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历史:重解长征之谜》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辉煌历史:重解长征之谜- 第1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嗽,这是随后出现险些夺取他生命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人民委员部副部长,长征中任干部休养连“老头”班长的时年58岁的徐特立疾病的第一个症状。健壮的朱德也得了支气管炎,留下的后遗症终生没有治愈。红一军团军团长、年龄不到30岁的林彪几次因高山缺氧而晕倒,最后被战士们抬过山。长征时年已58岁、在红军中年龄最大的徐特立,却是自己爬过去的。
  中央红军翻越的第二座雪山,是位于小金县北端的梦笔山,藏语音为“蒙斋娜”,意为“兴旺的大道”。随后红军又连续翻越了长板山、仓德山、打鼓山等雪山,尽管这些山海拔更高,却由于有了翻越夹金山的经验,损失的人数逐渐减少。
  国民党军的飞机在红军战士脚下盘旋
  在长征中,红四方面军是最早踏入雪山地区的部队,在雪线以上区域停留时间也最长。
  红军翻越的第一座大雪山,是四方面军在中央红军到达夹金山几天前翻越的海拔4592米的红桥雪山,随后他们攻克川军守备的懋功县,同一方面军会师。1936年2月,红四方面军西进甘孜时,部分指战员又第二次翻越红桥雪山。
  红四方面军也翻越过夹金山,其中跟随四方面军南下的红五军团曾经四次翻越夹金山。雪山之高,连国民党的飞机也飞不上去。在夹金山顶上的红军战士就曾看到飞机在自己的脚下盘旋。
  长征中的红军翻越的海拔最高的雪山,是通向西康藏区的党岭山。1936年2月中旬,四方面军南下遇挫后西进,不得不翻越终年积雪的折多山脉。党岭雪山号称“万年雪山”,横亘在丹巴、道孚之间,为折多山脉主峰,海拔5500米左右,上下山约200里,因此被称为红军长征中“在最寒冷的季节、爬得最高、路程最远”的行动。
  在翻越党岭雪山途中,风雪无情地向饥饿、寒冷和疲乏的红军队伍扑来,冷空气愈来愈稀薄,夜间的气温竟然达到了零下二三十度,一些最顽强的挑夫也累倒在雪地上再也爬不起来。先头连队根据向导的指点,用刺刀或铁锹在陡峭坚硬的雪地上挖出一些踏脚孔,大家紧紧跟随着前进。指战员们的四肢早已被冻得没有了知觉,许多人足下裂口流出鲜血,渗透了草鞋和裹脚的破布,一路上留下斑斑血迹。在高度严寒和极度缺氧中,有的人头晕目旋浑身无力,不自觉地停下来歇一歇,结果永远躺倒在雪山的怀抱里。沿途常见条状的雪堆,下面便是冻僵的红军战士的尸体。
  长征中的红军翻越雪山
  当时最累的是红军女宣传员,她们每人一根木棍,把能穿的、披的全部拿了出来裹在身上,带上锣鼓、竹板在路边、在风口给部队加油,提醒大家不要停步,不要抬头看,不要坐下来,并在风雪中艰难地唱歌,鼓舞战士们战胜雪山。
  穿短裤上玉龙雪山
  红二、六军团(后来合编成红二方面军)在三大主力红军中最晚进入雪山地区,翻越的雪山却最多。
  抢渡金沙江后,红二、六军团沿着玉龙山西麓、金沙江东岸前进,一个“戴白帽子”的大雪峰很快横在眼前,这就是玉龙雪山。红军到滇西北的中甸地区,必须翻过这座天然障碍,别无它路可走。
  玉龙雪山位于横断山脉南端,到处是被金沙江、澜沧江激流冲刷而成的沟壑峡谷,陡峭异常,素有“关山险阻、羊肠百转”之称,许多雪峰都在海拔5000多米,主峰则高达5596米。寒风吹起山上积雪,宛如一条玉龙在天际飞舞。
  红二、六军团爬雪山前,事先做了简短的政治动员,讲了应注意的事项,还请来几位农民当向导,但翻越玉龙雪山还是遇到了很多困难。当时正值5月,山下天气很热,上午开始爬山时指战员们汗流浃背,衣服湿透。中午爬到半山腰,进入积雪线,白茫茫一片,好似严冬一样冷,寒气刺骨。红军仍然穿着平时行军的草鞋和短裤,浑身发冷,牙齿打颤。在积雪覆盖下,连一条羊肠小道都找不到。有的地方雪深过膝,前面的人踏出了一条“雪胡同”,后边的跟着走。有的地方,坡陡路滑,摔倒容易爬起来难,稍不留神,就会连人带物一起掉进万丈深谷。
