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1401-1600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1401-1600集- 第29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一个道场,当然生活杂务事情很多,新出家的时候就分配工作给你。
  像我们在《坛经》上看到,惠能大师到黄梅去参学,你看五祖给他分配的工作,碓房里面舂米、破柴。那时候寺院里面也有一千多人生活,每天吃饭,稻子要人磨,磨了之后再舂米,米舂熟。燃料是烧柴火,大概他不要出去砍柴,有专门砍柴的,柴火挑回来之后要劈柴,所以他的工作是劈柴、舂米。不是一出家就可以听经,就可以念佛堂念佛,或者禅堂参禅,不是的。常住这些工作谁做?谁来伺候你?新出家的要伺候老出家的。五年以上的,他们才有资格入堂,这都是受了具足戒,前面讲过,都受了具足戒,才入堂。
  入堂,堂口里面有两门,一个是解门,一个是行门。行门虽然多,但是总不外乎就是参禅跟念佛,这是堂口,行门的;解门里面就是讲堂,讲堂是听经研教的。寺院庵堂,诸位要知道是学校,学生要上课,老师要教。所以念佛堂跟禅堂有堂主领众,指导大家修行;讲堂里面有阿闍梨讲经教学,天天都要上课的,解行相应。大的寺院讲堂不止一个,很多,譬如它有一千多人,每个人希望学的东西不一样,所以讲堂就有很多。担任教学的是首座和尚,首座和尚不止一个人,看道场的需要,他可以请好几个首座和尚,首座和尚就是阿闍梨,担任教学的。如果有人喜欢参禅,这个道场里头有禅堂,也有念佛堂,他也可以请几个堂主。这是方丈和尚,方丈和尚是亲教师,前面跟诸位说过,他自己不必去上课,他请老师。这些老师,梵语称为闍梨,我们中国人一般称法师。
  敷座,敷座的时候发愿,『当愿众生』,《华严》的愿大,真的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开敷善法,见真实相』,敷座,尼师坛铺开,铺开象徵著我们要把「善法」铺开。什么是善法?善法也有等级的,在佛法里面讲五乘,五乘的善法不一样。人乘的善法是五戒、十善;天乘的善法是上品十善、四无量心,四无量心是慈悲喜舍;声闻的善法是四谛;缘觉的善法是十二因缘;菩萨的善法是六度万行,不一样。可是这个地方后面讲「见真实相」,见真实相是如来果地上的境界,证得诸法实相了,这个我们可说是绝对的善法。诸法实相,一切法的真相,真实相。相有性空,事有理空,法称之为妙法,妙在哪里?空有不二,性相一如,这个妙!这才叫见真实相。
  见到真实相以后的样子是什么?给诸位说,决定没有妄想分别执著;有妄想分别执著,没有见到真实相。见到真实相的人,他的存心决定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是真心。一切诸佛跟一切众生平等具足,佛有,一切众生也有。可是佛有,佛现前了,他真起作用;众生虽有,他迷了,虽有而不知,迷了之后他就错用了心。你看看佛觉悟了,法身菩萨觉悟了,人家用真诚心,我们凡夫迷惑颠倒,用的是虚妄心;法身菩萨用清净心,我们凡夫用染污心。什么叫染污?贪瞋痴是染污,自私自利是染污,名闻利养是染污,用染污心。觉悟的人用平等心,迷了用高下心,我总比别人高,人家总不如我,贡高傲慢,凡夫。觉悟的人用正觉心,迷的人用迷惑心;觉悟的人大慈大悲,迷的人自私自利,不一样。用心不相同,果报就不一样。
  所以用心正,你看我们这品经,文殊菩萨答覆的时候,第一句话就说,「若诸菩萨善用其心」,善用其心就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是总纲领。应用在事相上,日常生活当中,就是这一百四十一愿。你看人家用的是什么心,所以见真实相。见到真实相,你还会有邪知邪见吗?你还会有过失吗?没有了。於世出世间一切法,决定没有执著,没有分别,没有起心动念,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为什么?回归自性。
  为什么他们能,我不能?这个地方要生惭愧心!要知道我本来也是法身菩萨,本来也是佛,怎么会堕落到这种地步?世尊给我们说得很清楚、很明白。为什么堕到这个地步?就是因为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我们这条怎么学?我们现在座位不需要铺垫子,可是晚上睡觉要铺床,要铺个枕头巾,跟这个相似。我们是不是也能发这个愿?所以他们一举一动,你看进入讲堂发愿,「升无上堂,安住不动;开敷善法,见真实相」。念念都与菩提道相应,念念不离菩提道,菩提道是成佛之道;《华严》是一乘教,一乘教就是成佛之道。第三首偈:
