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1401-1600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1401-1600集- 第32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心地要清净,有方向、有目标、有决心、有勇气,勇猛精进,才不会退转,禁得起挫折,禁得起打击。这些环境昨天我们也谈到,以真诚清净心来承受,消业障消得最快。尤其是无根的谣言,人家造谣生事来毁谤你,我们世间人讲冤枉,是受了委屈、受了冤枉,你如果没有瞋恚,没有报复,业障尽消,这个消业障消得快!对於造谣生事的人,对於毁谤的人,对於侮辱陷害的人,丝毫都不放在心上,没有怨恨,没有瞋恚,更没有报复,不怨天不尤人。自己会想到,他毁谤我,为什么不毁谤他?总是我在过去生中曾经毁谤他,曾经侮辱他,曾经陷害他,这一生当中我们碰到,他对我这些行为是不是应该的?应该的,一报还一报,我今天觉悟了。
  觉悟的人有没有因果?有,不能说觉悟就没有因果,觉悟的人不昧因果,就是对於前因后果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欢喜承受。而且对於造作这些业的人,不但没有怨恨,有感恩的心;他造罪业消我业障,他会堕落,他堕落我们不忍心,所以要把自己修行的功德回向给他,减轻他的受苦,大慈悲心。提婆达多毁谤释迦牟尼佛,破坏僧团,造五逆十恶罪,堕阿鼻地狱,释迦牟尼佛怨不怨恨他?不怨恨,释迦牟尼佛怜悯他,把功德回向他。当然他还是要堕地狱,但是在地狱里面受的苦就轻。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佛菩萨为我们做的示现,这些人将来纵然堕三途,他受的苦轻,不会受很重的苦。这也符合菩萨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毁谤我的、陷害我的他也是众生,我不能把他漏掉。总不能发愿,陷害我的、毁谤我的这些众生例外,我不度他,没有这个道理。所以众生无边誓愿度,统统包括在其中。
  慈悲遍法界,善意满娑婆。大慈悲心发出来,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里面,你都不会被环境干扰,再苦的环境、再恶劣的环境,不失清净平等觉。换句话说,孔子所讲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你还是生活在快乐之中,那个快乐是精神上的,不是物质上。精神上的快乐影不影响物质?影响,决定影响。「一切法从心想生」,心能转境界,再恶劣的境界,你的心善境界都善。这是说什么?共业里头有别业,这是真的,一点都不假,共业不善,别业善。共业里面有许多善根深厚的人,你的爱心善意他也能分享。他分享多少,那是跟他的爱心、跟他的善根多寡决定成正比例。现在时间到了,我们休息几分钟。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接著看下面第七首偈:
  【见趣下路。当愿众生。其心谦下。长佛善根。】
  这首偈是说你在行路的时候走到下坡地。我们现在虽然很少步行,出门都有车,即使是乘公共汽车,一般大众的交通工具,在路上行驶的时候也有上下坡。我们在上下坡的时候会不会有这个念头起来?这个念头就是愿,会不会生起这个念头?从这个地方去省察,就知道我们自己跟菩萨有相当一段距离,菩萨是时时刻刻念念不忘,我们纵然在这里学了,走在路上的时候就忘得干干净净。有些人在走路、坐车的时候还不忘记佛号,还不错,但是像愿文里面所说的,一般都没有,这是值得我们省思的。
  尤其是心量大,我们今天的心量实在太小,总是拓不开。所以这一百四十一愿,每一愿的第二句『当愿众生』,这个众生是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这个心量多大。就是一般我们常常在法会看到疏文里面所念的,「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这个「当愿」确实是包括了遍法界虚空界。虽然这个心发不出来,常常念也有好处,念个三年五载,念个十年、八年,肯定你的心量会拓开。虽然没有像菩萨这样大的心量,肯定比往昔有大幅度的进步,至少对一般人可以包容。