  越往上爬山势越陡,积雪越深,空气也更稀薄,全体指战员出现了高山反应——呼吸困难、头晕脑涨、恶心呕吐、腰酸腿软,胸口好像压上了千斤巨石,每挪动一步都要使出全身的力气。人们走累了也不敢坐下来休息,因为一坐下来就再也站不起来了。体质较差的人,靠自己的力气无法翻过雪山,军团和各师领导都把马让给病号,甚至马上骑一个,还有一个拉着马尾巴走。贺龙、萧克、王震等首长不仅自己背枪,还帮助炊事员挑担子。
  在一个多月里,红二、六军团先后翻越了扎拉亚卡山、藏巴拉山、欧巴阔山、别寄隆山、瓮水、邯坡等大小近十座雪山,好几座雪山海拔都在4000多米甚至5000米以上。
  红二、六军团仅凭着测绘很粗糙的地图,一个月翻越十几座雪山,到达巴塘。这是整个长征路线中的最西端。因指战员们体质虚弱疲惫,红军并没有攻打横断山深处的巴塘镇,而是以班组为单位分散筹粮。1936年7月,当红二、六军团到达甘孜与四方面军会合的时候,由于严寒、缺粮和缺氧,部队在雪山地区共减员2000多人,付出了重大代价。
  【点评】神圣篇章精神铸就
  岷山山脉绵延千里,从四川直插甘南境内,红一方面军翻越的大雪山均系此脉,故毛泽东长征诗中有“更喜岷山千里雪”之句。
  大雪山给人的直接观感是庄严、肃穆。在当地人的心里,大雪山是神圣的。英勇的红军战士,用他们穿着草鞋的足迹,为这神圣续写下最壮丽的篇章。支撑红军写完这个篇章的,是理想、信念、坚韧和乐观的精神,是友爱所产生的团结互助。经历过严酷雪山行军考验的红军,都被锤炼成钢铁般的英雄。

  第四章 生存极限的挑战(1)

  ——红军过草地之谜
  “没过草地路,难知长征苦!”民谣则说:“自古到今朝,看到有鸟儿进去了,还没有见风儿送出一片羽毛。”
  张闻天的夫人刘英在回忆录中叙述:红军过草地牺牲最大,这七个昼夜是长征中最艰难的日子;走出草地后,“我觉得是从死亡的世界回到了人间”。
  红军长征有四大难事:打、走、吃、穿。走、吃、穿的问题在穿越草地时体现得最为突出。这不仅是战士个人以生命与自然搏斗,更是人类群体对大自然生存极限的挑战,也是红军向自己命运的挑战。
  先遣队损失惨重被迫退回
  1935年6月,中央红军翻越大雪山与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面临的情况却很严峻:西面是荒无人烟的青藏高原,北面是一望无垠的水草地;蒋介石害怕红军东出四川,而以几十万大军严阵以待。
  红军若要北出陕、甘,或要穿越草地,或走松潘古道。在中共中央同张国焘为北上还是南下争执不下时,蒋介石已命嫡系将领胡宗南率第一军抢先控制了松潘,并且在城北的漳腊修建了飞机场,专等红军送上门来。
  中央考虑,不如出敌不意,从草地中闯出一条生路。
  7月间,红一军团第二师第六团和第五团三营作为过草地的先遣队,由康猫寺出发,探查经由草地北上的途径。该部路上找不到粮食,又遭反动藏族土司的2000多名骑兵拦截,六团向总部发出求粮急电即称:“因为粮秣已绝,茹草饮雪,无法充饥,饿死冻死者触目皆是。”因损失严重,这支部队剩余人员被迫返回。
  毛泽东让出晚饭
  长征中一向为中央红军打先锋的红四团,接着为过草地开路。临行前,毛泽东向团政委杨成武布置任务,突然发现他还没有吃饭,便把自己的晚饭——六个鸡蛋大小的青稞面馒头交给了饥肠辘辘的杨成武。杨成武说,当时每人只有固定的一份口粮,他不忍心吃主席的饭,却又无法推辞,便吃了两个小馒头。
  吸收了第一批探路部队的教训,红军对过草地的准备工作提出了很多具体要求,强调每人带足15天的粮食,收集土布、羊毛等,做到每人有皮衣、每连有帐篷。然而红军两大主力会师后人数达到10万,所控制的地区不到3万平方公里,人口不足20万。10万人要带足15天粮食,按最低的糊口标准也需要150万斤。在人烟稀少、农作物产量不高的高寒藏区筹集到这么多粮食谈何容易?况且红军在这里住了一个多月,已消耗了上百万斤粮食。
  经过一个月左右的紧张筹粮,红军各部队中粮食最多者,只能每人携带8…10斤,多数单位每人能带5…6斤,最少的只有三四斤。因粮食不足,红军只好向藏民请教,辨认无毒可食的野菜,并宰杀马匹、牦牛做成肉干。衣被等物资的筹集,也远没有达到要求。
  在草地经常会遇到反动土司的骑兵,红军又缺乏打骑兵的经验。中革军委于8月上旬专门发出《关于对敌人骑兵战斗的指示》,加强了打骑兵的战术训练。
  一过草地走七天,艰苦如同炼狱行
  1935年8月中旬,红军分成左、右两路军,分别从毛儿盖和卓克基出发进入草地,计划到巴西一带会合,继续北上。
  草地面积约15200平方公里,海拔在3500米以上。这个区域在历史上一直为松潘县管辖,因此称松潘草地。
