂枝9克 杭芍9克 法夏9克 茯苓15克

川芎6克 桑寄生15克 独活6克 防风9克 陈皮6克

台乌9克 甘草6克 生姜3片 大枣3个

服一剂,发热即解,除咳嗽痰多外,各症均有好转,继以宣降肺气,止咳化痰治之。方用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处方:

法半夏9克 茯苓15克 陈皮6克 白芥子9克紫苏子9克

炙冬花9克 杏仁9克 川贝母9克枳壳9克全瓜蒌9克

郁金6克 甘草4.5克

服一剂,咳嗽即减。转方用陈夏六君汤调理善后。

'按':临证治病,用寒田热,或寒热并用,全由病情而定,应遵循仲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原则去处理。本案表里互见,虚实相兼,寒热混杂,故不僻不用附子温阳扶正,用石膏以清郁热(石膏配麻黄叉能宣发肺气之闭)。药性虽异,各有专司。此种用法,诚有所本。《金匮》越婢汤“恶风加附子”,《千金方》越婢汤等,直接以附子石膏并用者并非少见。

另;此案方中曾以附片、半夏、瓜蒌等反药并用,但未见发现任何不良反应,且似有增强通阳豁痰之功。这说明古之所谓“十八反”,亦非一成不变,实值得进一步研究。

阴虚肝气横逆二例

例一:胁肋剧痛

王××,女,五十岁。昔有鸦片嗜好,向来身体瘦弱。1951年元月,忽患胃脘及小腹疼痛难忍,大便多日未解。某医处以枳实导滞汤,因体质素弱,不耐此峻剂,服后大便虽行,但疼痛加剧,奄奄一息。该医复用逍遥散加香附、青皮,意欲调气止痛,但疼痛未减,且不能仰卧转侧。某西医断为:肝炎,胆囊炎,用西药治疗,亦未见效。因来就诊。视其唇舌紫色,舌根甚燥,脉细而弦,饮食甚少,余如上述。脉症合参,诊为阴虚、肝气横逆、中气不运。因病者体质素虚,又经消导攻下,中气已伤,虽大便多日未解,不能再用攻下,宜本仲景“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以及祝味菊先生“体功重于病邪”的原则,先当建运中气,扶持体功。投以《金匮要略》大建中汤。处方:

潞党参15克 川花椒40粒 干姜9克 烧饴糖30克

方中花椒、干姜散寒祛湿、温中快膈,合以党参、饴糖之和中益气,则有大建中气、温补脾胃之功。

服一剂,腹转矢气,胃脘及小腹痛减,精神稍好,但胁痛依然。乃转从肝治,仿叶天士肝病治法,处方用:

鳖甲15克 龟板15克 当归15克 炒杭芍9克 玄胡索9克

炒川楝子9克 乌梅4枚 川花椒30粒砂仁6克杜仲15克

茯神15克 甘草6克

方中归、芍补血活血;合以花椒、乌梅则能养肝、温营血暖胃;玄胡、川楝疏肝祛瘀而止诸痛;砂仁行滞气,茯神、甘草益心脾而培中;杜仲补益肝肾,诸药又得龟板、鳖甲之益阴补血散结,则达郁、舒气、柔肝、止痛之力悉备。

服二剂后,胁痛减退七、八,大便通畅。但觉五心烦热,夜睡少眠,是阴虚之真相毕露,再于前方去玄胡、花椒、加龙骨、牡蛎、女贞子、枣仁、山萸肉以镇静安神、润燥除烦。连服二剂,烦止眠安,继又以大建中汤二剂,疼痛全除。最后,以归芍六君汤调理善后而愈。例二:颜面四肢浮肿陈××,女,五十一岁。患颜面四肢浮肿,前医曾用苓桂术甘汤和理中汤加减等,温阳利水,健脾燥湿,均未获效,反增心烦气冲,因来求诊。诊脉细数,舌紫苔腻而干,四肢虽肿但按之并无凹陷。脉症合参,亦诊为阴虚、肝气上逆。处以下方:

鳖甲15克 龟板15克 炒杭芍9克乌梅4枚果杞9克

川楝子9右 菟丝子9克女贞子9克 II|萸肉9克

白薇9克 炒谷芽9克 甘草6克

方中龟板、鳖甲滋阴潜阳,杭芍、乌梅活血敛阴而养肝,川楝子舒肝理气,果杞、菟丝、女贞、萸肉补益肝肾,益精柔肝,白薇清热除烦,谷芽消食健胃以防补药之壅滞。诸药合用,滋阴补血,补养肝肾,收纳耗散之肝气。

服二剂后,多日来之颜面四肢浮肿已消大半,心烦气冲亦现平缓,但突见周身发痒,皮肤干燥。此系阴血不足,津液不行,肌肤失养所致。处方:

鳖甲15克 龟板15克 炙首乌15克 当归15克 丹皮6克

炒杭芍15克 麦冬9克 桑叶9克 甘菊花6克 乌梅4枚

女贞子9克 山萸肉9克 甘草6克

方中鳖甲、龟板滋阴补血;炙首乌补肝肾,益精血,又能补血祛风,当归、杭芍活血养肝,丹皮清热凉血、活血祛瘀,麦冬,桑叶、菊花、乌梅、萸肉、女贞养肝阴、润肺燥、收纳肝气。

上方服后,肤痒若失,肿胀全消。

'按':治肝诸法,以叶天士为擅长,因肝为刚脏,体阴用阳,发病时,不是“肝用太过”就是“肝体不及”。但临床上亦有肝用被损者,故用药应力戒偏激,因为偏寒偏热,皆难中病。若过温过散则伤阴而亏其本体,过寒过润,不仅伤阳而抑其升发之机,且易损伤脾胃,导致中气衰败。同时,肝脏体用之正常,全赖血液之濡、肾水之涵,肺气之敛,脾土之培,故用药时,养血、滋肾、敛肺、培土等几方面都要有所照顾,方能遂其条达舒畅之性。上述二例,在这些方面都是有所考虑的。