  【正身端座。当愿众生。坐菩提座。心无所著。】
  座位铺好之后,就好好的坐下。禅堂也是这样坐下,『正身端座』,念佛堂也是这样坐下,讲堂更不必说了,端端正正的坐好,先坐下来。这时候心里面,你看这观想的,『坐菩提座』,我们在这里坐下来,要想到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也是用生草铺个座位。这是我们凡夫看的,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铺的是草座。可是净居天人,真的跟我们不一样,净居天人他们看到释迦牟尼佛是坐在金刚宝座上。我们凡夫看,释迦牟尼佛是铺了一层草,坐在草垫上,境界不相同。净居天人是三果阿那含,还没有证到阿罗汉果,这是圣人,叫不还,他不到世间来了。这次为什么来?看到释迦牟尼佛示现成佛,没人启请,这个问题严重;如果没有人启请,释迦牟尼佛随著就入般涅盘。他们看到了,真的发大慈悲心,代替世人来启请,这个功德无量无边;如果没有他们启请,释迦牟尼佛不住世。
  你就知道这样一启请,世尊住世八十年,为大家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这个缘是净居天人跟我们结的。世尊对我们的教诲,岂不是净居天人启请的功德?这个地方我们也要学,要会学。遇到真善知识,这里没有人认识,你要是认识他,真正了解他,你就一定启请他到这个地方来讲经说法。这一方人闻经得度,都是你启请的功德,这是我们学佛的同学们一定要懂得的。如果这位大德,我们说大德,不说法师,因为包括在家的居士。在家居士真正有修有学,他的修行可以做我们的榜样,他的学问可以做我们的老师,怎么样?我们要请佛住世,要留他在这个地方,请他在这个地方长期的教导我们。普贤菩萨十愿里头教我们,「请转法轮,请佛住世」,就是这个意思。所以,在家人有这种德行的人要请。
  民国初年,梅光羲老居士、夏莲居老居士、杨仁山老居士、欧阳竟无居士,不少大德,这些在我们心目当中,都是佛菩萨现居士身。应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现居士身而为说法,要不要请他们讲经?要;要不要请他在我们这个地方常住,教化我们?要。所以因缘成熟,这个不能放过,功德大!诸位现在都晓得,我们去拜个「梁皇忏」,打个佛七,打个禅七,去做一堂水陆,功德很大;所有一切法事,都没有请法师讲经的功德大,这个道理要懂。你要问为什么?释迦牟尼佛在世,你去查遍《大藏经》,释迦牟尼佛没有打禅七,也没有打佛七,也没有做水陆法会。老人家一生讲经教学,这不是很明显的告诉你吗?这些佛事活动都是后来祖师大德们提倡的。你看看任何一种活动都依据佛的经教,没离开。
  宗门、教下,所有修行方法依据经论,各种超度法会都是会集经论里面的教诲。修这种法会,所谓冥阳两利,不但是幽冥界众生得利益,我们现场同修各个都得利益。从前是的,现在有问题了,问题在哪里?现在只著重形式,忘掉实质。实质是什么?连我们做三时系念,都有鬼神附在灵媒身上传话给我,要我告诉做三时系念的同学们,要知道随文入观,幽冥界众生才得利益;如果不知道随文作观,利益很薄,得不到什么利益。这就是现在人做法会不如古人,为什么?古人确实随文入观,念到哪个地方,他境界真现前,这就有利益。因此,我们要做个法会,必须把它的仪规详细讲一遍。为什么?在做的时候,念到哪里你就能观想,这叫随文入观。所以这些年来我们提倡的三时系念,三时系念讲过。
  修净土的同学,你们每天受持《无量寿经》,《无量寿经》讲过。一定先听讲,意思都懂得,念的时候就起作用。意思不懂,你念的时候,功夫最好的怎么样?念经的时候不打妄想,这是定,没有办法随文作观。如果你对这个经有研究,都懂得,你读诵这个经的时候有定有慧,慧是观,观慧。有定有慧,戒在其中,所以你念一个钟点,一个钟点在那里戒定慧三学同时齐修,同时完成。这当然有功德,你自己得利益,鬼神也得利益。所以,我们在诵经、念佛,与戒定慧三学不能相应,这个功德少。想想就知道,不要想别的,想自己,念佛、坐禅、学习经教妄想不断,出了讲堂,出了念佛堂,烦恼就现前,心不清净,不能保持。
