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1401-1600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1401-1600集- 第3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我们看清凉大师的注解,「问智首者,以显智为正道之体,统其助故」。这句话虽然不长,可是意思很深。佛法的正道是智慧,你看看三学里面所讲的戒定慧,这在佛法常说;戒是手段,定是枢纽,慧是目标。慧是自性本来具足的,前面讲的手段、枢纽都是属於助道,这个道理我们不能不懂。正道之体是自性本来具有的,助道也不例外,也是自性本来具足的,都不是从外头来的,全是性德自然的流露。可是六道凡夫久远劫以来迷失了自性,虽有而不得其用,迷久了,在日常生活当中,所起用的恰恰是性德的反面。你看看智慧没有了,智慧没有,显露出来是什么?愚痴。现在的人确实愚迷达到相当严重的地步,这在佛法里面称为惑,迷惑。迷惑当然造业,造业自然就有果报,叫惑业苦,惑业苦反过来就是戒定慧。所以迷了是惑业苦,悟了是戒定慧,戒定慧跟惑业苦同一个根,全是自性迷悟所现的不同现相、不同的作用,就如是而已,这个我们学佛首先要把它搞清楚。
  清凉这一句说得好,智是正道之体。这个智就是般若智慧。般若是梵语,意思就是智慧,为什么不把它翻成智慧?这里头是有尊重不翻,不是不能翻,尊重不翻。而实际上还有很深的意思。我们一般人概念当中的智慧,跟如来所讲的智慧不一样,我们世间人所讲的智慧含糊笼统,佛法里面讲的智慧究竟圆满,只能够用「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来形容它。确实,这个智慧现前真的是如此,全知全能,能从智里头生起的,能是智之德用,它的起用就是大能,大智大能。
  所有一切助道法,除了正智之外,我们也称为正觉,正觉跟正智是一个意思,所有一切助道法都是从正智流露出来的,统其助故,无有一法不是助道法。此地只举了菩萨的六波罗蜜,上二界的四无量心,上二界就是六道里头色界天跟无色界天,这把世出世间法都代表了。通常我们净宗同学所修行的五个科目比这个就多了,我们五个科目是净业三福、六和敬、戒定慧三学、六波罗蜜(就是此地讲的六度)、普贤十愿。诸位要知道,这是助道法。净宗的正道是什么?正道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求生净土,这正道。佛教导我们,祖师大德也教导我们,正助双修。譬如车之两个轮,鸟之两个翅膀,两个翅膀你才能飞得起来,一个是正,一个是助;车有两个轮它才行动稳当。所以对於正行、助道我们要清楚,我们要知道怎样修学。在正行里面,受持正法一定能够断烦恼、证菩提。
  底下是「正显问端」,当中有三段,这我们都很熟悉,这品经我们已经念到第八章。『佛子,於佛法中,智为上首』,这句就是第一段。「举法案定,谓断惑证理」,断烦恼、证菩提,「导行得果,唯是大智,彼此同许」。彼此就是问的人跟答的人,我们都同意、都承认,「许」是这个意思;我同意、我承认、我肯定,大家都一样。这是说断惑,三种烦恼,见思、尘沙、无明,什么能断?智能断。
  智慧没有开,阿罗汉断了见思,权教菩萨断尘沙惑,有没有断尽?没有,为什么称他断?那是定功,伏断。他有那么深的定力,把烦恼习气我们今天讲控制住了,不会发作。在顺境里面不生贪爱,他的贪爱并没有断,能不生,这定功深;我们世间人一般讲修养好,这个人有修养,在佛法里面讲有定功。权教菩萨连尘沙惑都不起,那定就更深了,能不能开智慧?能开小智慧,不是真正的般若智慧,开小智慧。可是这个小智慧在我们来讲,我们就非常之羡慕,我们称为大智慧,了不起的智慧,其实在大乘教里面,小智慧。阿罗汉跟权教菩萨就是四圣法界的人,那比六道是高明太多太多了,也具足六通,我们讲神通,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漏尽。那个漏尽不是真的漏尽,相似的漏尽。
  到什么时候智慧现前?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智慧现前,这在《华严》初住的境界。我们现在八信位,快要到初住了,九信、十信就到初住。初住才破一品无明,见一分真性,自性般若智慧就透出来了,透得虽然不多,非常管用。为什么?那是真实智慧。跟十法界里面四圣法界智慧不一样,那是真的,四圣法界是相似的,不是纯真。在佛法还有一个术语讲转境界,就是「转烦恼为菩提」,确确实实把见思、尘沙、无明都转变成真实智慧。所以真实智慧是正道之体,这个正道就是菩提大道,体是智慧,这才是真正解决问题。确确实实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断惑要智慧。可是这个难,我们在这一生当中能不能做到是问号,如果你在世尊所说经论里面多涉猎一些,你就晓得这个事情确实不容易。
  你看小乘,小乘我们不能轻视,我们比不上人家。佛说得很好,先学小乘后学大乘,这是有次第的,不能够躐等。我们今天学佛全是大乘经教,学了这么多年,没成就,什么原因?没学小乘,小乘是基础,中国人学佛犯了这个通病,这个原因我们要知道。中国人所以不学小乘是有儒家、道家足以代替,那么我们有没有学儒?有没有学道?如果我们儒跟道基础都没有,这问题严重了,那这大乘没根基,所以你学不成功。这是我们在这几年特别强调《弟子规》的重要,《弟子规》是儒,用它来代替小乘。从《弟子规》再提升到《十善业道经》,《十善业道经》是佛法修学基础的教诲,无论是大乘小乘、显教密教、宗门教下,统统是建立在十善业道的基础上。十善业道是建立在小乘的基础上,今天我们用《弟子规》来代替小乘,建立在弟子规的基础上。你要不是这样学,你怎么会有成就?
