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7-本草新编》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017-本草新编- 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动,则止而不能生矣。川芎之生血,妙在于动也。单用一味,或恐过动而生变,合用川芎, 
何虞过动哉。所以为生血药中之必需,取其同群而共济也。(〔批〕不动不生,血过动又失 
血,合用川芎,自然得宜。) 
或问川芎妙在于动而生血,听其动可也。胡必用药以佐之,使动而不动耶?不知动则变 
者, 
古今之通义。防其变者,用药之机权。川芎得群补药,而制其动者,正防其变也。虽然,天 
下不动则不变,不制其动而自动者,必生意外之变,其变为可忧。制其动而自动者,实为意 
中之变,其变为可喜。盖变出意外者,散气而使人暴亡;变出意中者,生血而使人健旺。血 
非动不变,血非变不化也。(〔批〕倡论可妙,真胸有智珠。) 
或疑川芎生血出于动,又虑其生变而制其动,则动犹不动也,何以生血之神哉?曰∶不 
动而 
变者,无为而化也。川芎过动,而使之不动,则自忘其动矣。其生血化血,亦有不知其然而 
然之妙,是不动之动,正治于动也。 
或疑川芎生血,而不生气,予独以为不然。盖川芎亦生气之药,但长于生血,而短于生 
气耳 
。世人见其生血有余,而补气不足,又见《神农本草》言其是补血之药,遂信川芎止补血, 
而不生气,绝无有用补气之中。岂特无有用之于补气,且言耗气而相戒。此川芎生气之功, 
数千年未彰矣,谁则知川芎之能生气乎。然而川芎生气,实不能自生也,必须佐参、术以建 
功,辅 、归以奏效,不可嫌其散气而不用之也。 
或疑川芎生气,终是创谈,仍藉参、术、 、归之力,未闻其自能生气也。曰∶用川芎, 
欲 
其自生气也,固力所甚难。用川芎,欲其同生气也,又势所甚易。盖川芎得参、术、 、归 
,往往生气于须臾,生血于眉睫,世人以为是参、术、 、归之功也。然何以古人不用他药 
以佐参、术、 、归,而必用川芎以佐之,不可以悟生气之说哉。 
或疑川芎用之于佛手散中,多获奇功,离当归用之,往往偾事,岂川芎与当归,性味之 
相宜 
耶?夫当归性动,而川芎亦动,动与动相合,必有同心之好,毋怪其相得益彰也。然而两动 
相合,反不全动,故不走血,而反生血耳。 
或问川芎性散而能补,是补在于散也。补在散,则补非大补,而散为大散矣。不知散中 
有补 
,则散非全散。用之于胎产最宜者,盖产后最宜补,又虑过补则血反不散,转不得补之益矣 
。川芎于散中能补,既无瘀血之忧,又有生血之益,妙不在补而在散也。(〔批〕川芎之补 
在散,未经人道。) 

卷之二(商集)
芍药
内容:芍药,味苦、酸,气平、微寒,可升可降,阴中之阳,有小毒。入手足太阴,又入厥阴、 
少 
阳之经。能泻能散,能补能收,赤白相,无分彼此。其功全在平肝,肝平则不克脾胃,而脏 
腑各安,大小便自利,火热自散,郁气自除,痈肿自消,坚积自化,泻痢自去,痢痛自安矣 
。盖善用之,无往不宜,不善用之,亦无大害。无如世人畏用,恐其过于酸收,引邪入内也 
。此不求芍药之功,惟求芍药之过。所以,黄农之学,不彰于天下,而夭札之病,世世难免 
也,予不得不出而辨之。夫人死于疾病者,色欲居其半,气郁居其半。纵色欲者,肝经之 
血必亏,血亏则木无血养,木必生火,以克脾胃之土矣。脾胃一伤,则肺金受刑,何能制肝 
。木寡于畏,而仍来克土,治法必须滋肝以平木。而滋肝平木之药,舍芍药之酸收,又何济 
乎。犯气郁者,其平日肾经之水,原未必大足以生肝木,一时又遇拂抑,则肝气必伤。夫肝 
属木,喜扬而不喜抑者也,今既拂抑而不舒,亦必下克于脾土,脾土求救于肺金,而肺金因 