  这是我们现前最大的障碍,不能容人。见人的善生嫉妒心,见人之恶生轻慢心,统统生烦恼,你说这个事情麻不麻烦?所以,我们自己冷静反省一下,从早到晚,从年初一到腊月三十,哪一天不是生活在烦恼里面?哪一天不是生活在是非里面?是非、烦恼从哪里来的?不是从外头来的,是从内心来的,外面的境界只是一个助缘,把你的烦恼引起来。这个道理你要是参透了,永远不会怪别人,我们讲的怨天尤人,这个不好,你不会怪别人,起心动念会往里面看,不再向外面看。这个方法,观世音菩萨修行证果就用这个,「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我们一般讲回光返照,他不去想外头境界,他回过头来想自己。
  中国古圣先贤所说的「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跟观世音菩萨「反闻闻自性」的意思完全相同,也就是说外面没有过失。蕅益大师讲得好「境缘无好丑」,境是物质环境,缘是人事环境。人事、物质环境里面都没有好坏,都没有善恶,也没有是非,是非、善恶、好坏都是自己心里头的事情,六根接触外面境界你自心里头起的反应。这个道理要参透,然后不管在什么境界当中,你肯定都趋向心平气和,具足这个条件才可以讲修道。为什么?不具备这个条件你想修道,这些东西在障碍你、在破坏你,你就修不成功。这些东西你搞清楚了,你把它放下,修道就没有障碍。
  所以一定要知道障碍在里面,不在外面。外面的境缘你就看出真相,真相是什么?真相是清净的、是平等的。什么时候看到外面环境是清净平等的,这恭喜你,你即使没有见性,距离见性也不远了。明心见性,法身菩萨看一切境缘是清净的、是平等的。所以真正做功夫的人,向内不向外,佛法称之为内学,有道理!菩萨修行称为反闻,言语、文字一切的显示无非都是给人启示,你要是看懂、听明白了,当下回头,回头就是。
  所以走下坡路的时候就要想到,菩萨发愿『其心谦下,长佛善根』。我们现在走下坡路就要想到谦虚卑下,对一切人、对一切物,中国人所说的谦恭有礼,谦虚、恭敬、有礼貌。这样的人自自然然得到大众的尊敬,大众的爱戴,你做事情帮助的人就多。你再有智慧,再有能力,禁不起一个「傲」字,态度傲慢,盛气凌人,结果别人怎么样?别人就离开你,你做事情别人不会帮你。你一天到晚总是怨天尤人,我的心很好,我想替别人做事,都没有人帮助。你有没有想想为什么人家不帮助你?一定有原因,你把原因找出来,把这个原因消除,这就对了。
  「长佛善根」,先要长世间法的善根,为什么?佛法是建立在世间法上;换句话说,佛法是以世间善为基础。这就是世尊在《佛藏经》里面教我们,「不先学小乘后学大乘,非佛弟子」,这个话讲得多清楚、多明白,为什么?小乘从世间善讲起的,世间善就是孝亲尊师。佛法是师道,我们称释迦牟尼佛称「本师」,根本的老师,佛陀教育的创始人,根本的老师,师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所以净业三福第一句是「孝养父母」,第二句才是「奉事师长」。他没有把奉事师长放在第一句,没有,奉事师长在第二句。这就是我们平常讲的孝亲尊师,这是善根。
  善根要怎么去长?现在我们用的方法,落实弟子规。弟子规的教学要是做不到,哪来的善根?那这两句就没有了,「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是两句空话。你要把它做到,做到就是弟子规。《弟子规》上讲的一百一十三桩事你都能够做到,这两句话你就有了,你有了根,你没有做到,你没有。会念不行,会背也不行,会讲也不行,都不是你的,做到那就是你的。身做到,心里面真有,你有了善根。有了善根还得增长,为什么?这个善根是人天的善根,还要增长,再增长,十善业道。十善业道就是弟子规的向上提升,给学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佛法里面讲三善根,不贪、不瞋、不痴,在十善业道里头。於一切顺境不生贪爱,於一切逆境恶缘不生瞋恚,无论是人事环境、物质环境现前的时候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绝不痴迷,这就是不痴。不贪、不瞋、不痴,三善根。我们今天这三善根怎么想建立都建立不起来,原因在哪里?没有弟子规的基础,没有世法里面孝亲尊师的基础,问题出在这个地方。我们跟一个老师学习,奉事师长你真能做到吗?做不到,对老师教诲的总是有疑虑(有怀疑、有顾虑),信心不足。即使在学习当中,还是自己的知见摆在第一,老师讲的一些地方跟自己知见相应的点头,与自己想的、做的不一样的地方摇头。老师的教诫做不到,这怎么能成就?一个老师教几十个学生,学生各个成就不一样。老师在一个讲堂、一个教室教,为什么每个人成就不相同?得益不相同?那就是对老师的诚敬程度上有差别。印光大师讲得很好,一分诚敬就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就得十分利益。老师讲的不相信,不能依教奉行,你要想得到胜妙功德,那谈何容易!