  8月18日,在右路军担任参谋长的叶剑英率领先头部队三个团,从毛儿盖北面的洞亚卡至梁加卡进入草地。8月21日,右路军主力队伍陆续开拔,队伍分成两路,一路由林彪率红一军先行,彭德怀率红三军殿后,毛泽东、周恩来等人和中共中央机关在这一路队伍中;另一路是红四方面军的四军、三十军,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政委陈昌浩则在这一队伍中。
  草地是高原湿地的俗称,为泥质沼泽,植被主要是藏嵩草、乌拉苔草、海韭菜等,形成草甸。夏季像鲜花编织成的魔毯,一望无际,色彩斑斓。入秋后,无边野花开始迅速凋谢,香气阵阵袭来。在表面迷人的景色之下,草地却处处弥漫着浓浓杀机。草甸之下积水淤黑,泥泞不堪,浅处齐膝,深处没顶。这里不见山丘不见树木,鸟兽绝迹,是没有人烟村寨、没有道路的灰绿色海洋,东西南北茫茫无垠,不知何处是尽头。人和骡马在草地上行走,须脚踏草丛根部,从一个草甸跨到另一个草甸跳跃前进;或者拄着棍子探深浅,几个人搀扶着走。一天走下来,人们精疲力竭,若不慎陷入泥潭无人相救,会愈陷愈深,直至没顶。
  红军过草地时正值秋天,又是雨季,本已滞水泥泞的沼泽成了漫漫泽国,遍地的积水散发出一股腐臭的气味。草地上野草茂盛,笼罩着阴森迷蒙的浓雾,难辨方向,只有在太阳偶尔穿出云层时,才能纠正行军路径。在沼泽中行走,破了皮的腿脚泡过后很快会出现红肿甚至溃烂,还常有小拇指粗的蚂蝗叮咬。草甸上河沟纵横,水寒刺骨,几乎每过一条河,都有身体虚弱的战士倒下。
  在长征中,草地堪称大自然所设置的最大险阻。湘江、娄山关、腊子口等战斗虽然凶险,毕竟只是战斗部队参加,过草地却是长征队伍中每个人的事。就个人而言,江河山川个把小时或几个小时就能穿越过去;雪山再难爬,咬着牙一天都能通过。但是穿越草地,茫茫几百里,中共中央所在的右路军便走了七天才得以通过。
  丢失伤员科长被枪毙
  软绵绵的草包下常隐藏着泥潭,一个人陷进去后,援救者用力不当,也会被拖入泥沼,同归于尽,为救同伴而牺牲者屡见不鲜。草地中没有人家,只有选择较干地面露营。夜间战士们就坐在背包上,背靠着背相互取暖,一条破烂不堪的毯子或油布,都是奢侈品,大家在严寒中互相你推我让,往往是盖在伤病员或年老体弱者身上。
  过草地时,红军指战员宁愿自己吃野菜、草根和树皮,仅有的一点干粮都让给伤员和体弱者。部队筹到的粮食有多有少,筹粮多的就要匀些出来给筹粮少的。每天开饭时,以连为单位围成一个圈子,由指导员发放小半茶缸青稞作为一天的口粮,每人带的那袋粮食是属于集体的,没有命令谁也无权动用一粒,有的战士饿得昏过去也不肯动用自己身上的粮食。红军的高层领导也是如此。
  身患重病的周恩来随三军团过草地,连续发高烧,五六天没吃东西。彭德怀命人组织担架队,宁可把装备丢掉一些,也要把周恩来抬出草地。干部团团长陈赓自告奋勇当队长,兵站部长(相当于后勤部长)杨立三见人手不够也加入抬担架,结果走过草地便累得病倒。
  为了提高战士们的情绪,红一军团政治部副主任罗荣桓经常唱起湖南家乡小调和花鼓戏,逗得大家开怀大笑。不过红三军团某部一位姓周的管理科长,在过草地时丢了几名伤员,为红军纪律所不容,被宣判死刑枪毙。
  【点评】决定错误再受磨难
  红军左、右路军进入草地的起点不尽相同,终点都是一个,即班佑。班佑藏语称“弯佑”,意为老和尚,它位于广袤草地的边缘,是红军经过沼泽荒原之后能见到的第一个寨子。虽然里面住的几十户藏民都已逃避,但这里离能找到粮食的农区不远,红军生存已无问题。
  右路军走出草地后,张国焘在左路军进至草地边缘时却突然要求全军回头南下。中共中央一再强调,只有北上才有出路,张国焘却倚仗人多而坚决抗拒。当时中央被迫率领一、三军单独北上,右路军中的红四方面军部队和左路军又回头再过草地。一年后,南下受挫的四方面军重新北上第三次过草地,数万指战员又经受了这片最艰险地段的磨难。

  第五章 插牌借粮(1)

  ——红军“外债”之谜
  1935年8月下旬,右路红军经过一周左右艰苦跋涉,走出草地,北出到班佑、巴西一带。这里有了人烟,通过包座一仗的缴获,部队也得到了补充。右路红军在此地稍事休整,等待左路红军,以便继续北上。然而左路军中时任红军总政委的张国焘,却强令四方面军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