肝木之旺,肾水正亏,欲顾子以生水,正不能去克肝以制木,而木气又因拂抑之来,更添恼 
怒,何日是坦怀之日乎。治法必须解肝木之忧郁,肝舒而脾胃自舒,脾胃舒,而各经皆舒也 
。舍芍药之酸,又何物可以舒肝乎。(〔批〕宇宙有此妙文,真是雍熙世界,不愁生民夭札 
也。)是肝肾两伤,必有资于芍药,亦明矣。然而芍药少用之,往往难于奏效。盖肝木恶急 
,遽以酸收少济之,则肝木愈急,而木旺者不能平,肝郁者不能解。必用至五、六钱,或八 
钱,或一两,大滋其肝中之血,始足以慰其心而快其意,而后虚者不虚,郁者不郁也。然则 
芍药之功用,如此神奇,而可以酸收置之乎。况芍药功用,又不止二者也,与当归并用,治 
痢甚效;与甘草并用,止痛实神;与栀子并用,胁痛可解;与蒺藜并用,目疾可明;且也与 
肉桂并用,则可以祛寒;与黄芩并用,则可以解热;与参、 并用,则可以益气。与芎、归 
、熟地并用,则可以补血。用之补则补,用之泻则泻,用之散则散,用之收则收,要在人善 
用之,乌得以酸收二字而轻置之哉。 
或问芍药有不可用之时,先生之论,似乎无不可用,得毋产后亦可用,而伤寒传经亦可 
用乎 
曰∶产后忌芍药者,恐其引寒气入腹也,断不可轻用。即遇必用芍药之病,只可少加数 
分而 
已。若伤寒未传太阳之前,能用芍药,则邪尤易出。惟传入阳明,则断乎不可用。至于入少 
阳、厥阴之经,正须用芍药和解,岂特可用而已哉。 
或问芍药平肝气也,肝气不逆,何庸芍药,吾子谓芍药无不可用,毋乃过于好奇乎?夫 
人生 
斯世,酒、色、财、气,四者并用,何日非使气之日乎,气一动,则伤肝,而气不能平矣。 
气不平,有大、小之分,大不平,则气逆自大;小不平,则气逆亦小。人见气逆之小,以为 
吾气未尝不平也,谁知肝经之气已逆乎。故平肝之药,无日不可用也,然则芍药又何日不可 
用哉。 
或问郁症利用芍药,亦可多用之乎?曰∶芍药不多用,则郁结之气,断不能开。世人用 
香附 
以解郁,而郁益甚,一多用芍药,其郁立解,其故何也?盖郁气虽成于心境之拂抑,亦终因 
于肝气之不足,而郁气乃得而结也。用芍药以利其肝气,肝气利,而郁气亦舒。但肝因郁气 
之结,则虚者益虚,非大用芍药以利之,则肝气未易复,而郁气亦未易解也。(〔批〕郁成 
于 
肝气之虚,芍药解郁,妙在益肝也。)故芍药必须宜多用以平肝,而断不可少用以解郁耳。 
或问芍药虽是平肝,其实乃益肝也。益肝则肝木过旺,不畏肝木之克土乎?曰∶肝木克土者 
,乃肝木之过旺也。肝木过旺则克土,肝木既平,何至克土乎。因肝木之过旺而平肝,则肝 
平而土已得养。土得养,则土且自旺,脾胃既有旺气,又何畏于肝木之旺哉。况肝木因平而 
旺,自异于不平而自旺也,不平而自旺者,土之所畏;因平而旺者,土之所喜。盖木旺而土 
亦旺,土木有相得之庆,又何畏于肝木之克哉。(〔批〕古有青莲,谈皆玉屑。) 
或问芍药妙义,先生阐发无遗,不识更有异闻,以开予之心胸乎?曰∶芍药之义,乌能 
一言 
而尽哉,但不知吾子欲问者。用芍药治何经之病也,或人以克胃者,何以用芍药耶。夫芍药 
平肝,而不平胃,胃受肝木之克,泻肝而胃自平矣,何必疑。或人曰∶非此之谓也。余所疑 
者,胃火炽甚,正宜泻肝木,以泻胃火,何以反用芍药益肝以生木,便木旺而火益旺耶?曰 
∶胃火之盛,正胃土之衰也。胃土既衰,而肝木又旺,宜乎克土矣。谁知肝木之旺,乃肝木 
之衰乎。肝中无血则干燥,而肝木欲取给于胃中之水以自养,而胃土之水,尽为木耗,水尽 
则火炽,又何疑乎。用芍药以益肝中之血,则肝足以自养其木,自不至取给于胃中之水,胃 
水不干,则胃火自息,山下出泉,不可以济燎原之火乎。此盖肝正所以益胃也。或人谢曰∶ 
先生奇论无穷,不敢再难矣。(〔批〕设难固奇,剖晰更奇。) 
或又问曰∶肝木之旺,乃肝木之衰,自当用芍药以益肝矣,不识肝木不衰,何以亦用芍 
药? 