  我们念一部《无量寿经》,大概需要一个小时,一个小时修清净心,把妄想杂念都放下。这个清净心能保持多久?能不能保持十个小时?十个小时不行;能不能保持五个小时?五个小时还不行;能不能保持两个小时?你慢慢来。正在诵经的时候,心都不清净,都还打妄想,你怎么能保持?从这些地方就知道,我自己得多少利益,你然后才想到鬼神能得多少利益。《地藏经》上讲得好,超度佛事里头,自己得利益七分之六,被超度的鬼神只得七分之一。为什么做一堂佛事要请七个法师?七个法师,譬如念一部《无量寿经》,被超度的鬼神只能得一部,七分之一,七个人他才得一个满分;念经的人自己得六分,他得一分。所以随文入观就重要,无论修学哪个法门,这是大前提。现在确实讲的人不多,知道的人更少,因此功夫虽然天天在做,不得力。
  我们对这些事情做得也相当周全,可是道场依旧疏忽。我过去曾经说过,不能再多说,多说人家说我唠叨。譬如做三时系念佛事,在做之前一个星期,一定要把三时系念的仪规听一遍。现在有光碟,好好听一遍,听完之后你再开始做。你的心境不一样,念到什么地方,知道这是什么意思。所以,现在确实天天要听经,天天要念佛。初学,就是功夫不得力的人,要在听经上多下点功夫,你明白了,搞清楚了。功夫得力的人,念佛这边多用点功夫。经还要不要听?要听,为什么?做影响众。人家看到你修得很好,「你看他天天都听经,我修得不好,怎么能不听经」?影响别人。你真正修得很好,心无二用,虽然坐在那地方听经,你心里还在念佛,你的佛号不间断,坐在那个地方做影响众,这是菩萨。菩萨发心,处处帮助别人,处处在引导别人。
  所以「正身端坐」,坐到你的座位上,就是无论现在是禅堂、念佛堂、讲堂,都有座位。坐到座位上,「当愿众生,坐菩提座」,菩提座是释迦牟尼佛坐的。菩提是梵语,翻成中国是觉悟的意思。只要心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你坐的地方就叫菩提座,不一定去找菩提树。什么座位,菩萨所坐的地方就是菩提座,为什么?他有菩提心。菩提心是什么?『心无所著』,就是净而不染,正而不邪,觉而不迷,心地清净、平等、觉。《无量寿经》经题上显示出来的修学纲领,这是总的方向,总的目标,总的指导原则。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不论是大乘、小乘,宗门、教下,显教、密教,都不能离开这个纲领,离开这个纲领就不是佛法。与这个纲领相应,这个座就是菩提座,你所在之处就是无上堂。无上堂在哪里?菩萨所在之处就是无上堂,菩萨所坐之座就是菩提座,这个道理我们一定要懂。
  大乘教里面修什么?就是修一个「心无所著」。你要问为什么?《华严经.出现品》里面,佛讲得那么清楚,「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这讲得多清楚。如果我们今天心无所著,那跟一切诸佛相同的智慧、德相不就现前了吗?佛菩萨慈悲,慈悲到极处,一丝毫隐瞒都没有。你要真正懂得,所谓当下就承当,你就完全接受,那你立刻就成佛。「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屠刀是比喻,比喻什么?比喻妄想分别执著。你只要把这个东西放下,你就坐菩提座。为什么放不下?你要是放不下,你的菩提心永远不能现前,你学的什么佛!
  菩萨所修的,后面的两愿讲到,第四愿讲定,第五愿讲观,观就是慧,没有别的。前面四条是属於戒,规矩,前方便。你看看他所修学的,是不是戒定慧三学?我们今天修行,就是体悟不到这个原则。与这个原则不相应,就是古人所讲的,讲的话很不好听,盲修瞎练。虽然很用功,功夫不得力,功夫不得力要知道你烦恼习气没断,就是功夫不得力。功夫要得力的话,烦恼习气天天少,智慧天天增长,所谓是烦恼轻智慧长,这是功夫得力的样子。烦恼还是老样子,甚至於烦恼还增长,智慧就没有了,真的,一点不假。
  你要是稍微留意,在在处处你都能看到。我们道场有义工,他没有做义工的时候,他烦恼轻,有点智慧。一做义工,烦恼现前,智慧没有了;人在没有事情的时候,心比较清净,容易清净。所以古时候修行,前面五年学戒,以后进入堂口,他就放下了,当清众!学教的,讲堂天天听经研教,专注在教理上;念佛的,修一心不乱;参禅的,就学个心无所住,功夫渐渐上路。现在找这样的环境不容易,找不到,所以印光大师教我们搞念佛堂不要超过二十个人,有道理!你是真干。搞太多,搞热闹,不能清净。不超过二十个人,是最高明的指导。好,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诸位同学,请坐。接著看下面第四首偈:
  【结跏趺坐。当愿众生。善根坚固。得不动地。】
  『跏趺』就是世俗讲的盘腿坐,先坐下来然后把腿再盘上来,你看坐的姿势都讲得很微细。前面的一首是坐下来,坐下来之后再盘腿。实在说,盘腿坐是最稳当的,时间可以能持久,不累,下面面积大,会坐得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