  这个地方讲的「其心谦下,长佛善根」,你要想到用什么方法才能够落实?对我们来讲最现实的、最有效的就是落实弟子规、落实十善业,这是入门,这样才能入门,入门之后还要不断的向上提升,不断的增长。再往上,弟子规、十善业道再向上去,三皈、五戒、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净行品、普贤十愿,步步高升。你真的要想向上提升要用什么样的心态?就是这里讲的其心谦下,你才能成就,不谦虚、不好学就没有办法成就。有些人看到别人学得很好,也很难得,他也欢喜赞叹,但是自己就是不行,很想跟别人一样,就学不到,原因在哪里?不谦虚,跟人的时候不能放下自己的身段,境界永远不能向上提升,他不知道原因在哪里。自己有了过失不肯向人道歉,不承认自己过失,心里知道,清清楚楚,所谓是面子拉不下来,这种人很多,你只留意一看,到处都有。这是什么?贪瞋痴慢这四种烦恼统统具足,爱好面子是傲慢。
  什么人谦虚?我们看到佛菩萨谦虚。怎么知道谦虚?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从这个地方看出。佛家讲本迹因缘,他的本是佛、是菩萨,今天要度化你,要现一个凡人身,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他把面子放下来;如果他要面子放不下,他就不能示现比菩萨更低的身分。要度畜生一定要现畜生身,要度鬼道他要现鬼道身。诸位也许看过放焰口,焰口台的对面通常都是用纸扎的一个鬼王,青面獠牙,他的名字叫焦面大士,那是谁?观世音菩萨的化身。观世音菩萨在鬼道里面度众生他就现鬼身,其心要不能谦下,那怎么能做到?所以,你要不能谦下,当然你成不了佛,即使你成了佛,你也度不了众生,为什么?身段放不下,「众生无边誓愿度」这句话就变成空话,你永远不能兑现。
  世出世法,尤其在教学,教学有多大的成就,关键就在「其心谦下」这一句。所以不耻下问,这样才能成就学问;以能问於不能,以高问於下,才能有圆满的成就。圣人怎么成为圣人?没有别的,无非就是好学,多闻,不耻下问,都从恭敬心当中得到。相信老师,对老师没有怀疑,老师的指导百分之百的依教奉行,他才能成就,你要不依教奉行,你怎么会成就?这个话说得容易,大家听得也非常耳熟,真正做到的有几个人?
  我们自己这一生过来人,做过学生。我们在李老师的会下,他老人家办了一个经学班,培养弘法讲经的人才。这个班开了两年,二十几个学生,时间虽然是不长,他用的方法是过去私塾的教学法。二十多个同学程度不齐,就一般来说,有读过大学还没有毕业的(我们二十多个同学,有一、二个念过大学没有毕业),有念高中的,有念初中的,差不多有一半是小学毕业的,所以老师的教学是采取一对一的教学。这二十个人当中有有成就的、有没有成就的;有有成就就不能再向上提升,向上提升的有几位,不多。细心去观察,好学、谦卑是决定性的因素,凡是谦卑的、好学的他就有成就,他就不断向上提升。
  老师这两年办的那是个基础,果然谦虚、诚敬、好学,在这个基础上你就不断向上提升。好像农夫种植一样,种子种在田地里面,因缘具足,它可以从树苗长成小树,长成大树,开花结果。这个缘就是刚才讲的真诚、谦卑、好学。没有这三个字,时间不久,十年、二十年就淘汰掉了,为什么?禁不起外界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诱惑,他又迷了,又堕落了,占大多数;能够不迷的,就是小树苗长成大树,很少。我们在李老师一会里面看到,然后再想想,世尊当年在世,他老人家那一会,再看看历代祖师大德自行化他的一会(我们这个一会说一生,这一会),就看得很清楚、很明白。
  历代祖师大德里面,一生培养真正成就人数最多的,是禅宗的六祖惠能大师,四十三个人,四十三个明心见性。十个宗里面,找不到第二个老师一生当中成就这么多人,找不到。希有的因缘,老师好,学生也好,能大师所遇到的是根熟的众生,如果不是根熟的,跟他也没有用。他老人家道场,跟他所修学的几千人、几万人,你看一生成就的,四十三个。往上看,一个法师一生当中只传一个。能大师会下这些学生,他们成就之后也各个去教化一方,这历史上记载得很清楚,他们会下成就的,少的一、二个,多的四、五个;四、五个就很少,还有很多没有,一生弘法利生,一个见性的都没有,很多!关键我们总晓得不在老师,老师是好老师,在学生学习的心态。
  现在很多人重视方法,错误。这个我在很早,大概在出家的时候就讲,四十多年前我都常说,成就与否,与学习的心态成正比例,方法在其次。如果用百分比的比喻来说,方法充其量只占百分之十,而心态要占百分之九十,不能不知道!明白了,那我们自己要想想,我这一生当中想不想成就?光是说我想,口头上说想没用,不是真想。真想那就是对於老师,老师里头第一个是根本的老师,根本老师释迦牟尼佛,你对释迦牟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