曰∶子何以见肝木之不衰也。或人曰∶胁痛而至手不可按,目疼而至日不可见,怒气而血吐 
之不可遏,非皆肝木之大旺而非衰乎。嗟乎!子以为旺,而我以为衰也。夫胁痛至手不可按 
,非肝血之旺,乃肝火之旺也,火旺由于血虚;目痛至日不可见,非肝气之旺,乃肝风之旺 
也,风旺由于气虚怒极。至血之狂吐,非肝中之气血旺也,乃外来之事,触动其气,而不能 
泄,使血不能藏而外越,然亦因其平日之肝木素虚,而气乃一时不能平也。三症皆宜用芍药 
以滋肝,则肝火可清,肝风可去,肝气可舒,肝血可止。否则,错认为旺,而用泻肝之味, 
变症蜂起矣。总之,芍药毋论肝之衰旺、虚实,皆宜必用,不特必用,而更宜多用也。(〔 
批〕灼有至理,非同剿袭。) 
或又问曰∶肝虚益脾,敬闻命矣,何以心虚而必用芍药耶?夫肝为心之母,而心为肝之 
子也 
,子母相关,补肝正所以补心,乌可弃芍药哉。或人曰∶予意不然。以心为君主之官,心虚 
,宜五脏兼补,何待补肝以益心哉。嗟乎!补肾可以益心,必不能舍肝木而上越;补脾可以 
益心,必不能外肝木而旁亲;补肺可以益心,亦不能舍肝木而下降。盖肾交心,必先补肝, 
而后肾之气始可交于心之中,否则,肝取肾之气,而心不得肾之益矣。脾滋心,必先补肝, 
而后脾之气,始足滋于心之内,否则,肝盗脾之气,而心不得脾之益矣。肺润心,必先补肝 
,而后肺之气,始得润于心之宫,否则,肝耗肺之气,而心不得肺之益矣。可见肾、脾 
、肺三经之入心,俱必得肝气而后入,正因其子母之相亲,他脏不得而间之也。三脏补心, 
既必由于肝,而肝经之药,何能舍芍药哉。非芍药,不可补肝以补心,又何能舍芍药哉。 
或问芍药平肝之药也,乃有时用之以平肝,而肝气愈旺,何故乎?曰∶此肺气之衰也。肺旺 
,则肝气自平,金能克木也。今肝旺之极,乃肺金之气衰极也,不助金以生肺,反助木以生 
肝,则肝愈旺矣,何畏弱金之制哉。此用芍药而不能平肝之义也。 
或问芍药不可助肝气之旺,敬闻命矣。然有肝弱而用之,仍不效者,又是何故?此又肺 
气之 
过旺也。肝弱补肝,自是通义。用芍药之益肝,谁曰不宜。然而肝之所畏者,肺金也,肺气 
大旺,则肝木凋零。用芍药以生肝气,而肺金辄来伐之,童山之萌芽,曷胜斧斤之旦旦乎。 
故芍药未尝不生肝经之木,无如其生之而不得也。必须制肺金之有余,而后用芍药以益肝木 
之不足。樵采不入于山林,枝叶自扶苏于树木,此必然之势也,又何疑于芍药之不生肝木哉 
?(〔批〕制金以生肝,实有至理。) 
或问芍药生心,能之乎?夫心乃肝之子也,肝生心,而芍药生肝之物,独不可生肝以生 
心乎 
,独是生肝者,则直入于肝中,而生心者,乃旁通于心外,毕竟入肝易,而入心难也。虽然 
,心乃君主之宫,补心之药不能直入于心宫,补肝气,正所以补心气也。母家不贫,而子舍 
有空乏者乎。即有空乏,可取之于母家而有余。然则芍药之生心,又不必直入于心中也。 
或疑芍药味酸以泻肝,吾子谓是平肝之药,甚则誉之为益肝之品,此仆所未明也。嗟乎?肝 
气有余则泻之,肝气不足则补之。平肝者,正补泻之得宜,无使不足,无使有余之谓也。芍 
药最善平肝,是补泻攸宜也。余言平肝,而泻在其中矣,又何必再言泻哉? 