  所以《弟子规》跟《十善业道经》,不是说你会讲,不是说你会背,最要紧的,字字句句要做到。做到才行,做到你的性德才透露出来。那是性德,透露得不多,因为你烦恼习气并没有断,透露得不多,这个时候跟烦恼习气混杂在一起,但是它能起作用。这个作用是什么?这个作用在六道轮回里头决定不堕三恶道,出不了六道。虽出不了,只在三善道,不落三恶道,这也就很了不起!佛法里面称为「善男子、善女人」,这个要说一句小乘经,小乘经上说「善男子、善女人」,你就有分,因为你具足弟子规、具足十善,也就是净业三福第一条你做到了,现在的话说,你落实了。
  第一条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你真的做到了。以这个基础向上提升,再「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是二乘福。再提升这才是大乘,「发菩提心」,大乘的标准是菩提心,菩提心不发不是大乘。菩提心我们这些年来(十多年了),我们讲的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慈悲心。你起心动念与这十个字一定相应,这就是菩提心。如果把这十个字忘掉,你就失掉菩提心。刚刚发心的时候若有若无,断断续续的连不起来,这十个字纯净纯善,所以要好好的养。菩提心是真心,真心迷失久了,现在佛教导我们,我们要好好的培养,把自己的真心、把自己的本性找回来。哪一天真的找回来了,就是明心见性,那就是断惑证理。
  断惑证理在禅宗里面讲就是明心见性。这个真智慧它起作用,导行得果。导是引导,行就是行为,我们今天讲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真理在引导。你起心动念是真理,你言语造作是真理,这叫得果,果是无上菩提之果,确确实实是无上菩提,可是无上菩提也有浅深,真的是无上菩提,有浅深。在《华严》上说,这个浅深有四十二个等级,我们通常称前面四十一个等级称为法身大士,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第四十二那是圆满的佛果,那叫究竟佛,前面四十一个位次叫分证佛。这有时候也不太好体会,古人用月亮做比喻,这个比喻得很好。我们晚上看月亮,月亮是真的,月光是真的,决定不是假的。四圣法界叫相似佛,相似佛跟真的很接近,古人说「捏目所见」,什么叫捏目所见?我们晚上看月亮,用指头把一个眼睛用力的按下去,你就会看到两个月亮,为什么?焦距不一样,你就会看到两个月亮。这两个月亮一个是真的月亮,一个是相似的月亮,跟真的很接近;它确实从真的里面变现出来的,很接近,这相似位,四圣法界。六道里面,六道里面见的月亮是什么?古大德比喻说「水中之月」,距离这真的就远了,水中之月。
  天台大师讲观行位,观行位你见到的真理,水中之月;阿罗汉、辟支佛、权教菩萨所见到的真理是捏目所见之月;到圆初住,初住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身法身,那就是我们的好眼睛看到天上的明月,没有一点障碍,那是看到纯真无妄。虽然是真的,你看初二、初三月牙,那个月牙月光你不能说它是假的,它是真的,它不是相似的是纯真的;到初八、初九你看到半个月亮,到十五看到满月。古人用这个比喻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初住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身法身,就像月牙一样,初二的月牙,初二可以看到月牙;到大概是六住、七住,就像初三的月牙;到十住菩萨,那大概像初四的月牙;等觉菩萨是十四的月亮,接近圆满,还差一点;十五是第四十二位,究竟圆满,这个比喻我们好懂。所以证得了法身,破无明,证法身,还有四十二个阶级,不能够得少为足,这要搞清楚、搞明白。