疟病阳气大虚

花×,男,二十八岁,在云南中越边境某地工作。解放前其地多瘴疟,花某体质素亏,又加工作过劳,于夏秋之交感染瘴疟,经当地中西医治疗无效。病势日重,转来昆明就医,经西药抗疟,中医用中药小柴胡汤加常山、槟榔等,亦无效,乃来所求治。查其脉空而无根,舌苔白而厚腻,四肢厥冷。面青,指甲乌黑,目无光泽,白睛如有蓝雾上蒙,冷汗淋漓,毛发直立。其母代诉,患者背部时时恶寒,每日午后发冷,寒战不休,牙齿鼓栗,旋即发热,热则涕泪口涎俱出,如是已二月余。其家属甚为焦虑,惴惴不安。

析其病情,脉空无根者,肾阳大虚,体质亏损之至也。舌苔白而厚腻,乃寒湿内蕴,胃浊不化也。四肢厥冷者.生阳之气不能透达于四末也。太阳之经脉行于背部,太阳与少阴相表里,今少阴之阳衰,而阴寒之气窜于太阳之经,故背部时时恶寒也。午后为阴盛之时,阴盛则阳衰,故发冷加剧,寒战不体,齿牙鼓栗,乃沉寒痼冷之候也。肾之精华皆上注于日,肾精耗损,散目无光彩,如蓝雾所蒙。肾主五液,今肾气大衰,气不摄液,故冷汗淋漓,涕泪口涎俱出也。以上症状.皆肾阳过虚,阴寒过盛元气欲脱使然也。本病关键在于肾阳大虚,尤其午后寒热交作如疟状,远较寒热往来之少阳症,病势更为凶险,此为阴阳不相维系之故也。本病虽以疟名,但不可按疟治,急应引阳归舍,整顿纲维,大固中焦,能得阴阳调和,则寒热可止。然病已拖延日久,实非易事,若再用小柴胡汤一类和解少阳,恐有阳脱之虞。宜急回阳救逆.用《伤寒论))四逆汤和白通汤。处方:

第一方:

黑附片60克 干姜30克 炙甘草6克

第二方:

黑附片60克 干姜30克 葱白3茎

二诊:其母代诉,上方各服十二剂,病虽未增,亦无明显好转。家属疑惧。然此病确为阴寒重症,除四逆、白通大扶元阳外,别无他法。何以不效,非药不对症,乃病重药轻,不足以驱除阴寒之邪。仍守原方,将炙附片改用盐附子,加大剂量以增强回阳驱寒之力,嘱各服三剂。

三诊:患者自诉,服药后,犹如坚冰消融,泻下黑水甚多,冷汗渐收,手足渐温,午后寒热消失。此乃里阳得回,阳气渐充,弥漫满腹之浊阴得以消除。改以附子理中汤。处方:

黑附片90克 潞党参15克 白术15克 干姜24克 甘草9克

四诊:服十剂,诸症均减,精神大有好转,面部及指甲转现红润之色。但背部仍感恶寒,脉沉细,舌淡苔白。改予《伤寒论》附子汤与桂枝汤合方。处方:

黑附片90克 潞党参15克 白术12克 茯苓15克 桂枝15克

炒杭芍15克 炙甘草9克 烧生姜5片 大枣5个

五诊:服四剂,背部恶寒不除,再予温阳益气,脾肾两补之方。易方用四逆汤加潞党参,嘱服五剂,并加外治配合。处方:

黑附片90克 干姜45克 炙甘草9克 潞党参15克

外用:生姜汁一斤,牛皮胶120克,二味熬成稀膏。摊于布上,贴背部肺俞穴。此膏张锡纯名为姜胶膏。原注云:“用贴肢体受凉疼痛,或有凝寒阻碍血脉,麻木不仁”。其义如张氏所云:“鲜姜之辛辣开通,热而能散,故能温暖肌肉,深透筋骨,以除其凝寒痼冷,而焕然若冰释也;用水胶(即牛皮胶)者,借其粘滞之力,然后可熬之成膏也。”此膏既能陈“凝寒痼冷”,今借用于背部恶寒难除亦当有效。

六诊:经上述内服外贴后,背部恶寒全除,仍用四逆汤、白通汤、附子理中汤等调理,以恢复体功。病乃痊愈。

本病治愈全过程历时三月之久,服药百余剂,所用附片甚多。

'按':疟疾一病,《内经》记载颇详,经历代医家不断补充和发展,内容和治法十分丰富。然于阳虚方面,论述较少。中医治病,主要重视辨证,亦不忽略病名。如疟疾是病名,但不同的人,具体的病机不同,因而治法亦异。若只注意病名,而一再抗疟、截疟,不考虑患者体质,忽略人的机体功能,专以杀灭原虫为务,并非全面。本例虽惠疟疾,但背部恶寒珠甚,午后寒战不休,结合色脉,阳虚之象十分明显。《灵枢·口问篇》云:“寒气客于皮肤,阴气盛,阳气虚,故为振寒寒栗。补诸阳。”尤在泾亦云:“几疟疾……多寒而久不解者,其人必本阳虚,法当甘温散邪,非干姜附子桂枝人参之属,不能已也。” (见《金匮翼·疟疾统论》)尤氏此语,实为经验之谈。

此外,还可看出,治慢性病,贵在“有方有守”,既确诊为阳气大虚之阴寒重症,则回阳救逆之法不可轻易改变,一经确诊,则宜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