或疑芍药赤、白有分,而先生无分赤、白,又何所据而云然哉。夫芍药之不分赤、白, 
非创 
说也,前人已先言之矣。且世人更有以酒炒之者,皆不知芍药之妙也。夫芍药正取其寒,以 
凉肝之热,奈何以酒制,而使之温耶。既恐白芍之凉,益宜用赤芍之温矣,何以世又尚白而 
尚 
赤也?总之,不知芍药之功用,而妄为好恶,不用赤而用白,不用生而用熟也,不大可哂也 
哉。(〔批〕说来真可哂。) 

卷之二(商集)
黄芩
内容:黄芩,味苦,气平,性寒,可升可降,阴中微阳,无毒。入肺经、大肠。退热除烦,泻 
膀胱 
之火,止赤痢,消赤眼,善安胎气,解伤寒郁蒸,润燥,益肺气。但可为臣使,而不可为君 
药。近人最喜用之,然亦必肺与大肠、膀胱之有火者,用之始宜,否则,不可频用也。古人 
云黄芩乃安胎之圣药,亦因胎中有火,故用之于白术、归身、人参、熟地、杜仲之中,自然 
胎安。倘无火,而寒虚胎动,正恐得黄芩而反助其寒,虽有参、归等药补气、补血、补阴, 
未必胎气之能固也,况不用参、归等药,欲望其安胎,万无是理矣。 
或问黄芩清肺之品也,肺经之热,必须用之,然亦有肺热用黄芩而转甚者,何也?曰∶ 
用黄 
芩以清肺热,此正治之法也。正治者,治肺经之实邪也。肺经有实邪,黄芩用之,可以解热 
;肺经有虚邪,黄芩用之,反足以增寒。盖实邪宜正治,而虚邪宜从治也。 
或问黄芩举世用而无疑,与用知母、黄柏颇相同,乃先生止咎用知母、黄柏之误,而不 
咎用 
黄芩,何也?曰∶黄芩亦非可久用之药,然其性寒而不大甚,但入于肺,而不入于肾。世人 
上热多,而下热者实少,清上热,正所以救下寒也。虽多用久用,亦有损于胃,然肾经未伤 
,本实不拨,一用温补,便易还原,其弊尚不至于杀人。若知母、黄柏泻肾中之火矣,肾火 
消亡,脾胃必无生气,下愈寒而上愈热,本欲救阴虚火动,谁知反愈增其火哉。下火无根, 
上火必灭,欲不成阴寒世界得乎。此用黄柏、知母之必宜辟也。 
或问黄芩乃清肺之药,肺气热,则肾水不能生,用黄芩以清肺金,正所以生肾水乎?曰∶ 
黄 
芩但能清肺中之金,安能生肾中之水。夫肺虽为肾经之母,肺处于上游,居高润下,理之常 
也,何以清金而不能生水。盖肺中之火乃邪火,而非真火也,黄芩止清肺之邪火耳,邪火散 
而真水自生,安在不可下生肾水。不知肾水之生,必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