  菩提道在理论上讲,佛经上有比喻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从理上讲,转迷为悟就是,事上讲很多的层次。所以古人有一句话说「理可顿悟,事须渐除」。禅宗它就叫你先悟,先悟后修,所以禅宗里面那个等级也很多。悟理大家差不多,你放下烦恼习气,各人程度就不一样,有些人放得多,有些人放得少,所以他的次第就不相同。像我们现在念的十信位,烦恼习气放下少的,初信、二信;放得比较多一点的,七信、八信;见思、尘沙统统都放掉的,九信、十信;再放下一品无明,他就到初住去了,就离开十信位。
  我们读了这些经教,要晓得我自己是在什么地位。虽然真正功夫得力是在观行位,但是没放下,见思烦恼真的是一品也没有放下。正是前面所说的,你知道有病,也知道对治的方法,可是你就是不吃药,所以你的病永远没有办法好,原因在此地。药比如圣教,佛菩萨这样教导我们,我们没去做。经教没有过失,佛菩萨没有过失,过失在我们自己,这不能不知道。所以佛法之所贵,贵在信受奉行,受持读诵,为人演说,那你真正得利益。信受奉行就是受持,自己成就,为人演说是成就别人。自行即是化他,化他就是自行,自行化他是一不是二,这是讲到导行得果,唯是大智,彼此同许。所以学佛求什么?求真实智慧。
  清凉大师《钞》里面(钞是注解疏的,疏的注解)说得很好,我们把它念一念。这是注解断惑证理,就是注这一段。「谓以智慧剑,杀烦恼贼故」,这是佛家里面这些比喻的术语,我们要懂。阿罗汉叫杀贼,难道阿罗汉还破戒吗?真的去杀贼吗?阿罗汉杀的那个贼,不是外面的人,是烦恼,就是把烦恼控制住,不让烦恼起作用,比喻是杀贼。把烦恼比作贼,为什么?我们要是遇到贼,一定就受损失,我们的财物受损失,贼来偷了。烦恼起来之后,我们的功德,所谓功德法财就不见了,就被它障碍,好比是贼偷了,取这个意思。烦恼不起作用,就好比这个贼被我们杀掉,贼消灭了,是这个意思。用什么东西来对付它?智慧剑,剑是武器,这里是比喻,不是真的杀生,这一定要搞清楚,不能够有误会。
  下面这就注得好,「无分别智,方证如故」。如是真如,如就是如如之理。宇宙之间的真理,在佛法称之为如,这个真理又叫做法性,又叫做自性,又叫做本性,也叫做真如,名称很多。佛为什么要说出这么多名称?这是佛教化众生的善巧,教我们什么?不要分别这些,怎么说都可以,所以这叫无分别智。佛说出很多分别,你听了点点头,根本不分别,晓得说几十个名词、几百个名词,一桩事情,这是佛教导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不要分别,这是教学的善巧。
  分别不是智,分别是识,就是智迷了。真智迷了还是起作用,那个作用叫识。好比我们的阳光,我们把阳光比喻作真智,今天天阴,云彩把阳光遮住了,虽遮住还是有光线透过云彩到地面,我们看得也清清楚楚,但是没有晴天那么样的明亮;识就好比是云彩盖著太阳透下来的阳光,我们佛法里称为识,识是这么个意思。正智为无明盖覆,它还是起作用,但是不能够见到真相。这个如就是事实真相,见不到,往往在这里面看错了,这讲识心。什么人用识心?十法界都是。什么人用真心,就是没有云彩遮盖著太阳?初住菩萨以上,再没有云彩遮盖了。十法界里面都有,四圣法界云彩薄,六道里面云彩很浓,就好比是这个意思。六道里头是乌云遮盖,永远看不到太阳,所以饿鬼道、地狱道日月星辰统统看不到,他们的那个世界永远像什么?像黄昏,太阳下山,像黄昏,我们称它作阴界,阴界就是这么来的。
  这句话里头特别要注意的是「无分别智」,记住,有分别是识,无分别是智,无分别你才能够证果,这个果是真的不是假的,法身大士。法身大士就是佛,《金刚经》上讲的一切诸佛,一切诸佛就是讲的法身大士。诸是多,有多少?四十一个阶级,这称诸,这四十一个阶级都是真佛,都不是假佛,所以叫诸佛。再往上面去叫究竟圆满佛,总共是佛有四十二个等级。所以成佛了,你是哪一个等级的佛,差别很大;就是最低程度的佛,对我们来讲,对十法界人来讲,都了不起,大圣大贤,为什么?他没有分别。诸位要晓得,四圣法界里虽然没有执著,有分别,分别断了之后才能破无明证法身,这个理也就是法身。这讲断惑,解释断惑。
  下面解释导行,「言导行者,智论云」,《大智度论》里面说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